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中的功能及实施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本文从对当前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和实用性倾向所造成的"高学历,低文化"现象表示忧虑出发,指出大学语文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我们今天提倡回归大学精神本位的有力观照。文章阐述了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中的四个功能,即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传承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科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文章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意义三个方面的探讨对大学语文人文教育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实施策略,应该说这是实施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三个比较重要的着力点。文章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分析到位,行文流畅,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与较强的实践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重物质而轻精神。在这样的群体心态支配下,教育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实用性的功利追求: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所幸的是,人们看到了教育的功利化和实用性倾向导致的严重后果。大学生“知书不识礼”,“高学历、低文化”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高校大力加强人文教育,而大学语文就是向学生传播优秀的人文文化、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抓好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从基本做起,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人文教育指的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以心性完善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人文教育主张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等手段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和品格意志。”①大学语文是各类高等教育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文化传播、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它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中的功能
  
  在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确立使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区别于工具性的理工学科,也与相类的其他人文学科有明显的区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质的目标直指的是价值体系。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培养人。大学语文体现的是一种文学文化、人伦情怀、人生体验等情怀,它的人文性教育与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不谋而合,这也使语文学科承担着一个巨大的育人功能。
  (一)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精神家园。高等院校进行人文教育,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广博知识的熏陶、道德修养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达到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性境界的提升。文学是对以人为中心的整个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思想道德内容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既有审美的享受,又有道德的陶冶。在文学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人性中善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人文性就是要充分发现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个性与情感见;建立超出物欲的精神家园,用人类文明和现代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应为他抛弃外在功名富贵而追求内在个人自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而欢呼;当我们读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应为中国传统士大夫忧国忧民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所震撼,我们的精神境界亦随之升华;孔子的德政,孟子的仁政,庄子的天人合一,屈原长路漫漫“虽九死而不悔”的求索,李白千金换美酒的豪爽,苏轼大江淘尽风流的慨叹……他们对现实的困境,或有“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意志,或有“民贵君轻”的社会关怀意识,或有天地万物平等的生命尊贵观念。在这些文学欣赏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从个人的小圈子里走出来,暂时忘却世俗的、功利的目的,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状态,从而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升华。因此,大学语文所讲授的课文是中外古今名家情感的结晶和升华,是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企及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情感人,使欣赏者在情感力量的推动下,培养学生独特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
  (二)大学语文是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途经。中国具有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而大学语文正是精选其中的精华、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宽泛,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到“五四”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这些优秀典范之作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贯穿着优秀的民族精神,都是古今的名流贤达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反映着他们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种种思索和深刻体验认识,有理想、礼仪、情趣、仁爱之美等等,集中概括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各个方面。大学生学习这些作品,就犹如同名家大师们进行心灵上一次次地交流沟通,体验他们的人格魅力,从而有助于学习者进行精神上的洗礼,促使自己健康人格的形成。青年一代的成长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凝聚青年,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我们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传统文学中,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塑造,青年人在生活中所要面对的许多很实际的问题,以感性的形式教孩子如何做人,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他们的心田。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以文学的艺术魅力,以人类的传统美德重新铸造学生的灵魂、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
  (三)大学语文是挖掘科学教育中人文价值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依存、结合和互补关系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理顺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动态定位,是规划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但是无论是科学研究活动还是科学知识与方法都显现出人性的光辉。无论是知识形态的科学,还是过程意义上的科学,都隐含着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的“精神粮食”。总体来说,科学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精神发展,使人具有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公平精神与宽容意识,自由精神与独立意识。大学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等专业教育,以科学教育为主,但受教育者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文素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高度分化,新的科学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又是高度综合,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层出不穷,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特别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融对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语文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增强人的思辨能力,更好地研究自然科学。在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和实用性高度统一的必修课程,它是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及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表达等六大能力,以便更好的传播先进的技术成果。同时,理工科的学生在学习高科技之余,也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这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人类社会进步中,而不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当然,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不是靠单一学科教育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的系统工程,利用一切优秀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种有益的社会文化作为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知识,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
