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中幼儿记录的几个基本问题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1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就像是科学家一样,有科学家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真正的科学家和“小科学家”的区别就在于:科学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儿童则是对成人已知而他们自己未知的世界进行探索。想让儿童这种科学的好奇心、探索精神能够延续至终生的发展,科学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科学活动目标、内容、各个环节的设置都需要教师斟酌思量。记录作为科学活动的重要一个环节对幼儿发展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就对实施记录过程的几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
  一、科学活动中幼儿记录的价值在哪里
  1.有利于培养幼儿科学的思维方式。
  幼儿思维的发展虽然处于具体形象阶段,但是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具体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能力的发展。在科学活动中儿童通过记录对活动结果的猜测显示出儿童初期的分析能力。儿童依靠先前经验对“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做出预测。对探究过程的记录也可以作为支持探究结果的第一手资料,以便于儿童进行分析和整理并从中发现规律。记录客观发生的结果之后,幼儿会将实际结果同自己的猜想进行对比,主动建构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产生新的经验。
  2.有利于幼儿形成科学态度。
  我国曾将幼儿园科学活动命名为“常识”活动,只重视向儿童灌输知识,忽视了情感态度及方法的培养。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意识到“知识本位”是错误的,应该培养儿童成为有科学素养的人。科学态度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态度要求幼儿尊重事实,在客观记录的基础上,用已收集到的数据得出客观的结论。儿童认识事物有主观性,他们有“一百种想法”、“一百种认识”,我们要保护并且顺应儿童的天性,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特有方式去表达对世界的认识,但是这不等于要将儿童与客观世界相隔离。儿童有了解事实的权利,我们要提供给儿童认识客观事实的机会并培养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
  3.有利于儿童自主学习。
  谈到“科学”会让许多人“望文生畏”,一些教师觉得开展科学活动难度大,认为传统的教学不失为一种相对安全的实施方式。但这样的教学会使儿童处于被动的地位,导致儿童学习变得呆板、无意义。近些年的科学教育更注重儿童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要摆脱以往的“高控制”,给予儿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提供一种支持性的环境让儿童对记录产生兴趣,并进一步引导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记录活动中的探索和发现,使儿童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记录的方法、组织形式有哪些
  记录的方法有绘画、文字、符号、照相、录像、实物粘贴、雕塑等方法。例如,在班级自然角饲养蚯蚓引导儿童去观察。第一次观察主要围绕“蚯蚓长什么样子”开展。小班幼儿的自主能力有限,教师需要对儿童的记录进行指导,可以通过拍照这种直观、生动的方法以适应小班幼儿的理解力。而中大班的儿童无论在自主性还是在思维的深广度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采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围绕“蚯蚓爱吃什么”的活动,教师也可以设计出观察表格,在表格左侧画出各种常见食物,让儿童通过“√”“×”的符号对蚯蚓爱吃的食物做记录。
  根据参与人数的不同也可以将儿童的记录分为:个人记录、小组记录、师幼记录、集体记录四种。通过个人记录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儿童发展的现状。如果将儿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征的个人记录收集起来就组成了儿童的“成长档案袋”,无论对于教师教学的改进、家园共育还是儿童的健康成长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小组记录则是开展及维持良好同伴关系的催化剂。儿童在小组记录中学习分工和合作,学习怎样交流与分享,学习如何解决冲突。小组记录为儿童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由于时间及儿童自身能力的限制,有时儿童所做记录会和他们所想表达的意思不太一致,这时候教师的介入会使记录的意义更完整。例如在绘画记录中教师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到儿童记录的真实意义并在记录纸上写下儿童的话,使记录的内容更全面且促进了师幼之间的互动。集体记录可以通过主题墙或者记录本的形式进行记录。例如自然角中的“蝌蚪如何变青蛙”的观察活动中,教师提供记录本让儿童记录每日蝌蚪的变化。在“今天天气怎么样”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可制作天气状况记录表的主题墙,让全体幼儿进行记录。从个人记录、小组记录、师幼记录到集体记录,儿童渐渐学会了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且能够做到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
  三、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有效的记录
  最近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科学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提到“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要让记录有意义,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那么如何才能使记录有意义呢?
