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前留学生主要出国读研,现在的留学生人群中,读高中和本科者已经成为主体人群,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九零后
七月末,澳大利亚悉尼市,Trend Micro Australia公司的会计助理林珑开始忙碌起来,她时常要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负责应付账款的支付和报销,带给她的月薪是3500澳币(约合人民币2万元)。
林珑以留学生的身份,得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
在国内,则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刚刚结束了高考,正在等待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但越来越多的高中、初中生则加入了“弃考一族”的行列。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高考报名人数在长达9年的迅猛增长后,已经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2009年,全国有102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高考人数首次下降,到2010年,这个数字降到957万人,2011年下降至933万人,今年则再次减少18万人。
那些远离“高考”的孩子很多选择加入留学潮流之中,即便在参加高考的人群中,也有为数众多的弃考者,2010年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的比例达21.1%。
从2008年开始的留学井喷潮,仍在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向上攀升。
我为“留学”狂
“中学出国”潮流从2002年开始渐成气候,2008年以后开始爆炸式增长。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一学生林珑,在2003年夏天参加了一个留学机构组织的夏令营巡游美国高校,她立即被吸引住了:“你在校园闭上眼睛嗅一嗅那里的味道,太不一样了。”
当年的九月份,林珑升到了高二。他们这个年级有二十个班,要面对的是“科目分班”的挣扎,根据个人特长,所有班级都会被打乱,以高考加试科目的不同,重新划分为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班级。
从那一刻起,林珑和她的同学们就将与大学的专业录取、未来的职业取向乃至人生规划对号入座,紧张的情绪在学校的各个班级里窜动。“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是学生流失的高峰。”有那么一部分家长,在为孩子报考“外国语学校”的时候,就做好了出国的打算。林珑发现身边一些同学开始更专注于英语的学习,而她书包和枕边必备的书,也变成了被称为“红宝书”的新东方雅思词汇。
这种氛围给从小在武汉长大的林珑相当大的压力。“如果不是来到深圳外国语学校,我出国的念头恐怕不会那么强烈。”林珑说。她当时对出国还是留下继续读高中都没有概念。但林珑的妈妈却认为,只要出国上学,竞争就相对没那么激烈,考上名牌学府的机会也会大一些。
林珑其实最想去美国,但“9?11事件”之后,美国签证非常难办。最后她选择了相对容易的澳洲。踏入澳大利亚的校园,林珑很快就适应了,“没有那么多的死记硬背的政治历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选什么高考就考什么。”
“现在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美国最大升学网站Zinch中国区总经理黄莹说。
在率先富起来的北上广地区这种趋势从2008年以后越发显现。
北京著名中学聚集的海淀区,地铁里遍布着留学广告。留学机构新航道的咨询室每天都络绎不绝。“留学机构多如牛毛,这个市场现在太火了。”新航道留学服务中心市场总监黄尚对记者形容道,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国内共有419家正规合法留学中介机构,而没有登记在册的则更多。
前不久,一位刚高考完准备出国的学生在新航道接受了北京电视台的采访,这个学生说:“高考完了以后再考虑去外国,需要准备的东西会很多,何况现在我要读大学了。如果我初中就开始准备,高一就出去的话,就没有那么困难,读起来会更容易,包括后面考SAT(美国高考)。”黄尚理解学生说的这一点,据他了解,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很多学生高一就开始准备SAT考试。“早一点把这个分数拿下来,中途就可以有更多选择。”黄尚说,来这里咨询留学的最小年纪的是初中,而且初中和高中的比例都在逐年上升。
一份《2011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目前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占到我国总留学人数的22.6%。而初中、小学阶段的留学潮也正在兴起,全国有400所公立高中成立了国际部或国际班,仅北京就有97所公立高中获批办国际教育。
从学生到学校,都在寻找西方留学的机会。
大部分留学生的目标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在以上5个国家的留学人员约占在外留学人员总数的74%。
随着中国留学人数的连年走高,各国都看到了教育出口产业这块巨大的蛋糕。年初,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发布官方消息,宣布从今年起正式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并在其官方网站明确列出了对中国内地各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这分数线基本与内地各省份去年的“一本线”持平。新西兰的梅西大学也从2012年7月起,开始接受国内高考成绩,考生可以直接申请本科进行留学深造。之前,新西兰的大学很少直接录取中国高中毕业生,一般要求学生在进入大学就读本科课程前修读预科1年,达到大学所要求的标准后,再正式开始3年本科阶段学习。一般的中国学生需要在中国完成一年大学以后,才能就读于新西兰的大学一年级。
中国学生留学潮甚至伴随了中国第三波移民潮。不同于第一波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和第二波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中国社科院《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第三波移民潮正悄然兴起,其主力转移到了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上。为避免把孩子孤身扔在海外,他们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监护下完成学业,举家移民成了这些新富家庭的新选择。
留学狂潮,方兴未艾!
