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偏差行为已经存在普遍性,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并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完善个人魅力,帮助学生解决偏差行为。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教师 对待和处理 学生偏差行为
教育部在《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提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此规定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认为这条规定多此一举;有人欢呼班主任终于可以批评学生了;有人反问:怎样的批评才算适当?有人提出:科任老师是否有权利批评教育学生?我们的教育,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师生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学生的偏差行为?我认为,批评教育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即使教育部不作此规定,教师也应尽力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教书育人的天职中本身就包含对学生不当行为的纠偏内容,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问题是现在的教育,因学生所处的时代的特殊性,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中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尚且存在如此多的困惑,那么中职学校的教育就更是步履维艰了,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或者直白地说,就是考不上任何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既无心学习,又不思进取,更有学生存在不守纪律、思想异常等突出问题。这一部分学生,如果在义务教育结束后直接流入社会,必然给社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因此,中职学校的教育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作为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尽最大的努力,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培养出具有健康的心理,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的初级劳动者,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的问题根源
最近几届的中职学生,基本都是“90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进入了市场化、商业化的成熟期,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正面与负面的思潮并存于人们的观念中,尤为突出的是,经济利益成了一些人追求的价值取向。出生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一方面享受着衣食丰足的物质条件,另一方承受着冷却的家庭教育。大多数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再经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都努力在经济大潮中拼搏,在取得物质财富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甚至有些家长目光短浅地把一些负面的思想有意无意地灌输给了孩子。同时,由于社会巨大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也无疑受到很大的冲击。农村家庭主要表现在家长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中当留守儿童;城市部分家庭因不能正确处理夫妻关系导致家庭破裂,孩子成为受害者。在中职学生中,曾经是留守儿童或者依然是留守学生的大有人在,离异家庭或再婚家庭的孩子比例也不小。这些学生从小没有接受适当的家庭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又适逢教育改革的尝试期,为学生减负和素质教育的探索没能产生实质性的变革,学生学习压力大,厌学情绪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一些学校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不管不问。一些家庭忽视品格教育,尤其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宠爱孩子,无原则维护孩子的现象严重,再加上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的滥用,使得一部分学生在物质丰富的生活中产生了一味享乐、追求时尚、意志薄弱、自我为尊、目中无人等突出的问题。另外,社会生活的变化,给学生也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电视、录像、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使他们接触到很多他们不该接触的东西。
二、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
面对问题如此繁多且复杂的中职学生,教育者除了要充分认识学生的问题所在,更紧迫的是与时俱进,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自身的个人修养,尽最大的努力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使更多的中职学生能走出误区,改正自身的弱点与不足,为走上社会、自立自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1.更新观念,尊重学生。
中国历来是一个非常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家。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传统主要是从老师在学生面前要严厉、学生对老师要绝对服从的角度来理解的,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持老师的尊贵与庄严,进而使学生产生敬畏之心。但随着近年来有关人权、平等意识在人们心中不断深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尤其是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无条件的威严高大。最近,“腾讯校园频道”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后”心目中的完美教师标准,与其他年代的人标准不尽相同。比如“70后”和“80后”心目中的完美教师首先都是要“知识渊博,有智慧”。而“90后”(10033人参与)则是将“跟学生交朋友,不摆老师架子”排在完美教师标准首位,其次是“公平公正,能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所以中职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一位学生在上课时吃东西,科任老师在批评的时候用了“野狗”等谩骂性的语言,学生不但不接受,而且顶撞老师:你这么会骂人,你才是野狗。结果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师生关系从此不和睦,老师自己也失去了尊严。因此在面对“90后”的中职学生时,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对学生的状态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以往届学生的行为标准来比量现在的学生。
