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油画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青睐,但对于油画的保存则大部分藏家都经验尚浅,不少作品因此出现了不同的损伤。《胡志明讲课图》在广东地区被藏了近8年,然而与那些被收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油画相比,该作品出现的病虫害腐蚀污损病害极其严重。在修复《胡志明讲课图》作品中,作者发现这些问题不仅是因为受到作品所藏的地区气候影响,最主要仍是收藏方在保藏上的不当做法所致。
温湿恒定是保存油画至关重要的条件
早在三个世纪前,欧洲的藏家间便流传着这么一个共识:“油画是北方人的玩意”。油画以其材质可以展现出丰富的表现力获得了世人的青睐,然而构成油画的材质又是相对脆弱的。油画材质的稳定性极容易受到其保存环境的影响,这也同时决定了油画的寿命。欧洲南方的温润与阳光尽管比起北方煞人的寒冷让人觉得亲近,但北方终年相对于南方的寒冷却为油画的收藏提供了对保存来说最为重要的条件一温湿恒定的保存环境。
在国内油画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青睐,但对于油画的保存则大部分藏家都经验尚浅。在中国南方地区,尤其在广东,油画的保护更是变得极具挑战。因为广东一年里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气温高亢,雨水充沛,时常闷热而潮湿,短暂的冬季过后长达两月“回南天”的返潮气象令住在这里的居民抱有畏惧,这一系列特有的气候特征为油画的病害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至今为止,绝大数的艺术家在创作油画时候所使用的画材大多都为有机材料:如亚麻布等纤维画布、制作画布底子的胶合剂、调色用的媒介剂等。这些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脂肪等的画材都可以成为病虫及霉菌孕育生长的温床及食物营养来源。广东地区的湿度时常可以达到85%~95%,并且20℃~30℃的平均温度也是细菌生长的适温,这都足够使病变菌体迅速地生长和繁殖。如果对这个现象的出现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最终将导致油画在一段时间后呈现出腐蚀污损的病症:画布霉烂、隔离层底子霉变粉化、颜料层之间的分离;更别说由于画布伸缩膨胀后导致依附在它之上的颜料层的开裂或是脱落。这些都会引起油画在视觉观赏上的缺损,进而波及油画收藏的价值稳定性。这样的问题不仅让油画的藏家恼火不已,同时也让随后接手修复作品的油画修复师绞尽脑汁。
如同地域与文化背景影响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风格的绘画一般,不同的气候特点也会对油画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北方油画保存区中,油画最常见的病害通常表现为萎缩性龟裂纹和老化性断裂纹。而在广东地区,油画的常见病害则是由大量的湿气致使油画材料出现腐蚀污损。根据长期的案例观察与实验室检测得出,对于油画寿命长短形成决定因素是油画的保存环境。在保存环境因素中,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油画寿命最基本及直接的因素。《胡志明讲课图》的五点病害
笔者接手进行修复工作的《胡志明讲课图》中出现的病害损伤,是一个具有广东地区气候特点的病例,尤其是这张画中出现的病虫害腐蚀污损病害。无论对于油画修复师或是处在广东地区的油画藏家来说,都有着很好的探索意义。
