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轶事(小说)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chao0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他叫“顺治”!
  教过几年私塾的他爹给他这用媳妇性命换回来的宝贝取名时逢人便夸说:这名儿有两重含义,一曰今后的日子可以顺顺畅畅;二曰这可是清朝皇帝的专号,用这名儿沾点福气,我家就可发起来了。发不发还不知道,这“顺治皇帝”的名儿倒被叫开了!
  没想到1960年春末这四岁在望的顺治果然“发”起来了——得了水肿。他爹为了不让他家绝根,“提着”脑袋去偷摸了两升青蚕豆。结果被民兵发现了,捉回来连打带审,这位“之乎者也”的夫子就过世了。这顺治孤儿还好,占着爹辈是贫雇农这一优越条件,被当时下乡的工作组的王医生给治好了病。据说是护理上的关系,也给他留下一身的白痴相。
  恍恍忽忽,人穷命长。顺治东一口饭西一碗粥,不知不觉在“五保户”的大伞下呆了16年光阴。可那两条鼻涕像玉柱样还倒挂鼻尖下。本村姑娘与他迎面相遇总是要背着身子“谦让”他过去。他每每遇到这种“谦让”,心里总觉得甜蜜蜜的,于是他故意把鼻涕吸得“沸沸”响,以示感谢姑娘们的“谦让”!
  “顺治,再吸鼻涕就讨不着媳妇了!”有一次好心的队长对他这样吼道。人的本能唤起了顺治对媳妇的响往。“媳妇?帮我缝补衣裳?!”别看他傻呼呼的,这一简单的道理他还是在队长家火塘边听说过的。于是顺治就注重起仪表容貌来了。可一回到家里,他那股求爱的欲望也就熄了。父亲留给他的茅屋多年失修,已经倒塌。在武斗中椽子又被“红袖套”们拿去当文攻武卫的工具了。好心的队长只得替他在生产队仓房里围了一个“家”。后来人人忙于“早请示晚汇报”,也就把他遗忘了,只有在贴大字报提面糊桶时才想起他们村里还有一个顺治。因此,哪个姑娘会来与他“同舟共济”呢?
  
  二
  
  日历翻卷,地球飞转。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年代,顺治这个傻白痴就被一些人当运输“工具”使用了。
  “顺治,帮我挑担水,给你2两粮票!”
  “顺治,今晚帮我去偷根本料,回来给你1块钱”!那些黑心刻薄的人们总是这样使唤着他。
  有一回的事,他深深记得。那天晚上,黑灯瞎火摸到后山上砍了一根大料,跟着会计高一脚浅一脚扛到会计家。能说会道的女主人殷勤地接待了他:“阿治,先喝口茶,再吃夜宵!”他憨厚地笑了笑接过茶罐就猛喝了三大口。可他哪里知道:茶里掺着烟叶子!当场就把他晕翻了。后来才有人悄悄告诉他:那是会计女人为了省一顿夜宵,让你喝的“烟茶水”。
  打那以后,他清醒了:我也要学你们会计、保管员,“偷料!”“盖房!”“娶媳妇!”
  由于胆大心粗,不懂隐身法,他偷回的第一根木料还未靠稳就被护林员逮住了。“会计偷得,我就偷不得?!”不知是他这句话震住了护林员,还是会计他们怕受到揭发,暗中疏通?那次他没有受到罚款处分。
  
  三
  
  在那开证明讨饭的时候,顺治“盖房”、“娶妻”的蓝图被讨饭的人流卷走了,他随着乡邻逛了很多地方:洱源,大理,保山……
  两三年光景,他这条命总算没丢在外乡,而是容光焕发回来了!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在邻县他帮一位年老退休在家的老中医盘了一块菜园子。可怜的顺治在仁慈的老中医旁度了三年。三年中他老实巴交的劲儿深深感动了老中医,治病救人是大夫的天职。老人家在顺治身上花了十八般武艺,终于治好了他的白痴病。
  后来听说家乡也搞起了“责任制”,这顺治也“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家乡沙溪坝。这时出现在乡亲们面前的不再是三年前吸鼻涕的傻样儿了!如果不是他那微微含笑的酒窝提醒了老队长,乡亲们差点把他认成是县里那个常来下乡的小杨同志咧!
  他回来后的第二天,老队长就领着他来到分给他的“责任田”旁蹓了一阵。
  “人勤地不懒啊!小伙子。”队长拍拍顺治的肩膀:“还记得那年这块地上,南瓜大丰收的情景吗?”顺治微微一笑,五年前那富有戏剧性的场景像胶卷一般从他的脑底贮藏舱里抽了出来——
  那天晚上,月光也是这样清亮。路过这块南瓜地的顺治无意中发现有一个大南瓜,杆杆被割草的小娃们割断了。他很耽心南瓜的命运,不顾露水的袭击,他抱着南瓜守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才被水利员发现……
  五年前就这样关心社爱护社的顺治,难道今天政策这般好他不愿好好盘盘它吗?!他高兴地点点头,从队长的目光里他满有信心地承当起了这块“责任田”。并在队长面前两脚一并,露出酒窝:“我还要抱大南瓜呢!”
  
