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由王俊秀、杨宜音主编的第二部《社会心态蓝皮书》。在全国31个省市进行的两次大规模抽样调查显出了很多值得关注的现象和数据。
一、 生活满意度
所调查的31个省区中,两次调查,生活满意度最高的均为西部居民,东部次之,中部最低。其中,以西藏地区的居民生活满意度最高,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山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随后是安徽省和重庆市。
北上广三城市的排名情况是,北京市和上海市位居第17和18名,广东省排名第28。生活满意度排名最低的三个省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和黑龙江省。
比较不同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发现,总体上,女性的生活满意度高于男性;老年居民生活满意度最高,其次是中年居民,青年居民生活满意度最低;中等以下教育程度居民生活满意度最高,中等教育程度居民满意度最低。
蓝皮书称,社会信任指标下降的一个特点是人际不信任的扩大化,调查发现,城市居民的人际信任由近及远分别是亲属、亲密朋友、熟人和陌生人,只有不到一半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另一个特点是群体间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之间等许多主要社会关系之间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
二、 农民工
《社会心态蓝皮书》在对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和四川5个省市农民工的调查中发现,64%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不公平,47%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外出打工期间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比较多”。
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大部分农民工(约63%)表示气愤,大多数人(约60%)会采取“不干了或忍气吞声”等消极逃避的方法来应对不公平的待遇,部 分人(约14%)会选择求助国家机关等正规维权途径,还有部分人(约15%)选择恐吓事主等非正规途径,极少数人(约9%)会采取破坏性的泄愤方式。
四、婚姻
《社会心态蓝皮书》还对覆盖全国各省区31345名网络征婚者的数据调查分析发现,“郎才(财)女貌”与“门当户对”是当代中国青年人确立择偶标准的基本原则;随时间演化,征婚者的“性贞洁”观念和“传宗接代”观念有所淡化;更加重视家庭幸福而不是事业成就;更加重视与配偶交流和分享内心世界等。
研究抽取了2005—2010年使用百合网征婚的18—40岁的男女客户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发现,女性对于配偶的社会经济状况(收入、学历、有无住房)有更严苛的要求;男性征婚者则不太看重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但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年龄小的配偶。
蓝皮书认为,征婚者会根据自身条件确定和调整择偶标准。尽管存在“郎才(财)女貌”征婚标准的性别差异,但是相当比例的男女仍希望选择与自己收入、学历、年龄、身高等相当的配偶,即所谓“门当户对”。
同时,征婚要求的性别差异也会随着社会变化而调整,从2005年到2010年,男性征婚者希望配偶与自己社会经济状况(尤其是学历)相当的比例在增加。可以预测,这一趋势会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和女性参与社会事务机会的均等化而增加。
五、 整体
《社会心态蓝皮书》认为,目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民众需求表现出层次进一步扩展,标准大幅提高的新特点。民众对洁净空气、无污染的水、改善住房条件、保障健康的医疗条件、宜居的自然环境等基本生活需求标准进一步提高;安全的食品、安全便捷的交通、安全的生产环境、有效的灾害防范等成为基本需求;民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尊重与认同需求、个人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必须满足的需求。
二、社会不信任扩大、固化,导致群际冲突、社会矛盾增加。调查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2到3成信任陌生人。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冲突增加,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的不信任,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中。
三、阶层意识强烈影响社会心态和社会行为。底层认同、弱势群体认同依然比较普遍,底层认同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心态和行为的关键因素,影响到社会成员对社会安全、社会信任、社会公平感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感受,也成为采取社会行动的依据。
四、社会群体更加分化,群体行动、群体冲突增加。阶层分化和底层认同使得民意极端化,常常表现出一边倒的声音和行为。极端化格局下,群体进一步分化。常常出现由事件引发的,短暂、松散、无组织、无目标的利益群体。越来越多相同利益、身份、价值观念的人们采取群体形式表达诉求、争取权益,群体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加。
五、社会情绪总体基调是积极的,但负向情绪的引爆点低,“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社会情绪总体的基调是正向为主,但存在的一些不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的负向情绪基调不容乐观。不断发生的社会性事件导致社会情绪的耐受性和控制点降低,社会事件的引爆点降低。仇恨、愤怒、怨恨、敌意等负向情绪与需求不满足、不信任、社会阶层分化有密切关系。弱势群体中一些本该同情却欣喜、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的“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
六、社会共享价值缺乏,难以形成社会共识。在社会分化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缺乏基本的、大家共同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互信无法实现,社会共识难以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