从修复室检测后的报告,可以得出该画的病害有以下几点:1、画面的霉菌侵蚀严重,霉菌斑在画面的覆盖面积约占全画面70%的面积,画体背面也出现严重的霉菌侵蚀痕迹。2、画布交付运输时被折叠,明显的折痕出现,但是未造成颜料层的大面积缺损,部分区域出现松动现象。3、画布受潮后整体略微变形及膨胀,摊平后呈现凹凸不平的松软状态。4、颜料层有褪色倾向,但未发现严重的脱落现象。5、画布的背部有大量渗油的现象,画面的左下角有油滴的痕迹。
上述五点病害中,除了第一点外,对于长期从事油画修复工作的专家来说并不罕见。然而,第一点中出现的短时间类出现大面积的霉菌侵蚀的病例在所有关于油画修复的案例记载中从未出现过。这种病害是如何造成的呢?在对作品检测调查时,从原收藏方的相关人员口述才得知,大面积霉菌斑在画面的覆盖状况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而是由于保藏不当所致。
该画在收藏方展出的期间,被挂置在一面分隔展厅与洗手间之间的墙壁之上,进出洗手间通道门的位置紧挨着这张画的边缘。收藏方的展厅属于一种半封闭的空间设计,空气通过预留的空间与外部自然空气流通。这导致高度的湿气从画面的前方、画背面的墙体两个方向侵入这张画的构成材料之中,这是画体背面留有严重霉菌侵蚀痕迹病例产生的客观原因。
但是,展览位置的摆放不当并不是造成《胡志明讲课图》霉菌腐蚀损伤的唯一成因,它更不足以造成霉菌斑覆盖画面70%的面积。造成此种损伤最致命的原因是收藏方的工作人员对于油画保存知识不了解所导致的。《胡志明讲课图》在绘制完成后并没有刷涂光油保护层,这是该油画遭受腐蚀损伤的潜在内因。然而,该画因为保存环境中高浓度的湿气致使画面第一次出现小面积的霉菌斑痕迹时,并未及时地引起收藏方的足够重视。收藏方的工作人员误以为霉菌斑和积尘一样,可以通过如家庭打扫卫生般的方式进行去除,于是便想当然地使用抹布蘸自来水后在画布表面进行擦拭去除。正是因为这样,加剧了该画整体的含水量与霉菌的着床量、造成在画面完成后已经处于凝固状态的颜料层及媒介剂的再度软化及分解。潮湿的环境与大量的有机质的分解为随空气而流动的球毛壳菌、枝霉在着床后提供了良好孕育环境及充足营养物来源,并大量的繁殖生长。从而出现了该画的严重霉菌腐蚀损害。画材的优劣度亦会影响作品保藏
《胡志明讲课图》作为对于越南已故的前领导人胡志明的事迹而作的宣传性纪念油画,与国内在“文革”期间所创作的油画作用一样,都是注重画面内容与形式宣传作用的油画,这类型的油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创作使用画材的优劣度。
这类油画创作者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因素、对于油画材料学认识程度不够等诸多的因素影响,在创作油画时对于画材的选择只能因陋就陋。如在画布上鲜有亚麻布这样的优质材料出现,大多都是选用棉麻布、粗麻袋布或直接在牛皮纸上面利用白油漆混合少量的立白粉作为底料后进行创作的,更有甚者在已有画作的油画布上反复创作,使一些作品无法复原。油画的固定材料很多是图钉、劣质水泥钉等容易被锈蚀的四氧化三铁材料。此外,画家还大量使用混有杂质成分的工业用松节水作为媒介剂进行颜料的调和,因此颜料层之间的材料粘合附着力被严重弱化。部分画作为了最求画面的精神,使用亚麻仁油甚至菜籽油、动物油脂等常见的食用油来充当光油刷涂在画面上,使其产生画家所需要表现的画面内容更富精神感。这些油画作品在完成历史阶段所需要起到的作用后,与大部分的宣传画一般被置于库房内束之高阁。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后,画面的暗部变灰并出现颜料变质、粉化、缺损、颜料层出现密布的刚性裂纹。并且在缺乏好的存储环境下,亚热带地区的潮湿天气让作品底子层轻易受潮,从而出现严重的病虫害,致使部分的画作至今已完全损毁。