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要有相当的专业素养,要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实现有效,就必须提高语文专业能力,在文本的解读、预设上下一些工夫,寻求以更大的空间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教学,教教学学,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把担子撑压在教师肩上,为学生的减负,我们教师只有从自身着手增效,付出努力。
关键词:教师;解读;预设
现如今的各行各业,大家都在追求有效。毫不例外,教学也就进入了有效的时代。能者为师,作为有效教学的耕耘者,语文教师要有相当的专业素养,各种教学中需要的能力,比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设计能力、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要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实现有效,那我们就必须提高语文专业能力,在文本的解读、预设上下一些工夫,寻求以更大的空间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精确的解读——根本所在
万事开头难,实现有效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这一根本。文本解读,顾名思义,教师对于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意图的领会。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文章的主旨是不会改变的,还是应该在读和解上做些文章,为学生的理解作铺垫。触摸文本,咀嚼文字,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之基础,需要好好打磨。
1. 初学者式的阅读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数都是大专、本科学历,读懂小学课本所选取的文章应该不在话下,但往往就是因为这种心理,我们对于一般的文章总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了解个大概,编写完教案就走入课堂进行教学,这样的效果是一般般的。反思下来,应该提倡初学者式的阅读,主要目的就是像学生初次接触课文那样,认真地前后联系阅读,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一次在辅导青年教师说课的过程中,我选取了一篇人教版的老舍的名作《趵突泉》进行练习。在说课之前,首先要把文章读懂,于是布置了10分钟读懂课文的要求。10分钟后,我开始提问了解阅读理解情况。当问到“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这句中能读到些什么?让人有些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竟说没能读出“生机、活力”。
可能就是对于文章没有高度的重视,才导致了阅读文章抓不住主旨的情况。只有把自己当成了初学者,降低自己的阅读台阶,把阅读情绪紧张起来,收获的信息才会更加多,解读文本才会是有收获的。
2. 应试者式的细读
我们经常这样对学生说,做阅读短文时,要仔细读文仔细读题,细细地在文章中找出蛛丝马迹来解答问题,以提高对内容的把握。那么,我们自己呢?是否也是如此考验自己的阅读呢?可能是工作繁杂,可能是重视不够,我们的阅读就成了过水竹竿,走过场子而已,有些甚至只是做给检查的领导看的。这种现象只有改变,才能提高解读文本的质量。把自己当成应试者,让每一篇文章都成为我们的考试内容,细细读来,慢慢品来,才能够把文章的主旨读出来,那样,文本解读的效果才得以呈现。
3. 研究者式的精读
以前我们总是这样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新课程改革开始后,教师们更加清楚地感觉到不再是一桶水,而是一池水。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我们所追求的。思维清晰而又有启迪性,那是现代教师成熟的标志。科研的全面铺开,为的就是让研究式的教师变得多起来,因而我觉得,在解读教材的时候,非常需要研究者式的精读。
二、精细的预设——基础源泉
由于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充满着无穷的变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引领,而不是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让主体发挥更大的能动性,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引领上下工夫。解读文本是前提,精细的教学预设才能让教学有效成为现实。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为了公开教学而试上了好多次,教案修改了好多次,修改教案正是为了使课堂的预设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1. 总体把握
同样是《番茄太阳》,一篇预设的思路是:“以点连线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明明笑中的乐观,话中的爱心。”以明明的笑脸来展开教学,思路清晰,长文短教,简明扼要,学生学习有自己的感受,能够从总体上把握。而另一篇的预设思路为:“通过朗读、感悟有关语句,更深刻地体会到明明美好的爱心。”从写明明的句子到作者的心情再到理解三个“番茄太阳”的含义,没有了提纲挈领式的引进,学生也就没有了自主探究的方向,只能是问到哪儿答到哪儿,无论怎样吃力地带,都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教师只有总体把握,从总体上去预设,才能带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从整体上去分析,所站的角度才是高的,让有效成为可能。