九零后留学“主力军”
1992年出生在广西北海的苏相静,小学毕业后就被家长送到美国留学。
苏相静的父母认为他小学毕业,对大部分中文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因此希望他在美国读书,能够接触到不同种类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和在以后拥有更好的创业机会。苏相静现在仍和小学同学们在QQ上保有联络,更多的时候他敲出的是英文字母。
“中学出国是一个大趋势,同学之间都会互相影响。”1993年出生的广州女生封潇潇,在初中读的是国际学校,同学们都打算出国留学。但她自己认为,出国留学最大的原因还在于自身。由于不喜被约束,封潇潇在国内上学并不快乐。上初中后,她通过各种电影、书、杂志了解到国外的生活,认为国外更加自由,有更多的选择,可以真正去做一些自己爱做的事,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从北到南,199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正在成为留学的“主力军”。
据美国官方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 2005至2006学年,中国仅有65名中学生持因私护照去美国读中学;到了2010至2011学年,则有6725人到美国去读中学——5年增长了100倍。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九零后。
“这种年轻化趋势不仅与政策相关,还与现今家长的观念有关。”黄尚说,“早期的时候家长觉得放出去不是很放心,但现在小孩子接触的东西比我们那时候多多了,他们的独立性比我们会强很多。”
2010年,在国内读完高一的封潇潇去了美国波士顿的高中,学校对学生独立的要求比她想象要高出很多,一开始她觉得很不习惯,不知所措。“国外的高中其实跟大学有点类似,没有班级,没有所谓的整体,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封潇潇举例说,“比如高中时候的选课,你必须自己去请教老师或学姐学长,怎样选修会比较好、对时间的分配和将来大学的考取更有利,你要自己设计分配时间表,给自己留出吃午饭的时间和写作业的时间。”
在美国上高三的封潇潇选修了一门英文文学课。课堂上,老师经常让学生们看黑白无声电影,然后让学生选取一个片段或场景,分析画面和人物的动作神态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封潇潇首先要试图理解老师的意思,接着要搞明白老师想要的是什么,再做分析。这需要一种双重的理解。她为此经常在宿舍苦读英语,买英文名著研究到深夜。
国外求学,其实并不轻松,尤其是对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英文媒体近年来对留学生中的“中国圈子”多有报道,反映的正是因为陌生的语言和环境带来的孤独,导致部分留学生更加封闭。
但反过来,这种环境也迫使一些中学生更早的独立。
今年6月份,封潇潇顺利毕业,考取了洛杉矶一家她理想中的大学。如果再让封潇潇选择,她还会出国,并且会选择在初三的时候出国。她和自己的初中老师都认为,出国比较好的时间是初二或初三。“因为我高一过去,在国外就要读高二,然后第二年就是高三,要考大学了,给我准备和适应的时间太不充裕了。”在美国,高中分为四个年级,也就是国内的“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这样推算下来,如果能在国外完成高中的全过程,会对适应生活、学习和考大学都有比较好的帮助。”
黄尚对此表示认同。通过多年对留学领域的研究,他认为13岁到17岁这个高中毕业前的年龄阶段,学生适应国外生活会更容易。“因为还没有完全接受中国的文化背景教育,但是高中以后就不同了,那时候再过去就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
成本与“就业”的性价比
可是,也有人抱着不同的意见,即将于澳洲麦考瑞大学研究生毕业的留学生赵亿认为,学习并不是最大的困难,真正的考验是从大学毕业后开始。
一直有移民打算的赵亿面临的问题是担心找不到工作和拿不到身份。从广东外国语外贸大学本科毕业后,赵亿选择到澳洲的麦考瑞大学学习会计,在麦考瑞大学,每天的工作量都是高考的10倍。
澳洲的移民政策是EOI,即政府挑选制度。最低申请分数是60分,条件是需要个人读完政府指定专业,比如会计、护理,需要雅思成绩4个7分,且年龄在25岁到32岁之间。“但并不是60分就能拿身份,政府从排名给配额,今年的会计配额是1万人左右,然后择高分给身份。”
如果想要拿到高分,赵亿必须要有当地工作经验或达到雅思4个8分——英语母语也只有2%的人可以达到这个分数。但她无法放弃,仅仅两年间,赵亿的留学费用就达55万元人民币,用其父母的比喻是“倾其所有”。据多家留学中介公司计算,培养一个孩子在国外完成从中学到大学阶段的学业,至少需要两三百万元人民币的投入。
如果孩子拿不到奖学金,即便是一个殷实的中产之家,亦会感到吃力。
赵亿不想给家里再添负担,她的规划是先考雅思,再尝试找一个和会计相关的工作,起点低也没有关系。她身边从高中就开始留学的同学,有一部分状况与她类似,另一部分则已经打算回国了。