物理性反应及化学性反应对画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油画保存、修复工作的逐步完善,对于油画病害的成因认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油画的病害损毁的因素分析来看,除了创作画材的优劣及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工艺流程是否有违背材料间的化学性质特征这两个内因外,最为直接的伤害来源于保存环境以及直接的外力性破坏。从现代保存学的观点而言,对于油画保存工作的起始点应划定在画家完成该张画作的那一刻,而不是一般认识中所知的可以在一定时间之后再展开保存工作。
构成油画的材料成分在画作完成之时起,便开始与保存空间内的环境成分进行“适应性反应”,这其中包含物理性反应与化学性反应两个部分。物理性反应如油画布对于保存环境中空气的干湿度交替所对应产生的膨胀伸缩率反应。化学性反应包含面更为广泛,涵括了颜料层中着色药剂的化学反应速率、颜料层中的各个色层与媒介剂间的粘合附着力变化、光油保护层的氧化反应等等。从实验室数据结果可以得出,环境温度每升高10℃,油画画布以上的层次中的各种有机质材料的化学反应速度就会相应增加3-4倍。但是无论是物理性反应或是化学性反应都分为可逆性与不可逆性。
在材料中,对于环境反应的可逆性会使油画在完成“适应性反应”后对于保存空间中的环境成分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在这样的“相对平衡”状态下,材料间的反应速率变化处于一种相对静止时期,材料的结构关系得以稳定,从而不再容易对油画物理性原品的保存环境进行变化。如同人体对于新植入的异体物质而产生强烈异体反应一般,反应剧烈并且往往是致命的。在一般存储环境中,一张收藏于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油画需要运往处于亚热带气候的广东地区进行展出时。如果在起运之前不对该油画物理性原品进行渐进性的环境适应性改变测试,而是直接地将其运抵广东地区,由于两种气候环境中空气的湿度、温度、微生物种群的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差别,油画材料自身的结构承受力无法与这样的环境变化达到适应状态。作品很可能出现整体性的收缩变形,进而让颜料层的开裂与脱落,最终导致油画的观赏性障碍。打破因为对于环境反应可逆性而形成的“相对平衡”的状态便会造成对环境反应后的不可逆性的出现,而材料对于环境反应后的不可逆性就是油画病变或是老化成因的开始。因此可以看出,影响油画病变损毁的最重要原因是保存地间的改变,而并非取决创作地与保存地的不同。《胡志明讲课图》在创作完成后迅速移至广东进行收藏,通常油画创作完成后在正常保存环境中的一个“适应性反应”周期大约在两年左右,所以对于该画的病害损伤分析也就需要着重于在广东时期的收藏进行。
上述的陈述并没有贬低油画的意思,另外油画修复师也没有单从材料学的角度对画材的好坏进行批判的权力,只是出于如何更好地保护保存油画的目的进行的分析,为收藏机构与藏家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信息。在认识到油画保存的重要性与油画的“脆弱性”之后,才能结合保存地的气候条件更好地制定出一个适合的保存方案。
针对广东地区的气候特点,大多数博物馆的油画库房采取了以“恒温恒湿”为基本点的保存方案:独立的恒温恒湿系统与加设过滤设备的空气循环系统,保持着库房内部的空气流通,终年温度恒定在18℃-20℃之间(部分库房会根据特殊材料对于保存环境的需要会设立冷库,干燥冷冻油画),空气中的湿度含量控制在55%-60%之间。抽拉轨道式油画挂网,方便取阅油画的同时也将这个取阅过程中可能造成意外伤害降至最低。滤紫外线灯常年开放与定期的进行氦气脱氧消毒,使库房的含茵量降至最低等等措施。与此同时,定期地对所藏画作进行检查,及时的发现新出现的病害,对油画藏品进行干涉式修复,在第一时间内降低继续病变的可能性。
