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验是对知识形象的展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利用实验的展示功能,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演示实验 思维障碍
物理学科因其具有庞大的理论体系而著称,但理论源于实践,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时时要表现出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回归理论的过渡,且在这一过程中极易产生思维障碍。针对教学实践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思维障碍,教师可利用演示实验,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成为直观的实践形态,用形象的实验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笔者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实验进行了探索。
1.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主要特点
研究高中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教师会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多种多样。这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因此遇到的学习障碍并不相同。但梳理发现,高中生的思维障碍表现有一定规律,总体来说,这种规律表现出了三个特点。
第一,因相异构想导致的思维障碍。高中生学习思维中的“相异构想”是教师不可忽略的一个现象,所谓“相异构想”,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知识产生感性认识而得出的结果,或由此掌握的学习方法。这种结果或学习方法因偏离科学本质,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相背离,因此被很多教师称为相异构想。相异构想能让学生在错误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会让学生陷入困境无法自拔,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第二,因思维迟缓导致的思维障碍。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较大学习压力,每天都需被动接收来自各学科的大量信息,这势必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迟缓。思维迟缓的具体表现是难以了解和掌握知识发生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由此导致他们难以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因思维贫乏导致的思维障碍。思维贫乏是一种病态的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是长期接受模式化的课堂教育或长期在固定模式下学习导致的精神发育迟滞和反应迟钝。思维贫乏会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联想数量减少,思维呆滞,难以灵活面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降低学习效率。
2.用实验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针对高中生思维障碍的表现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用课堂实验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针对学生的相异构想,教师在设计实验时需要以学生为核心,应将更多实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准备、设计、完成、体验,让学生切实体验物理在现实中的真实反应。如学习“单摆”时,可以在切入新知识之前先为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学习完本节课后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关于“重力加速度测定”的实验。由于是“自行设计”,因此激发了很多学生的兴趣,在听课期间他们的注意力十分集中,积极为自己的实验设计铺垫。在了解了单摆及其规律后,可以鼓励学生“跳”出课堂,进入实验室在真实的实验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让实验从设计到完成不再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真正形成过程与事实。这种实验可以说是对学生物理认知的一种综合考量,更是对他们物理能力的一种质的提升。
这类实验突出了其中蕴藏的隐含条件会包含于某些特定的物理含义或者情景中,如果学生不用心推敲,那么得到的只是一些毫无价值的文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识文断字”,从文字中挖掘出这些宝贵的“线索”,从而培养学生灵动的思维,消除思维障碍。
针对学生因思维迟缓导致的思维障碍,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调动学生思维。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课堂开篇,此时通过课前自学和实验材料采集,学生对这一课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各自小组内复习自学内容,再一次确立通过自学了解的本课的课题内容和知识点;继而利用问题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①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②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回答问题后,再次以问题引入实验: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跟物体质量及受力之间存在哪些关联?同学们能否用实验解答?随即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而笔者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比,得出客观结论。
3.结语
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是一味良药,而关键是“对症”。因此,教师组织课堂实验时必须结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让实验除了优化知识发生之外,还具有消除思维障碍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高效物理课堂。
关键词: 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演示实验 思维障碍
物理学科因其具有庞大的理论体系而著称,但理论源于实践,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时时要表现出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回归理论的过渡,且在这一过程中极易产生思维障碍。针对教学实践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思维障碍,教师可利用演示实验,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成为直观的实践形态,用形象的实验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笔者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实验进行了探索。
1.高中生物理思维障碍的主要特点
研究高中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教师会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多种多样。这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因此遇到的学习障碍并不相同。但梳理发现,高中生的思维障碍表现有一定规律,总体来说,这种规律表现出了三个特点。
第一,因相异构想导致的思维障碍。高中生学习思维中的“相异构想”是教师不可忽略的一个现象,所谓“相异构想”,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知识产生感性认识而得出的结果,或由此掌握的学习方法。这种结果或学习方法因偏离科学本质,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相背离,因此被很多教师称为相异构想。相异构想能让学生在错误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会让学生陷入困境无法自拔,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第二,因思维迟缓导致的思维障碍。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较大学习压力,每天都需被动接收来自各学科的大量信息,这势必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迟缓。思维迟缓的具体表现是难以了解和掌握知识发生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由此导致他们难以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因思维贫乏导致的思维障碍。思维贫乏是一种病态的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是长期接受模式化的课堂教育或长期在固定模式下学习导致的精神发育迟滞和反应迟钝。思维贫乏会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联想数量减少,思维呆滞,难以灵活面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降低学习效率。
2.用实验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针对高中生思维障碍的表现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用课堂实验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针对学生的相异构想,教师在设计实验时需要以学生为核心,应将更多实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准备、设计、完成、体验,让学生切实体验物理在现实中的真实反应。如学习“单摆”时,可以在切入新知识之前先为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学习完本节课后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关于“重力加速度测定”的实验。由于是“自行设计”,因此激发了很多学生的兴趣,在听课期间他们的注意力十分集中,积极为自己的实验设计铺垫。在了解了单摆及其规律后,可以鼓励学生“跳”出课堂,进入实验室在真实的实验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让实验从设计到完成不再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真正形成过程与事实。这种实验可以说是对学生物理认知的一种综合考量,更是对他们物理能力的一种质的提升。
这类实验突出了其中蕴藏的隐含条件会包含于某些特定的物理含义或者情景中,如果学生不用心推敲,那么得到的只是一些毫无价值的文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识文断字”,从文字中挖掘出这些宝贵的“线索”,从而培养学生灵动的思维,消除思维障碍。
针对学生因思维迟缓导致的思维障碍,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调动学生思维。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课堂开篇,此时通过课前自学和实验材料采集,学生对这一课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各自小组内复习自学内容,再一次确立通过自学了解的本课的课题内容和知识点;继而利用问题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①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②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回答问题后,再次以问题引入实验: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跟物体质量及受力之间存在哪些关联?同学们能否用实验解答?随即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而笔者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比,得出客观结论。
3.结语
对于学生来说,实验是一味良药,而关键是“对症”。因此,教师组织课堂实验时必须结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让实验除了优化知识发生之外,还具有消除思维障碍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高效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