“我的状况并不乐观,学弟学妹更是如此,出国并非越早越好,首先经济上是非常大的开销,而且年龄小,有依赖性,受不了孤独,很容易产生性格偏差。”今年24岁的赵亿说。随着“年轻”留学生数量的激增,问题也逐渐凸显。不少留学生父母甚至举债将孩子送出国门,而留学生们对学业毫无规划和准备,到了国外就和年龄相仿的中国学生在一起厮混,连语言关都过不了。而有的因为年龄较小,心理不成熟甚至误入歧途。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就指出,由于国外留学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留学中介机构业务不规范等问题的出现,在外留学人员安全和权益维护问题越来越凸显。截至2012年3月19日,教育部先后发布51个“留学预警”,针对自费出国留学活动中出现的敏感问题、突出问题进行戒备性提示。
“既然想学东西,就包括适应这个国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黄尚说,“高中生出去就有一点困难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和生活背景,起码要一年左右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学习圈子。但是初中生出去,半年就差不多了。”
在招考官黄莹的定义里,到悉尼8年时间,考到雅思7分,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林珑可以贴上“成功”的标签,“在澳洲有一份工作,好处就是生活比较悠闲,能养活自己和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坏处就是父母暂时无法移民到澳洲,思乡心切。”
但是更多的父母则正在开始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夏令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开往美国的航班前,等待的人群中大多是戴着棒球帽,唱着hip-hop的九零后们。
他们的留学之路,才刚刚开始。
七月末,澳大利亚悉尼市,Trend Micro Australia公司的会计助理林珑开始忙碌起来,她时常要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9点。负责应付账款的支付和报销,带给她的月薪是3500澳币(约合人民币2万元)。
林珑以留学生的身份,得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
在国内,则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刚刚结束了高考,正在等待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但越来越多的高中、初中生则加入了“弃考一族”的行列。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高考报名人数在长达9年的迅猛增长后,已经连续四年呈下降趋势,2009年,全国有102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高考人数首次下降,到2010年,这个数字降到957万人,2011年下降至933万人,今年则再次减少18万人。
那些远离“高考”的孩子很多选择加入留学潮流之中,即便在参加高考的人群中,也有为数众多的弃考者,2010年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的比例达21.1%。
从2008年开始的留学井喷潮,仍在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向上攀升。
我为“留学”狂
“中学出国”潮流从2002年开始渐成气候,2008年以后开始爆炸式增长。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一学生林珑,在2003年夏天参加了一个留学机构组织的夏令营巡游美国高校,她立即被吸引住了:“你在校园闭上眼睛嗅一嗅那里的味道,太不一样了。”
当年的九月份,林珑升到了高二。他们这个年级有二十个班,要面对的是“科目分班”的挣扎,根据个人特长,所有班级都会被打乱,以高考加试科目的不同,重新划分为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班级。
从那一刻起,林珑和她的同学们就将与大学的专业录取、未来的职业取向乃至人生规划对号入座,紧张的情绪在学校的各个班级里窜动。“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是学生流失的高峰。”有那么一部分家长,在为孩子报考“外国语学校”的时候,就做好了出国的打算。林珑发现身边一些同学开始更专注于英语的学习,而她书包和枕边必备的书,也变成了被称为“红宝书”的新东方雅思词汇。
这种氛围给从小在武汉长大的林珑相当大的压力。“如果不是来到深圳外国语学校,我出国的念头恐怕不会那么强烈。”林珑说。她当时对出国还是留下继续读高中都没有概念。但林珑的妈妈却认为,只要出国上学,竞争就相对没那么激烈,考上名牌学府的机会也会大一些。
林珑其实最想去美国,但“9?11事件”之后,美国签证非常难办。最后她选择了相对容易的澳洲。踏入澳大利亚的校园,林珑很快就适应了,“没有那么多的死记硬背的政治历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选什么高考就考什么。”
