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心爱的人不幸意外身亡,承受着失去至亲痛苦的你,会通过分析其生前所有通过数字手段记录下来的行为、心理和说话方式,复制出一个新的爱人吗?
英剧《黑镜》描绘的这个充满科幻意味的情节,或许不久就会成为我们每个人将要面临的现实选择。
比如一款名为Vivo的概念性产品。你只需要在其网站上注册账号,它就能整合我们每天在不同社交媒体上与他人的全部互动行为,利用大数据算法推算出你和他们互动的频率,从而判断出不同的人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它会知道你和谁一起工作、和谁一起去看演出、和谁一起去旅行、你们会在一起聊些什么……
与存款、车、房子这些物质财富一样,我们的体验、知识等等这些精神财富在我们去世后会依然存在,并且同样需要“移交”给那些我们信赖的人,从而让其继续发挥价值—Vivo希望做的正是这点。
尽管这个假设会让你不舒服,但不妨正视这样一种可能性:你和你的哥哥曾经在社交媒体上热烈讨论过去美国西部旅行的计划,可是你不幸发生了意外,这时,你的银行账户里还留有5万元存款。
Vivo会发现哥哥是你人际交往圈中最亲密的人之一,你们为美国西海岸之行已经计划了很久。于是,Vivo就会自动从你的银行账户中向他转账2.5万元,并附一封邮件,“老哥,别忘了我们的约定,去玩得痛快吧!”—怎么样,这样的结果会令你好受些吧?
简单说,Vivo可以帮我们处理日益庞大的数字内容资产,比如iTunes里的音乐、电子书等等。在我们去世后,它可以把资产转移给那些我们愿意与之分享的人。
Vivo还创造了一个名为“记忆球”(Memory Ball)的平台,所有获得你“数字遗产”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交流—他们甚至此前可能并不认识,但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每个人更多地了解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好像你有来世一样,你的记忆还在继续存活。
如今,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反映在数据中。市场调研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预测,到2020年,人类将会产生40兆G的数据量。
各大公司已经看到了这些庞大数据的价值,并通过追踪分析它们做出相应的决策。比如现在流行的那些可穿戴智能硬件,它们在监测我们的身体状态以及行为的同时,也实现了技术与人之间的进一步互动,并且在这种互动中利用数据的累积使技术进行自我优化。
而随着数据的不断累积和技术的优化,终究会有产品自然而然地从监测人类的生理状态,聚焦到对人的心理和情感的关注。
这方面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目前,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词汇是NAI(Network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连通一切的机器人,拥有人工智能并能自主学习。“我们将人脑的智慧、技术、性格和情感与电脑结合起来,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以及纳米技术不断创新进步的基础上,未来的世界在生物和机器之间,肉体和虚拟现实之间,将不会有明显的分界线。”Google工程师,同时也是一名预言家的Ray Kurzweil说。
去年,曾有个俄罗斯富豪提出了一个“阿凡达计划”:将自己的大脑传送到计算机上,这样他就永远不会“死”去。他预计整个研究将在2045年完成,到时候他的身体就只是一个躯壳,而它的主人将活在一个虚拟的“阿凡达”里。而今年4月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超验骇客》,也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我们一开始也讨论过‘阿凡达’,目前这个领域存在很大的伦理争议,所以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Dan Gladden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所在的 Pearlfisher公司设计出了Vivo的概念,“我们希望能把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无数信息整合起来,为我们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作为一家设计机构,Pearlfisher每年都会发布一份有关未来互联网的报告,并结合当前可操作的技术手段,设计出几款概念性产品。今年11月初,与报告发布同时推出的,除了Vivo,还有Tune和Intui。
