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习在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习模式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思考,归纳总结提出了六项优化实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酒店管理 专业实习 模式探索
一、现状解析及原因探讨
1.学生层面。(1)不愿从事一线服务工作,对专业内涵的认知肤浅。实习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存在歧义,尚未从心理认识到要想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良好职业态度、较强服务意识、牢固专业知识、熟练职业技能,较高服务管理能力的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经历一线基层工作锻炼,必须从办理入住手续、结账手续、铺床、洗马桶、端盘子等等基层服务工作开始。(2)遭遇挫折回避退缩,对实习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3)熟悉岗位后迷失进取方向,欠缺自主学习能力。酒店提供的轮岗机会很少,很多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便迷失了学习的方向,进入为实习而实习的低迷时期,没有把实习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一定程度上错失了一线学习的良机。
2.酒店层面。(1)管理方式简单粗放,管理理念对学生无任职吸引力。很多酒店的管理理念、薪酬福利制度存在问题,不仅对新入职的实习生缺少适当的关怀,而且对于酒店基层管理人员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熟视无睹,加之薪酬福利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企业文化流于形式等,都会降低实习生的工作安全感、幸福感及满意度,最终导致潜在人才的流失。(2)轮岗机会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降低实习的挑战性和成就感。酒店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实习期内为学生提供的岗位通常是单一的。轮岗机会的大量缺失造成学生实习体验单一,实习的挑战性和成就感缺失进而导致实习生酒店从业兴趣的降低。
3.学校层面。(1)对实习合作酒店的选择不够审慎,降低了学生的实习满意度。(2)薄弱匮乏的师资,短暂小范围的实习跟踪指导。学校人力资源紧张,有经验的专业教师仅能或难以满足在校生的教学需求,科研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实习学生。导致实习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或工作实践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3)实习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学校的岗位实习评价指标不完善,仅采取形式单一的毕业论文、调研报告、实习日志的形式给出实习成绩。个别酒店提供的实习生实习鉴定书也是千篇一律,字数有限,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实习生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
二、优化实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1.建立科学、完善的实习管理机制
(1)建立生活化、常规化的实习动员机制。专业管理者应在学生整个在校期间深入渗透实习启蒙教育。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过程中,应在课程设置、授课模式选择及师资建设等方面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让在校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特色、专业优势、就业前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上岗后心理抗打击能力。
(2)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实习生实习跟踪制度化。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给在职教师创造顶岗实践机会和参加行业教育研讨机会,为专业教师争取教师进店顶岗实习机会。这样既可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及时更新其知识体系,又能了解真实的实习情况,为理论和实践教学积累最直接的材料,努力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双师人才。
(3)完善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应不断完善实习管理和成绩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并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设计的考核项目应该既能发挥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又能体现考核成绩的客观、公正性。
2.酒店方“以人为本”的策略调整
(1)增加轮岗机会、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实习成就感。实习期间,酒店应力争为实习生提供至少一次的轮岗机会,并因人因岗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既体现了企业对学生的人性化关怀,也增加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既可有效降低实习生从事单一工作的乏味、疲惫感,又可增进他们对酒店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情况的了解,提升其实习成就感。
(2)制定合理的实习生劳动合同,保护实习生合理的劳动休息权利。虽然国家并未制定细化的实习生劳动合同法。但是酒店行业是流动人口最多的行业之一,每到旺季,劳动强度大,人员匮乏,要想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保证实习生的合理权利,建立实习生忠诚度应该是不错的选择。这样既保障了实习生的权利,又解决了酒店人员流动大的担忧,将忠诚的实习生变成忠诚的员工。
(3)加强情感交流,改善薪酬福利,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愉悦感。实习生进入酒店工作后,自身存在一个角色转化的调整期,在服务技能的掌握、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都可能出现问题。酒店管理者应给予实习生适当的关怀,帮助他们尽快地、顺利地完成从被服务对象(学生)到服务者的转化,感受到工作环境带来的舒适与温馨,培养其职业认同感。有效的福利制度保障,改善实习生的福利待遇,如薪金待遇、医疗待遇、培训待遇等。使学生体验到酒店的人性化关怀。
三、结语
综上所述,能否探究出优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模式的有效途径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的可持续性;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深入性;关系到学生择业的正确性。需要学校、酒店、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三方需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实习管理的科学、规范、完善,必将增进实习工作的实效性,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酒店管理 专业实习 模式探索