在广东地区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藏油画
当然这样的措施是博物馆级的专业作法,力图将每件馆藏的油画作品得以保存完整的状态,不仅让油画内在的信息得以最大限度流传,并且使油画的价值得以恒定。但是高昂的保存成本却往往会让一般的藏家望而却步。那么如何在通常的环境中使油画在广东地区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存下来?除了避免外力强烈性的直接破坏外,还可以根据以下几点进行参考操作:
1 最大可能性的阻止潮气侵入油画。在天气开始返潮的“回南天”期间使用空调或者抽湿机等设备降低空气中的湿度,设法将空气的湿度控制在50%-65%之间。并且保证油画以悬挂的方式进行摆设,在画框与墙面接触部分使用橡皮胶垫等无机材料垫起,避免油画背部构件与墙体直接的接触。对油画颜料层可以起到保护层作用的光油是对油画最简单直接的防止潮气侵入的方式(即使出现霉变现象,霉菌在一定时间内也只会侵蚀光油层,这时仅需要去除原有光油层,重新涂刷新的光油就可以完全根治油画的霉变病症)。许多没有涂刷光油保护层的油画可以在外框部分配制隔离玻璃,这可以起到部分光油保护层得作用。
2 油画画面要避免户外的阳光或者过强的光源直射。紫外线的长时间照射会加剧颜料层材料的化学反应,从而致使颜料层中的色粉褪色以及颜料层中结膜用的媒介剂因为过分干燥而导致龟裂。
3 油画的保存切忌以卷曲状态进行保存。完全干透的油画颜料如同硬塑料一般高度硬化,一旦形成固定的形状后,任何的外力试图将其平整或是改变形状都会让颜料层开裂甚至于大块的脱落。所以油画的储藏方式最安全的形式是要以带框的形式进行保存,至少是让油画以平整的状态进行保存。
4 不要随便试图用液体擦拭油画画面的积尘。一方面会导致如《胡志明讲课图》中出现的霉变现象,另一方面有可能使油画布(织物依托材料)缩胀,进而加速油画颜料层的脱落。切忌不能用酒精或是稀释剂等材料擦拭油画,这些材料会导致已经硬化颜料层的重新软化,从而发生无法挽回的损伤。对于积尘,最好的去处方式便是用干燥的软毛刷轻轻地拂去油画上的积尘。
5 油画一旦发现损伤之后,应该及时地寻找专业的油画修复师进行修复。切不可随意地使用一些装修用材料进行表面性的“修补”,这对于长期保存来说,也同样会造成难以恢复的损伤。
温湿恒定是保存油画至关重要的条件
早在三个世纪前,欧洲的藏家间便流传着这么一个共识:“油画是北方人的玩意”。油画以其材质可以展现出丰富的表现力获得了世人的青睐,然而构成油画的材质又是相对脆弱的。油画材质的稳定性极容易受到其保存环境的影响,这也同时决定了油画的寿命。欧洲南方的温润与阳光尽管比起北方煞人的寒冷让人觉得亲近,但北方终年相对于南方的寒冷却为油画的收藏提供了对保存来说最为重要的条件一温湿恒定的保存环境。
在国内油画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青睐,但对于油画的保存则大部分藏家都经验尚浅。在中国南方地区,尤其在广东,油画的保护更是变得极具挑战。因为广东一年里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气温高亢,雨水充沛,时常闷热而潮湿,短暂的冬季过后长达两月“回南天”的返潮气象令住在这里的居民抱有畏惧,这一系列特有的气候特征为油画的病害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至今为止,绝大数的艺术家在创作油画时候所使用的画材大多都为有机材料:如亚麻布等纤维画布、制作画布底子的胶合剂、调色用的媒介剂等。这些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脂肪等的画材都可以成为病虫及霉菌孕育生长的温床及食物营养来源。广东地区的湿度时常可以达到85%~95%,并且20℃~30℃的平均温度也是细菌生长的适温,这都足够使病变菌体迅速地生长和繁殖。如果对这个现象的出现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最终将导致油画在一段时间后呈现出腐蚀污损的病症:画布霉烂、隔离层底子霉变粉化、颜料层之间的分离;更别说由于画布伸缩膨胀后导致依附在它之上的颜料层的开裂或是脱落。这些都会引起油画在视觉观赏上的缺损,进而波及油画收藏的价值稳定性。这样的问题不仅让油画的藏家恼火不已,同时也让随后接手修复作品的油画修复师绞尽脑汁。