“现在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美国最大升学网站Zinch中国区总经理黄莹说。
在率先富起来的北上广地区这种趋势从2008年以后越发显现。
北京著名中学聚集的海淀区,地铁里遍布着留学广告。留学机构新航道的咨询室每天都络绎不绝。“留学机构多如牛毛,这个市场现在太火了。”新航道留学服务中心市场总监黄尚对记者形容道,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国内共有419家正规合法留学中介机构,而没有登记在册的则更多。
前不久,一位刚高考完准备出国的学生在新航道接受了北京电视台的采访,这个学生说:“高考完了以后再考虑去外国,需要准备的东西会很多,何况现在我要读大学了。如果我初中就开始准备,高一就出去的话,就没有那么困难,读起来会更容易,包括后面考SAT(美国高考)。”黄尚理解学生说的这一点,据他了解,现在的普遍现象是,很多学生高一就开始准备SAT考试。“早一点把这个分数拿下来,中途就可以有更多选择。”黄尚说,来这里咨询留学的最小年纪的是初中,而且初中和高中的比例都在逐年上升。
一份《2011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目前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占到我国总留学人数的22.6%。而初中、小学阶段的留学潮也正在兴起,全国有400所公立高中成立了国际部或国际班,仅北京就有97所公立高中获批办国际教育。
从学生到学校,都在寻找西方留学的机会。
大部分留学生的目标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在以上5个国家的留学人员约占在外留学人员总数的74%。
随着中国留学人数的连年走高,各国都看到了教育出口产业这块巨大的蛋糕。年初,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发布官方消息,宣布从今年起正式承认中国的高考成绩,并在其官方网站明确列出了对中国内地各省份的录取分数线,这分数线基本与内地各省份去年的“一本线”持平。新西兰的梅西大学也从2012年7月起,开始接受国内高考成绩,考生可以直接申请本科进行留学深造。之前,新西兰的大学很少直接录取中国高中毕业生,一般要求学生在进入大学就读本科课程前修读预科1年,达到大学所要求的标准后,再正式开始3年本科阶段学习。一般的中国学生需要在中国完成一年大学以后,才能就读于新西兰的大学一年级。
中国学生留学潮甚至伴随了中国第三波移民潮。不同于第一波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和第二波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中国社科院《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第三波移民潮正悄然兴起,其主力转移到了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上。为避免把孩子孤身扔在海外,他们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监护下完成学业,举家移民成了这些新富家庭的新选择。
留学狂潮,方兴未艾!
九零后留学“主力军”
1992年出生在广西北海的苏相静,小学毕业后就被家长送到美国留学。
苏相静的父母认为他小学毕业,对大部分中文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因此希望他在美国读书,能够接触到不同种类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和在以后拥有更好的创业机会。苏相静现在仍和小学同学们在QQ上保有联络,更多的时候他敲出的是英文字母。
“中学出国是一个大趋势,同学之间都会互相影响。”1993年出生的广州女生封潇潇,在初中读的是国际学校,同学们都打算出国留学。但她自己认为,出国留学最大的原因还在于自身。由于不喜被约束,封潇潇在国内上学并不快乐。上初中后,她通过各种电影、书、杂志了解到国外的生活,认为国外更加自由,有更多的选择,可以真正去做一些自己爱做的事,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 从北到南,199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正在成为留学的“主力军”。
据美国官方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 2005至2006学年,中国仅有65名中学生持因私护照去美国读中学;到了2010至2011学年,则有6725人到美国去读中学——5年增长了100倍。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九零后。
“这种年轻化趋势不仅与政策相关,还与现今家长的观念有关。”黄尚说,“早期的时候家长觉得放出去不是很放心,但现在小孩子接触的东西比我们那时候多多了,他们的独立性比我们会强很多。”
2010年,在国内读完高一的封潇潇去了美国波士顿的高中,学校对学生独立的要求比她想象要高出很多,一开始她觉得很不习惯,不知所措。“国外的高中其实跟大学有点类似,没有班级,没有所谓的整体,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封潇潇举例说,“比如高中时候的选课,你必须自己去请教老师或学姐学长,怎样选修会比较好、对时间的分配和将来大学的考取更有利,你要自己设计分配时间表,给自己留出吃午饭的时间和写作业的时间。”
