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过夏天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871697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小白的穿越笔记:在宋朝吃“冷饮”
  “空调、汽水、电风扇、冰激凌……”走在盛夏七月的汴梁城,我一边顶着烈日汗如雨下,一边怀念着这些属于现代社会的解暑法宝。原以为,古代不像现代一样受温室效应影响,夏天一定清凉得多,却没想到,刚一穿越到这里,炙热的空气就将我包裹起来。再看周围的行人,或不住摇着扇子,或不时用衣袖擦拭汗水。身为一个“过客”,我不禁对这些生活在古代的人充满同情。
  “卖冰水咯!”一声响亮的吆喝传来。一听到“冰水”,我立刻精神抖擞,顾不得多想,就循声来到一家店铺门前。店里面已经坐满客人,店外当街的空地上,撑着几柄布伞,伞下的空座也所剩不多。面前的这张桌子上,一碗冒着白气的食物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下子脱口而出:“哇,刨冰!”
  “刨冰?”桌旁的客人抬起头,诧异地看着我,“哦,你说的是这碗甘草冰雪凉水吧?”
  大概是注意到我盯着所谓的“甘草冰雪凉水”两眼放光的样子,那位客人被逗乐了,向店家又买了一碗,邀我一起品尝。我不好意思地坐下来,这才仔细打量起这碗宋代“刨冰”来:冰块虽然不像真正的刨冰那样,被刨成雪花状,但也研磨得很细碎。舀一匙送入口中,冰凉甘甜,还有一丝清新的草药味,感觉就像喝到了冰镇凉茶,分外解渴。
  “味道如何?”那位客人问道。听我连声称赞,他便解释说,“这是用甘草煮的糖水,晾凉后加入研碎的冰块。你说的草药味,就是甘草的味道了。”
  听到这里,我不禁又感慨起来:原来历史上这么早就有“冷饮”卖了,在这里过夏天,好像也没那么糟嘛!
  周博士的历史小课堂
  古代没有温度计,无法准确地记录气温,但是通过一些资料,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夏天究竟有多热。比如《宋史》中有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描述的就是一场因气温太高导致的“热灾”。根据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我国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两千年里,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还要高2℃左右。
  没有空调,没有电扇,一切便利的现代化降温设备都没有,那古人过夏天该如何降温解暑呢?
  藏冰祛暑
  冬季凿取河冰,存放到夏季再取出来使用,这是古人很早就学会的一种消暑方法。考古学家发现,我国早在周代就有用来贮存冰块的冰窖了,甚至还有用青铜制造的原始“冰箱”——冰鉴。把藏有冰块的冰鉴放在室内,既可以为食物保鲜,又能释放凉气,真是一举两得。
  到了唐朝,开始有商人做起了冰块生意,市场上还能买到用蔗糖水做成的冰棍儿。宋朝人把“冷饮业”发扬光大,一到盛夏,道路两旁就摆满了冷饮摊儿,“生淹水木瓜”“雪泡豆儿水”“荔枝膏”……光是名字就让人垂涎三尺了。可惜的是,这些冷饮的配方没能留传下来,后人想吃也吃不到了。
  引水纳凉
  虽说古代没有空调,但是房间也可以变得和空调房一样凉爽。就拿唐代宫殿“含凉殿”来说吧:含凉殿依水而建,殿内有一种“水激扇车”,用水来转动风扇,扇叶再对着凉水吹,就形成了冷气;宫殿的四檐还安装了水管,用机械装置把水引到屋顶,水顺着屋檐四下流淌,形成一道道水帘,既清凉又美观。
  皇家的这种纳凉设施,官吏们也纷纷效仿营造,虽然规模比不上,却也设计得十分精巧。例如,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一诗中,描写了一种专供乘凉的水亭:“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在这样的水亭中,可避暑,可观景,还可宴请宾客,真是其乐无穷。
  凿窟制冷
  假如你逛过地下商场,或者曾在旅游时参观过地下洞穴,就会发现这些地方和地面相比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在先秦时,人们就会利用这一特点来制冷了。当时,一些贵族家中都建有“窟室”,这是一种非常考究的地下室,也是贵族们在炎炎夏日的避暑胜地。
  后世的人更是发挥聪明才智,把地下冷源“搬”到了厅堂里:在厅内挖一口深井,井盖上凿孔,夏天就会有冷气从孔中冒出来了。除了发挥“空调”的功能,这种井还能化身地下“冰箱”,冷藏瓜果肉蔬。如今,在一些保存下来的明清民宅中,还能看到这种“空调井”。
  自然消夏
  无论是贮藏冰块,还是建人工“水帘洞”,又或是开凿地下室,花费都很高。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最实用的还是凉席、凉枕、扇子这些物美价廉的取凉用具。
  此外,古代还有一种降温解暑的方式,为文人雅士所推崇。白居易《消暑诗》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徐凝是“避暑临溪坐,何妨直钓鱼”,秦观是“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杨万里则是“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傍柳荫,临山溪,坐竹林,亲近自然不仅可以纳凉,也可以获得一份怡然自得的好心情。心境平和,烦暑也就消解了,因为,“心静自然凉”嘛!
