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目的,对学生想象力、创新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一代,就要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高度发挥想象力的习惯和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趣味性;多元化与时代性;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2-0058-0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在音乐课中如何融入创新教学呢?
一、音乐教学中教学目的探寻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一个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儿童音乐教学大多以教育性为主,忽视了儿童的纯真天性。这既和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体制有关,也暴露了我们的音乐教育者的成人本位立场。我们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以成人本位需求选择教学作品,这势必会与少年儿童的内心需要产生不同程度的错位。那么,在教学中应该以怎样的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呢?应该按照儿童的兴趣、特点去选择。
1,音乐的趣味性。
在音乐教学中,教育性固然重要,但是一味的教育性思想无法达到轻松的引导儿童认识音乐、真正懂得欣赏音乐的目的,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有修养的人才无济于事。对于初涉音乐的儿童而言,音乐的启蒙教育尤其重要,而思想性的教育位居其次,因为它可以通过其它多种途径得以解决。相比之下音乐的乐理、乐派、乐器、曲式、曲目、故事等基础内容的传导及诱导性入门对于儿童更为重要。当然,在教学中必须同时强调正确性、启发性、互动性、趣味性、戏剧性等。儿童的特点是好奇心强、炫耀自己、表现欲强、爱逞能、荣誉感强,抓住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学中积极发现小学生在音乐中的不同反应,因材施教,让孩子主动地参与进来,激活儿童接受音乐后的快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情感为出发点,采用寓教于乐的游戏化教学形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采用“节奏火车”让学生创编节奏,用“我是小小音乐家”激发学生创编旋律的兴趣和欲望。在这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创造欲望。在这样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不断尝试音乐游戏创作。又如在四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学生就在课下迅速创作了《小朋友别害怕》这一音乐游戏,他们相互挽起稚嫩的小臂膀,左右跨步,神态严肃,动作坚定,节奏简洁有力,既自娱自乐,健康了心智,激发出孩子自发的爱心与爱国热情。还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使用音乐的能力,将寓教于乐真正落到实处。
2,符合儿童的价值取向。
小学阶段的儿童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中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眼里,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能让他们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在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我将动画歌曲带入课堂。动画历来是儿童的最爱,爱屋及乌,他们也同样喜欢动画片中的音乐和片头片尾歌曲。说到底儿童的价值取向就是快乐。由于应试教育,学生普遍课业负担沉重,作为儿童难免要寻找机会放松自己,自发的进行情绪调节。因此除课外读物之外,音乐也是他们很好的调节剂,丰富他们的生活,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健康向上的性格和精神风貌。教师要利用班级音乐课、课外活动时间等与学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
二、在音乐教学中开拓创新渠道
1,创立开放的教学氛围。
创设和谐愉悦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智力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教学环境民主宽松,师生之间平等相待,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倡质疑,欢迎学生向老师“叫板”。对学生的创意要充分肯定,特别要赞扬那些有独创性见解的学生,即使答案是错误的也不要简单的否定,要肯定其合理部分。创新能力人皆有之,不是优等生的专利。学生的探索精神需要老师的爱护,对学生的好奇心、敏感性及想像力应及时发现并给于扶持、精心浇灌,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从特征上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所有年龄段学生中与老师关系最亲密的阶段,利用这一特点,建立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老师,更是自己的朋友,并达到开放的教学氛围。
2,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求我们要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我们巧妙地激发和积极引导。
唱歌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唱歌本身就是“二度创作”。创作离不开想像。例如在教授《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曲和词中展开想象,将音乐形象在脑海中描绘成一幅幅画面。学生从所创设的意境中感受了一个“静”字,体会出歌曲应用“轻”“美”“柔”的声音来演唱。这样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启迪了学生创造性想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形象,创设了歌曲意境,训练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在欣赏乐曲时,我引导学生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运用视觉、触觉的活动去感受、把握,创造出一些所联想到的形象,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我先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音乐,让他们感受整个音乐的情绪,感悟“森林的早晨”所富有的大自然的生命气息,龟兔赛跑的激烈程度及圆满的比赛结果等,然后进行分段欣赏。此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所联想到的音乐形象,再结合身体动作即兴表演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样,调动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总之,“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趣味性;多元化与时代性;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2-0058-0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在音乐课中如何融入创新教学呢?
