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职教育国际化现状调查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peters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衡量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的八维坐标体系,即八维蛛网模型法对广东省高职院校国际化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各高职院校已树立了较好的国际化发展理念,将国际化目标纳入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师生对国际化推动的重要性取得了较高的共识。分类比较分析显示,经过示范(骨干)建设工程的院校,国际化工作的发展状况明显优于非示范(骨干)院校,珠三角地区院校因经济社会发展实力或区位优势,国际化程度也领先于粤东西两翼院校,但地方院校与行业院校相比,国际化程度差异则不明显。而深入到各个维度中各观测点微观层面进行分析,无论院校间还是同一学校各维度间,其差异依然十分明显,表明国际化的各个层面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关键词:广东省;高职院校;国际化现状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通过互访交流、师资培训、共同开发专业与建设课程、引进职业资格证书、招收学历或非学历留学生、互设海外研习基地、学生短期交流海外实习、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多种途径逐步推进教育国际化,探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而又需渐进发展的过程,各地区各院校各阶段的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目前,经过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和近十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以各种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主要途径的国际化工作已取得不少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部分省份的相关研究人员,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各省的高职国际化现状,进行了初步总结,如江苏(王莉[1],方向阳等[2])、浙江(蔡金晶[3])、云南(谢桂香[4])、广东(李敏玉[5],侯松[6])等。但运用可量化的、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对国际化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尚未见诸报导。为此,笔者以广东省为例,采用衡量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的八维坐标体系[7],即八维蛛网模型法,于2014年6~10月间对全省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数据,以期对广东省高职教育国际化总体现状,做出较为全面直观的描述。
  截止2014年底,广东省共有独立设置并实际招生的高职院校79所,有3所为当年新增。其中,公办学校为52所,民办27所。位于广州地区的39所中,28所为公办,11所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起步较晚,在作为示范(骨干)院校建设要求并列为建设任务后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珠三角地区(主要是广州地区)的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及省示范(骨干)院校较为突出,而非示范(骨干)院校、粤东西北地区院校、民办院校及新增院校,其国际交流合作相对极为薄弱,甚至尚未开展。因此,本调查重点选取了珠三角地区(主要为广州地区)国际交流合作较为活跃、国际化推进工作已逐步开展的高职院校。
  一、调查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时间为2014年6月至11月,调查设计采用笔者提出的衡量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的八维蛛网模型法,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共向28所高职院校发放了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3份。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7所,省示范院校5所,其余类别11所;行业高职院校10所,地方高职院校6所。它们主要为分布在广东珠三角地区的高职院校,另抽样问卷了粤东西两翼的院校,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问卷调查设计中各高职院校国际化的衡量涉及八个维度:(1)开放的国际化理念、组织制度与政策保障;(2)多方位的国际化硬件与资源建设;(3)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国际认可的资格证书;(4)双语与外籍教师以及国际化标准的专业教师队伍;(5)学生交换与学历、非学历留学生互派;(6)中外合作办学与合作培训项目;(7)国际学术与技术交流及合作项目研究开发;(8)校园教育与文化的国际化氛围营造等。[8]每一维度(一级指标)下设6个观测点(二级指标,共48个),每个观测点皆为该维度应包含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同时,每个观测点提供低(C, 赋值1分)、中(B,赋值5分)、高(A,赋值9分)三级选项,每一指标维度的数值按以下公式(1-1)计算[9]:
  Wj=Σ6i=1Xi公式(1-1)
  W—指标维度得分
  Xi—指标维度每一观测点选项A或B或C
  i—从1~6,各指标维度的6个观测点
  j—从1~8,八个指标维度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对收回的23份问卷所包含的千余数据,按总体情况、示范与非示范院校、珠三角与粤东西两翼院校、地方与行业院校分类,运用Excel进行统计整理,结果见表1至表8。
  根据表8的数据,分类绘制系列蛛网模型图,并进一步综合分析,可揭示国际化的总体程度或不同特征:(1)图形越规则(如正八边形),面积越大,则国际化程度相对越高,且国际化的各个方面发展越趋于均衡全面;(2)如形状不规则,则极易发现“短板”所在。以下根据所绘制的蛛网模型图进行分析。
  (一)全省高职院校国际化工作总体情况
  综合分析表8及图1,可以看出,做得比较好的三个方面分别是第1维、第8维及第4维,累计数值为32、31和29,分别约占最大数值(54)的59.2%、57.4%及53.7%,即总体来说,全省高职院校在理念、组织制度保障及政策,校园教育与文化的国际化氛围,师资国际化等方面开展较好。从各维度的各观测点分值来看,做得比较突出的是:第1维的第1观测点,即国际化目标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均值7.9,占该观测点最大值9的87.7%;第4观测点,即师生员工对国际化重要性的认识,均值7, 占最大值的77.8%;第3观测点即学校已有专门机构负责国际交流合作,均值6,占最大值的66.7%。第8维的第1观测点,即经常在校园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均值7,占77.8%;第3观测点,即邀请国际专家或涉外知名人士做讲座,均值6.6, 占73.3%;第6观测点,即提供国际化服务平台,均值5.7,占63.3%。第4维的第6观测点,即学校有专项经费资助教师赴境外或涉外企业研修,均值6.2,占68.9%;第1观测点即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占学院师资总人数的比例(比例大于5%赋值为9分,1~5%赋值为5分,1%以下赋值为1分),均值6,占66.7%。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各高职院校在国际化推动方面,树立了较好的理念,达成了共识,已纳入了学校的发展规划,有条件的学校已设立了独立工作机构,还重视师资国际化和校园育人氛围的国际化,并有制度和一定的专项经费保障。   另外,明显薄弱、差距较大的方面表现在:第2维多方位的国际化硬件与资源建设,第3维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国际认可的资格证书,第5维学生交换与学历、非学历留学生互派,第6维中外合作办学与合作培训项目,第7维国际学术与技术交流及合作项目研究开发等,而这些方面是高职国际化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即提高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端技能人才的核心和关键。当然,这些方面不仅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也因高职院校自身办学水平、中外合作双方利益及兴趣点相异、学生的经济及语言能力、中外教育制度及政策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受到制约。因此,从全省的层面观测,广东省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性推动工作才刚刚起步,各维度指标累计值在20左右,不足最大值的40%。其中,以上方面要想取得突破,并有实质性的进展,有赖于高职教育的相关部门和院校全员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 示范与非示范院校比较分析
  这里所指示范院校包括国家示范(骨干)及省示范院校。
  从表8及图2可以明显看出,经过建设的示范院校,国际化程度明显好于非示范类院校,各项指标都超过了均值。例如,最小第1维超12.5%,最大第3维超31.8%,或者最小相对超28.6%, 最大相对超93.3%。示范院校(系列1,外圈)全面覆盖非示范院校(系列2,内圈),而且八边形形态也较为规则,表明示范院校各维度指标得分比较均衡,亦表明国际化的主要8个方面发展较为平衡。
  相比之下,非示范院校八边形面积要小很多,形态也不规则,说明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各方面发展也不均衡。发展比较好的同样是第1维、第4维和第8维,即理念、组织及制度保障,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校园国际化育人氛围的营造等,累计值为25,其他方面的累计值较低,徘徊在15~18之间,说明这些方面的工作推动不足,亟待加强。
  (三) 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两翼院校比较分析
  图3为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两翼院校的八维坐标图,从中可以直观看出,珠三角地区院校(系列1,外圈)的模型图面积大于粤东西两翼院校(系列2,内圈),说明珠三角地区院校的国际化程度整体相对较高。进一步仔细比较可发现,两者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强项均为第1维(开放的国际化理念、组织制度与政策保障),累计值分别为36和28;第8维(校园教育与文化的国际化氛围营造),累计值分别为27和26;第4维(双语与外籍教师以及国际化标准的专业教师队伍),累计值分别为26和23。其它5个维度相对较弱。另外,两者的第3维(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国际认可的资格证书)、第4维(双语与外籍教师以及国际化标准的专业教师队伍)、第8维(校园教育与文化的国际化氛围营造)累计值比较接近,珠三角地区的院校没有明显优势。这说明国际化的重视与活跃程度不受地域影响,但区位优势与经济发展实力的确制约国际化工作的推动,特别是第2维(多方位的国际化硬件与资源建设)累计值分别为36和28,第7维(国际学术与技术交流及合作项目研究开发)累计值分别为22和12。前者说明珠三角地区的院校整体投入较多,显示了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后者可看出区位优势影响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拓展。
