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礼仪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考察目前高校礼仪教育的现状,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来思考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根据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特点,探索高校礼仪教育之路。
[关键词] 礼仪教育 现状 出路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教育家孔子可谓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礼仪专家,在他的著作中,关于“礼”的记载就多达72处。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导弟子,“礼”教则位居“六艺”之首,足可见当时礼仪教育的重要地位。在21世纪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各类高校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已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素质教育。2001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并明确指出: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但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高校礼仪教学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礼仪教育之路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礼仪教育的主要类型
我国目前的礼仪教育主要有礼仪知识普及教育和职业礼仪教育两种基本类型。礼仪知识普及教育主要由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等机构来实现,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承担的责任。本文提及的礼仪教育指的是礼仪知识普及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通常把礼仪知识普及教育纳入到通识教育的范畴,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纳入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个人仪表礼仪、一般社交仪礼、校园礼仪等为主,强调教学内容的普及性。
(二)高校礼仪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已陆续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1.礼仪教育空缺严重
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基本不涉及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结果,礼仪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相及,学好专业知识就行。实际上,学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之后,他们是有时间、有条件、有精力通过不同途径来认识世界、接触社会、了解自己的。
2.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
大学德育的基点偏高,其核心任务重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很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学校的德育教育,未能充分认识礼仪教育是一个接受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礼仪教育重视不够,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
3.礼仪教育带有补课的性质
礼仪教育自古就有,但由于家庭礼仪和中小学礼仪教育的不足,礼仪教育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列,导致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断层。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青年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所以高校的礼仪教育,讲授的是基本的礼仪常识和初级层次的技巧,缺乏更深层次的开掘。
4.礼仪教育是新兴学科,教师队伍并不专业
目前很多高校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其它专业转过来的,自身的功底不够深厚,知识结构不够完整,很少有机会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礼仪专业进修来提高自身素养。高校难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
二、诸多难题齐挡礼仪教育之路
困难一:学生礼仪素养贫乏与礼仪教育体系产生巨大矛盾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知书达礼、以礼相待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而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知书不达“礼”的现象,大学生行为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粗俗、迂腐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潮流”,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这些不良行为的存在,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障碍。
通过各种媒体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应聘和上岗工作过程中,常因礼仪修养的贫乏,综合素质低下,或求职失败,或已上岗却又被开除,这一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曾看过《生活报》登载的一篇名为《证书一大堆依然难就业 欠缺礼仪礼貌 大学生就业卡壳》的文章:哈尔滨各大高校校园招聘会上,让一些人力资源经理困惑的是,大四准毕业生的硬件条件没的说,但外在的礼仪礼貌让他们难进企业门。简历再漂亮,证书再多,也难抵恰如其分的礼仪风采重要。
大学生学习一些礼仪知识、增加一些个人修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大学生顺利进入职场和社会的“通行证”。这就要求大学礼仪教育能够为大学生系统地、专门地开设礼仪素养的养成教育和实践。而现实情况是,大学里除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礼仪课外,普及礼仪知识的选修课并未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有的只在一个学期集中一段时间授课,教学内容以个人仪表礼仪、校园礼仪、一般社交礼仪为主。寥寥几个课时,点到为止,学生能学到一些皮毛,但不痛不痒,根本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困难二: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责任缺失导致大学生礼仪意识淡薄
大学生礼仪修养贫乏、综合素质低下,折射出的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失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不当。学生的文明礼仪与家庭教育关系很大。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示范,有些家长不注重自己的礼仪修养,有些家长只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礼仪方面的养成教育,更有少数家长受不正之风影响,甚至对孩子的无礼行为予以庇护和纵容。家庭教育的不当,成为滋生不良意识的温床。
其次,学校教育观念偏颇。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处罚轻教育,重纪律轻养成的倾向,忽视了对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忽视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倡导虽然是教育的一大进步,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教育的实践中,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学校和教师只对升学率负责,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唯独没有人对学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没有人对学生实际的的潜能、情商、身心健康、沟通能力、道德及礼仪修养负责。这种教育观念下的学生“知书”而不“达礼”。
第三,社会上还存在着不良风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中国的教育染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为物欲所驱使,一味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直接影响了社会风气,使一些学生价值取向的天平发生倾斜,知识、道德渐渐让位于利益、实惠,所谓礼貌、尊重、以礼待人不知不觉为实用主义所替代。
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谴责大学生,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无疑是现实的悲剧。如果没有种种前因,怎会有种种后果?要弥补对大学生造成的这一影响,单凭学校礼仪教育恐怕也无力回天。
困难三:礼仪教育模式与现实的需要产生强烈冲突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国外某大学的洗手间,除了英语注明“便后冲水”的字样外外,又单独用汉语标明。有人问为什么,回答是:中国学生不注意公共卫生,需要单独提醒。
这样的事例难免让我国当代大学生感到无地自容。礼仪对于一个人太重要了,“礼、义、信、耻”这四维,是稳固个人精神世界的柱子,而“礼”则是最重要的一根。没有礼仪,就意味着没有台柱子,就无法支撑一个人的存在了。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谋职也好、日常交际也好,有哪样离得开礼仪的支撑呢?而我国高校现有的教育模式能否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和技巧,为他们增加人生的筹码?