  首先,关注儿童年龄的差异性。我们在选择内容和记录方式上要关注儿童的年龄差异,清楚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例如,如果为小班儿童设计记录内容为“比较两个相似植物的根、茎、叶、花的异同”是不符合小班儿童年龄特点的。因为小班儿童在观察事物时会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单个事物并只能关注到事物的明显特征。这样的设计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范围,容易造成记录的混乱,也会影响儿童对于记录的兴趣。
  其次,记录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活动中讲究对于学科关键经验的把握,记录也要求对于关键内容的把握。有了这些核心部分才会有的放矢,让记录变得更加有效率、有意义。例如,在科学活动“鸡蛋的沉与浮”中,教师在活动的开始就问儿童:“小朋友们,你们猜老师手里面拿的是什么,请将它写在记录纸上。”这样的猜测记录是毫无意义的。记录要与活动的目标有内在联系,并且要与活动重点相结合。
  最后,记录环节的及时性。科学活动中各个环节都需要记录:活动前的猜测、实验过程所获得的资料、活动结果以及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了能够使记录环节顺利完成,教师偶尔会打断幼儿探索过程要求幼儿记录,这就影响幼儿探究的积极性和坚持性,不仅没有使记录有意义,反而将记录变成了幼儿的负担。我们要明确的一个原则就是:记录是为儿童的探究活动服务的,它的作用是促进活动的开展而非抑制。
  四、记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切忌为了记录而记录。
  有些科学活动都是教师经过长久的计划,每个环节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劳动成果,记录表的设计也不例外。但是儿童在活动中往往会不感兴趣,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兴趣点对接不上。教师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打断儿童活动“温柔地强制”儿童去记录。教师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所做的一切目的是为了儿童更健康快乐的成长、而绝不仅仅是教学计划的履行。记录则是要为让儿童更好地掌握科学方法而服务的,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儿童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性选择适当时机引导儿童记录。
  2.要对记录进行再记录。
  第一个记录者是儿童,而第二个记录者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学的改进离不开教学观察记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有目的地搜集并选取有代表性的儿童记录进行分析,或者在儿童记录过程中观察儿童记录活动中有价值的信息。透过这些信息教师会不断地反思教学活动,把握儿童的认知风格,思考教学策略,为教学的完善做好铺垫。
  3.是一次性记录还是终身记录。
  对于活动中产生的记录单的去留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笔者不赞成将记录单丢弃,因为记录单的用处不止于记录,它还可以有更大的价值值得教师去挖掘。可以将记录单作为墙面设计的材料、儿童的成果展示在墙面上,让儿童觉得自己被尊重并且可以和同伴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抽取记录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收藏在儿童的成长档案袋中,组成儿童发展现状的第一手材料。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刘占兰.幼儿科学探究中的记录问题.幼儿教育(教师版),2007(11)
  [3]国秀华.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指导策略.幼儿教育(教师版),2007(11)
  [4]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一、主题的来源  颜色使世界美丽,也能美化幼儿的心灵,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对五彩缤纷的颜色十分喜爱。为了满足幼儿探究色彩秘密的好奇心,也为了熏陶幼儿的美感,我们预设了“彩色世界”这一主题,由此展开一系列的色彩游戏,活动室成了一处彩绘的“颜色花园”。在这一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扮演活动室的“装潢者”,他们更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寻找颜色的活动中。我们旨在帮助幼儿成为色彩世界的探究者,发现哪里有颜色,想
期刊
每天习惯于早早来到幼儿园,习惯于在清晨思考着一天、一周乃至一个月的工作安排。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网页,进入后台,看是否有家长留言需要回复。  每当看到家长对老师们真诚的赞美,看到来自于不同岗位和职业的朋友们对我园各方面工作的肯定,那一刻,内心是无比的自豪,无比的欣慰。那一刻,老师们忙忙碌碌的身影,老师们加班加点埋头苦干的点点滴滴,都会如幻灯片一样,一一展现在眼前。那一刻,我总是有种深深的
