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里有两个成绩较好的学生,爱说好动,有些不讨人喜欢。一堂课下来,如果你每一次都叫她,那么它一個人一节课会回答N次。当然,她的回答也不是完全准确,有时甚至差得很远,她有太多的疑问,有时爱插嘴,有时她的回答让你都接不上,她们经常是到了下课时间,还是围着老师问个没完,引得许多同学挤着上前听,生怕自己比别人少学了东西,弄得老师“下课下不了台,下台离不开班”。我没有打击他们爱说的积极性。他们说得好,我及时鼓励。他们说得不好,引起哄堂大笑,甚至耽误了上课进度。这时我也不打击,我觉得应该特别善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因为插嘴的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思维,主动自觉学习,打破陈规,允许学生“插嘴”,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就能让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而是在课下提醒:“你们上课能够紧随老师的思路走,思维活跃,这是一般人不具备的显著优点,但说话太随意,会干扰老师的思维,耽误大家的时间,让没头脑的同学傻笑,有头脑的同学讨厌。老师希望你们今后适当把握。”这样当面表扬、背后提醒,他们很容易接受。好问比学之风由此形成,我班成绩一路遥遥领先,每一学期都有二十几个学生数学打了满分。
我应用的是教育理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这一说法,可能大家都听说过。它说的是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他们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沙丁鱼为了躲过被“吃”的命运,所以不停地腾跃“逃生”, 加速游动要不是鲶鱼的威胁,它们可能也悄悄地闷死在船舱里。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群体死气沉沉是不行的,得靠“几条鲶鱼”来增加活力。
这样两条爱说好动的“鲶鱼”,带动了整班课堂气氛的活跃。英语老师说:“我真喜欢在咱班上课,一个个支棱棱的。”科学老师也说:“在咱班上课,学生会不会一目了然,真是轻松。不像有的班,问半天没人吭,也不知道他们听懂了没有。”看来,爱说好动的“鲶鱼”还真激活了整个班。如果将每个年级或每一学科都放进几条“鲶鱼”——这些鲶鱼就是那些头脑灵活,爱发言,爱学习的学生,每次检测都能比其他学生高出一筹的优秀学生,这样一来,生与生之间的竞争就会自然形成,在差距面前,他们便“不用扬鞭自奋蹄”了。整个班级的教学工作,也便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我发现学生干部管理班级的时候也存在着麻木、无奈、依赖心理,缺乏活力,实在不行最后的烂摊子还是得交给老师处理,疲劳的还是老师,为了更好的激发班干部的工作动力,我吸取了鲶鱼效应的做法,让两组班干部轮流管理,评比打分的方法来激发他们,果然第一天课间操我对班干部说计时开始的时候,他立刻全身心的投入到组织队伍中去。而我则冷眼旁观,做个聪明的“渔夫”。只有在他没办法的时候才出手,一改以前班干部漫不经心,班主任叫嚣呼喊的状况。从屋内到屋外站好队整个过程才用了2分钟。快的出乎我的意料。第二天另一组班干部工作起来更是来了劲。而我表情严肃的旁观,其实心里都乐开了花。我们有时候需要动脑筋来发挥班干部的巨大作用。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锻炼了干部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鲶鱼效应”,一旦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就要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树立榜样,制造“鲶鱼”,使其他同学在各種“鲶鱼”的带动之下,奋勇争先,力争上游,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我应用的是教育理论——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这一说法,可能大家都听说过。它说的是挪威人爱吃沙丁鱼,他们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沙丁鱼为了躲过被“吃”的命运,所以不停地腾跃“逃生”, 加速游动要不是鲶鱼的威胁,它们可能也悄悄地闷死在船舱里。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群体死气沉沉是不行的,得靠“几条鲶鱼”来增加活力。
这样两条爱说好动的“鲶鱼”,带动了整班课堂气氛的活跃。英语老师说:“我真喜欢在咱班上课,一个个支棱棱的。”科学老师也说:“在咱班上课,学生会不会一目了然,真是轻松。不像有的班,问半天没人吭,也不知道他们听懂了没有。”看来,爱说好动的“鲶鱼”还真激活了整个班。如果将每个年级或每一学科都放进几条“鲶鱼”——这些鲶鱼就是那些头脑灵活,爱发言,爱学习的学生,每次检测都能比其他学生高出一筹的优秀学生,这样一来,生与生之间的竞争就会自然形成,在差距面前,他们便“不用扬鞭自奋蹄”了。整个班级的教学工作,也便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我发现学生干部管理班级的时候也存在着麻木、无奈、依赖心理,缺乏活力,实在不行最后的烂摊子还是得交给老师处理,疲劳的还是老师,为了更好的激发班干部的工作动力,我吸取了鲶鱼效应的做法,让两组班干部轮流管理,评比打分的方法来激发他们,果然第一天课间操我对班干部说计时开始的时候,他立刻全身心的投入到组织队伍中去。而我则冷眼旁观,做个聪明的“渔夫”。只有在他没办法的时候才出手,一改以前班干部漫不经心,班主任叫嚣呼喊的状况。从屋内到屋外站好队整个过程才用了2分钟。快的出乎我的意料。第二天另一组班干部工作起来更是来了劲。而我表情严肃的旁观,其实心里都乐开了花。我们有时候需要动脑筋来发挥班干部的巨大作用。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锻炼了干部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鲶鱼效应”,一旦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就要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树立榜样,制造“鲶鱼”,使其他同学在各種“鲶鱼”的带动之下,奋勇争先,力争上游,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