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全长1320千米,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居第3位。流域内总的地势自南向北倾斜,河流的南部(上游河段)穿过黑森山林,中部(中游河段)为丘陵地带,北部(下游河段)为沿海低地。莱茵河流域属北温带大西洋气候,四季温和湿润,水量丰富。流域内平均降水1100毫米,径流年内分配比较均匀,平均流量2200立方米/秒,具有航运、发电、供水、旅游、灌溉、生态保护等多项服务功能。
莱茵河流域面积为18.5万平方千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奥地利、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列支敦士登和意大利等9个国家,最后流人北海。莱茵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十分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早在公元前,古日尔曼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建立了古老的欧洲文明。目前,全流域人口约50007人,人口密度为270人/平方千米,其中约2000万人以莱茵河作为直接饮水来源。莱茵河流域集聚有许多世界著名城市(如康斯坦茨,巴塞尔、路德维希港、美茵茨、法兰克福、科隆、杜伊斯堡、鹿特丹等)和重要产业部门(如钢铁、石化、电力、建材、机械、电子等),在西欧经济及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欧洲“敞开的下水道”
在古德语中,“莱茵”一词就是“清澈纯净”的意思。莱茵河的水质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非常好,人们可以在河里游泳。但从50年代末期,由于莱茵河沿岸工业迅速增长,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再排进莱茵河,取水排污量很大,水质开始变坏,到60年代,工业污染和有机污染进一步加重,水质更加恶化,而且周边生态环境也变得异常脆弱,水生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沿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昔日的莱茵河中有63种鱼类,但到20世纪70年代,莱茵河流域德国河段中的鱼类急剧减少,德国科隆附近河段中的鱼类几乎绝迹。此外,莱茵河河床降低、沿河地下水位下降、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水电站前河道淤积等问题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同时,莱茵河流域沿河天然的洪泛区也遭到了人们的侵占,河道变得狭窄,其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加剧了洪水危害。莱茵河因而失去迷人的风采,一时间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被称为欧洲“敞开的下水道”。
德国和法国的污染直接影响了下游的荷兰,使其居民深受其害。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荷兰等国的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造成莱茵河领域各种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污染的防治,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
共同治理 浊水返清
为了解决莱茵河流域的这些问题,1950年7月,在荷兰的倡议下,莱茵河交界的国家(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联合起来,组成保护莱茵河防治污染论坛,交流、讨论和寻求解决莱茵河水污染的途径。1963年,莱茵河流域内的9个国家在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1CPR)框架下签订了合作公约,奠定了共同治理莱茵河的合作基础,1976年,欧洲共同体加入这个协定,使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在欧洲更具广泛性。
经过长期的综合防治,莱茵河在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之后,又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生机。以前为了贪图一时之利而为航行、灌溉及防洪建造的各类不合理工程被拆除,两岸因泥土流失严重而被迫修建的水泥护坡被重新以草木替代:部分曾被裁弯取直的人工河段也重新恢复了其自然河道。与此同时,各国全面控制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生活等产生的污染物排人莱茵河领域,坚持对工业生产中危及水质的有害物质进行处理,以及减少莱茵河淤泥污染等大量措施同时并举。莱茵河流域已经由20世纪70年代“欧洲最浪漫的臭水沟”变成世界上各大河流管理的样板。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莱茵河中游的宾根到科布伦茨的65千米长的河段,列为世界文化多样性景观自然保护遗产。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莱茵河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也明显提高。莱茵河流域的铅、铵、氮和磷含量已经大大降低,莱茵河的水质已有很大的改善。2003年,莱茵河水已基本变清,排人莱茵河的水也已达标。水中的溶解氧饱和度从1971年的低于40%增加到现在的90%以上,工业点源和船舶污染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恢复,一些多年不见的鱼类和水生植物种群重现了。伴随着治理工作的全面进行,1994年,相关部门在莱茵河的支流中发现了洄游而来的大马哈鱼产下幼卵。1997年在莱茵河流域上游的法国阿尔萨斯地区也证实了大马哈鱼的踪影。尽管大马哈鱼的数量如今还不稳定,但毕竟它又重新回到了莱茵河流域。同时,河流的安全性得以提高,洪灾风险比以前显著降低。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莱茵河流域的环境质量明显得到改善,莱茵河源的波顿湖水质富营养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抑制。如今,莱茵河的水质已明显好转,河内又有鱼类繁衍,大气环境质量也得到很大提高,垃圾处理厂使废物成为可再生能源。
莱茵河的未来更美好
进入21世纪以来,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将“莱茵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可持续性目标已经贯穿在流域开发治理中。维护生态,保证水质、防御洪水等是莱茵河的基本保证,新的计划和任务中正在将莱茵河自由航行、沿河地下水保护等列入,以确保莱茵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2001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莱茵河流域国家部长会议上,总结了莱茵河流域近50年流域综合整治的经验,尤其是近10年来相继开展的一系列流域管理行动计划的成果,批准实施以莱茵河未来环境保护政策为核心的“莱茵河2020——莱茵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计划”。这项计划由进一步改善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改善洪水防护系统,改善地表水质和保护地下水等4个有机的且相互关联的计划组成。
目前,莱茵河流域正在处于从传统单一的水资源为主导的流域管理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管理转变的过程之中。莱茵河流域正在实施“莱茵河2020计划”,这是值得关注的能够促进莱茵河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计划。我们有理由相信,莱茵河流域将以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健康的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功能来支撑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责任编辑]唐 宇