  四
  
  “阿治,趁早吃饭,”新媳妇穿起花衣裳从洞房里跨出来就对刚从电站工地回来的顺治微微一笑,“饭后我俩到街上摆摆南瓜摊!”
  过去饭量以斤为单位计算的顺治,今天扒了他媳妇热给他的两个炒鸡蛋,抹抹嘴跨出了门坎。
  艳阳高照。小俩口推着板车刚到集市,就被县电站工地事务长王大叔发现了,“这车南瓜是不是我们电站的?”爱开玩笑的王大叔刮了刮顺治的鼻头。
  “是就是!”小俩口拍拍屁股抖抖灰就推起板车跟着王大叔向电站工地奔去。
  秋风爽爽,沙溪河里鸭子成群,追逐嬉戏,河水叮咚;闻名中外的石宝山点缀其间,映山红、猪屎花遍满山头,沙溪坝里热水塘的清泉喷洒出融融温雨,滋润着田野大地,啊,好一派田园景色!电站工地的戏台子也隐隐可见了,小俩口脚下生风,板车的车轮“吱吱”声叫得更欢了!王大叔指着前面的一座吊桥:“阿治,还记得这座‘姻缘桥’吗?”
  新媳妇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记得!记得!”顺治咧嘴笑笑,脚步也随之减慢了。
  那是半年前,顺治作为他们沙溪乡石匠代表抽派来县电站工地后的一天中午。工地炊事员李乔妹身背一背干柴正要过桥返回工地,忽然间,谷风大起,飞沙走石。李乔妹来不及呼叫就被大风刮进了沙溪河。
  正在桥头撬石头的顺治见人下了河,就甩掉铁杆,两脚三步跟着奔进了河心。不知哪个大脑细胞起了作用,灵机一动顺治就把姑娘反抱到柴捆上。他一面拖着柴捆,一面使劲向河岸游去。因为河水的深度还没有漫到顺治那1.7米以上的脑袋瓜上,只是让他多喝了几口河水而已。
  打那以后,与他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李乔妹就发现了这“老憨人”的心灵。她趁他上工地之机,悄悄给他枕头底下塞了一双布鞋。过度老实的顺治“皇帝”不知现代青年男女互递“国书”的方式,收工回到工棚发现枕头底下的秘密。他急忙怀揣着布鞋找到了指导员“报案”,说有人要诬陷他是“贼”。多亏事务长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才把这个“案子”破了!
  事务长当天就承担了指挥部老何下达的任务——牵红线!
  两个月后,指挥部的戏台子上就挂出了顺治“简易婚礼”的横布标……。
  
