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则是人需要掌握的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含蓄、凝练,鲜明的节奏感,成为我国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被称为“文学中的文学”。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更好的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60-01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使其感受到思想感情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鉴赏诗歌教学中美感、乐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加强诗歌欣赏训练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改中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朗诵诗歌胆小害羞,无论老师怎么启发、鼓励,就是放不开;还有的同学朗诵诗歌时东张西望,眼神无力,有口无心;甚至有的学生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诗歌学完后还是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诗歌鉴赏缺乏兴趣和欣赏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让欣赏和朗诵诗歌成为语文课上的火热点,使课堂上充满学生朗诵诗歌的声音和鉴赏诗歌后的愉悦感,成为语文教师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和反复小结,我们得出这样一些经验:采用多种形式的鉴赏和朗诵诗歌,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喜欢诗歌。
一、感悟诗歌情境
1.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情境
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等特点,最适合诵读。而诵读要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教师要通过不同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从而得到实现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在读中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歌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2.在绘画中想象诗歌情境
很多诗歌都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极富绘画之美感。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在表演中再现诗歌情境
很多诗歌的内容富有生活情趣,蕴含哲理美。若引导学生尝试品味诗歌所描述的意境,再把它表演出来,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讓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再现诗中的情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1.范读诗歌,用优美的语音感染学生。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把诗中“孤”、“独”二字读的深远幽邃,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把学生带入了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的环境中,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创设情景,感受诗美。欣赏是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如朗读《初春》,要满怀喜悦,读出诗人对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之情。这首诗通过植物生长、动物活动、人的活动来展现春天的美丽,读时要把握这些情景变化和欣喜情怀的不变。朗读要形式多样,如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要灵活运用录音、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乐于读,善于读。读,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达到由读通顺到读懂、读出感情的目的。)多媒体的感性刺激以及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并体验诗歌的内涵。
3.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用“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
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本身就是书画结合的艺术品。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有时也会根据诗歌的需要做成动画、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用优美的“意境”,唤起学生的共鸣
意境,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就是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感情。形象是诗的本质。而诗歌的形象不同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中的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学生们)的感官,而只能借助于语言作媒介,由学生自己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同时由于它具有间接造型的特点,能从更多的侧面来揭示形象的丰富内涵,给学生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就要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在悠悠黄河、万仞孤城的广阔背景下戍关将士吹奏思念家乡笛子的画面,领会诗人抒发对朝廷不关心戍关将士生活的无限感慨之情。又如教学《独坐敬亭山》,要通过学生探讨明白:“众鸟高飞尽”说明只留下李白孤独一人;“孤云独去闲”说明云也飘走了,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说明诗人孤寂到只有把山当朋友来倾诉心中的孤独。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教师盲目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有的诗歌学生可能不能完全懂,只能领略大意,教师也不要过于苛求。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行。
五、运用诗歌写作
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教师在学生学完诗歌后,可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将诗歌进行扩写、改写或创作等。在扩写、改写、仿写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歌的情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
1.扩写诗歌
把诗歌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学生选择的范围,解决了学生写作时的偏题问题。要扩写的诗歌,先要求学生理解并熟读,使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诗歌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通过写文章,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会大大加深。
2.改写诗歌
诗歌内涵隽永,意味深长。深入诗歌,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将其改写成文章,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创作诗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生学习了诗歌,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们痴迷于诗歌,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可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诗歌虽然不太工整、漂亮,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学生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既要将诗歌的精华及文化内涵教授给学生,又必须培养学生的多种感官以及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的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书中可利用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这样诗歌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才能使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争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60-01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使其感受到思想感情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鉴赏诗歌教学中美感、乐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加强诗歌欣赏训练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改中的重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朗诵诗歌胆小害羞,无论老师怎么启发、鼓励,就是放不开;还有的同学朗诵诗歌时东张西望,眼神无力,有口无心;甚至有的学生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诗歌学完后还是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诗歌鉴赏缺乏兴趣和欣赏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和激发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让欣赏和朗诵诗歌成为语文课上的火热点,使课堂上充满学生朗诵诗歌的声音和鉴赏诗歌后的愉悦感,成为语文教师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和反复小结,我们得出这样一些经验:采用多种形式的鉴赏和朗诵诗歌,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喜欢诗歌。
一、感悟诗歌情境
1.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情境
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等特点,最适合诵读。而诵读要求高于初读课文时的朗读。教师要通过不同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从而得到实现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在读中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歌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2.在绘画中想象诗歌情境
很多诗歌都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极富绘画之美感。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在表演中再现诗歌情境
很多诗歌的内容富有生活情趣,蕴含哲理美。若引导学生尝试品味诗歌所描述的意境,再把它表演出来,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讓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再现诗中的情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1.范读诗歌,用优美的语音感染学生。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把诗中“孤”、“独”二字读的深远幽邃,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把学生带入了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的环境中,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创设情景,感受诗美。欣赏是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如朗读《初春》,要满怀喜悦,读出诗人对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之情。这首诗通过植物生长、动物活动、人的活动来展现春天的美丽,读时要把握这些情景变化和欣喜情怀的不变。朗读要形式多样,如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要灵活运用录音、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乐于读,善于读。读,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达到由读通顺到读懂、读出感情的目的。)多媒体的感性刺激以及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并体验诗歌的内涵。
3.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用“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
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本身就是书画结合的艺术品。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有时也会根据诗歌的需要做成动画、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用优美的“意境”,唤起学生的共鸣
意境,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就是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感情。形象是诗的本质。而诗歌的形象不同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中的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学生们)的感官,而只能借助于语言作媒介,由学生自己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同时由于它具有间接造型的特点,能从更多的侧面来揭示形象的丰富内涵,给学生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就要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在悠悠黄河、万仞孤城的广阔背景下戍关将士吹奏思念家乡笛子的画面,领会诗人抒发对朝廷不关心戍关将士生活的无限感慨之情。又如教学《独坐敬亭山》,要通过学生探讨明白:“众鸟高飞尽”说明只留下李白孤独一人;“孤云独去闲”说明云也飘走了,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说明诗人孤寂到只有把山当朋友来倾诉心中的孤独。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教师盲目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有的诗歌学生可能不能完全懂,只能领略大意,教师也不要过于苛求。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行。
五、运用诗歌写作
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教师在学生学完诗歌后,可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将诗歌进行扩写、改写或创作等。在扩写、改写、仿写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歌的情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
1.扩写诗歌
把诗歌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学生选择的范围,解决了学生写作时的偏题问题。要扩写的诗歌,先要求学生理解并熟读,使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诗歌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通过写文章,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会大大加深。
2.改写诗歌
诗歌内涵隽永,意味深长。深入诗歌,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将其改写成文章,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创作诗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生学习了诗歌,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们痴迷于诗歌,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可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诗歌虽然不太工整、漂亮,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学生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既要将诗歌的精华及文化内涵教授给学生,又必须培养学生的多种感官以及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自己的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书中可利用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这样诗歌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才能使学生对中华古典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争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