莱茵河流域面积为18.5万平方千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奥地利、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列支敦士登和意大利等9个国家,最后流人北海。莱茵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十分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早在公元前,古日尔曼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建立了古老的欧洲文明。目前,全流域人口约50007人,人口密度为270人/平方千米,其中约2000万人以莱茵河作为直接饮水来源。莱茵河流域集聚有许多世界著名城市(如康斯坦茨,巴塞尔、路德维希港、美茵茨、法兰克福、科隆、杜伊斯堡、鹿特丹等)和重要产业部门(如钢铁、石化、电力、建材、机械、电子等),在西欧经济及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欧洲“敞开的下水道”
在古德语中,“莱茵”一词就是“清澈纯净”的意思。莱茵河的水质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非常好,人们可以在河里游泳。但从50年代末期,由于莱茵河沿岸工业迅速增长,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用水,同时又将大量废水再排进莱茵河,取水排污量很大,水质开始变坏,到60年代,工业污染和有机污染进一步加重,水质更加恶化,而且周边生态环境也变得异常脆弱,水生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沿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昔日的莱茵河中有63种鱼类,但到20世纪70年代,莱茵河流域德国河段中的鱼类急剧减少,德国科隆附近河段中的鱼类几乎绝迹。此外,莱茵河河床降低、沿河地下水位下降、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水电站前河道淤积等问题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同时,莱茵河流域沿河天然的洪泛区也遭到了人们的侵占,河道变得狭窄,其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加剧了洪水危害。莱茵河因而失去迷人的风采,一时间成为“世界上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被称为欧洲“敞开的下水道”。
德国和法国的污染直接影响了下游的荷兰,使其居民深受其害。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荷兰等国的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造成莱茵河领域各种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污染的防治,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
共同治理 浊水返清
为了解决莱茵河流域的这些问题,1950年7月,在荷兰的倡议下,莱茵河交界的国家(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联合起来,组成保护莱茵河防治污染论坛,交流、讨论和寻求解决莱茵河水污染的途径。1963年,莱茵河流域内的9个国家在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1CPR)框架下签订了合作公约,奠定了共同治理莱茵河的合作基础,1976年,欧洲共同体加入这个协定,使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在欧洲更具广泛性。
经过长期的综合防治,莱茵河在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之后,又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生机。以前为了贪图一时之利而为航行、灌溉及防洪建造的各类不合理工程被拆除,两岸因泥土流失严重而被迫修建的水泥护坡被重新以草木替代:部分曾被裁弯取直的人工河段也重新恢复了其自然河道。与此同时,各国全面控制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生活等产生的污染物排人莱茵河领域,坚持对工业生产中危及水质的有害物质进行处理,以及减少莱茵河淤泥污染等大量措施同时并举。莱茵河流域已经由20世纪70年代“欧洲最浪漫的臭水沟”变成世界上各大河流管理的样板。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莱茵河中游的宾根到科布伦茨的65千米长的河段,列为世界文化多样性景观自然保护遗产。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莱茵河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也明显提高。莱茵河流域的铅、铵、氮和磷含量已经大大降低,莱茵河的水质已有很大的改善。2003年,莱茵河水已基本变清,排人莱茵河的水也已达标。水中的溶解氧饱和度从1971年的低于40%增加到现在的90%以上,工业点源和船舶污染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恢复,一些多年不见的鱼类和水生植物种群重现了。伴随着治理工作的全面进行,1994年,相关部门在莱茵河的支流中发现了洄游而来的大马哈鱼产下幼卵。1997年在莱茵河流域上游的法国阿尔萨斯地区也证实了大马哈鱼的踪影。尽管大马哈鱼的数量如今还不稳定,但毕竟它又重新回到了莱茵河流域。同时,河流的安全性得以提高,洪灾风险比以前显著降低。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莱茵河流域的环境质量明显得到改善,莱茵河源的波顿湖水质富营养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抑制。如今,莱茵河的水质已明显好转,河内又有鱼类繁衍,大气环境质量也得到很大提高,垃圾处理厂使废物成为可再生能源。
莱茵河的未来更美好
进入21世纪以来,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会将“莱茵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可持续性目标已经贯穿在流域开发治理中。维护生态,保证水质、防御洪水等是莱茵河的基本保证,新的计划和任务中正在将莱茵河自由航行、沿河地下水保护等列入,以确保莱茵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2001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莱茵河流域国家部长会议上,总结了莱茵河流域近50年流域综合整治的经验,尤其是近10年来相继开展的一系列流域管理行动计划的成果,批准实施以莱茵河未来环境保护政策为核心的“莱茵河2020——莱茵河流域可持续发展计划”。这项计划由进一步改善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改善洪水防护系统,改善地表水质和保护地下水等4个有机的且相互关联的计划组成。
目前,莱茵河流域正在处于从传统单一的水资源为主导的流域管理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管理转变的过程之中。莱茵河流域正在实施“莱茵河2020计划”,这是值得关注的能够促进莱茵河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计划。我们有理由相信,莱茵河流域将以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健康的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功能来支撑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责任编辑]唐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