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丽、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传统名瓷。古人对青花的评价是“五彩过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则较五彩隽逸”。青花瓷也成为海内外最广为人知的中国瓷,在英文中,青花被称为“blue and white”,即“蓝与白”。
虽然只有蓝、白二色,但青花瓷的色调却相当丰满:浅、淡、深、浓……并不会让人感觉刻板单调。纵观青花瓷上的纹饰,有的层层铺陈、刻意求工,有的寥寥数笔、简约写意,尽显青料丰富的色彩张力。
带有异域文化色彩
青花瓷自元代创烧后,经历了“元至正”和“明永宣”两大高峰期,到了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青花瓷生产跌入低谷,就是人们常说的“空白期”。到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官窑青花瓷呈现出新的面貌,充溢着精致纤丽的典雅气息。正德官窑青花上承成、弘,下启嘉靖,处于明中期向晚期过渡的阶段,但也有很多自身独特的风格,最为显著的就是阿拉伯文装饰。
比如一件明正德青花灵芝阿拉伯文大罐(图1),高36厘米,釉色白中泛青,青花发色浓艳,整个器身由上而下绘有布局严谨的装饰,口部回纹与云头纹间置圆形开光,腹部灵芝纹夹两菱形开光,下端为蕉叶纹和三角格间云头纹,器底落双圈“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据我所知,这是正德一朝书写阿拉伯文官窑瓷器当中尺幅最高的器皿,非常少见。再看一件笔架(图2),其造型如同五座相连的山峰,山体描绘的是青花灵芝,器座有如意云头,在最中间的山峰开光内接方框,方框内也书写了阿拉伯文。
除此之外,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都藏有正德时期带有阿拉伯文纹饰的器物。当然,并不是仅正德一朝有阿拉伯文装饰的器物,但在这期间数量最多,造型最丰富。而且,这些器物明显是宫廷自用,不属于外销瓷或者赠礼。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要归因于正德皇帝的喜好。
正德皇帝即明武宗朱厚照,他15岁即位,31岁就驾崩了,在位16年。其短暂的一生却极富戏剧性,后世对他的评价通常是纵乐、玩武、荒淫等等。此外,正德皇帝还喜好宗教、异域文化,常与来自西域的法师、番僧相伴,他尤其笃信伊斯兰教,还有一个阿拉伯文名字,叫作“妙吉敖兰”。他对伊斯兰教的推崇也体现在当时官窑瓷器上,大量出现的阿拉伯文装饰内容包括器物用途、吉祥语句等。当阿拉伯文与中国传统纹饰在瓷器上相结合,也是当时两种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
配比得当发色浓郁
到了嘉靖一朝,大明王朝国政逐步走向衰败,但嘉靖皇帝却依然大兴土木,肆意挥霍。仅有档可查的记录,嘉靖朝对景德镇的派烧就达到6 0多万件,其中嘉靖二十六年一年就达到12万件之多。除了数量多,这一时期烧制出的器型也较大,比如大龙缸、大罐、大盘等较为多见。这类大型器物相对粗糙,不太注重修胎,有些琢器腹部的胎体接痕甚至比明初还明显。
其实,此时出自官窑的小件器物仍然很精细,比如一件龙纹环形盒(图3)。盒上纹饰描绘的是行龙穿于莲花之中,盖沿下方框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尤其值得一看的是,此盒青花发色浓艳泛紫,这是嘉靖时期青花瓷的典型上品。
嘉靖皇帝在位时间长达45年,因此瓷器烧造年份跨度大,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前期使用成化青花所用的平等青料,发色浅淡,而且胎体玲珑,釉质细润,与成化一朝的风格相似;后期改用回青料,便呈现出青翠艳丽且微微泛紫的颜色,好像宝石蓝一般鲜亮。清代朱琰《陶说》一书中形容此时的青花是“嘉靖尚浓,回青之色幽菁可爱”。当然,回青料仅供官窑使用,由官府专门保管,一般民窑是不可能得到的,少数“官古器”窑户可能会在接受官府派烧任务时偷偷挪用。
其实,即便是官窑也并不是百分之百使用回青料,需要掺杂一定量的石子青。《江西大志·陶书》记载嘉靖时期官窑青花配料的情况为:“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从这段记录中就能知道,这只环形盒的青花发色之所以浓翠艳丽,就是青花料配比正确的效果。
巧取吉語谐音之意
与一年烧制12万件瓷器的嘉靖帝相比,有明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明史》记载:“万历十九年命造瓷器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万历一朝的官窑瓷器以龙凤、缠枝莲、婴戏图等传统纹饰为主,嘉靖时期流行的云鹤、八卦、莲塘鱼藻也较为常见。但一件万历时期的青花碗(图4)为缠枝石榴纹,查阅公私收藏及各大拍场的历史记录,极少见到将缠枝石榴纹绘于碗、盘、碟等器物上,因此十分难得。
此碗纹饰构图严谨,勾描精细,填青精准,不漫不溢,彰显了万历御窑窑工娴熟的绘画技艺。青花发色蓝中闪紫,是标准的万历时期所用青花料的发色。外底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款识书写规整,为典型万历官款。其胎釉质量非常精细,没有寻常万历官窑变形、窑封或是积釉等瑕疵,属于万里挑一的万历御窑杰作。加之石榴纹寓意着“多子多福”,表达了人们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再来看一件百寿纹罐(图5),器身以青花饰缠枝莲托“寿”字,寓意百寿延年,接近底部绘有如意云头纹,底部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是典型的祝寿用器。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万历时期出现了许多“福、禄、寿”图案,基本都是取谐音寓意。并且,这些吉祥图案逐渐形成定式,一直延用至清代,比如清乾隆时期常见的百鹿图、五蝠捧寿等,都是以这类纹饰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