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毋容置疑,互联网改变着全球,也改变着我们与世界的链接,比如生活方式。尤其之于女人,海外任何最前沿的化妆品、高跟鞋、时装都会通过手机迅速勾牵着她们的目光;同样,当今的“摩登姐妹”亦会“零距离”地动动手指即刻完成“海淘”,实现玫瑰梦。说来,海淘算不得新生事物,因为早在百多年前,中国沿海开埠发达城市就不难见到刊有欧美百货的流行杂志,方便邮购;上海、广州、香港、天津更不乏洋广货大商场,进口商品琳琅满目,有钱有闲一族趋之若鹜。洋货,影响着那个时代的人文。
女人爱美,与生俱来。当然涂脂抹粉、穿着打扮是为“面子”而活的也素有之。清代末叶,沿海城市随着口岸开放,工商经济迅速繁荣,一些人发家致富后,其生活理念与状态日趋改变。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在九国租界的老天津,竞相奢华、讲求时尚的社会风气不断蔓延,街面上五色浪漫,洋旁里宝气珠光。有人在1877年9月的《申报》上撰文说:上海有钱人多,挣钱的机会多,所以是天下最享乐的地方。
钱,对于爱美的城市女人当然重要,华丽衣着之外,其他饰品、日用品、化妆品如果落伍,也会让旁人瞧不起。清末,喷进口香水、戴新款太阳镜、打花伞、腰际佩小金表等成为上流女子的时髦。《清稗类钞》就有记载:“自光绪中叶以后,妇女之好修饰者,亦皆载之(眼镜)以为美观矣。”1892年的报纸上也带有讽刺意味地形容上海富家子女赶时髦的状态:绸缎绫罗的衣服嫌不华美,偏用重金购买洋绸,甚至连衣袜、眼镜、手巾、香皂也以进口品为珍贵。
学者李欧梵曾寻到一份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位时髦女子服饰及日用品的开销记录,往昔生活的细节尽显其中。表格中的主人当时以伴舞为职业,每天工作五六个小时,日收入8元大洋左右。她在春季某月的大致开销如下:深黄色皮鞋1双6.5元,蚕丝袜1双1.2元,文胸1件2.2元,吊袜带1副3元,夹袍1件8.2元,短大衣1件16元,名牌手套1副2.8元,面霜1瓶0.75元,胭脂1盒0.5元,香粉1盒1.45元,唇膏1只0.5元,皮包1个2.5元,眉笔1支0.2元,香蜜1瓶0.4元,烫发(1次)5元,等等计约50元以上。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大商场购买的进口货,或通过海船邮购的舶来品,其时髦程度与世界流行前沿同步。而8元大洋是何概念?当时1袋上好的面粉价格只有二三元,普通纺纱女工的月薪只有一二十元左右。
無论是追求时髦、面子,还是花费有过之,至少为的是在社会上讲究一些,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尊重。鲁迅在《上海的少女》中也提到衣服的作用:“如果是一身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地检查入门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门丁会不许你走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是两面裤腿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在讲时髦、爱进口货的风气下,一些捉襟见肘者也乍学阔绰、假装风雅,比如褪了色的二手进口外套里面露出了破内衣;洋皮鞋里是露出脚趾的烂丝袜,类似不经意间发生的市井笑话屡见不鲜,有时还成为小报的花边新闻。
新年、新春之际,网络终端弹出最多的广告是什么?是化妆品。最性感的推销是什么?是唇彩、香水,让你几秒钟就晓得了什么是女人的经典。画面中流露着各种情感,隐藏着别样的私密,就像故事。