2.终身学习,拓宽知识。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教师自身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博览群书,能在讲课时触类旁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使课堂内容更生动且贴近实际。除此以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所喜爱和热衷的事物,例如时下流行的歌曲,畅销的青年读物,学生普遍崇拜的偶像,等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同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3.提高修养,身正为范。
韩愈在《师说》开篇就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教师是给学生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师责任以传道为首,给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其次才是讲授学业,答疑解惑。所以,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都应该有意识地把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重点,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作。当然,教师身教的作用远远大于言教。教师自身修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学生作为闻道在后的人,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应当有宽阔的心胸来容纳学生的偏差行为,并尽量以较高的姿态、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不要和学生做无谓的争执甚至争吵。
三、纠偏的艺术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如何有效地进行批评,这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的人,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意志和个性特征。
1.考虑学生的立场。
“90后”的学生,无论是生活经历还是思想成长过程,都与教师有着巨大的差异,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师不应该完全以自己的观念来品评事物。学生有错误时,批评无可厚非,但是学生终归是孩子,教师没有必要像对待仇人似的,更没必要和学生争执不休,要有宽阔的心胸、豁达的品行。有一个“三季人”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一天,孔子的一位学生正在门前扫地,突然从外面来了一个绿衣人,绿衣人问:请问你是谁呀?学生:我是孔老先生的学生。绿衣人问:那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学生说:当然可以。绿衣人问:一年有几季?学生:当然是四季。绿衣人:不对,三季。两人互不相让,最后打赌:谁输了,谁向对方嗑三个头。正在争执不下,孔子从屋里出来。学生问: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看绿衣人说:三季。绿衣人立即要对方嗑了三个头。绿衣人走后,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孔子笑了笑,对他讲:您没看到那人浑身是绿色吗?其实他是一只蚂蚱,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你说他怎么能知道一年当中除了他所经历的三季外,还有一个冬季呢?这样你跟他又能争论出个什么结果呢?正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对于那些学校教育不足家庭教育缺失又习惯了自我为中心的“90后”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对老师毕恭毕敬、百分之百地服从不是一两次严词批评或强制性惩罚能促成的。孔子站在三季人的立场,对非原则性问题作了宽容的解答,避免了没完没了的争执,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2.运用智慧与幽默。
教师除了要有豁达的心胸,还要有一定的智慧和幽默,随机处理突发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反应。一次看到学生无心听课,我问他们:你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呢?后排坐的两个男同学嘻嘻哈哈地笑,其中一个指着另一个说:他对女人感兴趣……同学们哄的一下大笑起来,齐刷刷地看着我怎么回答。我楞了一下,马上笑起来说:你们这个年龄对异性感兴趣是正常的,属于青春期的正常情感现象,但是情感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况且你们作为男性,如果没有过硬的学识和本领,异性也不会喜欢你们,对吗?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多学知识。课堂上顿时安静下来……试想如果此时我严厉地批评学生出言不当,或者生气命令学生滚出教室,学生即使口服也会心不服。现在的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尽管上课前一再提醒他们关闭手机,但仍然偶有手机铃声或QQ的滴滴声响起。我通常不去费力搜查没收学生的手机,总会笑笑地说:“谁的小企鹅又开始工作啦?现在该是它休息的时候,你怎么一直让它过度劳累呢?”大家心照不宣,知道我是在委婉地批评,这样使用手机的同学不会有逆反心理,偷偷地关闭手机,于是课堂教学得以继续。课堂气氛融洽,即使不爱学习的学生通常也不会故意捣乱。
3.先扬后抑。
教师必须认识到批评学生的目的是教育学生,让其下一次不犯或者少犯同样的错误,而不是因为学生挑战了教师的个人尊严而报复性地批评甚至谩骂学生。因此,看到学生的偏差行为时,教师要注意采用先肯定后批评的方式。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一代的学生在赏识教育、鼓励教育中成长起来,受挫能力很差,尤其对个性强、脾气冲的学生,可以用缓一缓、避一避、笑一笑的方式,寻找最佳时机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教育。这样可以避免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达到批评的目的。如此批评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却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4.家校联系的艺术。
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有必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尤其孩子犯了较突出的错误时,要配合老师教育。但现实是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都有一种维护的情绪。在上面提到的腾讯调查中,当被问及“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见什么样的教师”时,19.7%的人表示,希望孩子遇到既重视批评教育,又善于用词委婉的教师;希望孩子遇到严师的人仅占7.6%;更多的人(72.7%)希望孩子遇到更重视鼓励教育的教师。因此家校联系时也适用先扬后抑的原则,不要把家校联系变成告状问责,或者判决通知。班主任应当在平时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学生的不足要指出,学生的进步更要通告。在学校、家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联系,教育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中职教师肩负重任,面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当以平和的心态和宽阔的胸襟对待,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和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胡霄坤.中职生偏差行为的矫正.科学决策,2008,(10).