一、现状解析及原因探讨
1.学生层面。(1)不愿从事一线服务工作,对专业内涵的认知肤浅。实习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存在歧义,尚未从心理认识到要想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良好职业态度、较强服务意识、牢固专业知识、熟练职业技能,较高服务管理能力的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必须经历一线基层工作锻炼,必须从办理入住手续、结账手续、铺床、洗马桶、端盘子等等基层服务工作开始。(2)遭遇挫折回避退缩,对实习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3)熟悉岗位后迷失进取方向,欠缺自主学习能力。酒店提供的轮岗机会很少,很多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便迷失了学习的方向,进入为实习而实习的低迷时期,没有把实习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一定程度上错失了一线学习的良机。
2.酒店层面。(1)管理方式简单粗放,管理理念对学生无任职吸引力。很多酒店的管理理念、薪酬福利制度存在问题,不仅对新入职的实习生缺少适当的关怀,而且对于酒店基层管理人员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熟视无睹,加之薪酬福利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企业文化流于形式等,都会降低实习生的工作安全感、幸福感及满意度,最终导致潜在人才的流失。(2)轮岗机会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降低实习的挑战性和成就感。酒店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实习期内为学生提供的岗位通常是单一的。轮岗机会的大量缺失造成学生实习体验单一,实习的挑战性和成就感缺失进而导致实习生酒店从业兴趣的降低。
3.学校层面。(1)对实习合作酒店的选择不够审慎,降低了学生的实习满意度。(2)薄弱匮乏的师资,短暂小范围的实习跟踪指导。学校人力资源紧张,有经验的专业教师仅能或难以满足在校生的教学需求,科研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实习学生。导致实习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或工作实践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3)实习考核方式过于形式化,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学校的岗位实习评价指标不完善,仅采取形式单一的毕业论文、调研报告、实习日志的形式给出实习成绩。个别酒店提供的实习生实习鉴定书也是千篇一律,字数有限,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实习生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
二、优化实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1.建立科学、完善的实习管理机制
(1)建立生活化、常规化的实习动员机制。专业管理者应在学生整个在校期间深入渗透实习启蒙教育。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过程中,应在课程设置、授课模式选择及师资建设等方面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让在校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特色、专业优势、就业前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上岗后心理抗打击能力。
(2)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实习生实习跟踪制度化。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给在职教师创造顶岗实践机会和参加行业教育研讨机会,为专业教师争取教师进店顶岗实习机会。这样既可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及时更新其知识体系,又能了解真实的实习情况,为理论和实践教学积累最直接的材料,努力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双师人才。
(3)完善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应不断完善实习管理和成绩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并严格按照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设计的考核项目应该既能发挥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又能体现考核成绩的客观、公正性。
2.酒店方“以人为本”的策略调整
(1)增加轮岗机会、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实习成就感。实习期间,酒店应力争为实习生提供至少一次的轮岗机会,并因人因岗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既体现了企业对学生的人性化关怀,也增加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既可有效降低实习生从事单一工作的乏味、疲惫感,又可增进他们对酒店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情况的了解,提升其实习成就感。
(2)制定合理的实习生劳动合同,保护实习生合理的劳动休息权利。虽然国家并未制定细化的实习生劳动合同法。但是酒店行业是流动人口最多的行业之一,每到旺季,劳动强度大,人员匮乏,要想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保证实习生的合理权利,建立实习生忠诚度应该是不错的选择。这样既保障了实习生的权利,又解决了酒店人员流动大的担忧,将忠诚的实习生变成忠诚的员工。
(3)加强情感交流,改善薪酬福利,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愉悦感。实习生进入酒店工作后,自身存在一个角色转化的调整期,在服务技能的掌握、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都可能出现问题。酒店管理者应给予实习生适当的关怀,帮助他们尽快地、顺利地完成从被服务对象(学生)到服务者的转化,感受到工作环境带来的舒适与温馨,培养其职业认同感。有效的福利制度保障,改善实习生的福利待遇,如薪金待遇、医疗待遇、培训待遇等。使学生体验到酒店的人性化关怀。
三、结语
综上所述,能否探究出优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模式的有效途径关系到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的可持续性;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深入性;关系到学生择业的正确性。需要学校、酒店、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三方需要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实习管理的科学、规范、完善,必将增进实习工作的实效性,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