Tune是一款可穿戴设备,把这个装置佩戴在耳朵上,它就能为你提供行为指导和心理咨询建议。它通过监控你的生理状态、声音频率来把握你的情绪,如果发现你做某件事情时—比如演讲—状态通常很好,它还会通过类似Siri的语音服务建议你可以考虑从事这方面的职业。
与Vivo一样,Tune也强调互动。把你的朋友加入Tune的好友名单,你就可以知道对方的心理状态,从而帮助你用合适的方式与对方交流。例如Tune会告诉你,你的朋友在10分钟之前刚刚与人吵过架,这时候,你可能说话就要小心一些,或者可以适当说些安慰的话。
而相比前面二者,Intui商品化的可能性更高。它可以让消费者参与到品牌的创意设计环节中,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Intui的理念目前首先运用到了香水这个产品类别上。Pearlfisher公司认为,香水从发明至今几乎没有任何创新,无非就是好闻的气味装在好看的瓶子里—是时候该做出点改变了。
Intui会在人体的脉搏处植入一个“数字纹身”,这个纹身里面嵌入了各种香味,你可以自由地向里面充值,购买不同香味,它们会根据你所处的不同场合散发出不同的味道。“其实人体本身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释放出不同的荷尔蒙,数字纹身也会根据场合做出的不同反应,释放出不同的气味,给你的第六感做出指引。比方说我现在感觉很紧张,那就会释放一些能让我舒缓的味道;我要登台表演了,这时候可能需要来点肾上腺素。”Gladden解释说。
“数字纹身”的概念已经在市场上出现—它可以看做是从可穿戴到可植入的一种延伸。现在,利用植入皮肤表层的“数字纹身”,可以开启手机、打开门锁、握手时和对方交换数据,甚至还出现了可以注射到人体内的微型机器人医生。
Google X实验室的生命科学部门就开发了一种纳米粒子,它可以注射入人体内探测癌症及其他疾病。这些粒子的大小只有一个标准红细胞的千分之一,并且可以附着在特定的细胞、蛋白质或其他分子上。它能够对人体进行监测,并在出现疾病症状之前,通过额外配备的外部可穿戴设备提醒人们加以预防或进行初期治疗。 而Intui对情绪的监测所基于的原理和Tune是类似的。人们或许会怀疑,我们的生理体征是否能够反映心理状态的全貌。其实智能手环Jawbone在11月最新推出的UP3系列,已经开始从监测人的身体状况向监测心理状况探索。
包括Apple Watch和Fitbit Charge HR在内的其他竞争产品,通常使用光学心率获取人的生理数据,通过闪光来捕捉皮肤下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的流量。这种技术的弊端在于,较深的肤色和周围的光环境会使读取的数据出现偏差,并且有些时候,手腕处的毛细血管并不能完全反映心脏的真实状态。
而Jawbone采用的是生物阻抗的技术原理,它通过向身体释放一股极小的电流来测试器官组织对它的反应,Jawbone称精准率可以达到医学临床测试的标准,同时这种感应器还能够激发其他的身体信号。第一次整合了生物识别传感器的Jawbone UP3,能帮助监测身体状态的一些全新领域,包括心跳、体温,明年的更新版本还将测试呼吸状态和水状态,而它的终极目标是能够测试出一些看似模糊的情感精神元素,比如压力和疲劳。
“我们尽可能整合更多的生理反馈数据,技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从生理和心理上了解自己。我们可以参考它们的意见,但最终做决定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Sophie Maxwell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她是Pearlfisher所有未来项目的负责人,“就像戴着耐克Fuelband腕带跑步,它会告诉我今天跑了多少公里,已经完成任务,但如果我想再多跑一会,又有什么不可以?”
