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毕业生离校行为是大学生修养的体现,也是对大学生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测验。如何构建文明和谐的毕业生离校文化,杜绝“离校综合征”这一现象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之一。本文从对“离校综合征”的解读和剖析,并结合医学院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可行措施。
关键词:毕业生;高校;离校综合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19-02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将视线从维持生计和温饱,转而投向了追求更高更好的实际体会和内心满足。大学,作为大多数人最后的学生阶段,无疑是青年人人生轨迹中极为关键的一环,而毕业生们则是大学生中更加特殊的群体之一。走出校门的他们,即将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社会人”而存在,在心理上和思想上步入成熟。因此,如何让毕业生继承和发扬母校的优良传统,成为社会可用之才便成了毕业生离校教育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一系列校园“毕业生文化”活动,以及对“离校综合征”这一现象的分析,从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阐述对毕业生离校教育,确保毕业生离校的顺利进行。
一、“承光荣传统,育逐梦青年”毕业生系列活动
为提高应届毕业生思想道德觉悟,加深理论学习,提升学术涵养,遵循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开展以毕业季为主题的相关活动,认真去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取得实效,为应届毕业生走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I believe I can fly”2014届毕业生毕业晚会。
在大学中,“毕业晚会”一直是一个传统而历久弥新的活动。在学生的理解中,毕业晚会是大学生活最华丽的谢幕。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展演形式来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增强广大同学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爱校荣校意识,传承母校优良传统。作为医学院校七年制的辅导员,我们更加懂得医学生对于母校的依恋和对于未来将要从事行业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而毕业晚会更是为毕业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2.校园风景明信片的制作活动。
弘扬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开展“我眼中的天医”--天医校园风景明信片的制作活动,让广大学生在拍摄校园风景的同时深入学习和解读校园文化,在毕业晚会中进行推广,并在毕业生离校时发放留念。
七年时光,让一群孩子逐渐成熟,并学会独立。这七年中,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毕业生眼中最独特的风景。印在明信片上并不仅是美丽的图画,更是让毕业生在今后每每回想都能够勾起曾经回忆的一份纪念。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3.红加白双色教育活动。
为加强思想引领,开展“红加白双色教育”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实现以赤城红色为代表的爱党爱国教育和以高尚白色为代表的医德医风教育在实践载体上的有机结合,带领应届毕业生在希波克拉底广场重温医学生誓词,毕业生党员在支部大会上重温入党誓词,使天医精神薪火相传。
4.加强毕业生诚信活动。
大力提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加强“诚实诚信”的思想道德建设,将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管理有机的结合,要求学生离校前,如数归还借物,按时办清离校手续,做一个诚信的毕业生。
二、“离校综合征”现象浅谈
多数高校准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或者毕业时都会面临一个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离校综合征”,或者称之为毕业不文明现象。作为一种亚文化潮流,其席卷高校的速度和力量在现阶段已经远远超出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的认识。特别是医学院校学生,由于专业特殊性对心理造成的影响,加上在校五年甚至七年八年内心无法化解的“心结”和尚未成熟的思想,毕业时难免会有非理智行为发生,或狂躁,或抑郁,或亢奋,或低落。这些行为既危害学生自己的身心健康,对学校甚至是社会乃至整个文化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由此可见,深入的认识“离校综合征”,了解其成因,掌握其表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离校综合征”的成因问题。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新文化产物,毕业不文明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导致了“离校综合征”。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又包括了严峻而激烈的就业形势和网络媒体喧宾夺主日益侵占正常的社交活动,再就是由于年代隔阂造成的代沟问题进而引发的“90”后认知。众所周知,我国自改革开放加入WTO以来,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铁饭碗”的观念也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成为了过去式。