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冰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正在逐渐消失
不能把冰看作是固态水的简单累积。冰不仅储有大量的水,还是保持地球能量平衡、热平衡的重要因素。举个例子:南极洲被冰层覆盖的表面约为1300万平方公里,到了冬季则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南极大陆的永久冰层厚度超过3000米,其余都是冰山或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其体积大小在一年中随着四季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结冰或融冰过程中,可使大量热量发生转换。此外,白色的两极地表会产生镜面效应,反射太阳光,极大地影响着到达地球的辐射。无论是南极还是北极,都对地球气候的过去和未来起着关键作用。
水是少数可在相当小的温度区间里改变形态的物质。这是因为水分子间的连接方式既脆弱又灵活。其他物质的分子在温度下降时逐渐集中,但水在降温到4摄氏度的情况下密度即为最大。一个有趣的现象由此产生:水在固态时密度比液态时小,这就是为什么冰总能漂浮在水面上。水的这一特性使地球上的水生生物即使在冰川期冰层覆盖江河湖海时仍能存活下来。
地球两极的冰山有着自己完整的生态系统,各种各样的生物就在这里栖息繁衍。浮游植物的觉醒是一切的开端。在光线适宜的条件下,浮游植物在冰面以下大肆扩散,加速冰面融化,进而产生降雨。雨中的有机物质被甲壳纲动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充分吸收。随后,他们又成为企鹅、海豹以及鲸的食物。大型食肉动物虎鲸、北极熊等是这条食物链的最后一环。生活在这个冰世界里的动物是如何取得液态水饮用的呢?原来它们吃下冰块,用腭部将其融化成宝贵的液态水,海豹就是这样生存的。在寒冷的高山上,从冷杉到地衣,不少植物能在抵御了第一阵寒气的袭击后进入深度冬眠状态,直到气候条件再次变得适宜。许多动植物得以在严寒中存活是因为冰雪本身能起到保护层的作用,使动植物与外部极端环境相隔绝。事实上,气候突变对动植物来说才是致命的敌人。
2004年秋,250多位科学家聚集到冰岛首都,共同宣布了一个事实:北极、南极以及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冰川的冰都在逐渐减少。极地冰面融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依赖于冰层生活的浮游植物会随之消失,食物链会破坏,北极熊等动物将濒临灭绝。此外,洋流会因海水温度上升而改变,海水将吞噬一个个文明国度。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推动这项研究的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到了全球总排放量的30%以上,正是这些气体造成了全球气候的变化。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把冰看作是同态水的简单累积”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地球两极及其他某些地方,冰面巨大,冰层深厚,储有大量水资源。
B.结冰或融冰过程中,大量热量发生转换,有助于保持地球能量平衡、热平衡。
C.两极地表呈现白色,能产生镜面效应,极大地影响阳光到达地球的辐射。
D.南北两极冰层无论存在与否,都对未来地球气候起着关键作用。
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冰储有大量的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命的重要保证。
B.许多动植物能够适应严寒环境,但气候突变却会给生物带来灾难。
C.极地冰面融化将破坏极地生物链,那里从浮游植物到哺乳动物都可能灭绝。
D.极地冰面融化和海水温度上升,将改变洋流,淹没低海拔大陆。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极、南极以及其他冰川都在逐渐缩小,这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结果。
B.极地冰层融化,地球将因失去镜面效应,接受更多阳光辐射而进一步变暖。
C.极地浮游植物既依靠冰层保护,又加速冰面融化,保护极地需遏制浮游植物滋生。
D.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应率先承担保护冰层的重任。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4—6题。
最新考古证实:
中国人祖先或起源于长江三峡
我国科学家在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发现的一颗牙齿化石,经过年代测定,距今204万年,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这项研究结果改写了科学界先前对人类演化史的认识。
在此之前,史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单一起源于东非大裂谷,而后迁徙到世界各地,而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东亚型人”则是几十万年前才来到中国的。而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为首的科研人员历时20多年所做的一项研究则推翻了这一著名论断。
1985年,黄万波等人在重庆龙骨坡发现了一段左侧下牙床和一个内侧门齿,经过北京大学考古系陈铁梅等人用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牙齿化石时间为204万年。他们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祖先——“东亚型人”,其发祥地位于长江三峡地区的重庆巫山龙骨坡。自此,人类的起源历史可以上溯到204万年以前,这论证了“东亚人起源于长江三峡”的学说。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写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中国最早的人类。”如今这一说法在科学家的研究下有待修改,因为在巫山龙骨坡发现的“巫山人”在204万年以前,比元谋人还早了30万年。
这不但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而且将中国的史前文化往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这说明204万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而龙骨坡文化则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第一篇。
从1984年开始,黄万波等人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多达五处的人类化石遗址,其时代涵盖了200万年至5000年前。“如果把我国采集到的古人类化石汇集到一起,就会发现长江流域发现的人类化石地点最多,占了总数的86%,而长江流域以外的一些地点,如北京人、蓝田人等,其原籍也不在北方,而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暖和生活半径的扩大,一支越过秦岭抵达蓝田,另一支则沿着东部平原迁移到了华北的北京,成为了‘北京人’。”
