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到底长什么样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明时期,美男子通常被称为“张飞脸”;而今天,人们熟悉的张飞却是个黑脸大汉。
  张飞到底长什么样?是黑脸?是美男子?还是过目就忘的普通人?
  “黑脸张飞”从何而来
  隋唐民间木偶戏给张飞画了历史像。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三国演义》中对于张飞的一段经典描绘流传广泛。
  这显然是个莽汉形象,由此生发出的联想,许多人喝了孟婆汤也不会忘。但通俗文艺的描写,安能当真?
  最早出现张飞有胡须且不同于常人胡须的记载,并非正史,乃隋唐民间流行的一种文艺形式,叫水上木偶戏。张飞的木偶形象是一撮撮横在脸上的胡须,以至于孩子们看到了感觉滑稽。李商隐用诗歌生动地记录了这一情景:“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宋元两代,平话已然火爆,民间艺人根据自己对英雄的审美及英雄自身的性格特点,对张飞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整容”,其莽汉形象大致定型。如元代《三国志平话》这样描绘张飞:“却说有一人,姓张名飞,字翼德,乃燕邦涿郡范阳人也,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原始图腾崇拜式的痕迹,依稀可循。
  《三国演义》把原属于张飞的“身长九尺余”,改为“身长八尺”,而把“身长九尺”给了关羽,但“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这八个字却保留了下来,成为张飞黑莽形象的基本特征。可见,罗贯中的依据,综合自民间传说和平话,意在突出对张飞的勇猛、鲁莽、耿直与豪放等性格元素的民间审美,并不靠谱。
  张飞的女儿做了皇后
  女儿做皇后,爸爸理应是美男。
  此说如今有点热,起码在一帮喜爱三国的小资群体中间,颇为流行,这可能受到了史学界翻案风的影响,目前各种类似考证的文字很多。但若仔细阅读推敲,亦不难发现,所谓的诸多“考证”,其实还是推测。
  譬如,有小资依元代杂剧为据,说在《单战吕布》、《三出小沛》等元杂剧里面,张飞的扮演者都是大眼方脸。尽管他是黑脸,但黑脸在戏曲舞台上主要表示正义,犹如红脸表示忠臣、白脸表示奸臣一样,不是说张飞真有一张黑脸。所以,卸下妆的“张飞”,是个大眼方脸、长相不俗的美男子,于是当时人们把美男子的脸型比作“张飞脸”。
  还有一种说法,几乎集考据学、遗传学于一体了。
  说张飞善书法、懂绘画,“平生的嗜好,是画美人”,依据是今四川渠县东北的摩崖石刻疑是张飞手迹,以及清代《历代画征录》所记:“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由此推论出张飞乃文武双全、有着良好艺术审美之人,这种人怎么会是黑脸?并进一步指出,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做了后主刘禅的皇后。封建时代如果不是绝顶的美人,是当不上皇后娘娘的。假若张飞长得“豹头环眼”,恐怕他女儿的娇容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张飞很可能是大众脸
  《三国志》中只字不提张飞长啥样。
  这方面,《三国志》作者做得比较理性,给张飞作传记时,吃饭喝酒交朋友、打架斗殴娶老婆的事儿全写了,就是不给张飞加个“大头照”。似乎在暗示我们:张飞的相貌一般般啦,不好看,也不难看,没啥可写的,所以就没写。
  陈寿见过张飞吗?真人肯定没见过。根据年谱来看,张飞死于公元221年,12年后,陈寿才出生。但陈寿对张飞的相貌应该不会陌生。他的老师谯周,可能见过张飞真容,会给予他直观的描述。
  218年,在谯周的老家四川西充一带,张飞作为巴西太守,曾跟曹魏名将张郃大战五十余日,此时谯周约17岁,或能目睹;时间再往前推几年,214年,张飞率军进成都与刘备会合,谯周是年恰好寄宿在成都的舅父家里。对于“解放军进城”这等大事,小孩子焉能不出来瞧个热闹?就算不能靠得太近,远远地看个大概,或者可能。陈寿就学蜀汉太学时,谯周早已是朝廷重臣、举国闻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了,后一个身份尤为关键。
  搞历史的人,大多爱较个真儿;张飞又是蜀汉三杰之一(另外两个是关羽和诸葛亮),其人其事,必为史家记述和传承的重点。也就是说,谯周没有理由不将张飞长啥样告诉他的学生们。
  另外,陈寿的就职经历,使他可能有机会看过张飞的画像。张飞有没有画像呢?当然会有,汉初即有为帝王功臣后妃作画传世的制度,张飞在蜀汉小朝廷里的崇高地位,决定了他必然会有画像,只是我们今天见不到而已。陈寿在蜀汉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在圈子混的,绝对位于权力中心,焉能见不到张飞的画像?如果张飞的相貌属于有特点的那种,无论是好看还是难看,他当不会不记,除非是属于中间的。
  由此,张飞可能就是一个大众脸,放在千万人之中也无人关注的那种。
  摘自《北京青年报》
其他文献
过去,人心情不好,不知道怎么办——是去教堂还是干点别的什么?  今天,你心情不好,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办吗?那就去购物。  ——摘自阿瑟·米勒1968年出版的《代价》(The price)  有位笔名叫苏菲·金塞拉的英国小说家颇有名气,她写的《购物狂》系列丛书在书店占据着显赫的位置。它们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虚构人物贝姬·布卢姆伍德的事业生涯。这个20多岁的伦敦姑娘爱喝香槟,却只买得起啤酒。故事开头,