中国古代是没有口红一说的,胭脂同时可以涂在脸上、嘴上,或者像新嫁娘一样用高级的红纸片在唇缝中抿压。当口红单独成为一种化妆品已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了。是谁撩动了东方女人的心思?是谁纷扰了男人的目光?他就是美国人密斯佛陀先生。
1909年2月,密斯佛陀在洛杉矶开了一家戏剧用品商店,专卖假发和化妆品,从此打破了演艺人员对化妆品的专有,成就了万千之美。“密斯佛陀”的品牌不断深入人心,发明不断,比如1919年的假睫毛,1925年的防水化妆品,还有1928年和1940年的唇彩和不脱色唇膏。
20年代末期,上海、广州、天津等都市商场里的洋品牌唇彩,已迅速摆在了女人们的梳妆镜前,悄悄流入了明星的手袋里。包括“密斯佛陀”在内的世界一线品牌口红已成为女子们摆弄不厌的心爱之物。虽然那小东西很金贵,就像京城少爷把玩翠玉鼻烟壶一样,但在时髦女子心目中,金钱的天平总是向美艳一端倾斜。例如张爱玲就一生对口红情有独钟,不满10岁的她拿到了第一笔5元大洋稿费,大人们原以为她应该买一本书留念,不想她却径直去买了一支想往多时的口红。
及至上世纪30年代,进口唇彩已有了浅红、桃红、朱红、大红等色差之别,很多女士已懂得根据自己皮肤、面容和职业来选择合适的品种。另外,热衷户外运动的女子喜欢让皮肤晒成棕色,她们的唇彩也追求天然,偏爱粉红色。美国老牌威尔森网球运动公司在当时就有适合运动化妆的口红,曾走俏中国沿海市场。 早年的进口唇彩大多是金属外壳包装的,笔者所见的一款“古董”口红的外壳上有手工刻的图画,泳装姐妹在嬉戏,奔放火辣;另一款是黄铜外壳的,上面用银丝镶满花卉图案,凸显古典美;还有美国产的一支口红,外包装上刻着草裙舞女,底部有文字:TATTO MADE IN U.S.A BLACK MAGIC。
不仅之于唇彩,许多时髦女子也心仪夏士莲雪花膏、巴黎香水、黑人牙膏、棕欖香皂、力士香皂等畅销品,就连顶级的“伊黎莎白·雅顿”也有人用得起。1934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说,当时北平妇女所用进口的美腿化妆品就有数种,什么足甲、足背、足跟、足尖、足心、双腿,无不专对,每瓶价钱不菲,她们花费于此的时间总在1小时以上。妇女与奢侈品的关系,在近代中国曾被广泛讨论,女人甚至被指责为是舶来品的义务推销员。
在没有互联网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跨海而来的时装杂志就是时尚美人、服装公司的“月光宝盒”。老上海云裳、鸿翔等知名时装的款式之所以能与世界新潮同步,其渠道主要是来自进口电影画报、时装杂志,如《美开乐》《时尚》等。商家同时向国外订购纸样和成衣,但价格昂贵。鸿翔服装传人金泰钧老人曾回忆,1942年至1944年间,由于战争原因,有好几期外国时装杂志未能收到,鸿翔人只好自行摸索设计。待战后收到杂志一看,鸿翔的设计几乎与国际时尚是同步的。同样的,就是靠着杂志与世界的联通,云裳公司才能有底气地喊出:“要穿最漂亮的衣服,到云裳去;要配最有意识的衣服,到云裳去;要想最精美的打扮,到云裳去;要个性最分明的式样,到云裳去”。
不仅是口号标榜,如果我们有机会浏览一下旧年的时尚杂志,就不难发现进口时尚用品、时装公司的广告占尽了头条与大版面。在推销品牌的同时,广告中将时装的趋洋款式与风格作为重点,比如鸿翔女装在杂志上甚至将大衣领子、袖口和胸部的式样也表达得精确入微,并明示出大衣与旗袍、围巾、高跟鞋的搭配方式。
那时候的《上海画报》《申报图画周刊》《妇女生活》《良友》《快乐家庭》等杂志经常刊登时装设计作品、时装评论等。其中创办于1925年8月的《良友》画报,始终紧随时尚生活,传播服饰新理念,作为“准时装杂志”经常发布国际流行时装的消息,图文并茂地报道巴黎、伦敦、纽约等地的时尚动态。比如,第60期《良友》刊登了1931年的欧美夏季流行时装,以两个页面介绍了当季的连衣裙、套装;在第103期《良友》的“夏装新案”中,又有演艺明星梁赛珍、梁赛珠姊妹展示应季新装,实乃流行的范本。
