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具有无限的生命力。为了提高小学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的内容、目标、课堂进行科学、精心的设计。
关键词:数学课堂 合作学习 课堂调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的特点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它的主要形式是参与、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设计合作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呢?
一、投入情感,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投入情感到课堂教学之中,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非常近,那么他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
首先是师生互爱。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爱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理应受到学生足够的尊重,但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待生,以情育人,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浓厚的情感基础,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的愉快。在合作学习中,如果达不到师生互爱,有些学生就可能出现不喜欢老师所教学科,也就不可能达到组内全员合作学习的效果。而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个别同学或几个同学就可能不按老师要求去办,这样组内其它成员或组长必然出面干涉,由此就可能激发组内成员之间的矛盾,影响合作学习。
其次是生生互爱。在合作学习中,生生互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而小组间的各成员是异质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相互影响,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只有生生互爱,才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避免优生一言堂,差生闲着玩,甚至出现优生瞧不起差生,排挤差生的现象。
最后是教学民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原则性很强的是非问题之外,对许多争论性的、假说性的、未有定论的、尚有分歧的各种观点,应持开放性的态度。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民主,而且是一种科学态度,它能让儿童从小适应各种不同观点及争论环境,激发他们追求真知的欲望,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合理选择学习内容
合理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识背景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務。
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合作学习的内容可选择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如教学“统计初步”时,教师可设计“统计某路口1分钟通过的车辆的情况”,由于是播放录像,速度比较快,各种车辆目不暇接地从学生眼前通过,学生一时统计不下来,这正是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学生想到要寻求合作,这样既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协作的威力。结果学生分工有的统计摩托车、有的统计小轿车,而写字太慢的学生就画“正”字来表示车辆通过数,如此等等,许多办法都让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来了。
此外,学生个人思考和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的学习内容,答案多样性、问题涉及面大的学习内容也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三、加强调控,注意学生的参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凭自身的学习水平,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因此课堂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可以产生相互影响,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以达到主体地位的感性实现“合作”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学习小组为其基本活动形式,其基本教学模式可设计为合作设计——小组活动——反馈评比——归纳点讲。但无论是在哪一个教学阶段,教师都要巧妙设计,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
当然,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组成异质小组,这样才能保证组与组之间和组内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充分体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特点。为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提供保障。
总之,教师如果在课前能够考虑得越全面,准备得越到位,设计得越充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越有保障。如果能进一步关注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合作学习中生成的问题,那么,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符合课程改革需要而采取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了。
关键词:数学课堂 合作学习 课堂调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的特点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它的主要形式是参与、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设计合作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呢?
一、投入情感,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
投入情感到课堂教学之中,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非常近,那么他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
首先是师生互爱。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爱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理应受到学生足够的尊重,但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待生,以情育人,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浓厚的情感基础,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的愉快。在合作学习中,如果达不到师生互爱,有些学生就可能出现不喜欢老师所教学科,也就不可能达到组内全员合作学习的效果。而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个别同学或几个同学就可能不按老师要求去办,这样组内其它成员或组长必然出面干涉,由此就可能激发组内成员之间的矛盾,影响合作学习。
其次是生生互爱。在合作学习中,生生互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而小组间的各成员是异质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相互影响,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只有生生互爱,才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避免优生一言堂,差生闲着玩,甚至出现优生瞧不起差生,排挤差生的现象。
最后是教学民主。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原则性很强的是非问题之外,对许多争论性的、假说性的、未有定论的、尚有分歧的各种观点,应持开放性的态度。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民主,而且是一种科学态度,它能让儿童从小适应各种不同观点及争论环境,激发他们追求真知的欲望,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合理选择学习内容
合理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识背景和教学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務。
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合作学习的内容可选择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如教学“统计初步”时,教师可设计“统计某路口1分钟通过的车辆的情况”,由于是播放录像,速度比较快,各种车辆目不暇接地从学生眼前通过,学生一时统计不下来,这正是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学生想到要寻求合作,这样既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协作的威力。结果学生分工有的统计摩托车、有的统计小轿车,而写字太慢的学生就画“正”字来表示车辆通过数,如此等等,许多办法都让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来了。
此外,学生个人思考和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的学习内容,答案多样性、问题涉及面大的学习内容也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三、加强调控,注意学生的参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凭自身的学习水平,是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因此课堂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可以产生相互影响,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以达到主体地位的感性实现“合作”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学习小组为其基本活动形式,其基本教学模式可设计为合作设计——小组活动——反馈评比——归纳点讲。但无论是在哪一个教学阶段,教师都要巧妙设计,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
当然,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组成异质小组,这样才能保证组与组之间和组内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充分体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特点。为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提供保障。
总之,教师如果在课前能够考虑得越全面,准备得越到位,设计得越充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越有保障。如果能进一步关注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合作学习中生成的问题,那么,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符合课程改革需要而采取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