黄万波告诉记者,过去学界普遍认为“东亚型人”是几十万年前变成“人”之后才从非洲来到东亚的,而“巫山人”的发现则至少说明早在200万年前甚至更远,东亚就来了一批“猿人”,“因为那时‘猿’的特征还比较明显,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从‘猿’变成‘人’这一重大转变是在中国大地上完成的,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人类单纯起源于非洲的说法。”
这项结论证明北非型人和东亚型人各为古猿的一支,各自演化成为现代人,从而改变了人类走出非洲后迁徙的模式,改写了科学界对人类演化史的定论,进一步支持“人类多地起源”的学说。
4.下列有关巫山龙骨坡牙齿化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是在重庆龙骨坡发现的一个内侧门齿化石。
B.经过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牙齿化石时间为204万年。
C.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D.这颗化石的发现将中国的史前文化往前推进了100多万年。
5.下列关于巫山龙骨坡牙齿化石研究结果及 其影响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一项是
A.这项研究表明“东亚型人”发祥于长江三峡地区的重庆巫山龙骨坡。
B.这项研究推翻了人类起源与东非大裂谷的论断。
C.这项研究将改变中国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的说法。
D.龙骨坡文化掀开了中国史前文化的新篇章。
6.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龙骨坡化石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我国人类的祖先是元谋人,他们是起源与东非大裂谷的古人类中的一个分支。
B.“巫山人”的发现表明在200多万年以前的中华大地上就有了“猿人”的足迹,他们在中国大地上完成了由“猿”到“人”的转变。
C.中国的古人类化石遗址中有86%都集中在长江流域,这表明蓝田人和北京人的原籍不在北方,而是由长江流域迁移过去的。
D.东亚型人和北非型人是在相同的时间在地球上不同地方起源的古人类,这可以用来否定“人类单纯起源于非洲”的说法。
三、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9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首次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IPCC新发布的这份综合报告总结了IPCC三个工作组今年相继发布的三份报告,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证据、对现在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遏制气候变化可以采取的措施等。报告对各国决策者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在下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它将为谈判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
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首次将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海洋酸化问题提上日程,成为全球应着重关注的一个焦点。报告中指出,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人类正促使海洋的化学物质发生2000万年以来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破坏海洋的整个生命系统,并使得气候变化更加严重。
报告详细分析了海水酸化的过程以及带来的影响,指出海水酸性导致海洋生物不断灭绝,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报告中分析称,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碳已经使海平面的酸性增加了三成,并且在本世纪末时海洋的酸性将会继续增加两倍。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之后形成稀释的碳酸,这种碳酸不断酸化天然的碱性海水,同时不断吞噬海洋中原本丰富的碳酸钙,例如珊瑚等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其中许多生物链底部的浮游生物因此丧失了栖息地,导致生物链上端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没有了食物供应。
随着海水的酸性越来越高,海洋生物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全球数十亿人民的蛋白质来源也开始受限。调查显示,海平面附近的酸性最高,而海平面正是海洋生物比较集中的地方。英国首要科学团体皇家学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污染,全球海洋目前的酸度达到了“数千万年”以来的最高点,即便二氧化碳的释放从现在开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数万年才能恢复原样”。
位于德国基尔的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Ulf Riebesell说道,如果全球气候状况不能够得到迅速改善的话,海洋环境将会恶化至近2000万年来的最糟糕状况。他联想起了6500万年前彗星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时的情形,撞击导致大量硫酸钙进入大气,形成硫酸,从而致使珊瑚以及几乎所有贝类生物的灭绝。大约200万年过后,珊瑚才逐渐开始在地球上再次出现。而大约还需要2000万年,那些贝类生物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科学家发现,自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海洋已经吸收了大约人类所排放二氧化碳的一半,(5万亿吨)。这一点目前帮助减缓了全球变暖,否则如果这些二氧化碳均保留在大气之中的话,气候变暖将会比现在迅速的多。但这种帮助的代价也是昂贵的。
科学家们进一步指出,随着海水进一步酸化,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不断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将会滞留在空气之中,从而加速全球变暖。已经有调查显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消失,酸化的海水已经无法继续吸收更多的温室气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官阿基姆一施泰纳表示:“该报告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海洋环境的变化。海洋气候的变化将会改变海洋里的生命,降低海洋的产量,同时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7.下列关于海洋酸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一直被人们忽视的问题,现在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B.海洋酸化是因为人类自身的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所致。