  (四)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有利条件。在学校教学中,大学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过程,就是展开丰富想象的过程,为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大学语文》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展示了作家们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思维成果,汲取他们的思维智慧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此同时,还应该有一种社会批判意识。如鲁迅的杂文,他的文章形象性很强,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批判色彩,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是现代文学中有着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在感受他对事态百相的深刻剖析和对历史文化精辟论述的同时,我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地品味,学习他的辩证思维方法,激发灵感,激起创造力。在读《阿Q正传》时,不能不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能不批评中国人的劣根性和麻木心灵;读小说《药》时,不能不批评当时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以及华老栓的麻木愚昧。只有在日常教学中时时贯穿这种对社会和人生的批评意识,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能独立自由思考,恰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一)从增强学生人文知识能力出发,教材内容应该博而精。大学语文重在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文精神的丰厚,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目前,有很多发达国家知名高校的大学生,除主修某一学科外,几乎有一半学分是靠选修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所获得的。我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中,特别强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做法包括加强文理兼容、拓宽专业口径、进行通识教育等。“大学语文精选的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这些不同体裁的艺术珍品都是审美文体,都有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有辞藻瑰丽、气势开阔的《庄子》,也有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史记》;有感情奔放的《上邪》,也有缠绵悱恻的《长恨歌》;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有豪放开阔、俊逸潇洒的李白,也有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杜甫……这些精品力作,既有大量社会美的浓缩、升华,亦有大量自然美、人性美的追求、创造。”②因此,我们的大学语文课应该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探求人性的真实。
  (二)从激发学生人文学习兴趣出发,教学方法要新而实。在当前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及时、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利用大学语文中丰富的情感特质、审美潜能和文化因素,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将语言文学转化为更直观、更形象的画面和音响。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中,感受美的形象,把握美的真谛。例如,在教学课堂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播放一些影像资料,营造美的氛围,以更好地传达所需的知识信息,通过感觉、视觉、听觉等通感艺术,使学生能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美感的陶冶。虽然文学的魅力不是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而是文字背后的情感、意境和理念,但是新颖的教学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永远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讲课中,教师儒雅的风度、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才是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的。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品位,启发他们自觉地去正确地欣赏美,勇敢地追求美,科学地创造美。但是人文教育绝不是人文知识的教育,掌握人文知识绝不是大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在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用人的精神世界的健康和谐发展去平衡和消解由于物质主义肆虐带来的人的发展得失与遗憾,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态势去改变人的生存境域的困惑与窘迫,将人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到一种新的境界”③。
  (三)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出发,教学意义要深而广。大学语文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承载了很多责任,我们要切实做好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对它的学习,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有效地提升,并使他们的人性内涵更为丰富。如在舒婷的《致橡树》中我们思考现代爱情与独立人格,在《雷雨》中我们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范进中举》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守财奴》则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异化。我们的语文课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探求人性的真实。既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又有对假恶臭的揭露,使学生深刻感受人的性格的多重性,以此丰富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世界。钱谷融在《论文学是人学》中提出,文学就是反映人生的。我们在阅读分析文学作品时决不能回避对社会的关注与思索。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荆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难,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窘境和精神状况尤其值得每一个有正义感的文学青年关注。同时,要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化来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体系,坚持以德兴校的指导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部分来充实我们的教育内容,以便使大学生在未来的世界发展的进程中真正掌握人类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
  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我国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古代文化、文学精品是历史的产物,是特定历史环境中先贤们思想、情感的结晶,历经时间考验,至今仍然显示出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证明它能焕发出浓郁的艺术魅力,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它凝聚了我们祖先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与宝贵体验,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和审美情趣,积淀为深厚的民族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炎黄子孙,是前贤留给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大学语文应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思想成果,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巨大影响。
  
  注释:
  ①张兴:《大学人文教育之我见》《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②孙才妹:《融人文素质教育于大学语文教学中》《巢湖学院学报》 2007年第9卷第2期
  ③王坤庆:《新世纪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李瑶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永州大华山电视调频转播台防雷系统改造中对共用接地装置、低压配电系统、信号系统、等电位接地设计建设和雷击矢量控制接地技术的应用.
摘要:“学习共同体”的功能和活力与有效教学正相关,从有效教学理论角度对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进行重构,阐述两者的映射关系,从有效学习中心、有效知识和有效共同体三个方面分析有效教學与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机理,提出构建“学习中心环境、有效知识环境和有效共同体环境”的高职院校学习共同体模式,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交互匮乏,提升学生的自主、协作、反思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阅读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对于英语写作训练相对较少,制约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增加英语写作训练的频次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必要条件,
期刊
我国的广电事业发展十分迅速,这主要是依赖于相关的技术设备体系非常健全,而且能够积极地推陈出新.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数字调幅中波广播10瓦发射机的应用,是比较重要的广电
阐述了专业认证制度及其种类,分析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认证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建立了一套电子信息类专业“认知—能力—认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
耳朵,是声乐表演者感知、接受声乐的途径,也是提高声乐表演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听觉能力,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听觉能力进行科学地培养,以使学
IPTV的高清化、4K化以及运营商高带宽业务对运营商网络的质量以及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嘉兴华数广电网络公司融合了多平台管理的无源化网络建设与应用推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成为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借鉴理论,许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提出无不以其为理论基础.支架式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提供了帮
期刊
英语写作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是不小的考验,不仅要求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要针对写作要求灵活使用所学内容,写作水平的提升意味着核心素养的升华,对未来的英语发展有不可替代的
期刊
服务器是当今计算机网络体系中的核心,监控系统对于整个服务器集群运维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开源监控Zabbix系统,基于Zabbix搭建出一套内网编辑系统监控系统,实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