在美国上高三的封潇潇选修了一门英文文学课。课堂上,老师经常让学生们看黑白无声电影,然后让学生选取一个片段或场景,分析画面和人物的动作神态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封潇潇首先要试图理解老师的意思,接着要搞明白老师想要的是什么,再做分析。这需要一种双重的理解。她为此经常在宿舍苦读英语,买英文名著研究到深夜。
国外求学,其实并不轻松,尤其是对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英文媒体近年来对留学生中的“中国圈子”多有报道,反映的正是因为陌生的语言和环境带来的孤独,导致部分留学生更加封闭。
但反过来,这种环境也迫使一些中学生更早的独立。
今年6月份,封潇潇顺利毕业,考取了洛杉矶一家她理想中的大学。如果再让封潇潇选择,她还会出国,并且会选择在初三的时候出国。她和自己的初中老师都认为,出国比较好的时间是初二或初三。“因为我高一过去,在国外就要读高二,然后第二年就是高三,要考大学了,给我准备和适应的时间太不充裕了。”在美国,高中分为四个年级,也就是国内的“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这样推算下来,如果能在国外完成高中的全过程,会对适应生活、学习和考大学都有比较好的帮助。”
黄尚对此表示认同。通过多年对留学领域的研究,他认为13岁到17岁这个高中毕业前的年龄阶段,学生适应国外生活会更容易。“因为还没有完全接受中国的文化背景教育,但是高中以后就不同了,那时候再过去就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背景。”
成本与“就业”的性价比
可是,也有人抱着不同的意见,即将于澳洲麦考瑞大学研究生毕业的留学生赵亿认为,学习并不是最大的困难,真正的考验是从大学毕业后开始。
一直有移民打算的赵亿面临的问题是担心找不到工作和拿不到身份。从广东外国语外贸大学本科毕业后,赵亿选择到澳洲的麦考瑞大学学习会计,在麦考瑞大学,每天的工作量都是高考的10倍。
澳洲的移民政策是EOI,即政府挑选制度。最低申请分数是60分,条件是需要个人读完政府指定专业,比如会计、护理,需要雅思成绩4个7分,且年龄在25岁到32岁之间。“但并不是60分就能拿身份,政府从排名给配额,今年的会计配额是1万人左右,然后择高分给身份。”
如果想要拿到高分,赵亿必须要有当地工作经验或达到雅思4个8分——英语母语也只有2%的人可以达到这个分数。但她无法放弃,仅仅两年间,赵亿的留学费用就达55万元人民币,用其父母的比喻是“倾其所有”。据多家留学中介公司计算,培养一个孩子在国外完成从中学到大学阶段的学业,至少需要两三百万元人民币的投入。
如果孩子拿不到奖学金,即便是一个殷实的中产之家,亦会感到吃力。
赵亿不想给家里再添负担,她的规划是先考雅思,再尝试找一个和会计相关的工作,起点低也没有关系。她身边从高中就开始留学的同学,有一部分状况与她类似,另一部分则已经打算回国了。
“我的状况并不乐观,学弟学妹更是如此,出国并非越早越好,首先经济上是非常大的开销,而且年龄小,有依赖性,受不了孤独,很容易产生性格偏差。”今年24岁的赵亿说。随着“年轻”留学生数量的激增,问题也逐渐凸显。不少留学生父母甚至举债将孩子送出国门,而留学生们对学业毫无规划和准备,到了国外就和年龄相仿的中国学生在一起厮混,连语言关都过不了。而有的因为年龄较小,心理不成熟甚至误入歧途。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就指出,由于国外留学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留学中介机构业务不规范等问题的出现,在外留学人员安全和权益维护问题越来越凸显。截至2012年3月19日,教育部先后发布51个“留学预警”,针对自费出国留学活动中出现的敏感问题、突出问题进行戒备性提示。
“既然想学东西,就包括适应这个国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黄尚说,“高中生出去就有一点困难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和生活背景,起码要一年左右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学习圈子。但是初中生出去,半年就差不多了。”
在招考官黄莹的定义里,到悉尼8年时间,考到雅思7分,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林珑可以贴上“成功”的标签,“在澳洲有一份工作,好处就是生活比较悠闲,能养活自己和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坏处就是父母暂时无法移民到澳洲,思乡心切。”
但是更多的父母则正在开始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夏令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开往美国的航班前,等待的人群中大多是戴着棒球帽,唱着hip-hop的九零后们。
他们的留学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