目前礼仪教学课程安排的现状是:文史科多,理工科少;选修课多,必修课少。并且礼仪教育大多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没能充分体现它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人为地划分文理科别并以此而安排各自相近课程,难免妨碍个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理工科学生更迫切需要诸如像社交礼仪文化的熏陶。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学生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回事。光说不练,根本行不通,没有经过实际的训练,学生难以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生活中,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又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没有经过实际的模拟训练,学生很难进入角色情境,对案例的理解常常过于简单化。再加上教学设施的限制,道具、场景等难以满足需要,常使学生一想起情景表演就想到过家家。
困难四:大学生思想的“功利化”与礼仪规范的“无私性”相背离
大学生在学习上严谨认真、刻苦努力。但是,正由于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一切努力目标直指将来的升学、谋职、就业。这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对专业知识过分追求表现。对个人实用价值取向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大学生思想的“功利化”日趋严重。然而,礼仪规范所体现的是:敬人、宽容、真诚和适度等“无私性”原则,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功利化的目的使大学生们为了自己的将来而把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学生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大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相脱节,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相脱节。
困难五:礼仪教育的专业性与师资队伍的业余性不相适应
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富的礼仪知识储备,还应擅于开展礼仪技术层面的教学和礼仪研究。教师不仅是礼仪知识的传授者,他们还要通过个人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专业的礼仪素养,并且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而目前很多高校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并不具备“专业”资格,他们中大多是从其它专业转过来的,从事礼仪教学纯属利用“职务之便”。他们自身的功底不够深厚,知识结构不够完整,并且由于学校的礼仪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的礼仪进修来提高自身素养。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高校难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学生的礼仪素养从何而来?
三、高校礼仪教育——敢问路在何方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素以“礼仪之邦”称誉于世。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教育中曾有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我们的老祖宗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学礼,无以立”,为后世传承了先进的文化思想。面对当前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我们深知改变需要下大力气进行调查研究,需要有破旧立新的伟大勇气、力量和智慧以及科学的方法。同时,我们必须思考以“礼”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面对高校礼仪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正视它并采取措施去克服和解决。
(一)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是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各项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策略,帮助我国学生从课业压力、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去思考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礼仪教育体制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培育。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生活,形成良好的氛围;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种礼仪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环境优化了,风气净化了,学生礼仪素养的培养就有保障了。
(三)礼仪课程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将开设的礼仪课程和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礼仪教育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补充。从传统礼仪文化中汲取精华,制定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培养大学生判断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逐渐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习惯。
(四)大学生自觉学习、身躬力行是解决问题的动力。尽管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有所缺失,但他们已是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逐步成熟,可以用理性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要加强正面引导,树立模范典型,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热情,他们是能够自觉地接受和学习礼仪知识、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的。只有大学生自觉要求进步,所有的努力才有意义。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他们对它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与他接近的人的尊敬和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礼仪作为人类道德的外在表现,是个人素养的名片、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事业成功的手段和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现代人的必修课。礼仪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只有充分重视它、利用他,让礼文化充分滋养当代大学生,才能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使大学生能够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走向人生的大舞台。
参 考 文 献
[1]何春晖,彭波.现代社交礼仪[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2]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李琳.浅谈大学生社交文明礼仪教育[J].暨南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关键词] 礼仪教育 现状 出路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教育家孔子可谓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礼仪专家,在他的著作中,关于“礼”的记载就多达72处。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导弟子,“礼”教则位居“六艺”之首,足可见当时礼仪教育的重要地位。在21世纪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各类高校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已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素质教育。2001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并明确指出: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尽管礼仪的研究和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但礼仪教育还未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高校礼仪教学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礼仪教育之路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礼仪教育的主要类型