[1]企业越来越追求创新,追求效益,强调录用人员有能力为团体带来更多利益。不再像以前的包分配制度,毕业生需要在找到合适岗位前经过层层选拔,多次考核,可谓过五关斩六将。这势必会过滤去掉一些能力处在人群末尾的毕业生。再加上医学院毕业生多半想留在三甲医院,而我国医药资源恰好处于暂时的分布不均局势,三甲医院的高门槛和基层医院的低待遇协同作用于心理较为敏感的医学毕业生个体,从而引起毕业生心中现实与理想的不满,进而产生行为失控,情感爆发,心理失衡现象。一些个体在屡战屡败的碰壁中选择蜗居家中,情感注意也由人转移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或是沉迷刺激好玩的游戏,或是将内心的种种情感寄托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网聊中。[2]且不说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单是对毕业生自己,这已经严重破坏了毕业生正常的社交活动。疏离了面对面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暖的感情也随之付之一炬。情感的淡漠,师生之间融洽关系的缺乏也作为恶性循环中的一部分继续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内心。社会总是在变,而作为学生,或多或少的成为了时代大背景下的产物。我们经历过“80”后成长的时代,也正在经历“90”后毕业的季节,更会在不久的将来经历“00”后飞翔的时刻。[3]“90”后,作为贴着独生子女标签的一代,在备受宠爱和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生活中渐渐在思想上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抗压能力也会大幅降低。于是社会大环境的相对恶劣使得他们相对脆弱的心灵遭受重创,直接导致“离校综合征”的发生。 除了大环境因素,学校也是此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这体现在毕业生教育和校园管理这两个方面。由于毕业生教育体系在国内发展时间不是很长,一些还不成熟和只流于形式的地方在所难免。过于关注理论的灌输而缺乏有针对性的实用教育使得毕业生教育注定成为短板。部分院校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也更加助长了“离校综合征”的发生。返回毕业生在校学习阶段,部分院校稍欠妥当的学校校园管理也不知不觉的变为离校不文明现象的摇篮。一些院校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毕业生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高压力学习工作,内心十分渴望通过过分的行为和夸张的情感来表达自己释放压力的需求和对自己逝去青春的追忆。这本身无可厚非,管理者出于照顾毕业生适当放松对其要求也是值得肯定的。[4]如果在这基础上,高校管理人员能够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心理情感的即时疏导,加强毕业服务项目的完善,满足毕业生娱乐生活和公平就业信息的要求,那么“离校综合征”在大多数高校应会得以改善。
第三是学生个人因素。学生之中有个体与个体的差异,能力的不同势必造成今后生活工作的不一样。部分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眼高手低,于是在寻求工作时初初碰壁。假使毕业生能够去除从众心理,客观的看待自己,寻找合适的岗位,离校不文明现象应该能有所缓解。
以上是笔者对“离校综合征”成因的见解。基于这些原因,毕业生在毕业“离校综合征”会有以下基本表现。首先是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毕业生常常会选择夜不归宿来表达想要宣泄情绪的愿望。或是去酒吧,或是去KTV,或是通宵玩电脑游戏,毕业生在半夜消耗着自己的精力也损耗着自己的健康。而日随着毕业生参加毕业饭局次数的增多,酒精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于是打架斗殴,破坏公共财产的行为也变得屡见不鲜。这也成为“离校综合征”最主要的第二个表现。在破坏财务的过程中,毕业生不仅造成财务财产的直接损失,也会对周围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行为也会或多或少破坏社会良好的风气。[5]第三个表现,如前文所述,就是毕业生找工作不顺利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和跌宕起伏的情绪。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会不断吞噬毕业生的信心和勇气,使其变得终日不思进取,沉沦懒散,自暴自弃。
三、结语
对学生来说,大学生活的结束意味着一个人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要面对的是思想和心理的成熟。许多毕业生茫然无措的是今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负担,以及社会的责任。对学校来说,如何更好地进行毕业生教育,保证他们学有所成,为社会做贡献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对于社会来说,接纳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习惯并且适应环境,更是需要全社会的不断努力。作为当代大学生辅导员,应该创造性的、科学性的、前瞻性的开展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毕业生教育工作,确保毕业生离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亮. 毕业离校,如何走得文明?———论毕业生离校文明文化建设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3):162-163.
[2]李欢. 从毕业生离校行为表现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9,(3):81-82.
[3]刘猛. 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工作的思考[J]. 2012,28(5):124-125.
[4]贾汐,肖华丽. 新时期高校准大学毕业生“离校综合症”探讨[J]. 2012,(13):104-105.