一、音乐教学中教学目的探寻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一个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儿童音乐教学大多以教育性为主,忽视了儿童的纯真天性。这既和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体制有关,也暴露了我们的音乐教育者的成人本位立场。我们常常以成人的视角来观察儿童的内心世界,以成人本位需求选择教学作品,这势必会与少年儿童的内心需要产生不同程度的错位。那么,在教学中应该以怎样的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呢?应该按照儿童的兴趣、特点去选择。
1,音乐的趣味性。
在音乐教学中,教育性固然重要,但是一味的教育性思想无法达到轻松的引导儿童认识音乐、真正懂得欣赏音乐的目的,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有修养的人才无济于事。对于初涉音乐的儿童而言,音乐的启蒙教育尤其重要,而思想性的教育位居其次,因为它可以通过其它多种途径得以解决。相比之下音乐的乐理、乐派、乐器、曲式、曲目、故事等基础内容的传导及诱导性入门对于儿童更为重要。当然,在教学中必须同时强调正确性、启发性、互动性、趣味性、戏剧性等。儿童的特点是好奇心强、炫耀自己、表现欲强、爱逞能、荣誉感强,抓住儿童的这些心理特点,教学中积极发现小学生在音乐中的不同反应,因材施教,让孩子主动地参与进来,激活儿童接受音乐后的快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情感为出发点,采用寓教于乐的游戏化教学形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采用“节奏火车”让学生创编节奏,用“我是小小音乐家”激发学生创编旋律的兴趣和欲望。在这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创造欲望。在这样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不断尝试音乐游戏创作。又如在四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学生就在课下迅速创作了《小朋友别害怕》这一音乐游戏,他们相互挽起稚嫩的小臂膀,左右跨步,神态严肃,动作坚定,节奏简洁有力,既自娱自乐,健康了心智,激发出孩子自发的爱心与爱国热情。还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使用音乐的能力,将寓教于乐真正落到实处。
2,符合儿童的价值取向。
小学阶段的儿童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中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眼里,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能让他们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在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我将动画歌曲带入课堂。动画历来是儿童的最爱,爱屋及乌,他们也同样喜欢动画片中的音乐和片头片尾歌曲。说到底儿童的价值取向就是快乐。由于应试教育,学生普遍课业负担沉重,作为儿童难免要寻找机会放松自己,自发的进行情绪调节。因此除课外读物之外,音乐也是他们很好的调节剂,丰富他们的生活,从而培养他们活泼开朗、健康向上的性格和精神风貌。教师要利用班级音乐课、课外活动时间等与学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
二、在音乐教学中开拓创新渠道
1,创立开放的教学氛围。
创设和谐愉悦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智力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教学环境民主宽松,师生之间平等相待,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倡质疑,欢迎学生向老师“叫板”。对学生的创意要充分肯定,特别要赞扬那些有独创性见解的学生,即使答案是错误的也不要简单的否定,要肯定其合理部分。创新能力人皆有之,不是优等生的专利。学生的探索精神需要老师的爱护,对学生的好奇心、敏感性及想像力应及时发现并给于扶持、精心浇灌,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从特征上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所有年龄段学生中与老师关系最亲密的阶段,利用这一特点,建立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老师,更是自己的朋友,并达到开放的教学氛围。
2,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求我们要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我们巧妙地激发和积极引导。
唱歌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唱歌本身就是“二度创作”。创作离不开想像。例如在教授《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曲和词中展开想象,将音乐形象在脑海中描绘成一幅幅画面。学生从所创设的意境中感受了一个“静”字,体会出歌曲应用“轻”“美”“柔”的声音来演唱。这样采用音画结合的方法,启迪了学生创造性想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形象,创设了歌曲意境,训练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在欣赏乐曲时,我引导学生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运用视觉、触觉的活动去感受、把握,创造出一些所联想到的形象,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我先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音乐,让他们感受整个音乐的情绪,感悟“森林的早晨”所富有的大自然的生命气息,龟兔赛跑的激烈程度及圆满的比赛结果等,然后进行分段欣赏。此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所联想到的音乐形象,再结合身体动作即兴表演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这样,调动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总之,“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