期刊
吕述望教授简介: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知识安全工程中心主任。密码学、信息安全、知识安全工程方面最权威的专家。关注“中国网络安全”第一人。  吕述望说,知识安全是人类安全的基石。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公众上网权是没有保障的。  在十八大报告中有一个词叫“非传统安全威胁”,网络安全就是“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一种。报告指出:“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
期刊
“人”字,在甲骨中与磬形似,文献中周公、孔子,或坐或立,也如磬折。  咋回事?  难道“磬”是“人”的理想原型吗?  磬与钟对排,音节不同,从大到小有序编列。磬玉质,钟金性,此之谓金声玉振。从玉,从序,从乐,从人,从家,从国,立磬为原型,理解起来皆自然无碍吧!  那,磬之原型呢?  关键之问!  为什么呢?  磬之形如阿拉伯数字“7”,上短下长,角度比“7”大,约130度左右,古称磬折。形状与澳洲
期刊
法国作家龚古尔兄弟在其著作《18世纪的妇女》中写道:  从1700年到1789年,妇女犹如独一无二的弹簧促使一切都行动起来:她好像是一种最高的力量,是法国思想界的国王。  这段文字更像是献给启蒙时代沙龙女主人的赞美书,并不能反映当时法国妇女的真实现状。18世纪法国绝大多数妇女依旧生活在旧制度的藩篱之下,几乎没有自己的权利。  缺乏教育与平等权利,是当时法国妇女境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教育很少向女孩开放
期刊
1928年初秋,“安庆”号在地平线上渐行渐远,9月的南粤水汽朦胧,烈日炙烤着淡蓝色的海面,使舱内变得溽热难耐。乘客当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氛围,唐诗曰“近乡情更怯”,因为接近目的地,每个人都感到焦虑不安。  “安庆”号上的1400人几乎全部是华侨,他们虽称不上衣锦还乡,但可观的积蓄无疑带来了炫耀的资本。不时有人抓紧包裹并长舒一口气,以此庆幸身家性命仍在。他全然没有注意到,数十名不速之客已从头等舱
期刊
中国大陆的收藏热可谓方兴未艾。参与收藏的人数之多,在世界上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与此同时,收藏者的素质也在飞速提高,关注点日渐从藏品的“价格”转向其“价值”。就藏品著书立说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书不乏情趣内容兼胜者,王金昌先生所著《从潘家园翻出的历史》就是其中之一。它告诉我们:地摊上的历史不仅终究也还是历史,而且,也许正由于没有被蒙上庙堂的荣光,反而因为保留了一份原始质朴,而更加真实可贵。  小人物的大
期刊
在古代人物中,侯白算不上名流,熟识他的人当不会太多,我也是在乱翻书中与他邂逅的。  侯白,字君素,隋代魏郡临漳人,敏而好学,举秀才进京后,在朝做一散官。他机灵善辩,口才超群,尤擅俳谐杂说、插科打诨,性情率直,平易近人,不拘小节,开起玩笑来没大没小,无所顾忌。大约是当时魏晋之风犹存,人们对他不以为忤,反而喜爱有加,追捧若鹜,“所在之处,观者如市”。就像今天的笑星,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引起围观。他的“粉
期刊
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并非如我们所想,是由高等学府中云集的名家大师来奏完最华彩的乐章。在一些中学,现代观念的引入与教育教学改革行为的生根发芽,惠及学校师生,进而影响到众多的普通人,才使得时代稳步前行,不可逆转。  早在上世纪初,新思想就已在中学开始显露,特别是在很多敢领风气之先的学校。当时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无一不秉承着继往开来的态度,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维持与传达,更着眼于未来的学校品格与气质的
期刊
1932 年夏天的几个月中,在我们北京的院子里,有厨师、男仆、女仆以及人力车夫为我们服务。威尔玛很快就能运用新学的汉语来与仆人一起料理家务。当然,她本来可以使用手势比划或是咕噜几句,因为仆人们比她清楚如何做这些活计。不过这样增强了她讲汉语的自信。  街上的摊贩带着特产,沿着胡同来回走动,到处都是叫卖声,在围墙那边发出回声,像是推销员的广告。卖花的人每天更新品种,就像厨师每日提供着不同的菜肴。我们学
期刊
咱中国古代人说金,秦始皇赠给谁60金,那是黄铜,中国哪有黄金,要不然我们干吗花铜钱,干吗不花金币?我们中国没有黄金,属于贵重金属极其缺乏的国家。  你说金的没有,好歹有点白的吧?嘿!白银也没有!中国古代的白银依赖于从日本进口,明朝以后才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古代就是铜钱、铁钱,贵重金属严重缺乏,谁那么无聊告诉欧洲人我们这儿有的?是老马!马可·波罗(1254-1324),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7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