爱摩登讲面子
女人爱美,与生俱来。当然涂脂抹粉、穿着打扮是为“面子”而活的也素有之。清代末叶,沿海城市随着口岸开放,工商经济迅速繁荣,一些人发家致富后,其生活理念与状态日趋改变。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在九国租界的老天津,竞相奢华、讲求时尚的社会风气不断蔓延,街面上五色浪漫,洋旁里宝气珠光。有人在1877年9月的《申报》上撰文说:上海有钱人多,挣钱的机会多,所以是天下最享乐的地方。
钱,对于爱美的城市女人当然重要,华丽衣着之外,其他饰品、日用品、化妆品如果落伍,也会让旁人瞧不起。清末,喷进口香水、戴新款太阳镜、打花伞、腰际佩小金表等成为上流女子的时髦。《清稗类钞》就有记载:“自光绪中叶以后,妇女之好修饰者,亦皆载之(眼镜)以为美观矣。”1892年的报纸上也带有讽刺意味地形容上海富家子女赶时髦的状态:绸缎绫罗的衣服嫌不华美,偏用重金购买洋绸,甚至连衣袜、眼镜、手巾、香皂也以进口品为珍贵。
学者李欧梵曾寻到一份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位时髦女子服饰及日用品的开销记录,往昔生活的细节尽显其中。表格中的主人当时以伴舞为职业,每天工作五六个小时,日收入8元大洋左右。她在春季某月的大致开销如下:深黄色皮鞋1双6.5元,蚕丝袜1双1.2元,文胸1件2.2元,吊袜带1副3元,夹袍1件8.2元,短大衣1件16元,名牌手套1副2.8元,面霜1瓶0.75元,胭脂1盒0.5元,香粉1盒1.45元,唇膏1只0.5元,皮包1个2.5元,眉笔1支0.2元,香蜜1瓶0.4元,烫发(1次)5元,等等计约50元以上。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大商场购买的进口货,或通过海船邮购的舶来品,其时髦程度与世界流行前沿同步。而8元大洋是何概念?当时1袋上好的面粉价格只有二三元,普通纺纱女工的月薪只有一二十元左右。
無论是追求时髦、面子,还是花费有过之,至少为的是在社会上讲究一些,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尊重。鲁迅在《上海的少女》中也提到衣服的作用:“如果是一身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地检查入门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门丁会不许你走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是两面裤腿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在讲时髦、爱进口货的风气下,一些捉襟见肘者也乍学阔绰、假装风雅,比如褪了色的二手进口外套里面露出了破内衣;洋皮鞋里是露出脚趾的烂丝袜,类似不经意间发生的市井笑话屡见不鲜,有时还成为小报的花边新闻。
唇彩最是尤物
新年、新春之际,网络终端弹出最多的广告是什么?是化妆品。最性感的推销是什么?是唇彩、香水,让你几秒钟就晓得了什么是女人的经典。画面中流露着各种情感,隐藏着别样的私密,就像故事。
中国古代是没有口红一说的,胭脂同时可以涂在脸上、嘴上,或者像新嫁娘一样用高级的红纸片在唇缝中抿压。当口红单独成为一种化妆品已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了。是谁撩动了东方女人的心思?是谁纷扰了男人的目光?他就是美国人密斯佛陀先生。