[2]腾讯网.校园频道调查栏目.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教师 对待和处理 学生偏差行为
教育部在《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提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此规定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认为这条规定多此一举;有人欢呼班主任终于可以批评学生了;有人反问:怎样的批评才算适当?有人提出:科任老师是否有权利批评教育学生?我们的教育,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师生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学生的偏差行为?我认为,批评教育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即使教育部不作此规定,教师也应尽力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教书育人的天职中本身就包含对学生不当行为的纠偏内容,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问题是现在的教育,因学生所处的时代的特殊性,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中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尚且存在如此多的困惑,那么中职学校的教育就更是步履维艰了,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较差、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或者直白地说,就是考不上任何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既无心学习,又不思进取,更有学生存在不守纪律、思想异常等突出问题。这一部分学生,如果在义务教育结束后直接流入社会,必然给社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因此,中职学校的教育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作为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尽最大的努力,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培养出具有健康的心理,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的初级劳动者,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的问题根源
最近几届的中职学生,基本都是“90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进入了市场化、商业化的成熟期,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正面与负面的思潮并存于人们的观念中,尤为突出的是,经济利益成了一些人追求的价值取向。出生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一方面享受着衣食丰足的物质条件,另一方承受着冷却的家庭教育。大多数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再经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都努力在经济大潮中拼搏,在取得物质财富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甚至有些家长目光短浅地把一些负面的思想有意无意地灌输给了孩子。同时,由于社会巨大变革所产生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也无疑受到很大的冲击。农村家庭主要表现在家长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中当留守儿童;城市部分家庭因不能正确处理夫妻关系导致家庭破裂,孩子成为受害者。在中职学生中,曾经是留守儿童或者依然是留守学生的大有人在,离异家庭或再婚家庭的孩子比例也不小。这些学生从小没有接受适当的家庭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又适逢教育改革的尝试期,为学生减负和素质教育的探索没能产生实质性的变革,学生学习压力大,厌学情绪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一些学校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不管不问。一些家庭忽视品格教育,尤其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宠爱孩子,无原则维护孩子的现象严重,再加上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的滥用,使得一部分学生在物质丰富的生活中产生了一味享乐、追求时尚、意志薄弱、自我为尊、目中无人等突出的问题。另外,社会生活的变化,给学生也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电视、录像、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使他们接触到很多他们不该接触的东西。
二、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
面对问题如此繁多且复杂的中职学生,教育者除了要充分认识学生的问题所在,更紧迫的是与时俱进,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自身的个人修养,尽最大的努力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使更多的中职学生能走出误区,改正自身的弱点与不足,为走上社会、自立自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1.更新观念,尊重学生。
中国历来是一个非常强调师道尊严的国家。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传统主要是从老师在学生面前要严厉、学生对老师要绝对服从的角度来理解的,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持老师的尊贵与庄严,进而使学生产生敬畏之心。但随着近年来有关人权、平等意识在人们心中不断深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尤其是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无条件的威严高大。最近,“腾讯校园频道”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后”心目中的完美教师标准,与其他年代的人标准不尽相同。比如“70后”和“80后”心目中的完美教师首先都是要“知识渊博,有智慧”。而“90后”(10033人参与)则是将“跟学生交朋友,不摆老师架子”排在完美教师标准首位,其次是“公平公正,能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所以中职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当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一位学生在上课时吃东西,科任老师在批评的时候用了“野狗”等谩骂性的语言,学生不但不接受,而且顶撞老师:你这么会骂人,你才是野狗。结果没有达到教育的效果,师生关系从此不和睦,老师自己也失去了尊严。因此在面对“90后”的中职学生时,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对学生的状态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以往届学生的行为标准来比量现在的学生。