如同地域与文化背景影响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风格的绘画一般,不同的气候特点也会对油画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北方油画保存区中,油画最常见的病害通常表现为萎缩性龟裂纹和老化性断裂纹。而在广东地区,油画的常见病害则是由大量的湿气致使油画材料出现腐蚀污损。根据长期的案例观察与实验室检测得出,对于油画寿命长短形成决定因素是油画的保存环境。在保存环境因素中,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油画寿命最基本及直接的因素。《胡志明讲课图》的五点病害
笔者接手进行修复工作的《胡志明讲课图》中出现的病害损伤,是一个具有广东地区气候特点的病例,尤其是这张画中出现的病虫害腐蚀污损病害。无论对于油画修复师或是处在广东地区的油画藏家来说,都有着很好的探索意义。
从修复室检测后的报告,可以得出该画的病害有以下几点:1、画面的霉菌侵蚀严重,霉菌斑在画面的覆盖面积约占全画面70%的面积,画体背面也出现严重的霉菌侵蚀痕迹。2、画布交付运输时被折叠,明显的折痕出现,但是未造成颜料层的大面积缺损,部分区域出现松动现象。3、画布受潮后整体略微变形及膨胀,摊平后呈现凹凸不平的松软状态。4、颜料层有褪色倾向,但未发现严重的脱落现象。5、画布的背部有大量渗油的现象,画面的左下角有油滴的痕迹。
上述五点病害中,除了第一点外,对于长期从事油画修复工作的专家来说并不罕见。然而,第一点中出现的短时间类出现大面积的霉菌侵蚀的病例在所有关于油画修复的案例记载中从未出现过。这种病害是如何造成的呢?在对作品检测调查时,从原收藏方的相关人员口述才得知,大面积霉菌斑在画面的覆盖状况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而是由于保藏不当所致。
该画在收藏方展出的期间,被挂置在一面分隔展厅与洗手间之间的墙壁之上,进出洗手间通道门的位置紧挨着这张画的边缘。收藏方的展厅属于一种半封闭的空间设计,空气通过预留的空间与外部自然空气流通。这导致高度的湿气从画面的前方、画背面的墙体两个方向侵入这张画的构成材料之中,这是画体背面留有严重霉菌侵蚀痕迹病例产生的客观原因。
但是,展览位置的摆放不当并不是造成《胡志明讲课图》霉菌腐蚀损伤的唯一成因,它更不足以造成霉菌斑覆盖画面70%的面积。造成此种损伤最致命的原因是收藏方的工作人员对于油画保存知识不了解所导致的。《胡志明讲课图》在绘制完成后并没有刷涂光油保护层,这是该油画遭受腐蚀损伤的潜在内因。然而,该画因为保存环境中高浓度的湿气致使画面第一次出现小面积的霉菌斑痕迹时,并未及时地引起收藏方的足够重视。收藏方的工作人员误以为霉菌斑和积尘一样,可以通过如家庭打扫卫生般的方式进行去除,于是便想当然地使用抹布蘸自来水后在画布表面进行擦拭去除。正是因为这样,加剧了该画整体的含水量与霉菌的着床量、造成在画面完成后已经处于凝固状态的颜料层及媒介剂的再度软化及分解。潮湿的环境与大量的有机质的分解为随空气而流动的球毛壳菌、枝霉在着床后提供了良好孕育环境及充足营养物来源,并大量的繁殖生长。从而出现了该画的严重霉菌腐蚀损害。画材的优劣度亦会影响作品保藏
《胡志明讲课图》作为对于越南已故的前领导人胡志明的事迹而作的宣传性纪念油画,与国内在“文革”期间所创作的油画作用一样,都是注重画面内容与形式宣传作用的油画,这类型的油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创作使用画材的优劣度。