C.海洋酸化将破坏海洋生物食物链,进而破坏整个海洋生物系统。
D.海平面附近的海洋酸化程度最高,这对于海洋生物系统的破坏作用非常明显。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全球海洋酸化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是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的重要内容,这份报告为谈判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提供了科学依据。
B.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通过分析预测:在本世纪末时海洋的酸性将会增加至最初的五倍。
C.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之后形成稀释的碳酸是导致海水酸性增强以及鱼类等生物链上端的海洋生物失去食物供应的直接原因。
D.海洋酸化是海洋生物生存变得异常艰难,这也将直接影响到数十亿人的生活。
9.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洋酸化的直接后果包括:许多海洋生物物种灭绝,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B.由于人类的存在,海洋酸化是必然的。但如果人类能够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海洋酸化的程度将得到减缓。
C.因为天然的海水是碱性的,它吸收了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后人类所排放二氧化碳的一半,所以减缓了全球气候变暖。
D.海水如果变成酸性,就再也无法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这将破坏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所以会导致气候变暖加剧。
[上期“达标强训”答案]
1.C 2.C 3.B 4.C 5.C 6.B 7.B 8.C 9.C 10.C 11.B 12.D 13.C 14.A 15.A 16.B 17.D 18.A 19.B 20.D 21.D 22.A 23.B 24.A 25.A 26.D 27.C 28.无答案(分别是:留传揣摩灌注犹犹豫豫) 29.C 30.D 3 1.C 32.B 33.A 34.B 35.D 36.A 37.D 38.A 39.A 40.C 41.A 42.A 43.B 44.A 45.A 4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4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8.湖月照我影、明月松间照、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十四桥仍在、淮水东边旧时月 49.心远地自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0.人生几何、莫使金樽空对月、别时茫茫江浸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51.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骤雨初歇 53.沧海月明珠有泪、执手相看泪眼 5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冰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正在逐渐消失
不能把冰看作是固态水的简单累积。冰不仅储有大量的水,还是保持地球能量平衡、热平衡的重要因素。举个例子:南极洲被冰层覆盖的表面约为1300万平方公里,到了冬季则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南极大陆的永久冰层厚度超过3000米,其余都是冰山或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其体积大小在一年中随着四季温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结冰或融冰过程中,可使大量热量发生转换。此外,白色的两极地表会产生镜面效应,反射太阳光,极大地影响着到达地球的辐射。无论是南极还是北极,都对地球气候的过去和未来起着关键作用。
水是少数可在相当小的温度区间里改变形态的物质。这是因为水分子间的连接方式既脆弱又灵活。其他物质的分子在温度下降时逐渐集中,但水在降温到4摄氏度的情况下密度即为最大。一个有趣的现象由此产生:水在固态时密度比液态时小,这就是为什么冰总能漂浮在水面上。水的这一特性使地球上的水生生物即使在冰川期冰层覆盖江河湖海时仍能存活下来。
地球两极的冰山有着自己完整的生态系统,各种各样的生物就在这里栖息繁衍。浮游植物的觉醒是一切的开端。在光线适宜的条件下,浮游植物在冰面以下大肆扩散,加速冰面融化,进而产生降雨。雨中的有机物质被甲壳纲动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充分吸收。随后,他们又成为企鹅、海豹以及鲸的食物。大型食肉动物虎鲸、北极熊等是这条食物链的最后一环。生活在这个冰世界里的动物是如何取得液态水饮用的呢?原来它们吃下冰块,用腭部将其融化成宝贵的液态水,海豹就是这样生存的。在寒冷的高山上,从冷杉到地衣,不少植物能在抵御了第一阵寒气的袭击后进入深度冬眠状态,直到气候条件再次变得适宜。许多动植物得以在严寒中存活是因为冰雪本身能起到保护层的作用,使动植物与外部极端环境相隔绝。事实上,气候突变对动植物来说才是致命的敌人。
2004年秋,250多位科学家聚集到冰岛首都,共同宣布了一个事实:北极、南极以及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冰川的冰都在逐渐减少。极地冰面融化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依赖于冰层生活的浮游植物会随之消失,食物链会破坏,北极熊等动物将濒临灭绝。此外,洋流会因海水温度上升而改变,海水将吞噬一个个文明国度。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推动这项研究的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到了全球总排放量的30%以上,正是这些气体造成了全球气候的变化。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把冰看作是同态水的简单累积”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地球两极及其他某些地方,冰面巨大,冰层深厚,储有大量水资源。
B.结冰或融冰过程中,大量热量发生转换,有助于保持地球能量平衡、热平衡。
C.两极地表呈现白色,能产生镜面效应,极大地影响阳光到达地球的辐射。
D.南北两极冰层无论存在与否,都对未来地球气候起着关键作用。
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冰储有大量的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命的重要保证。
B.许多动植物能够适应严寒环境,但气候突变却会给生物带来灾难。
