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互为关联的。音乐与文学,自古以来都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在培育新人中共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课前,音乐让人身临其境;课中,音乐让人沉醉其中;课后,音乐让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音乐 敲击 共鸣 和弦 课堂 教学 作用
奥地利著名音乐家马勒曾选了李白、张籍、王维、孟浩然的七首唐诗,谱写出音乐组歌代表作——《大地之歌》;中国作曲家陈钢、何占豪根据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创作了经久不衰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音乐家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诗意和灵感,谱就了一支又一支动人心弦的华彩乐章;文學家也每每浮想联翩,妙笔生花,让美妙的音乐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留下不朽的艺术光辉。文学与音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容与沟通竟是如此的妙合与默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或轻柔、或欢快、或伤感的音乐去敲击学生充满幻想与激情的心灵,让音乐与文字两美俱并、契合交融,一定会奏出最动听的和弦乐,演绎出最璀璨的文学天空。
艺术是相通的,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也同样息息相通。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再用渲染同情境的音乐加以烘托气氛,一定会达到更美的境界!具体到语文教学中,音乐有以下几种辅助作用:
一、课前,音乐让人身临其境
在音乐欣赏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减少的营养的今天,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前如果能让学生先欣赏一段与本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不仅能改善呆板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善于创造的活力,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再去品味文学――这种无形的艺术就显得妙趣横生了。
如:在教学经典名著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先放大家比较熟悉的儿歌《春天在哪里》,当响起“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这里有红的花,这里有绿的草……” 耳熟能详的音乐时,学生的头脑中一定会呈现春天那小草萌发,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人们精神抖擞,迎着柔和的春风放风筝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卷。下面再去赏析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迎春图,岂不是情趣满溢?难道这不是学习语文的通幽之径吗?
再如,学了沈复的文言文《闲情记趣》,让学生仿写作文《童年趣事》,为了把学生的思维拉回童年的记忆,把美好的童年之门打开,可以把大家都喜欢唱的《童年》播放两遍。在欢快、悠扬的歌声中,大家的记忆回到了池塘边,回到了上学的小路上,回到了知了声中……仿佛回到了迷糊朦胧、快乐美好的童年。此时,趣事当然泉水般涌入你的大脑,你再也不会感到脑中空白一片,无内容可写了!
又如,教学《驿路梨花》可用葫芦司《月光下的凤尾竹》配上导入语,引人入胜。教学席慕容的《乡愁》,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广阔无垠,绿野茫茫的美丽草原,让学生笼罩在浓浓的爱草原、思故乡之中。再去体会抽象的诗文意境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二、课中,音乐让人沉醉其中
每一篇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有它独特的精彩之处。有时在布局谋篇,有时在艺术手法,有时在语言艺术,特别是对于语文中语言精美之处,我们要反复阅读,仔细品读,认真赏析。在赏析时,如果能用恰当的音乐加以烘托,那么这篇文章的文采一定会更炫人眼目,它所表现的情境也会令人沉醉其中,留恋忘返!
如果在语文课本“保护动物,珍爱生命”这一单元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要学习斑羚那种为了种群生存而甘愿牺牲的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就要对斑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来赢得种群生存机会的飞渡悲壮场面细加赏读。教学9-11段时,可以用笛子曲《二泉映月》烘托气氛,当呜咽抖颤,如泣如诉的笛子声响起,学生在品读这几段时,一定会觉得斑羚群更凄惨、更伟大!难道他们的脑中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谁把斑羚群逼上了绝路?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以后如何去对待动物?我想:此时,音乐让学生达到了一种挖掘文学作品更精深的效果,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另一蹊径了!
再如,在教学余光中的诗《乡愁》,我们可播放一段轻柔、舒缓的钢琴曲,比如《秋日思语》配乐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轻松、愉悦中,由思念母亲——思念新娘——盼望大陆统一,思绪绵延悠长。
三、课后,音乐让人回味无穷
在周密、紧张的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有时播放一曲同主题的音乐,会使学生在大饱耳福之中对作品的意境回味无穷。这种方法比反复做有关的练习题更能让学生对本节课记忆犹新。
比如,学习名家朱自清赞扬父爱的《背影》,让大家体会课文中那种深沉的父爱子、子爱父的情感之后,播放一首满文军歌咏母爱的《懂你》,让大家在柔情似水的歌声“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多想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中,再次感受人间最无私、最伟大、最纯真的父爱、母爱,从而去珍爱拥有,孝敬父母!
在提倡素质教育,教改日新月异的今天,德育一直放在语文教学目标的前列。我想:利用音乐去敲击学生共鸣的和弦,比教师费尽口舌千万遍的强调,应该算是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捷径!