这类油画创作者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因素、对于油画材料学认识程度不够等诸多的因素影响,在创作油画时对于画材的选择只能因陋就陋。如在画布上鲜有亚麻布这样的优质材料出现,大多都是选用棉麻布、粗麻袋布或直接在牛皮纸上面利用白油漆混合少量的立白粉作为底料后进行创作的,更有甚者在已有画作的油画布上反复创作,使一些作品无法复原。油画的固定材料很多是图钉、劣质水泥钉等容易被锈蚀的四氧化三铁材料。此外,画家还大量使用混有杂质成分的工业用松节水作为媒介剂进行颜料的调和,因此颜料层之间的材料粘合附着力被严重弱化。部分画作为了最求画面的精神,使用亚麻仁油甚至菜籽油、动物油脂等常见的食用油来充当光油刷涂在画面上,使其产生画家所需要表现的画面内容更富精神感。这些油画作品在完成历史阶段所需要起到的作用后,与大部分的宣传画一般被置于库房内束之高阁。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后,画面的暗部变灰并出现颜料变质、粉化、缺损、颜料层出现密布的刚性裂纹。并且在缺乏好的存储环境下,亚热带地区的潮湿天气让作品底子层轻易受潮,从而出现严重的病虫害,致使部分的画作至今已完全损毁。物理性反应及化学性反应对画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油画保存、修复工作的逐步完善,对于油画病害的成因认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油画的病害损毁的因素分析来看,除了创作画材的优劣及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工艺流程是否有违背材料间的化学性质特征这两个内因外,最为直接的伤害来源于保存环境以及直接的外力性破坏。从现代保存学的观点而言,对于油画保存工作的起始点应划定在画家完成该张画作的那一刻,而不是一般认识中所知的可以在一定时间之后再展开保存工作。
构成油画的材料成分在画作完成之时起,便开始与保存空间内的环境成分进行“适应性反应”,这其中包含物理性反应与化学性反应两个部分。物理性反应如油画布对于保存环境中空气的干湿度交替所对应产生的膨胀伸缩率反应。化学性反应包含面更为广泛,涵括了颜料层中着色药剂的化学反应速率、颜料层中的各个色层与媒介剂间的粘合附着力变化、光油保护层的氧化反应等等。从实验室数据结果可以得出,环境温度每升高10℃,油画画布以上的层次中的各种有机质材料的化学反应速度就会相应增加3-4倍。但是无论是物理性反应或是化学性反应都分为可逆性与不可逆性。
在材料中,对于环境反应的可逆性会使油画在完成“适应性反应”后对于保存空间中的环境成分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在这样的“相对平衡”状态下,材料间的反应速率变化处于一种相对静止时期,材料的结构关系得以稳定,从而不再容易对油画物理性原品的保存环境进行变化。如同人体对于新植入的异体物质而产生强烈异体反应一般,反应剧烈并且往往是致命的。在一般存储环境中,一张收藏于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油画需要运往处于亚热带气候的广东地区进行展出时。如果在起运之前不对该油画物理性原品进行渐进性的环境适应性改变测试,而是直接地将其运抵广东地区,由于两种气候环境中空气的湿度、温度、微生物种群的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差别,油画材料自身的结构承受力无法与这样的环境变化达到适应状态。作品很可能出现整体性的收缩变形,进而让颜料层的开裂与脱落,最终导致油画的观赏性障碍。打破因为对于环境反应可逆性而形成的“相对平衡”的状态便会造成对环境反应后的不可逆性的出现,而材料对于环境反应后的不可逆性就是油画病变或是老化成因的开始。因此可以看出,影响油画病变损毁的最重要原因是保存地间的改变,而并非取决创作地与保存地的不同。《胡志明讲课图》在创作完成后迅速移至广东进行收藏,通常油画创作完成后在正常保存环境中的一个“适应性反应”周期大约在两年左右,所以对于该画的病害损伤分析也就需要着重于在广东时期的收藏进行。