[5]陈日兰,梁健, 王瑜,汪国翔.医学专业大学生毕业离校前主题教育的研究 [J].2009,(2):101-102.
关键词:毕业生;高校;离校综合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0-0019-02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将视线从维持生计和温饱,转而投向了追求更高更好的实际体会和内心满足。大学,作为大多数人最后的学生阶段,无疑是青年人人生轨迹中极为关键的一环,而毕业生们则是大学生中更加特殊的群体之一。走出校门的他们,即将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社会人”而存在,在心理上和思想上步入成熟。因此,如何让毕业生继承和发扬母校的优良传统,成为社会可用之才便成了毕业生离校教育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一系列校园“毕业生文化”活动,以及对“离校综合征”这一现象的分析,从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阐述对毕业生离校教育,确保毕业生离校的顺利进行。
一、“承光荣传统,育逐梦青年”毕业生系列活动
为提高应届毕业生思想道德觉悟,加深理论学习,提升学术涵养,遵循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开展以毕业季为主题的相关活动,认真去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取得实效,为应届毕业生走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I believe I can fly”2014届毕业生毕业晚会。
在大学中,“毕业晚会”一直是一个传统而历久弥新的活动。在学生的理解中,毕业晚会是大学生活最华丽的谢幕。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展演形式来展现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增强广大同学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爱校荣校意识,传承母校优良传统。作为医学院校七年制的辅导员,我们更加懂得医学生对于母校的依恋和对于未来将要从事行业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而毕业晚会更是为毕业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2.校园风景明信片的制作活动。
弘扬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开展“我眼中的天医”--天医校园风景明信片的制作活动,让广大学生在拍摄校园风景的同时深入学习和解读校园文化,在毕业晚会中进行推广,并在毕业生离校时发放留念。
七年时光,让一群孩子逐渐成熟,并学会独立。这七年中,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毕业生眼中最独特的风景。印在明信片上并不仅是美丽的图画,更是让毕业生在今后每每回想都能够勾起曾经回忆的一份纪念。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3.红加白双色教育活动。
为加强思想引领,开展“红加白双色教育”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实现以赤城红色为代表的爱党爱国教育和以高尚白色为代表的医德医风教育在实践载体上的有机结合,带领应届毕业生在希波克拉底广场重温医学生誓词,毕业生党员在支部大会上重温入党誓词,使天医精神薪火相传。
4.加强毕业生诚信活动。
大力提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加强“诚实诚信”的思想道德建设,将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管理有机的结合,要求学生离校前,如数归还借物,按时办清离校手续,做一个诚信的毕业生。
二、“离校综合征”现象浅谈
多数高校准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或者毕业时都会面临一个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离校综合征”,或者称之为毕业不文明现象。作为一种亚文化潮流,其席卷高校的速度和力量在现阶段已经远远超出大多数高校辅导员的认识。特别是医学院校学生,由于专业特殊性对心理造成的影响,加上在校五年甚至七年八年内心无法化解的“心结”和尚未成熟的思想,毕业时难免会有非理智行为发生,或狂躁,或抑郁,或亢奋,或低落。这些行为既危害学生自己的身心健康,对学校甚至是社会乃至整个文化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由此可见,深入的认识“离校综合征”,了解其成因,掌握其表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离校综合征”的成因问题。作为一种新时代的新文化产物,毕业不文明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导致了“离校综合征”。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又包括了严峻而激烈的就业形势和网络媒体喧宾夺主日益侵占正常的社交活动,再就是由于年代隔阂造成的代沟问题进而引发的“90”后认知。众所周知,我国自改革开放加入WTO以来,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铁饭碗”的观念也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成为了过去式。[1]企业越来越追求创新,追求效益,强调录用人员有能力为团体带来更多利益。不再像以前的包分配制度,毕业生需要在找到合适岗位前经过层层选拔,多次考核,可谓过五关斩六将。这势必会过滤去掉一些能力处在人群末尾的毕业生。再加上医学院毕业生多半想留在三甲医院,而我国医药资源恰好处于暂时的分布不均局势,三甲医院的高门槛和基层医院的低待遇协同作用于心理较为敏感的医学毕业生个体,从而引起毕业生心中现实与理想的不满,进而产生行为失控,情感爆发,心理失衡现象。