C.极地冰面融化将破坏极地生物链,那里从浮游植物到哺乳动物都可能灭绝。
D.极地冰面融化和海水温度上升,将改变洋流,淹没低海拔大陆。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极、南极以及其他冰川都在逐渐缩小,这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结果。
B.极地冰层融化,地球将因失去镜面效应,接受更多阳光辐射而进一步变暖。
C.极地浮游植物既依靠冰层保护,又加速冰面融化,保护极地需遏制浮游植物滋生。
D.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应率先承担保护冰层的重任。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4—6题。
最新考古证实:
中国人祖先或起源于长江三峡
我国科学家在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发现的一颗牙齿化石,经过年代测定,距今204万年,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这项研究结果改写了科学界先前对人类演化史的认识。
在此之前,史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单一起源于东非大裂谷,而后迁徙到世界各地,而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东亚型人”则是几十万年前才来到中国的。而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为首的科研人员历时20多年所做的一项研究则推翻了这一著名论断。
1985年,黄万波等人在重庆龙骨坡发现了一段左侧下牙床和一个内侧门齿,经过北京大学考古系陈铁梅等人用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牙齿化石时间为204万年。他们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祖先——“东亚型人”,其发祥地位于长江三峡地区的重庆巫山龙骨坡。自此,人类的起源历史可以上溯到204万年以前,这论证了“东亚人起源于长江三峡”的学说。
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写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中国最早的人类。”如今这一说法在科学家的研究下有待修改,因为在巫山龙骨坡发现的“巫山人”在204万年以前,比元谋人还早了30万年。
这不但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而且将中国的史前文化往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这说明204万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而龙骨坡文化则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第一篇。
从1984年开始,黄万波等人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了多达五处的人类化石遗址,其时代涵盖了200万年至5000年前。“如果把我国采集到的古人类化石汇集到一起,就会发现长江流域发现的人类化石地点最多,占了总数的86%,而长江流域以外的一些地点,如北京人、蓝田人等,其原籍也不在北方,而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暖和生活半径的扩大,一支越过秦岭抵达蓝田,另一支则沿着东部平原迁移到了华北的北京,成为了‘北京人’。”
黄万波告诉记者,过去学界普遍认为“东亚型人”是几十万年前变成“人”之后才从非洲来到东亚的,而“巫山人”的发现则至少说明早在200万年前甚至更远,东亚就来了一批“猿人”,“因为那时‘猿’的特征还比较明显,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从‘猿’变成‘人’这一重大转变是在中国大地上完成的,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人类单纯起源于非洲的说法。”
这项结论证明北非型人和东亚型人各为古猿的一支,各自演化成为现代人,从而改变了人类走出非洲后迁徙的模式,改写了科学界对人类演化史的定论,进一步支持“人类多地起源”的学说。
4.下列有关巫山龙骨坡牙齿化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是在重庆龙骨坡发现的一个内侧门齿化石。
B.经过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牙齿化石时间为204万年。
C.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D.这颗化石的发现将中国的史前文化往前推进了100多万年。
5.下列关于巫山龙骨坡牙齿化石研究结果及 其影响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一项是
A.这项研究表明“东亚型人”发祥于长江三峡地区的重庆巫山龙骨坡。
B.这项研究推翻了人类起源与东非大裂谷的论断。
C.这项研究将改变中国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的说法。
D.龙骨坡文化掀开了中国史前文化的新篇章。
6.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龙骨坡化石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我国人类的祖先是元谋人,他们是起源与东非大裂谷的古人类中的一个分支。
B.“巫山人”的发现表明在200多万年以前的中华大地上就有了“猿人”的足迹,他们在中国大地上完成了由“猿”到“人”的转变。
C.中国的古人类化石遗址中有86%都集中在长江流域,这表明蓝田人和北京人的原籍不在北方,而是由长江流域迁移过去的。
D.东亚型人和北非型人是在相同的时间在地球上不同地方起源的古人类,这可以用来否定“人类单纯起源于非洲”的说法。
三、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9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首次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IPCC新发布的这份综合报告总结了IPCC三个工作组今年相继发布的三份报告,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的证据、对现在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遏制气候变化可以采取的措施等。报告对各国决策者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在下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它将为谈判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
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首次将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的海洋酸化问题提上日程,成为全球应着重关注的一个焦点。报告中指出,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人类正促使海洋的化学物质发生2000万年以来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破坏海洋的整个生命系统,并使得气候变化更加严重。