2. 周到考虑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公开教学必须是要有周到的考虑的。我们大都是平常的人,遇到人多而且能者多的时候或多或少会紧张,而紧张是思维敏捷的最大障碍,在紧张的情况下,人的思维一般是不够精彩的。所以,我经常是不指望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非常精彩的临时发现并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可能有人会说,上课不需要非常多的准备,只要在头脑中记忆大概的教学思路就可以了,但在我看来,那只属于大师级的教者,对于我们这些尚在成长中的一线教师来说,需要在预设上有周到的考虑。考虑到一个段落的几个切入点,考虑到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考虑到一个答案的几种评价,考虑到一个评价后的几种导入。一旦考虑不周,就会在课堂教学中陷入困境,陷入尴尬,哪有效果可言。
3. 前呼后应
在听课和自己上课的过程中,我比较欣赏的方式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教学,这样既有抓手,又不显得课堂散乱。但是在确定主题抓手的同时,又有许多的分支问题需要解决,又容易进入另一个怪圈——一盘散沙。也就是说,在预设时,大主题要分明,由此产生的小问题不能多,前后要进行呼应。
《轮椅上的霍金》,读来震撼,完全瘫痪的他,竟然能够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在上研究课时,有位教师是这样预设前后呼应的:开始的教学环节是从标志性形象认识感受霍金取得成就的不易,结束的教学环节是从在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的一段文字,并结合文章前面的内容,对霍金进行全新的认识。结果是如愿的,学生在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设计上对人物的理解,全面而且到位:“全身瘫痪的他想到的是手指还能活动,非常乐观,这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是他生活工作的动力。”“爱和感恩是他成功的源泉!”一个个精彩的发言,把学生间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4. 重点突破
有一次观摩名师展示课,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教师执教的《桥》,那种理解的深度,令人折服。巧妙的预设,使得对课文的解读发挥得淋漓尽致。慧眼识珠,放大了文中“山”的形象,教师用其清晰而肯定的语言引导学生从重点内容中体会到了“稳如泰山”“令出如山”“执法如山”“父爱如山”“群众靠山”,把老汉的人格魅力尽显世人眼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品、慢慢嚼,理解能力、比较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逐一递升。
正是有了这样的重点突破,使得本文的教学从浅显的感动到了深层的触动,使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到了另一个高度。教师突破重点的预设,同样使她的教学从众多课堂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家称赞的、学习的榜样。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提高其效率是要付出比较大的努力的。教学教学,教教学学,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把担子撑压在教师肩上,为学生的减负,我们教师只有从自身着手增效,付出努力。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多创新,那是对教师亘古不变的要求。为了给学生撑起一方有效的空间,优化教学设计,必定要以解读为本、预设为先,做细做实,才能使师生同收获、共成长。
参考文献:
[1]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J].小学语文教师,2009(3).
[2]李英杰.永远的魅力[J].小学语文教师,2010(2).
(江阴市城南小学)
关键词:教师;解读;预设
现如今的各行各业,大家都在追求有效。毫不例外,教学也就进入了有效的时代。能者为师,作为有效教学的耕耘者,语文教师要有相当的专业素养,各种教学中需要的能力,比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设计能力、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要在教学上有所突破,实现有效,那我们就必须提高语文专业能力,在文本的解读、预设上下一些工夫,寻求以更大的空间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精确的解读——根本所在
万事开头难,实现有效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这一根本。文本解读,顾名思义,教师对于文章的理解,对作者意图的领会。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文章的主旨是不会改变的,还是应该在读和解上做些文章,为学生的理解作铺垫。触摸文本,咀嚼文字,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之基础,需要好好打磨。
1. 初学者式的阅读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数都是大专、本科学历,读懂小学课本所选取的文章应该不在话下,但往往就是因为这种心理,我们对于一般的文章总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了解个大概,编写完教案就走入课堂进行教学,这样的效果是一般般的。反思下来,应该提倡初学者式的阅读,主要目的就是像学生初次接触课文那样,认真地前后联系阅读,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一次在辅导青年教师说课的过程中,我选取了一篇人教版的老舍的名作《趵突泉》进行练习。在说课之前,首先要把文章读懂,于是布置了10分钟读懂课文的要求。10分钟后,我开始提问了解阅读理解情况。当问到“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这句中能读到些什么?让人有些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竟说没能读出“生机、活力”。
可能就是对于文章没有高度的重视,才导致了阅读文章抓不住主旨的情况。只有把自己当成了初学者,降低自己的阅读台阶,把阅读情绪紧张起来,收获的信息才会更加多,解读文本才会是有收获的。
2. 应试者式的细读