其他文献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被后世尊称为朱子,很受后人推崇。  朱熹少年时,父亲便病逝了,他遵从父亲遗嘱,和母亲一起前往福建崇安五夫,投奔父亲的好友刘子羽。  刘子羽十分疼爱朱熹,收他为义子。为了让朱熹母子安心定居,刘子羽特意为他们在山旁溪畔建了房屋,并安排朱熹在自家书院就学。五夫位于武夷山脚下,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朱熹便在那里读书生活,短短几年,学问就大有进步,还考中了进士。  此后,朱熹
期刊
听说第二天要去上海野生动物园,同学们兴奋了一夜。清晨,我们很早就起了床。洗漱完毕,6点40分准时上车,在车上边吃边听导游阿姨给我们讲解上海的人文故事。  不知不觉间,车子已经开到了野生动物园门前的大道上。估计因为刚开门,人还很少。我们首先来到食草动物放养区。瞧!山羊们正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姿态各异:有的趴在草地上晒太阳,有的在悠闲地漫步吃草,还有的在撒欢打闹。大个子长颈鹿伸长了脖子观望着我们,嘴里
期刊
放假了,妈妈带我到青岛玩,我看到了很美的风景。  那儿的建筑很特别,许多尖尖的房顶,半圆形的窗户,一下子就把我带到了童话世界,我猜里面一定住着美丽的公主。那儿的大海很蓝很蓝,一眼看不到边。海面上没有风,有点热,但是能看到几只白色海鸟在飞。金黄的沙滩在阳光下亮闪闪的,沙滩上有很多鲜艳的遮阳伞,可是游人们却一点儿也不怕热,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在沙滩上散步、堆沙堡、玩海水……海水也好像在与我们玩游戏
期刊
鼋头渚之夏,是不同于春、秋、冬三季的,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子的荷花,婀娜多姿,令人赏心悦目。有一天,我与妈妈走进了这充满生机的“夏季画卷”。  这是一个正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照射着湖面,但鼋头渚的荷花湖边游人依旧不减。荷花不像牡丹般雍容华贵,不像吊兰般郁郁葱葱,不像桂花有醉人的芳香,它是清新、纯洁的典范。在太阳的炙烤下,荷花有的低垂下了脑袋;有的却昂首向上,丝毫不畏惧这似火的骄阳。天上又洒
期刊
今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本期“特别策划”,让我们通过歌声,一起听听关于抗战的记忆。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歌
期刊
今年5月22日,《七彩语文》一年一度的颁奖典礼隆重举办。此次颁奖典礼上,作为获奖代表现场表演朗诵的李楚越,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这位落落大方的小姑娘连续夺得了两届诵读大赛特等奖。  大家好!我叫李楚越,是南京市瑞金路小学五(4)班的学生。我喜欢诵读,喜欢听到为我而响起的掌声。  获奖感言:  作为颁奖典礼上的“老面孔”,我感到无比光荣。感谢《七彩语文》给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次获奖既为我之前的努
期刊
如果你把一只苹果抛向空中,苹果最终会落向地面;如果你的身体用力向上弹跳,结果也必然会再次双脚着地。不用解释,你也一定知道,这是地球引力在“作怪”。所以,如果你对“脚踏实地”的生活方式厌倦了,想要尝试一下头朝下的生活,那恐怕只有在远离地心引力的太空中才能实现了。  但是,在一部动画短片中,在一间小小的房间里,重力法则被打破了——  沃尔特和玛琪是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但是他们的关系却渐渐疏远,连生活方
期刊
同学们认识这个大家伙吗?没错,它就是辽宁舰。辽宁舰能在茫茫大海上劈波斩浪,它的“心脏”——机电部门,可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特殊的人物,他便是——  瞧,这位猫着身子在认真钻研设备的,便是辽宁舰的“护心人”楼富强。  2008年,楼富强与辽宁舰第一次照面儿。当时已是机电方面技术骨干的他,还是被辽宁舰复杂又庞大的机电系统给震撼了。  辽宁舰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而自己一没航母机电
期刊
你会读书,而任何动物都不会,不管多么训练有素的动物也不会读书。只有人会读书。每逢读书时,你就走出自己的心灵,进入另外一个人的心灵中,倾听另一个人的心声。在这个时候,你就开动了自己的脑筋,这是世界上顶有趣的事。  ——节选自琼·艾肯《走遍天下书为旅》
期刊
暑假,我跟随爸爸来到了享有盛名的内蒙古希拉穆仁大草原游玩,体验了一段快乐的草原生活,至今那些情景仍历历在目。  我们乘坐的飞机到达草原上空时,从舷窗向下望去,整个大草原就像厚厚的绿色地毯,这让从未见过草原的我兴奋不已。第二天早晨,我还在蒙古包里舒适的床上呼呼大睡,忽然被一阵清脆的马蹄声吵醒。我赶忙穿上衣服,来到了餐厅,吃了一顿特色早餐,便与大伙儿快步走进马棚。我精心挑选了一匹矫健的蒙古矮脚马,在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