Gladden表示,无论Intui、Vivo还是Tune,这些概念化的产品所涉及到的技术目前都是能够实现的,只是尚未有人从这方面的应用下手,将它们整合起来。
精神世界总是更为敏感和玄妙,我们对此可以监测多少数据,并且我们希望这些数据多大程度地与别人分享,这涉及到一系列隐私和伦理道德的问题。
而Maxwell认为,阻碍这些技术上已可行的产品最终走向商业化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目前的科学研究主要着眼于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与之相比,我们精神和灵魂上的问题看起来还并没有那么的迫切。
“科学已经可以延长我们的寿命,器官移植甚至是人工器官再造技术都有显著的进步,那么未来技术必定可以帮助延长我们的精神寿命。只是目前,后者技术开发的程度还远不如前者。”她说。
不过,技术的革新速度常常出乎人们的预料。Gladden和Maxwell也对未来精神层面的探索相当乐观。“每次当我们坐下来头脑风暴,第二天看新闻时经常发现已经有人将它们实现了,于是我们又得重头再来。”
英剧《黑镜》描绘的这个充满科幻意味的情节,或许不久就会成为我们每个人将要面临的现实选择。
比如一款名为Vivo的概念性产品。你只需要在其网站上注册账号,它就能整合我们每天在不同社交媒体上与他人的全部互动行为,利用大数据算法推算出你和他们互动的频率,从而判断出不同的人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它会知道你和谁一起工作、和谁一起去看演出、和谁一起去旅行、你们会在一起聊些什么……
与存款、车、房子这些物质财富一样,我们的体验、知识等等这些精神财富在我们去世后会依然存在,并且同样需要“移交”给那些我们信赖的人,从而让其继续发挥价值—Vivo希望做的正是这点。
尽管这个假设会让你不舒服,但不妨正视这样一种可能性:你和你的哥哥曾经在社交媒体上热烈讨论过去美国西部旅行的计划,可是你不幸发生了意外,这时,你的银行账户里还留有5万元存款。
Vivo会发现哥哥是你人际交往圈中最亲密的人之一,你们为美国西海岸之行已经计划了很久。于是,Vivo就会自动从你的银行账户中向他转账2.5万元,并附一封邮件,“老哥,别忘了我们的约定,去玩得痛快吧!”—怎么样,这样的结果会令你好受些吧?
简单说,Vivo可以帮我们处理日益庞大的数字内容资产,比如iTunes里的音乐、电子书等等。在我们去世后,它可以把资产转移给那些我们愿意与之分享的人。
Vivo还创造了一个名为“记忆球”(Memory Ball)的平台,所有获得你“数字遗产”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交流—他们甚至此前可能并不认识,但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让每个人更多地了解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好像你有来世一样,你的记忆还在继续存活。
如今,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反映在数据中。市场调研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预测,到2020年,人类将会产生40兆G的数据量。
各大公司已经看到了这些庞大数据的价值,并通过追踪分析它们做出相应的决策。比如现在流行的那些可穿戴智能硬件,它们在监测我们的身体状态以及行为的同时,也实现了技术与人之间的进一步互动,并且在这种互动中利用数据的累积使技术进行自我优化。
而随着数据的不断累积和技术的优化,终究会有产品自然而然地从监测人类的生理状态,聚焦到对人的心理和情感的关注。
这方面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目前,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词汇是NAI(Network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连通一切的机器人,拥有人工智能并能自主学习。“我们将人脑的智慧、技术、性格和情感与电脑结合起来,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以及纳米技术不断创新进步的基础上,未来的世界在生物和机器之间,肉体和虚拟现实之间,将不会有明显的分界线。”Google工程师,同时也是一名预言家的Ray Kurzweil说。
去年,曾有个俄罗斯富豪提出了一个“阿凡达计划”:将自己的大脑传送到计算机上,这样他就永远不会“死”去。他预计整个研究将在2045年完成,到时候他的身体就只是一个躯壳,而它的主人将活在一个虚拟的“阿凡达”里。而今年4月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超验骇客》,也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我们一开始也讨论过‘阿凡达’,目前这个领域存在很大的伦理争议,所以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Dan Gladden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所在的 Pearlfisher公司设计出了Vivo的概念,“我们希望能把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无数信息整合起来,为我们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作为一家设计机构,Pearlfisher每年都会发布一份有关未来互联网的报告,并结合当前可操作的技术手段,设计出几款概念性产品。今年11月初,与报告发布同时推出的,除了Vivo,还有Tune和Intui。
