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el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体育中的意外伤害事故很多,造成的原因也是很多样。但无论哪种原因,都事出有因。因此我们要防患于未然,绷紧安全“弦”,给学生营造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
  【关键词】 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防范;处理
  【中图分类号】 G63.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4-00-01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锻炼为主的实践活动,由于其特殊性,存在着很大意外风险,容易给锻炼者造成意外伤害事故。但由于这项活动,是强身健体的个体生存需要,又不得不进行的运动。因此,作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的体育教学,就必须开展这门学科。即使有风险,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不进行体育教学。就只有加强防患,提高意外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意识,增强防范与处理对策,以此来规避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类型
  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概率较高,明显高于其他伤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如肌肉拉伤、脱臼等;二是大课间活动,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身体活动时受伤的事故,如学生相互碰撞等;三是由于学校管理不善,设备出现故障带来的学生身体伤害事故,单杠、高低杠出了质量问题,导致学生受伤;四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或管理不当,出现的教育行为对学生身体造成的伤害事故。
  二、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虽然称之意外伤害事故,但任何事出必有因,在众多偶然性中存在必然性。安全事故也同样如此。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思想松懈,没有绷紧安全“弦”。体育教学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学校体育管理人员、有关的教学人员,以及学生自身对这类问题的重视不够,从而出现思想上的麻痹和疏忽,造成对教学中的一些关键环节的忽视,从而诱发事故发生。从大量的实例来看,很多体育教学伤害事故都与思想观念上的麻痹松弛有关,没有绷紧安全这根“弦”。
  (二)制度规定不完善。目前我国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所制定的法律规范尚不够完善,现实的针对性还不够强。从目前体育教学中可以作为规范的法律法规来看。我们可以引以为据的仅有《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如《教育法》、《体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等,虽然有部分条款与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有关,但毕竟缺乏直接的现实针对性。这就造成了一旦发生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很难找到强有力的法律依据。这种状况,不仅对学校体育教学不利,而且也对事故中受伤害者不利。此外,在学校体育事故的管理体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不完善之处,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这在客观上为防范和处理伤害事故造成了障碍。
  (三)体育设施不能跟上。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参加体育课内外活动和锻炼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虽然国家对此非常重视,投入了不少,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学校体育建设提高了一个台阶。但总的来说,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生学习需求,学校设施设备、场地、器械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了学校体育场地面积不足、设施缺乏,器械陈旧,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客观上,这形成了诱发事故的潜在因素。
  三、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防范举措
  对于体育意外傷害事故,防患于未然是根本。在此前提下,我们还应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彻底式清查、排除,做到有正确性、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和方法。
  (一)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要加大对伤害事故进行防范的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实践证明、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甚至家长对在校学生人身安全问题的关注是不够的,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安全防范教育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较弱,安全知识匮乏。这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不断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完善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将伤害事故防范教育列入日常教育计划。尤其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当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将安全防范教育列入体育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应通过家校合一,共教共促的方式,加强对学生伤害事故防范教育。应加强对其他社会公众的学生伤害事故防范教育,努力提高全体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形成对学生伤害事故防范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加强法制管理建设,完善处理措施。完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的法规和管理制度体系。目前,这方面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办法的研究和探讨上,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对学校和体育教师的权利及义务的范围,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伤害事故法律救济等做出明确的、具体的界定,确保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能够得到有效的防范,以及在出现事故之后的处理程序有法规可以遵循;其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与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应当着力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高效实用的管理运行机制。例如,当前国外已被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体制,就是一种可行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管理模式。
  (三)建立体育健康档案。建立学生体育健康档案,其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掌握学生是否有某些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以便在安排有关活动时加以控制,并要求家长定期为学生做检查,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特别是女生,要注重经期的体育安全。而建立体育健康档案,就可以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增强教学针对性。
  (四)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加大体育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的场馆改造与扩建,更新体育器材和设施,确保提高器材使用的安全系数,为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总之,体育安全是学校安全的重要大事,作为体育教师,是落实“健康第一”理念的直接行为人,是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首要实践者,我们必须绷紧这根安全“弦”,给学生成长营造一片安全蓝天。
  参考文献:
  [1]丁志强,中学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1年。
  [2]李莉,体育教师应重视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与处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
  [3]高师钧,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成因与预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工程实例研究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热点,土木工程类的建筑设计方法与施工等课程教学中越来越多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然而,实践教学法的发展,在我国建筑和城市设计等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尚未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脱节。本文基于当代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和追溯技术,提出了土木工程教育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方法,可以有效满足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 土木工程;建筑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99-01  一个班有着良好的班风,学生在此生活学习,健康成长,乐在其中;教师上课兴趣盎然,乐在其中;班主任管理得心应手,乐在其中。因此班主任要努力去营建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使每个学生将这个班当作自己的家,人人都爱她,时时都想着她;与她共荣辱,同忧患。如何营造这个温馨的家呢?就要演好“班主任”这个角色
【摘 要】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则是人需要掌握的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含蓄、凝练,鲜明的节奏感,成为我国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被称为“文学中的文学”。因此,在
前不久,笔者观看了由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和山东省话剧院联合出品,山东省话剧院和山东艺术学院职业学院联袂演出的青春音乐剧《一路有你》.这部激情洋溢,青春飞扬的好剧,拨动了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在互动中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方式的这种根本性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那么,在互动式生物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呢?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播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必须是一个好的研究者;
【摘 要】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和教学单位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就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毕业论文的行文这几个方面阐述了相关原则、常见问题及改进意见。最后,本文对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提出了建议,包括:重视毕业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专门开设“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这门课程、强化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监管、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  
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山东省文化厅、滨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展演”,于7月29日完成五场演出后在滨州圆满落幕.
目的:探讨肥胖对发育期小鼠血清瘦素、胰岛素分泌及卵巢发育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健康昆明种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饲养40天后对比两组小鼠体重前后变化和能量摄入
所谓“女性电影”,并非单纯指女性导演的或是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其准确的含义应该是绝大多数由女性执导,以女性话题为创作视角的并且带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电影、录像、DV和多
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落地,执行近4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也随之成为历史,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着手准备要二胎。笔者认为,怎样平衡独生子女与二胎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长期的课题,也是一个必需的准备条件。  早年间,多数家庭都有两个以上的小孩,其间隔不远,基本属于同龄人,是一起成长的小伙伴。现在的独生子女与二胎之间相差有十几二十岁,是两代人,作為家长,怎样才能融合他们的关系呢?  一方面,不少家庭要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