报告详细分析了海水酸化的过程以及带来的影响,指出海水酸性导致海洋生物不断灭绝,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报告中分析称,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碳已经使海平面的酸性增加了三成,并且在本世纪末时海洋的酸性将会继续增加两倍。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之后形成稀释的碳酸,这种碳酸不断酸化天然的碱性海水,同时不断吞噬海洋中原本丰富的碳酸钙,例如珊瑚等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其中许多生物链底部的浮游生物因此丧失了栖息地,导致生物链上端的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没有了食物供应。
随着海水的酸性越来越高,海洋生物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全球数十亿人民的蛋白质来源也开始受限。调查显示,海平面附近的酸性最高,而海平面正是海洋生物比较集中的地方。英国首要科学团体皇家学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污染,全球海洋目前的酸度达到了“数千万年”以来的最高点,即便二氧化碳的释放从现在开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数万年才能恢复原样”。
位于德国基尔的莱布尼茨海洋科学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家Ulf Riebesell说道,如果全球气候状况不能够得到迅速改善的话,海洋环境将会恶化至近2000万年来的最糟糕状况。他联想起了6500万年前彗星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时的情形,撞击导致大量硫酸钙进入大气,形成硫酸,从而致使珊瑚以及几乎所有贝类生物的灭绝。大约200万年过后,珊瑚才逐渐开始在地球上再次出现。而大约还需要2000万年,那些贝类生物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科学家发现,自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海洋已经吸收了大约人类所排放二氧化碳的一半,(5万亿吨)。这一点目前帮助减缓了全球变暖,否则如果这些二氧化碳均保留在大气之中的话,气候变暖将会比现在迅速的多。但这种帮助的代价也是昂贵的。
科学家们进一步指出,随着海水进一步酸化,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也不断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将会滞留在空气之中,从而加速全球变暖。已经有调查显示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正在消失,酸化的海水已经无法继续吸收更多的温室气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官阿基姆一施泰纳表示:“该报告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海洋环境的变化。海洋气候的变化将会改变海洋里的生命,降低海洋的产量,同时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7.下列关于海洋酸化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一直被人们忽视的问题,现在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B.海洋酸化是因为人类自身的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所致。
C.海洋酸化将破坏海洋生物食物链,进而破坏整个海洋生物系统。
D.海平面附近的海洋酸化程度最高,这对于海洋生物系统的破坏作用非常明显。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全球海洋酸化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是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的重要内容,这份报告为谈判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提供了科学依据。
B.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通过分析预测:在本世纪末时海洋的酸性将会增加至最初的五倍。
C.海水吸收二氧化碳之后形成稀释的碳酸是导致海水酸性增强以及鱼类等生物链上端的海洋生物失去食物供应的直接原因。
D.海洋酸化是海洋生物生存变得异常艰难,这也将直接影响到数十亿人的生活。
9.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海洋酸化的直接后果包括:许多海洋生物物种灭绝,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B.由于人类的存在,海洋酸化是必然的。但如果人类能够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海洋酸化的程度将得到减缓。
C.因为天然的海水是碱性的,它吸收了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后人类所排放二氧化碳的一半,所以减缓了全球气候变暖。
D.海水如果变成酸性,就再也无法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这将破坏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所以会导致气候变暖加剧。
[上期“达标强训”答案]
1.C 2.C 3.B 4.C 5.C 6.B 7.B 8.C 9.C 10.C 11.B 12.D 13.C 14.A 15.A 16.B 17.D 18.A 19.B 20.D 21.D 22.A 23.B 24.A 25.A 26.D 27.C 28.无答案(分别是:留传揣摩灌注犹犹豫豫) 29.C 30.D 3 1.C 32.B 33.A 34.B 35.D 36.A 37.D 38.A 39.A 40.C 41.A 42.A 43.B 44.A 45.A 4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4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8.湖月照我影、明月松间照、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十四桥仍在、淮水东边旧时月 49.心远地自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0.人生几何、莫使金樽空对月、别时茫茫江浸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51.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骤雨初歇 53.沧海月明珠有泪、执手相看泪眼 5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