我国目前的礼仪教育主要有礼仪知识普及教育和职业礼仪教育两种基本类型。礼仪知识普及教育主要由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等机构来实现,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承担的责任。本文提及的礼仪教育指的是礼仪知识普及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通常把礼仪知识普及教育纳入到通识教育的范畴,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纳入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个人仪表礼仪、一般社交仪礼、校园礼仪等为主,强调教学内容的普及性。
(二)高校礼仪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已陆续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1.礼仪教育空缺严重
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基本不涉及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结果,礼仪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相及,学好专业知识就行。实际上,学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之后,他们是有时间、有条件、有精力通过不同途径来认识世界、接触社会、了解自己的。
2.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
大学德育的基点偏高,其核心任务重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很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学校的德育教育,未能充分认识礼仪教育是一个接受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礼仪教育重视不够,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
3.礼仪教育带有补课的性质
礼仪教育自古就有,但由于家庭礼仪和中小学礼仪教育的不足,礼仪教育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列,导致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断层。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青年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所以高校的礼仪教育,讲授的是基本的礼仪常识和初级层次的技巧,缺乏更深层次的开掘。
4.礼仪教育是新兴学科,教师队伍并不专业
目前很多高校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其它专业转过来的,自身的功底不够深厚,知识结构不够完整,很少有机会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礼仪专业进修来提高自身素养。高校难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
二、诸多难题齐挡礼仪教育之路
困难一:学生礼仪素养贫乏与礼仪教育体系产生巨大矛盾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知书达礼、以礼相待应该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而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知书不达“礼”的现象,大学生行为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粗俗、迂腐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潮流”,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这些不良行为的存在,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障碍。
通过各种媒体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应聘和上岗工作过程中,常因礼仪修养的贫乏,综合素质低下,或求职失败,或已上岗却又被开除,这一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曾看过《生活报》登载的一篇名为《证书一大堆依然难就业 欠缺礼仪礼貌 大学生就业卡壳》的文章:哈尔滨各大高校校园招聘会上,让一些人力资源经理困惑的是,大四准毕业生的硬件条件没的说,但外在的礼仪礼貌让他们难进企业门。简历再漂亮,证书再多,也难抵恰如其分的礼仪风采重要。
大学生学习一些礼仪知识、增加一些个人修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大学生顺利进入职场和社会的“通行证”。这就要求大学礼仪教育能够为大学生系统地、专门地开设礼仪素养的养成教育和实践。而现实情况是,大学里除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礼仪课外,普及礼仪知识的选修课并未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有的只在一个学期集中一段时间授课,教学内容以个人仪表礼仪、校园礼仪、一般社交礼仪为主。寥寥几个课时,点到为止,学生能学到一些皮毛,但不痛不痒,根本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困难二: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责任缺失导致大学生礼仪意识淡薄
大学生礼仪修养贫乏、综合素质低下,折射出的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失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不当。学生的文明礼仪与家庭教育关系很大。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示范,有些家长不注重自己的礼仪修养,有些家长只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礼仪方面的养成教育,更有少数家长受不正之风影响,甚至对孩子的无礼行为予以庇护和纵容。家庭教育的不当,成为滋生不良意识的温床。
其次,学校教育观念偏颇。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处罚轻教育,重纪律轻养成的倾向,忽视了对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忽视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倡导虽然是教育的一大进步,但是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教育的实践中,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学校和教师只对升学率负责,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唯独没有人对学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没有人对学生实际的的潜能、情商、身心健康、沟通能力、道德及礼仪修养负责。这种教育观念下的学生“知书”而不“达礼”。
第三,社会上还存在着不良风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中国的教育染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为物欲所驱使,一味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直接影响了社会风气,使一些学生价值取向的天平发生倾斜,知识、道德渐渐让位于利益、实惠,所谓礼貌、尊重、以礼待人不知不觉为实用主义所替代。
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谴责大学生,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无疑是现实的悲剧。如果没有种种前因,怎会有种种后果?要弥补对大学生造成的这一影响,单凭学校礼仪教育恐怕也无力回天。
困难三:礼仪教育模式与现实的需要产生强烈冲突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国外某大学的洗手间,除了英语注明“便后冲水”的字样外外,又单独用汉语标明。有人问为什么,回答是:中国学生不注意公共卫生,需要单独提醒。
这样的事例难免让我国当代大学生感到无地自容。礼仪对于一个人太重要了,“礼、义、信、耻”这四维,是稳固个人精神世界的柱子,而“礼”则是最重要的一根。没有礼仪,就意味着没有台柱子,就无法支撑一个人的存在了。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谋职也好、日常交际也好,有哪样离得开礼仪的支撑呢?而我国高校现有的教育模式能否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和技巧,为他们增加人生的筹码?