1909年2月,密斯佛陀在洛杉矶开了一家戏剧用品商店,专卖假发和化妆品,从此打破了演艺人员对化妆品的专有,成就了万千之美。“密斯佛陀”的品牌不断深入人心,发明不断,比如1919年的假睫毛,1925年的防水化妆品,还有1928年和1940年的唇彩和不脱色唇膏。
20年代末期,上海、广州、天津等都市商场里的洋品牌唇彩,已迅速摆在了女人们的梳妆镜前,悄悄流入了明星的手袋里。包括“密斯佛陀”在内的世界一线品牌口红已成为女子们摆弄不厌的心爱之物。虽然那小东西很金贵,就像京城少爷把玩翠玉鼻烟壶一样,但在时髦女子心目中,金钱的天平总是向美艳一端倾斜。例如张爱玲就一生对口红情有独钟,不满10岁的她拿到了第一笔5元大洋稿费,大人们原以为她应该买一本书留念,不想她却径直去买了一支想往多时的口红。
及至上世纪30年代,进口唇彩已有了浅红、桃红、朱红、大红等色差之别,很多女士已懂得根据自己皮肤、面容和职业来选择合适的品种。另外,热衷户外运动的女子喜欢让皮肤晒成棕色,她们的唇彩也追求天然,偏爱粉红色。美国老牌威尔森网球运动公司在当时就有适合运动化妆的口红,曾走俏中国沿海市场。 早年的进口唇彩大多是金属外壳包装的,笔者所见的一款“古董”口红的外壳上有手工刻的图画,泳装姐妹在嬉戏,奔放火辣;另一款是黄铜外壳的,上面用银丝镶满花卉图案,凸显古典美;还有美国产的一支口红,外包装上刻着草裙舞女,底部有文字:TATTO MADE IN U.S.A BLACK MAGIC。
不仅之于唇彩,许多时髦女子也心仪夏士莲雪花膏、巴黎香水、黑人牙膏、棕欖香皂、力士香皂等畅销品,就连顶级的“伊黎莎白·雅顿”也有人用得起。1934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说,当时北平妇女所用进口的美腿化妆品就有数种,什么足甲、足背、足跟、足尖、足心、双腿,无不专对,每瓶价钱不菲,她们花费于此的时间总在1小时以上。妇女与奢侈品的关系,在近代中国曾被广泛讨论,女人甚至被指责为是舶来品的义务推销员。
杂志联通潮流
在没有互联网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跨海而来的时装杂志就是时尚美人、服装公司的“月光宝盒”。老上海云裳、鸿翔等知名时装的款式之所以能与世界新潮同步,其渠道主要是来自进口电影画报、时装杂志,如《美开乐》《时尚》等。商家同时向国外订购纸样和成衣,但价格昂贵。鸿翔服装传人金泰钧老人曾回忆,1942年至1944年间,由于战争原因,有好几期外国时装杂志未能收到,鸿翔人只好自行摸索设计。待战后收到杂志一看,鸿翔的设计几乎与国际时尚是同步的。同样的,就是靠着杂志与世界的联通,云裳公司才能有底气地喊出:“要穿最漂亮的衣服,到云裳去;要配最有意识的衣服,到云裳去;要想最精美的打扮,到云裳去;要个性最分明的式样,到云裳去”。
不仅是口号标榜,如果我们有机会浏览一下旧年的时尚杂志,就不难发现进口时尚用品、时装公司的广告占尽了头条与大版面。在推销品牌的同时,广告中将时装的趋洋款式与风格作为重点,比如鸿翔女装在杂志上甚至将大衣领子、袖口和胸部的式样也表达得精确入微,并明示出大衣与旗袍、围巾、高跟鞋的搭配方式。
那时候的《上海画报》《申报图画周刊》《妇女生活》《良友》《快乐家庭》等杂志经常刊登时装设计作品、时装评论等。其中创办于1925年8月的《良友》画报,始终紧随时尚生活,传播服饰新理念,作为“准时装杂志”经常发布国际流行时装的消息,图文并茂地报道巴黎、伦敦、纽约等地的时尚动态。比如,第60期《良友》刊登了1931年的欧美夏季流行时装,以两个页面介绍了当季的连衣裙、套装;在第103期《良友》的“夏装新案”中,又有演艺明星梁赛珍、梁赛珠姊妹展示应季新装,实乃流行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