2.终身学习,拓宽知识。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知识在不断地更新,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教师自身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不但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博览群书,能在讲课时触类旁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丰富多彩,使课堂内容更生动且贴近实际。除此以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所喜爱和热衷的事物,例如时下流行的歌曲,畅销的青年读物,学生普遍崇拜的偶像,等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在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同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3.提高修养,身正为范。
韩愈在《师说》开篇就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教师是给学生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师责任以传道为首,给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其次才是讲授学业,答疑解惑。所以,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都应该有意识地把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重点,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作。当然,教师身教的作用远远大于言教。教师自身修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学生作为闻道在后的人,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应当有宽阔的心胸来容纳学生的偏差行为,并尽量以较高的姿态、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不要和学生做无谓的争执甚至争吵。
三、纠偏的艺术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如何有效地进行批评,这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的人,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意志和个性特征。
1.考虑学生的立场。
“90后”的学生,无论是生活经历还是思想成长过程,都与教师有着巨大的差异,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师不应该完全以自己的观念来品评事物。学生有错误时,批评无可厚非,但是学生终归是孩子,教师没有必要像对待仇人似的,更没必要和学生争执不休,要有宽阔的心胸、豁达的品行。有一个“三季人”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一天,孔子的一位学生正在门前扫地,突然从外面来了一个绿衣人,绿衣人问:请问你是谁呀?学生:我是孔老先生的学生。绿衣人问:那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学生说:当然可以。绿衣人问:一年有几季?学生:当然是四季。绿衣人:不对,三季。两人互不相让,最后打赌:谁输了,谁向对方嗑三个头。正在争执不下,孔子从屋里出来。学生问: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看绿衣人说:三季。绿衣人立即要对方嗑了三个头。绿衣人走后,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孔子笑了笑,对他讲:您没看到那人浑身是绿色吗?其实他是一只蚂蚱,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你说他怎么能知道一年当中除了他所经历的三季外,还有一个冬季呢?这样你跟他又能争论出个什么结果呢?正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对于那些学校教育不足家庭教育缺失又习惯了自我为中心的“90后”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对老师毕恭毕敬、百分之百地服从不是一两次严词批评或强制性惩罚能促成的。孔子站在三季人的立场,对非原则性问题作了宽容的解答,避免了没完没了的争执,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2.运用智慧与幽默。
教师除了要有豁达的心胸,还要有一定的智慧和幽默,随机处理突发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反应。一次看到学生无心听课,我问他们:你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呢?后排坐的两个男同学嘻嘻哈哈地笑,其中一个指着另一个说:他对女人感兴趣……同学们哄的一下大笑起来,齐刷刷地看着我怎么回答。我楞了一下,马上笑起来说:你们这个年龄对异性感兴趣是正常的,属于青春期的正常情感现象,但是情感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况且你们作为男性,如果没有过硬的学识和本领,异性也不会喜欢你们,对吗?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多学知识。课堂上顿时安静下来……试想如果此时我严厉地批评学生出言不当,或者生气命令学生滚出教室,学生即使口服也会心不服。现在的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尽管上课前一再提醒他们关闭手机,但仍然偶有手机铃声或QQ的滴滴声响起。我通常不去费力搜查没收学生的手机,总会笑笑地说:“谁的小企鹅又开始工作啦?现在该是它休息的时候,你怎么一直让它过度劳累呢?”大家心照不宣,知道我是在委婉地批评,这样使用手机的同学不会有逆反心理,偷偷地关闭手机,于是课堂教学得以继续。课堂气氛融洽,即使不爱学习的学生通常也不会故意捣乱。
3.先扬后抑。
教师必须认识到批评学生的目的是教育学生,让其下一次不犯或者少犯同样的错误,而不是因为学生挑战了教师的个人尊严而报复性地批评甚至谩骂学生。因此,看到学生的偏差行为时,教师要注意采用先肯定后批评的方式。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一代的学生在赏识教育、鼓励教育中成长起来,受挫能力很差,尤其对个性强、脾气冲的学生,可以用缓一缓、避一避、笑一笑的方式,寻找最佳时机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教育。这样可以避免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达到批评的目的。如此批评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却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4.家校联系的艺术。
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有必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尤其孩子犯了较突出的错误时,要配合老师教育。但现实是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都有一种维护的情绪。在上面提到的腾讯调查中,当被问及“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见什么样的教师”时,19.7%的人表示,希望孩子遇到既重视批评教育,又善于用词委婉的教师;希望孩子遇到严师的人仅占7.6%;更多的人(72.7%)希望孩子遇到更重视鼓励教育的教师。因此家校联系时也适用先扬后抑的原则,不要把家校联系变成告状问责,或者判决通知。班主任应当在平时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学生的不足要指出,学生的进步更要通告。在学校、家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的联系,教育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中职教师肩负重任,面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当以平和的心态和宽阔的胸襟对待,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和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胡霄坤.中职生偏差行为的矫正.科学决策,2008,(10).
[2]腾讯网.校园频道调查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