Tune是一款可穿戴设备,把这个装置佩戴在耳朵上,它就能为你提供行为指导和心理咨询建议。它通过监控你的生理状态、声音频率来把握你的情绪,如果发现你做某件事情时—比如演讲—状态通常很好,它还会通过类似Siri的语音服务建议你可以考虑从事这方面的职业。
与Vivo一样,Tune也强调互动。把你的朋友加入Tune的好友名单,你就可以知道对方的心理状态,从而帮助你用合适的方式与对方交流。例如Tune会告诉你,你的朋友在10分钟之前刚刚与人吵过架,这时候,你可能说话就要小心一些,或者可以适当说些安慰的话。
而相比前面二者,Intui商品化的可能性更高。它可以让消费者参与到品牌的创意设计环节中,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Intui的理念目前首先运用到了香水这个产品类别上。Pearlfisher公司认为,香水从发明至今几乎没有任何创新,无非就是好闻的气味装在好看的瓶子里—是时候该做出点改变了。
Intui会在人体的脉搏处植入一个“数字纹身”,这个纹身里面嵌入了各种香味,你可以自由地向里面充值,购买不同香味,它们会根据你所处的不同场合散发出不同的味道。“其实人体本身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释放出不同的荷尔蒙,数字纹身也会根据场合做出的不同反应,释放出不同的气味,给你的第六感做出指引。比方说我现在感觉很紧张,那就会释放一些能让我舒缓的味道;我要登台表演了,这时候可能需要来点肾上腺素。”Gladden解释说。
“数字纹身”的概念已经在市场上出现—它可以看做是从可穿戴到可植入的一种延伸。现在,利用植入皮肤表层的“数字纹身”,可以开启手机、打开门锁、握手时和对方交换数据,甚至还出现了可以注射到人体内的微型机器人医生。
Google X实验室的生命科学部门就开发了一种纳米粒子,它可以注射入人体内探测癌症及其他疾病。这些粒子的大小只有一个标准红细胞的千分之一,并且可以附着在特定的细胞、蛋白质或其他分子上。它能够对人体进行监测,并在出现疾病症状之前,通过额外配备的外部可穿戴设备提醒人们加以预防或进行初期治疗。 而Intui对情绪的监测所基于的原理和Tune是类似的。人们或许会怀疑,我们的生理体征是否能够反映心理状态的全貌。其实智能手环Jawbone在11月最新推出的UP3系列,已经开始从监测人的身体状况向监测心理状况探索。
包括Apple Watch和Fitbit Charge HR在内的其他竞争产品,通常使用光学心率获取人的生理数据,通过闪光来捕捉皮肤下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的流量。这种技术的弊端在于,较深的肤色和周围的光环境会使读取的数据出现偏差,并且有些时候,手腕处的毛细血管并不能完全反映心脏的真实状态。
而Jawbone采用的是生物阻抗的技术原理,它通过向身体释放一股极小的电流来测试器官组织对它的反应,Jawbone称精准率可以达到医学临床测试的标准,同时这种感应器还能够激发其他的身体信号。第一次整合了生物识别传感器的Jawbone UP3,能帮助监测身体状态的一些全新领域,包括心跳、体温,明年的更新版本还将测试呼吸状态和水状态,而它的终极目标是能够测试出一些看似模糊的情感精神元素,比如压力和疲劳。
“我们尽可能整合更多的生理反馈数据,技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从生理和心理上了解自己。我们可以参考它们的意见,但最终做决定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Sophie Maxwell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她是Pearlfisher所有未来项目的负责人,“就像戴着耐克Fuelband腕带跑步,它会告诉我今天跑了多少公里,已经完成任务,但如果我想再多跑一会,又有什么不可以?”
Gladden表示,无论Intui、Vivo还是Tune,这些概念化的产品所涉及到的技术目前都是能够实现的,只是尚未有人从这方面的应用下手,将它们整合起来。
精神世界总是更为敏感和玄妙,我们对此可以监测多少数据,并且我们希望这些数据多大程度地与别人分享,这涉及到一系列隐私和伦理道德的问题。
而Maxwell认为,阻碍这些技术上已可行的产品最终走向商业化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目前的科学研究主要着眼于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与之相比,我们精神和灵魂上的问题看起来还并没有那么的迫切。
“科学已经可以延长我们的寿命,器官移植甚至是人工器官再造技术都有显著的进步,那么未来技术必定可以帮助延长我们的精神寿命。只是目前,后者技术开发的程度还远不如前者。”她说。
不过,技术的革新速度常常出乎人们的预料。Gladden和Maxwell也对未来精神层面的探索相当乐观。“每次当我们坐下来头脑风暴,第二天看新闻时经常发现已经有人将它们实现了,于是我们又得重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