期刊
活动目标:  1.体验烫火锅歌曲的有趣、重庆方言说白处的诙谐,感受与伙伴间逗乐的乐趣。  2.能唱清、唱准歌词,尝试用表情、肢体语言表现吃火锅的豪爽模样。  3.能摆出菜品的多种造型,或与旁边的伙伴合作扮演各种菜品。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清、红汤火锅视频、菜品视频、PPT  场地准备:17张椅子、电脑、钢琴  经验准备:大致了解“重庆非去不可”的原因,有吃火锅的经历。  活动过程:  一、视
期刊
在幼儿园中爷爷、孙子和老师是一道人文风景。  如今,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但会存在许多问题,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往往容易重感情而轻理智。那么,老师及时地介入,正确地引导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与老人沟通,形成合力,把老人引入科学育儿的方向。  案例一:在楼梯口  孙子上小班,一脸极不情愿,甚至有点眼泪汪汪。  爷爷已经50多岁,说:“乖孙子,累了是不是,来,爷爷抱。”说着说着就抱
期刊
今天我在QQ群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散文《拉着蜗牛去散步》,看完之后不禁会心一笑,回想自己女儿及所教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感触颇深。对,拉着蜗牛去散步太好了,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作为家长和教师就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和心情。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远大理想和目标,没有目标就像运动员马拉松长跑没有终点一样,那会让家长或孩子们没有方向,没有前进的斗志。但有了目标,特别是远大的目标,甚至是超越于
期刊
活动背景:  玩泥巴,是人的一种天性,用泥巴捏成的小泥人、小动物……会使我们欣喜不已。玩泥巴时,那种清凉滑溜的感觉,从手指一直沁入心田,让人获得一种纯真的满足。在玩泥的过程中,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创作的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使自己有成就感,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而花瓶又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花心思亲手制作一个花瓶来美化生活或者送给亲人、老师是特别有意义的,让孩子明白这种用自己心思和双手做
期刊
活动目标:  1.通过身体动作、送礼物等游戏的方式,认识大小标记及其符号特征。  2.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大小,学习按大小标记将树叶分类摆放。  3.愿意和同伴一起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小标记图片;大、小娃娃各一。  2.大、小椅子;大、中、小衣服;大、小标记车票;大、小汽车。  3.音乐:开汽车、秋天。  4.两个贴好大小标记的家。  活动过程:  一、认识大娃
期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是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幼教改革阵阵浪潮的今天,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更加明朗化、坚定化。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需要开拓型、创新型、合作型人才。人才的需求呼唤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扎实的专业技能。  一、分析现状,明确发展方向  我园始建于1979年,曾在2000年初辉煌过,在邗江区名列前茅,后由于多种原因,幼
期刊
设计意图:我园有一特色活动,是每学期组织一次民间音乐游戏活动。在玩皮筋的游戏时,一个幼儿把皮筋摆在地上玩,说虫来了。我突然灵光一闪,脑海中浮现了小时候用毛线编花绳的情景。我想现在的孩子肯定也喜欢玩毛线游戏,可不可以让幼儿用毛线拼图——画画呢?于是这堂课诞生了。  教学目标:  1.发挥想象,会用毛线创造性地拼出不同图案。  2.体验用毛线拼图的快乐。  教学重点:会用毛线拼图,摆出不同造型。  教
期刊
一、作品  【曲谱】  【作品分析】  本次活动的音乐选取了电视剧《大宅门》主题歌的音乐元素,由方明惠老师改编而成。乐曲节奏鲜明,富有京韵特色。为了使其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乐曲进行了精简提炼,运用演唱和念白相结合的形式。根据音乐的特点,我们以幼儿熟悉的小老鼠为主人公,引用舞蹈《老鼠和猫》中的设计亮点为游戏情境,创编了游戏“斗逗乐”。  二、相关教学资料  1.游戏的音乐中我们采用的钢琴弹奏主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