目前礼仪教学课程安排的现状是:文史科多,理工科少;选修课多,必修课少。并且礼仪教育大多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没能充分体现它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人为地划分文理科别并以此而安排各自相近课程,难免妨碍个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理工科学生更迫切需要诸如像社交礼仪文化的熏陶。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学生了解它是一回事,而进行实际操作又是另一回事。光说不练,根本行不通,没有经过实际的训练,学生难以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生活中,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又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没有经过实际的模拟训练,学生很难进入角色情境,对案例的理解常常过于简单化。再加上教学设施的限制,道具、场景等难以满足需要,常使学生一想起情景表演就想到过家家。
困难四:大学生思想的“功利化”与礼仪规范的“无私性”相背离
大学生在学习上严谨认真、刻苦努力。但是,正由于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一切努力目标直指将来的升学、谋职、就业。这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对专业知识过分追求表现。对个人实用价值取向的过分强调,导致了大学生思想的“功利化”日趋严重。然而,礼仪规范所体现的是:敬人、宽容、真诚和适度等“无私性”原则,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功利化的目的使大学生们为了自己的将来而把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学生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大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相脱节,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相脱节。
困难五:礼仪教育的专业性与师资队伍的业余性不相适应
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富的礼仪知识储备,还应擅于开展礼仪技术层面的教学和礼仪研究。教师不仅是礼仪知识的传授者,他们还要通过个人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专业的礼仪素养,并且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而目前很多高校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并不具备“专业”资格,他们中大多是从其它专业转过来的,从事礼仪教学纯属利用“职务之便”。他们自身的功底不够深厚,知识结构不够完整,并且由于学校的礼仪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的礼仪进修来提高自身素养。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高校难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学生的礼仪素养从何而来?
三、高校礼仪教育——敢问路在何方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素以“礼仪之邦”称誉于世。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教育中曾有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我们的老祖宗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学礼,无以立”,为后世传承了先进的文化思想。面对当前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我们深知改变需要下大力气进行调查研究,需要有破旧立新的伟大勇气、力量和智慧以及科学的方法。同时,我们必须思考以“礼”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面对高校礼仪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正视它并采取措施去克服和解决。
(一)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是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各项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策略,帮助我国学生从课业压力、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去思考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礼仪教育体制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培育。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生活,形成良好的氛围;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种礼仪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环境优化了,风气净化了,学生礼仪素养的培养就有保障了。
(三)礼仪课程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将开设的礼仪课程和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礼仪教育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补充。从传统礼仪文化中汲取精华,制定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培养大学生判断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逐渐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习惯。
(四)大学生自觉学习、身躬力行是解决问题的动力。尽管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有所缺失,但他们已是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逐步成熟,可以用理性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要加强正面引导,树立模范典型,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热情,他们是能够自觉地接受和学习礼仪知识、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的。只有大学生自觉要求进步,所有的努力才有意义。
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使他们对它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与他接近的人的尊敬和好感,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成就都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礼仪作为人类道德的外在表现,是个人素养的名片、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事业成功的手段和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现代人的必修课。礼仪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只有充分重视它、利用他,让礼文化充分滋养当代大学生,才能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使大学生能够以崭新的精神风貌走向人生的大舞台。
参 考 文 献
[1]何春晖,彭波.现代社交礼仪[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2]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李琳.浅谈大学生社交文明礼仪教育[J].暨南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