  (四) 地方院校与行业院校比较分析
  地方院校与行业院校的模型图(图4)显示,尽管行业院校(系列2)的各维度指标均优于地方院校(系列1),但两者已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面积也相当,说明两类院校的国际化程度相当,或行业院校仅以微弱优势领先于地方院校。其中第2维(多方位的国际化硬件与资源建设),第4维(双语与外籍教师以及国际化标准的专业教师队伍),第8维(校园教育与文化的国际化氛围营造)已基本接近甚至等同。如第8维,累计值均为34,仅第7维(国际学术与技术交流及合作项目研究开发)和第3维(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国际认可的资格证书)保持比较明显的优势。这一情况可说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行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优势正在弱化。事实上,近年来由于资源调整、整合,已有相当一部分行业院校重新归为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统管,这对教育资源均等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国际化工作的推动、国际化发展程度的高低,与院校是否归属行业,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三、调查结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关于广东高职教育国际化现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认识。
  1.从总体情况看,各高职院校树立了较好的国际化理念,并在师生中达成了推动国际化发展的良好共识。绝大多数院校已将国际化纳入了学校的发展规划,有条件的院校已设立了独立的国际化工作机构,并有相应制度及一定的专项经费作为保障,同时,都重视师资队伍国际化和校园教育与文化国际化氛围的营造。
  2.示范(骨干)院校建设工程成效显著。整体而言,经过示范(骨干)建设的院校,其国际化推动工作明显优于非示范院校,而且国际化程度的八个方面发展较为均衡。粤东西两翼院校囿于区位优势及经济实力,虽然调查显示其重视程度和活跃程度与珠三角地区院校相差无几,但整体而言落后于珠三角院校。尽管数据显示行业院校相较于地方院校而言略微领先,但差异比较小,个别指标已基本相当。
  3.详细分析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第一, 院校之间的差异仍然较大。八维指标累计值最大者达356,占最大值432的82.4%;最小者仅116,占最大值的26.9%。
  第二, 各院校八维指标间也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看,院校自身可主导决定,受外界因素制约较少,且投入不大、容易操作的方面推动较好,如在理念、制度、组织架构方面,聘请外籍教师、师资培养及邀请专家讲座方面,举办各类国际化活动等校园国际化育人氛围营造方面。而涉及因素多(如外方、政府、政策等)、投入较多、难度较大、需坚持不懈但又都是国际化核心要素的工作,就显得推动乏力,发展不如人意,如条件、资源建设方面,专业、课程建设及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引入与国际对接方面,合作办学、培训与合作研发方面,以及学生交换等人才培养过程关键层面的内容,数据显示较为薄弱。   第三, 各院校各个维度中6个观测点的数据也存在较大差异。如第1维中的第1观测点(国际化目标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第4观测点(师生员工对国际化重要性的认识)及第4维中的第6观测点(每年专项经费资助教师赴知名涉外企业或境外学习、实习、研究),大多数院校自评选择了最高值9。而在另外一些观测点许多院校也很客观地自评为1,表明该项工作推动难度较大或刚刚起步,如第2维中的第6观测点(采用原版或合作开发教材的专业数)、第7维的第4观测点(参与涉外企业研发项目或承接涉外企业研发项目的教师数),大多数院校自评为1。这一结果表明,如深入到国际化每一个维度的各个观测点微观层面而言,各地各校甚至同一学校不同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四、结语
  通过衡量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的八维蛛网模型的绘制,可以直观并且逐层分析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现状,及时发现短板,调整国际化策略与措施,以指导并促进各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均衡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本评价方法中对某一维度某一观测点的定量划分界线,是依据广东省高职院校国际化总体属于刚刚起步阶段这一基本判断而人为推定的,客观而言存在一些不足,如未考虑各维度各观测点的权重等。随着高职院校国际化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应予以考虑,各观测点量化指标也应与时俱进进行相应调整。惟其如此,才能使这一评价方法更为完善,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参考文献:
  [1]王莉.江苏省高职教育国际化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方向阳,佟岳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困境与出路——以江苏省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3(3):19-22.
