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厌学、倦怠已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们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沟通
前言
厌学是一种负面情绪,是学生对于学习消极的行为反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要的活动之一,是儿童向社会化跨步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儿童获取智慧和知识的根本途径。厌学情绪的存在,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存在偏差,情感上对学习持有消极态度,在行为上选择主动的远离学习,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自身发展。
一、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分析
1.家长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普遍较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赚钱,认为爱孩子就是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与孩子缺乏心理交流,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孩子有了心理困惑得不到解答。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他们不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很少与教师沟通;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乖乖听话、不闯祸就行。这两类家长的做法会导致孩子缺乏学习的动力,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情绪。
2.学校因素
部分学校班级人数过多,加上学生的性格、能力等都存在差异,教师无法兼顾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容易被忽略。当前我国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考试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评先直接挂钩,个别教师急于求成,把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当作“反面教材”来对待,恶言恶语,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对学习越来越反感,厌学情绪也越来越重。
3.小学生维持自我价值感的需要
人有一种建立和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或自我价值感的倾向,有研究表明,学业不良的学生相对学业良好的学生,他们拥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并且更倾向于保护自我价值,因此这些学生会采取一些防御性策略。自我妨碍是学生为保护自我价值感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他们平时表现在学习上故意漫不经心、拖延作业、找借口、逃学等厌学行为,使学生在学业竞争中回避学业失败给自己带来的心理伤害。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引导策略
1.日常性对话,了解原委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工作中,师爱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尤其是在转化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工作中,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直观操作、探索交流活动,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包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从而增强差生的学习自信心。
2.针对性解决,突破困境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厌学问题,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焦虑和恐惧。当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学习厌倦的状态后,学生会感到“豁然开朗”,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会在课堂上实现积极参与、主动实践。
如:在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节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道理,可先提出这样四个为什么:①为什么一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一变,小数的值就变了呢?②为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变大了呢?③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变小了呢?④一个小数的小数点每移动一位,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什么是十倍的关系呢?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己进行探究,学会弄懂,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向,帮助学困生突破困境,通过解决问题让他们逐步深入对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帮助“差生”进步。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这就有效改善了小学生的厌学心理,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向上意识
一些小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常受到来自教师的责备、家长的批评及同学的冷落,挫败感强,缺乏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会产生悲观情绪,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对此,教师应转变观念,相信每个学生最初进学校时都想要成为好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教师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去评价学生,让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有多个来源,不要简单地只用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哪怕是学生考了班级最后一名,也要让他感受到除成绩外,他还有其他优势。例如,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学业成绩差,但她喜欢踢足球,后来我推荐她到足球小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后,她找到了成功感,在多次的足球比赛活动中成绩斐然,我鼓励她学习上也要有踢足球的精神,从那开始,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对于已经形成厌学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协助其一步一步体验成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转变认知,对未来抱有合理的期待,提高其学习动机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是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教师应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善小学生的厌学心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生活观,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審美心理、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广海.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20(18):145-147.
[2]陈虎.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心理分析与研究[J].读写算,2020(24):114.
[3]廖明琴.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和对策[J].课外语文,2020(16):140-142.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沟通
前言
厌学是一种负面情绪,是学生对于学习消极的行为反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要的活动之一,是儿童向社会化跨步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儿童获取智慧和知识的根本途径。厌学情绪的存在,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存在偏差,情感上对学习持有消极态度,在行为上选择主动的远离学习,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自身发展。
一、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分析
1.家长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普遍较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赚钱,认为爱孩子就是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与孩子缺乏心理交流,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孩子有了心理困惑得不到解答。一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他们不关心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很少与教师沟通;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失去信心,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乖乖听话、不闯祸就行。这两类家长的做法会导致孩子缺乏学习的动力,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便产生厌学情绪。
2.学校因素
部分学校班级人数过多,加上学生的性格、能力等都存在差异,教师无法兼顾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容易被忽略。当前我国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考试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评先直接挂钩,个别教师急于求成,把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当作“反面教材”来对待,恶言恶语,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对学习越来越反感,厌学情绪也越来越重。
3.小学生维持自我价值感的需要
人有一种建立和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或自我价值感的倾向,有研究表明,学业不良的学生相对学业良好的学生,他们拥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并且更倾向于保护自我价值,因此这些学生会采取一些防御性策略。自我妨碍是学生为保护自我价值感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他们平时表现在学习上故意漫不经心、拖延作业、找借口、逃学等厌学行为,使学生在学业竞争中回避学业失败给自己带来的心理伤害。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引导策略
1.日常性对话,了解原委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工作中,师爱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尤其是在转化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工作中,教师必须热爱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直观操作、探索交流活动,揭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包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从而增强差生的学习自信心。
2.针对性解决,突破困境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厌学问题,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焦虑和恐惧。当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学习厌倦的状态后,学生会感到“豁然开朗”,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会在课堂上实现积极参与、主动实践。
如:在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节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道理,可先提出这样四个为什么:①为什么一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一变,小数的值就变了呢?②为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变大了呢?③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变小了呢?④一个小数的小数点每移动一位,小数大小的变化,为什么是十倍的关系呢?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自己进行探究,学会弄懂,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向,帮助学困生突破困境,通过解决问题让他们逐步深入对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帮助“差生”进步。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这就有效改善了小学生的厌学心理,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向上意识
一些小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常受到来自教师的责备、家长的批评及同学的冷落,挫败感强,缺乏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会产生悲观情绪,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对此,教师应转变观念,相信每个学生最初进学校时都想要成为好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教师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去评价学生,让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有多个来源,不要简单地只用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哪怕是学生考了班级最后一名,也要让他感受到除成绩外,他还有其他优势。例如,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学业成绩差,但她喜欢踢足球,后来我推荐她到足球小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后,她找到了成功感,在多次的足球比赛活动中成绩斐然,我鼓励她学习上也要有踢足球的精神,从那开始,学习成绩也逐步提高。对于已经形成厌学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协助其一步一步体验成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转变认知,对未来抱有合理的期待,提高其学习动机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是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教师应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善小学生的厌学心理,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生活观,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審美心理、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广海.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20(18):145-147.
[2]陈虎.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心理分析与研究[J].读写算,2020(24):114.
[3]廖明琴.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和对策[J].课外语文,2020(16):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