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改革传统“填鸭式”、“满堂灌”课堂教学模式,并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行为宗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促进全面打造人性化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一种新型的、符合未来社会需要和素质教育整体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苏北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更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程设计者、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等新型角色转移.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认识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为其提供知识认知的过程和交流心得的机会,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和产生的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课堂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回归—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同时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例如:在数学必修四时学习向量时首先是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通过对实际背景的分析,概括与抽象,建立向量模型,再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向量模型的性质,最后运用向量模型及其性质去解决更广泛的一类实际问题.通过对力做功的实例分析,建立向量数量积运算,再研究得出向量数量积运算满足交换律,与实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以及向量数量积的若干性质,最后运用向量数量积运算解决有关“功”的物理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样处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形成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完整认识.
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课程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学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更要关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扩展学生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应体现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充分提供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该多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空间,尝试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经过自己思考后,分组讨论,交流,总结方法和经验,再由老师向学生统一总结.当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老师要做适当的引导,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三、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认知方式、水平、思维策略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参与,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也体现了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关系.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个性思维积极活跃,人格发展自然和谐.但是,由于学生学习背景和经历不同,一个班的学生基础知识及认识能力不可能处于同一个层次,作为老师就要了解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教学时要从素材的准备、问题的提出、练习的安排,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多种解题方法,让不同学生掌握各自的解题的思想,并引导学生集体交流,吸取他人经验,让同学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关心和指导,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尝试,对学生的每一点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习有余力的优生要为他们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在数学上有所作为.
四、 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视,这不仅包括同一章节内容的相互连接,也包括不同章节具体内容的综合,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下,高中数学课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给学生广阔的学习时空.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厂矿、学校里各种生产、入学年龄分布等的数据情况,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开放教学内容,新课程下数学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如个人所得税、存款利息的计算等.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课堂,走向家庭、社会寻找鲜活的数学内容.
开放教学形式,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课前自学、尝试练习、提出疑问、小组合作等不受限制.
开放教学过程,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时刻关注并捕捉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同时新教材还特别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题材应尽可能重视知识之间的渗透,选择的内容应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或其他相关学科,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现象应不复存在,这样也不可能适应现代的高中数学教学,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它呼唤课堂教学要走向现代化、多元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都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六、 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板,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背景下,充分发挥评价的整体性、激励性、发展性功能,注重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标准多元.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评价,要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既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关注数学学习的过程;既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同时也关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变化.再者在客观上,由于所选模块的不同,班与班,学生与学生失去可比性,在新的评价体系中,还引入了模糊的等级评价以及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如:选课时数、平时成绩、模块成绩等占不同比例,对评价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维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这样的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数学教师只有了解当前国际国内教育的发展趋势,了解现行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才能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彻底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各种教育观念,树立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新观念,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数学新课程的最终落实要靠奋斗在第一线的广大数学教师,只有更新数学教自观念,才能推进数学教育改革,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数学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认识的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出发,为其提供知识认知的过程和交流心得的机会,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和产生的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课堂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回归—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同时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例如:在数学必修四时学习向量时首先是提供丰富的实际背景,通过对实际背景的分析,概括与抽象,建立向量模型,再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向量模型的性质,最后运用向量模型及其性质去解决更广泛的一类实际问题.通过对力做功的实例分析,建立向量数量积运算,再研究得出向量数量积运算满足交换律,与实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以及向量数量积的若干性质,最后运用向量数量积运算解决有关“功”的物理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样处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反映了数学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形成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完整认识.
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课程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学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更要关注课程中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扩展学生学习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和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应体现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充分提供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该多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空间,尝试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经过自己思考后,分组讨论,交流,总结方法和经验,再由老师向学生统一总结.当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老师要做适当的引导,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才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三、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认知方式、水平、思维策略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参与,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也体现了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关系.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个性思维积极活跃,人格发展自然和谐.但是,由于学生学习背景和经历不同,一个班的学生基础知识及认识能力不可能处于同一个层次,作为老师就要了解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教学时要从素材的准备、问题的提出、练习的安排,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多种解题方法,让不同学生掌握各自的解题的思想,并引导学生集体交流,吸取他人经验,让同学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关心和指导,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尝试,对学生的每一点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习有余力的优生要为他们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让他们在数学上有所作为.
四、 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视,这不仅包括同一章节内容的相互连接,也包括不同章节具体内容的综合,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下,高中数学课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给学生广阔的学习时空.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厂矿、学校里各种生产、入学年龄分布等的数据情况,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开放教学内容,新课程下数学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如个人所得税、存款利息的计算等.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课堂,走向家庭、社会寻找鲜活的数学内容.
开放教学形式,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课前自学、尝试练习、提出疑问、小组合作等不受限制.
开放教学过程,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时刻关注并捕捉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同时新教材还特别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题材应尽可能重视知识之间的渗透,选择的内容应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或其他相关学科,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现象应不复存在,这样也不可能适应现代的高中数学教学,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它呼唤课堂教学要走向现代化、多元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都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六、 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板,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背景下,充分发挥评价的整体性、激励性、发展性功能,注重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元、评价标准多元.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评价,要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既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关注数学学习的过程;既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同时也关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变化.再者在客观上,由于所选模块的不同,班与班,学生与学生失去可比性,在新的评价体系中,还引入了模糊的等级评价以及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如:选课时数、平时成绩、模块成绩等占不同比例,对评价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维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这样的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数学教师只有了解当前国际国内教育的发展趋势,了解现行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才能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彻底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各种教育观念,树立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新观念,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数学新课程的最终落实要靠奋斗在第一线的广大数学教师,只有更新数学教自观念,才能推进数学教育改革,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数学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试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