  [3]蔡金晶.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现状及发展策略[J].黑河学刊,2011(6):94-95.
  [4]谢桂香.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现状与思考[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8.
  [5]李敏玉.广东省高职院校国际化现状调查报告[J].职业时空,2012(1):176-178.
  [6]侯松.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现状及问题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4(4):112-114.
  [7][8]刘伟.衡量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的八维坐标体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13(17): 65-68.
  [9][12]刘伟.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模型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68-71.
  [10]苏志刚,韦弘.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架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84-86.
  [11]崔奎勇.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评估标准研究[J].职教论坛,2013(3):5-8.
  (责任编辑陈志萍)
其他文献
摘要:广东教育“十三五”正处在“创强争先建高地”的关键发展期,将面对国家对广东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等时代背景,以此来确立广东教育发展的新路向。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十三五”前期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与后期的继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目标的衔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间意义与内涵意义上的“率先”,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与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的高度切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治本与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出现了金融和经济危机,也产生了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从而引起教育等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本文试图在评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同时,从高等学校的发展和改革的时代特征出发,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学校的教学模式和育人方式,
期刊
摘要:高校协同创新有其特定的内涵与特征。校企协同创新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化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有效举措。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温氏集团在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温氏班”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开启了校企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并在协同育人理念、协同创新共赢机制、协同创新管理体制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  在建设创新型国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粤东某高校2004-2006届119名英语师范生职业适应能力进行追踪调查,并利用相关分析探究其职业适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这三届英语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质和文化素质较高,但专业技能和教学工作水平仍有待提高。 同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七个自主学习能力自变量中,最能预测职业适应能力的是“学习动机”、“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策略”。随时间的推移,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影响学生的
期刊
摘要:习惯于从后象征文化视角评判青年一代,是对“80”后群体误判的原因,对“90”后大学生会不会误判?社会结构理论又可以给出何种解释?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过程中存在三对矛盾现象:对具体政治事件认知较高与对常规政治制度认知较低,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与较低政治参与度,对执政党认同较高与对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缺乏信任。同时还发现: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不显著,政治面貌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
期刊
摘要: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助教制度的价值取向包括资助性、工具性和教育性。这一制度经过制度建构、制度扩散、制度变迁三个发展阶段于20世纪末逐渐走向成熟。根据组织新制度主义理论,我国大学要想建立类似的助教制度,关键是这一制度获得认知合法性,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管理者首先认可这一制度的价值。  关键词:研究生助教制度;制度化;组织新制度主义;价值取向  研究生助教制度诞生于19世纪末的哈佛大学,现已成为美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步伐加快,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也在深入推进,我国的表演艺术类高职教育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施项目化课程是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项目化课程的引入对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分析在项目化教学背景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并针对师资队伍素质未能完全适应项目化教学要求的情况,对项目化师资队伍建设改
期刊
摘要:应用技术大学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种方向性目标要求。应用技术大学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共生关系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共赢。应用技术大学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价值坚守、互动共赢、主动适应、特色性。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协调的关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关
期刊
基金项目: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城市规划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    张建(1963-),女,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吴娜(联系人),女,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期刊
摘要: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在MFA教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其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学位授予考核等诸多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创新,成为国际MFA教育的典范。解析其在MFA教育上的成功做法,不仅可以为我国艺术硕士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而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学位点评估等诸多方面提供有益经验及启示。  关键词:柏林艺术大学;MFA;教育  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