我们经常这样对学生说,做阅读短文时,要仔细读文仔细读题,细细地在文章中找出蛛丝马迹来解答问题,以提高对内容的把握。那么,我们自己呢?是否也是如此考验自己的阅读呢?可能是工作繁杂,可能是重视不够,我们的阅读就成了过水竹竿,走过场子而已,有些甚至只是做给检查的领导看的。这种现象只有改变,才能提高解读文本的质量。把自己当成应试者,让每一篇文章都成为我们的考试内容,细细读来,慢慢品来,才能够把文章的主旨读出来,那样,文本解读的效果才得以呈现。
3. 研究者式的精读
以前我们总是这样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新课程改革开始后,教师们更加清楚地感觉到不再是一桶水,而是一池水。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是我们所追求的。思维清晰而又有启迪性,那是现代教师成熟的标志。科研的全面铺开,为的就是让研究式的教师变得多起来,因而我觉得,在解读教材的时候,非常需要研究者式的精读。
二、精细的预设——基础源泉
由于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充满着无穷的变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引领,而不是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何让主体发挥更大的能动性,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引领上下工夫。解读文本是前提,精细的教学预设才能让教学有效成为现实。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为了公开教学而试上了好多次,教案修改了好多次,修改教案正是为了使课堂的预设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1. 总体把握
同样是《番茄太阳》,一篇预设的思路是:“以点连线带面,品读课文重点语句,感受明明笑中的乐观,话中的爱心。”以明明的笑脸来展开教学,思路清晰,长文短教,简明扼要,学生学习有自己的感受,能够从总体上把握。而另一篇的预设思路为:“通过朗读、感悟有关语句,更深刻地体会到明明美好的爱心。”从写明明的句子到作者的心情再到理解三个“番茄太阳”的含义,没有了提纲挈领式的引进,学生也就没有了自主探究的方向,只能是问到哪儿答到哪儿,无论怎样吃力地带,都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教师只有总体把握,从总体上去预设,才能带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从整体上去分析,所站的角度才是高的,让有效成为可能。
2. 周到考虑
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公开教学必须是要有周到的考虑的。我们大都是平常的人,遇到人多而且能者多的时候或多或少会紧张,而紧张是思维敏捷的最大障碍,在紧张的情况下,人的思维一般是不够精彩的。所以,我经常是不指望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非常精彩的临时发现并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可能有人会说,上课不需要非常多的准备,只要在头脑中记忆大概的教学思路就可以了,但在我看来,那只属于大师级的教者,对于我们这些尚在成长中的一线教师来说,需要在预设上有周到的考虑。考虑到一个段落的几个切入点,考虑到一个问题的各种答案,考虑到一个答案的几种评价,考虑到一个评价后的几种导入。一旦考虑不周,就会在课堂教学中陷入困境,陷入尴尬,哪有效果可言。
3. 前呼后应
在听课和自己上课的过程中,我比较欣赏的方式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教学,这样既有抓手,又不显得课堂散乱。但是在确定主题抓手的同时,又有许多的分支问题需要解决,又容易进入另一个怪圈——一盘散沙。也就是说,在预设时,大主题要分明,由此产生的小问题不能多,前后要进行呼应。
《轮椅上的霍金》,读来震撼,完全瘫痪的他,竟然能够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在上研究课时,有位教师是这样预设前后呼应的:开始的教学环节是从标志性形象认识感受霍金取得成就的不易,结束的教学环节是从在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的一段文字,并结合文章前面的内容,对霍金进行全新的认识。结果是如愿的,学生在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设计上对人物的理解,全面而且到位:“全身瘫痪的他想到的是手指还能活动,非常乐观,这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是他生活工作的动力。”“爱和感恩是他成功的源泉!”一个个精彩的发言,把学生间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4. 重点突破
有一次观摩名师展示课,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教师执教的《桥》,那种理解的深度,令人折服。巧妙的预设,使得对课文的解读发挥得淋漓尽致。慧眼识珠,放大了文中“山”的形象,教师用其清晰而肯定的语言引导学生从重点内容中体会到了“稳如泰山”“令出如山”“执法如山”“父爱如山”“群众靠山”,把老汉的人格魅力尽显世人眼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品、慢慢嚼,理解能力、比较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逐一递升。
正是有了这样的重点突破,使得本文的教学从浅显的感动到了深层的触动,使文章所表达的内涵到了另一个高度。教师突破重点的预设,同样使她的教学从众多课堂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家称赞的、学习的榜样。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提高其效率是要付出比较大的努力的。教学教学,教教学学,把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把担子撑压在教师肩上,为学生的减负,我们教师只有从自身着手增效,付出努力。多读书、多思考、多总结、多创新,那是对教师亘古不变的要求。为了给学生撑起一方有效的空间,优化教学设计,必定要以解读为本、预设为先,做细做实,才能使师生同收获、共成长。
参考文献:
[1]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J].小学语文教师,2009(3).
[2]李英杰.永远的魅力[J].小学语文教师,2010(2).
(江阴市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