  五
  
  结婚后过了五个手指头的时间(顺治常用手指头计算时间),老村长赶来工地建议指挥部让他两口子回家一个。
  因为顺治新盖起的三间平房需要人照管,还有“责任田”里的南瓜快熟了。
  顺治还补充申明:贷款买来的那匹骡子也要吃青草了。可“石头匠”的手与镰刀把子无缘!因此表决的结果:还是乔妹子回家……
  “滴滴——”一阵汽车喇叭声剪断了顺治对往事的回忆。
  顺治扭扭车把,把板车让到了边道上。
  噢,原来是电站的车子!那开车的伙子顺治是认得的。顺治盖房子用的木料就是工地上吹哨子的那个干部派这个小伙子司机免费运来的。那天,转圈圈的小伙子(顺治对司机的爱称!)只在他房子基地边喝了杯茶就走了(“茶里决没有放着烟叶子”,顺治拍着胸脯反驳挖苦他的人!)。
  “‘皇帝’——乔妹子”!
  “‘皇帝’——乔妹子”!……
  顺治正想向司机打个亲热的招呼,车上那群民工就像赛场上的拉拉队一样有节奏地喊了起来!
  “‘皇帝’、乔妹子,干嘛去呀?”司机探出车头故意问道。
  “送南瓜”!顺治咧咧嘴笑了笑。
  “送南瓜!”“送南瓜!”……群山回音,伴着那板车轮子的欢叫声、汽车的喇叭声久久回荡在电站工地的深山峡谷里……
其他文献
从王家庄进入澜沧江    我家与澜沧江仅一山之隔,但农村孩子从没有机会与闲暇偷偷翻过山梁外出探访。除了读书,平时就在田边地角挥汗或到山坡上砍柴。直到参加工作,我才在去保山的路上,看见鲜活于地图之外真正意义上的澜沧江,并用一个桥墩的距离,于瞬间,经永保桥走马观花地领略了它气势磅礴的风采。  结缘之后,我便从不同地段多角度地与澜沧江相遇过。无论是上游的云龙旧州,下游的西双版纳,或是中游的漫湾电站,它都
期刊
背景链接:普发兴,男,汉族,1936年4月生,1960年入党,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下庄镇下庄村人,1987年担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2007年3月28日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终年71岁。在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村经济总收入由247万元增加65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60元提高到3410元,集体固定资产由0.5万元扩大到52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可达50多万元。下庄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
期刊
大理三月之美景,古人对之早有描绘。唐代白族诗人杨奇鲲的诗句:“风里浪花吹又白,雨中岚影洗还清”,写的正是三月轻风吹拂下的洱海和阵阵细雨后的苍山。明代学者杨升庵的妙文“一望点苍(苍山又名点苍山),不觉神爽飞越。……山则苍茏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廓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而如醉如醒,如梦如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向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描绘的也是三月的大理。  三月
期刊
漾濞县城,民国时期称化平镇,解放后叫上街镇,今又易名苍山西镇。镇子虽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有外地人言:“漾濞人好吃!”褒贬掺半。一日三餐,说的是吃;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吃。吃,天经地义;吃,民生要旨。问题在于“好吃”还要会吃、懂吃、能吃,吃得热情大方,吃得科学营养,吃得老少同乐,吃得宾主尽兴;吃出品位吃出情调,吃出气质吃出健康。不是还有“饮食文化”一说吗,那是文化人
期刊
漾濞是彝族自治县,彝族自然占了全县总人口的主体,县境内的彝族有腊罗(又称腊罗巴)、聂苏(罗武)、诺苏泼三种支系。漾濞彝族有着悠远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但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服饰文化的美。彝族服饰色彩艳丽、款式多样、注重细节,丰富细腻,质朴大方。  彝族服饰最具特色的是青少年女性的服饰,头戴镶有鼓钉桂花银饰的“勒箍帽”,身穿缝工精细、装饰艳丽的服饰,颜色大都大红大绿,显示出山地民族
期刊
现在这座山巅人迹罕至了  三十四种匿名的花朵  在秋天凛冽的深处倔强地怒放  蜜蜂难以企及的高度  神话里的鹰不见踪影  南归的雁阵也不曾飞临  只有山风醉入花丛  一朵云在远处不安地游荡  在这个山谷走走  在那个山头停停  花香弥漫满山遍野  有谁来体味花开的寂寞    从前我们是无忧的云朵  在这座山峰成群结队  争先恐后为女生采摘花篮  对着碧水蓝天喊落花瓣雨  迎着狂风山呼《友谊万岁》 
期刊
一    记得在1985年初的一天,大理州科委的一位朋友给《大理文化》送来了一篇稿子,这是一篇写在普通信笺纸上的讲话记录,题目是《大理州如何加速现代化》。朋友说,这是在北京航天部门工作的一位名叫王希季的总工程师在大理师范专科学校报告会上的讲话记录稿;这位工程师是大理人,因大理要修建飞机场,州里特地请他回来选址。现在想来,这也许是一种误会,可能是把“航空”与“航天”混为一谈。对我来说,也确实分不清楚
期刊
时间:2010年月1月29日  地点:大理州歌舞剧院四合院内  话题:大理舞蹈的现状、问题及出路  主持人:王晓云  谈话人:杨晓凡(大理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大理州舞蹈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编导)  喻良其(大理州群艺馆馆长、国家一级编导)  周孟君(大理州歌舞剧院演员、国家二级演员)    王晓云:今天要请几位谈的是大理舞蹈,尤其是它的现状、问题及出路,请各位以锵锵之言,为大理舞蹈把一下脉。还是先从
期刊
爱人,这是春天  血潮与心潮,都在呼啸  在千年名镇瓜洲江畔  我默立成一块石碑  见证、阅读并真实地记录——  那像从天上瀑布而下的春江潮水  那像从时间深处流来的春江潮水  那像华夏五千年文明史般铺展开来的春江潮水  它与大海连成一片,茫茫无边,浩浩荡荡  荡涤着藏污纳垢的世界和我们的心灵  她像母亲的胸怀般博大、宽广  感人肺腑,令人泪湿青裳  爱人,即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我一毕业即失业
期刊
我家就住在洱海东岸的挖色村,从孩提时代起,每天都一次又一次地迎朝阳,送晚霞,感到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后来进了城市,很少回老家,也就逐渐把家乡的日落日出淡忘。  这是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又一次回老家,散步到离村不远的鹿峨山脚海滩上。默默地遥望着苍山落日,我第一次惊异地发现,太阳的美,并不在于日出的瞬间,而是在日落的时刻。我难以想象,在这个世界上,我家乡的落日竟然还有如此摄人心魄的魅力。我在海滩上站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