关键词:音乐 敲击 共鸣 和弦 课堂 教学 作用
奥地利著名音乐家马勒曾选了李白、张籍、王维、孟浩然的七首唐诗,谱写出音乐组歌代表作——《大地之歌》;中国作曲家陈钢、何占豪根据我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创作了经久不衰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音乐家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诗意和灵感,谱就了一支又一支动人心弦的华彩乐章;文學家也每每浮想联翩,妙笔生花,让美妙的音乐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留下不朽的艺术光辉。文学与音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容与沟通竟是如此的妙合与默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让或轻柔、或欢快、或伤感的音乐去敲击学生充满幻想与激情的心灵,让音乐与文字两美俱并、契合交融,一定会奏出最动听的和弦乐,演绎出最璀璨的文学天空。
艺术是相通的,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也同样息息相通。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再用渲染同情境的音乐加以烘托气氛,一定会达到更美的境界!具体到语文教学中,音乐有以下几种辅助作用:
一、课前,音乐让人身临其境
在音乐欣赏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减少的营养的今天,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前如果能让学生先欣赏一段与本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不仅能改善呆板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善于创造的活力,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再去品味文学――这种无形的艺术就显得妙趣横生了。
如:在教学经典名著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先放大家比较熟悉的儿歌《春天在哪里》,当响起“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这里有红的花,这里有绿的草……” 耳熟能详的音乐时,学生的头脑中一定会呈现春天那小草萌发,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人们精神抖擞,迎着柔和的春风放风筝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卷。下面再去赏析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迎春图,岂不是情趣满溢?难道这不是学习语文的通幽之径吗?
再如,学了沈复的文言文《闲情记趣》,让学生仿写作文《童年趣事》,为了把学生的思维拉回童年的记忆,把美好的童年之门打开,可以把大家都喜欢唱的《童年》播放两遍。在欢快、悠扬的歌声中,大家的记忆回到了池塘边,回到了上学的小路上,回到了知了声中……仿佛回到了迷糊朦胧、快乐美好的童年。此时,趣事当然泉水般涌入你的大脑,你再也不会感到脑中空白一片,无内容可写了!
又如,教学《驿路梨花》可用葫芦司《月光下的凤尾竹》配上导入语,引人入胜。教学席慕容的《乡愁》,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广阔无垠,绿野茫茫的美丽草原,让学生笼罩在浓浓的爱草原、思故乡之中。再去体会抽象的诗文意境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二、课中,音乐让人沉醉其中
每一篇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有它独特的精彩之处。有时在布局谋篇,有时在艺术手法,有时在语言艺术,特别是对于语文中语言精美之处,我们要反复阅读,仔细品读,认真赏析。在赏析时,如果能用恰当的音乐加以烘托,那么这篇文章的文采一定会更炫人眼目,它所表现的情境也会令人沉醉其中,留恋忘返!
如果在语文课本“保护动物,珍爱生命”这一单元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要学习斑羚那种为了种群生存而甘愿牺牲的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就要对斑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来赢得种群生存机会的飞渡悲壮场面细加赏读。教学9-11段时,可以用笛子曲《二泉映月》烘托气氛,当呜咽抖颤,如泣如诉的笛子声响起,学生在品读这几段时,一定会觉得斑羚群更凄惨、更伟大!难道他们的脑中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谁把斑羚群逼上了绝路?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以后如何去对待动物?我想:此时,音乐让学生达到了一种挖掘文学作品更精深的效果,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另一蹊径了!
再如,在教学余光中的诗《乡愁》,我们可播放一段轻柔、舒缓的钢琴曲,比如《秋日思语》配乐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轻松、愉悦中,由思念母亲——思念新娘——盼望大陆统一,思绪绵延悠长。
三、课后,音乐让人回味无穷
在周密、紧张的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有时播放一曲同主题的音乐,会使学生在大饱耳福之中对作品的意境回味无穷。这种方法比反复做有关的练习题更能让学生对本节课记忆犹新。
比如,学习名家朱自清赞扬父爱的《背影》,让大家体会课文中那种深沉的父爱子、子爱父的情感之后,播放一首满文军歌咏母爱的《懂你》,让大家在柔情似水的歌声“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多想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中,再次感受人间最无私、最伟大、最纯真的父爱、母爱,从而去珍爱拥有,孝敬父母!
在提倡素质教育,教改日新月异的今天,德育一直放在语文教学目标的前列。我想:利用音乐去敲击学生共鸣的和弦,比教师费尽口舌千万遍的强调,应该算是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