一些个体在屡战屡败的碰壁中选择蜗居家中,情感注意也由人转移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或是沉迷刺激好玩的游戏,或是将内心的种种情感寄托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网聊中。[2]且不说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单是对毕业生自己,这已经严重破坏了毕业生正常的社交活动。疏离了面对面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暖的感情也随之付之一炬。情感的淡漠,师生之间融洽关系的缺乏也作为恶性循环中的一部分继续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内心。社会总是在变,而作为学生,或多或少的成为了时代大背景下的产物。我们经历过“80”后成长的时代,也正在经历“90”后毕业的季节,更会在不久的将来经历“00”后飞翔的时刻。[3]“90”后,作为贴着独生子女标签的一代,在备受宠爱和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生活中渐渐在思想上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抗压能力也会大幅降低。于是社会大环境的相对恶劣使得他们相对脆弱的心灵遭受重创,直接导致“离校综合征”的发生。 除了大环境因素,学校也是此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这体现在毕业生教育和校园管理这两个方面。由于毕业生教育体系在国内发展时间不是很长,一些还不成熟和只流于形式的地方在所难免。过于关注理论的灌输而缺乏有针对性的实用教育使得毕业生教育注定成为短板。部分院校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也更加助长了“离校综合征”的发生。返回毕业生在校学习阶段,部分院校稍欠妥当的学校校园管理也不知不觉的变为离校不文明现象的摇篮。一些院校学生,特别是医学院校毕业生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高压力学习工作,内心十分渴望通过过分的行为和夸张的情感来表达自己释放压力的需求和对自己逝去青春的追忆。这本身无可厚非,管理者出于照顾毕业生适当放松对其要求也是值得肯定的。[4]如果在这基础上,高校管理人员能够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心理情感的即时疏导,加强毕业服务项目的完善,满足毕业生娱乐生活和公平就业信息的要求,那么“离校综合征”在大多数高校应会得以改善。
第三是学生个人因素。学生之中有个体与个体的差异,能力的不同势必造成今后生活工作的不一样。部分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眼高手低,于是在寻求工作时初初碰壁。假使毕业生能够去除从众心理,客观的看待自己,寻找合适的岗位,离校不文明现象应该能有所缓解。
以上是笔者对“离校综合征”成因的见解。基于这些原因,毕业生在毕业“离校综合征”会有以下基本表现。首先是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毕业生常常会选择夜不归宿来表达想要宣泄情绪的愿望。或是去酒吧,或是去KTV,或是通宵玩电脑游戏,毕业生在半夜消耗着自己的精力也损耗着自己的健康。而日随着毕业生参加毕业饭局次数的增多,酒精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于是打架斗殴,破坏公共财产的行为也变得屡见不鲜。这也成为“离校综合征”最主要的第二个表现。在破坏财务的过程中,毕业生不仅造成财务财产的直接损失,也会对周围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行为也会或多或少破坏社会良好的风气。[5]第三个表现,如前文所述,就是毕业生找工作不顺利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和跌宕起伏的情绪。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会不断吞噬毕业生的信心和勇气,使其变得终日不思进取,沉沦懒散,自暴自弃。
三、结语
对学生来说,大学生活的结束意味着一个人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要面对的是思想和心理的成熟。许多毕业生茫然无措的是今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负担,以及社会的责任。对学校来说,如何更好地进行毕业生教育,保证他们学有所成,为社会做贡献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对于社会来说,接纳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习惯并且适应环境,更是需要全社会的不断努力。作为当代大学生辅导员,应该创造性的、科学性的、前瞻性的开展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毕业生教育工作,确保毕业生离校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亮. 毕业离校,如何走得文明?———论毕业生离校文明文化建设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3):162-163.
[2]李欢. 从毕业生离校行为表现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9,(3):81-82.
[3]刘猛. 高校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工作的思考[J]. 2012,28(5):124-125.
[4]贾汐,肖华丽. 新时期高校准大学毕业生“离校综合症”探讨[J]. 2012,(13):104-105.
[5]陈日兰,梁健, 王瑜,汪国翔.医学专业大学生毕业离校前主题教育的研究 [J].2009,(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