上述的陈述并没有贬低油画的意思,另外油画修复师也没有单从材料学的角度对画材的好坏进行批判的权力,只是出于如何更好地保护保存油画的目的进行的分析,为收藏机构与藏家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信息。在认识到油画保存的重要性与油画的“脆弱性”之后,才能结合保存地的气候条件更好地制定出一个适合的保存方案。
针对广东地区的气候特点,大多数博物馆的油画库房采取了以“恒温恒湿”为基本点的保存方案:独立的恒温恒湿系统与加设过滤设备的空气循环系统,保持着库房内部的空气流通,终年温度恒定在18℃-20℃之间(部分库房会根据特殊材料对于保存环境的需要会设立冷库,干燥冷冻油画),空气中的湿度含量控制在55%-60%之间。抽拉轨道式油画挂网,方便取阅油画的同时也将这个取阅过程中可能造成意外伤害降至最低。滤紫外线灯常年开放与定期的进行氦气脱氧消毒,使库房的含茵量降至最低等等措施。与此同时,定期地对所藏画作进行检查,及时的发现新出现的病害,对油画藏品进行干涉式修复,在第一时间内降低继续病变的可能性。
在广东地区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藏油画
当然这样的措施是博物馆级的专业作法,力图将每件馆藏的油画作品得以保存完整的状态,不仅让油画内在的信息得以最大限度流传,并且使油画的价值得以恒定。但是高昂的保存成本却往往会让一般的藏家望而却步。那么如何在通常的环境中使油画在广东地区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存下来?除了避免外力强烈性的直接破坏外,还可以根据以下几点进行参考操作:
1 最大可能性的阻止潮气侵入油画。在天气开始返潮的“回南天”期间使用空调或者抽湿机等设备降低空气中的湿度,设法将空气的湿度控制在50%-65%之间。并且保证油画以悬挂的方式进行摆设,在画框与墙面接触部分使用橡皮胶垫等无机材料垫起,避免油画背部构件与墙体直接的接触。对油画颜料层可以起到保护层作用的光油是对油画最简单直接的防止潮气侵入的方式(即使出现霉变现象,霉菌在一定时间内也只会侵蚀光油层,这时仅需要去除原有光油层,重新涂刷新的光油就可以完全根治油画的霉变病症)。许多没有涂刷光油保护层的油画可以在外框部分配制隔离玻璃,这可以起到部分光油保护层得作用。
2 油画画面要避免户外的阳光或者过强的光源直射。紫外线的长时间照射会加剧颜料层材料的化学反应,从而致使颜料层中的色粉褪色以及颜料层中结膜用的媒介剂因为过分干燥而导致龟裂。
3 油画的保存切忌以卷曲状态进行保存。完全干透的油画颜料如同硬塑料一般高度硬化,一旦形成固定的形状后,任何的外力试图将其平整或是改变形状都会让颜料层开裂甚至于大块的脱落。所以油画的储藏方式最安全的形式是要以带框的形式进行保存,至少是让油画以平整的状态进行保存。
4 不要随便试图用液体擦拭油画画面的积尘。一方面会导致如《胡志明讲课图》中出现的霉变现象,另一方面有可能使油画布(织物依托材料)缩胀,进而加速油画颜料层的脱落。切忌不能用酒精或是稀释剂等材料擦拭油画,这些材料会导致已经硬化颜料层的重新软化,从而发生无法挽回的损伤。对于积尘,最好的去处方式便是用干燥的软毛刷轻轻地拂去油画上的积尘。
5 油画一旦发现损伤之后,应该及时地寻找专业的油画修复师进行修复。切不可随意地使用一些装修用材料进行表面性的“修补”,这对于长期保存来说,也同样会造成难以恢复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