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课堂教学中必经的程序。但由于花费时间,很多老师并不重视朗读。即使读了,也经常是走走形式。本文试从朗读的重要性和课堂教学中怎样组织朗读教学等方面,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情感 朗读 培养
感情朗读要注重一个“情”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在朗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老师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采取奖赏 激发兴趣
采取奖赏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在这节课中,我常采用画表插红旗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插一面红旗,这个办法虽然古老,却行之有效。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红旗,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总之,要想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必须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入理解文章,使自己的思想接近作品,在朗读时掌握节奏,有高与低、快与慢、强与弱之分,恰当地表达作品。教师在教学朗读时,应严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读得正确、流利,要注意语句的语气,对不同的句式,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有的语句要读得轻松,欢快,而有的语句要读得抑郁、缓慢,甚至低沉、沉闷,感动得流下泪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达到有感情朗读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关键。”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境教育的创立者李吉林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有这样一段描述——这幅图把我们带到了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光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家里,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么样呢?李老师深情的话语,一下子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因而学生很自然地把对小女孩的同情、关心倾注在朗读里了。
三、语言铺垫,增强情感
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乌鸦找了许多地方,终于找到了水,眼看就要喝到水了,可是水这么少,瓶口又那么高,它喝不着水,可怎么办呀!”此时,学生小手直举,淋漓尽致读出了乌鸦着急、焦虑的神态、心情。
四、角色扮演,投入情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所谓朗读,就是你代替作者说话。”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可安排一个演一演的环节,让学生分别戴上小壁虎、小鱼、老黄牛、燕子和妈妈的头饰。你别看小小一个头饰,一戴上学生就真当那么回事呢,举手投足、神态心理、语气表情简直就是某个小动物的化身了!
五、理解品读,悟出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说:“朗读是符号语言花的过程。这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一个人阅读的鉴赏能力,不仅涉及到对文章好词佳句、表现手法的理解;真正读好、读透一篇文章,更主要的是能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进而从中获取“美”与“丑”、“是”与“非”的审美观念,为具有一定文学素养打下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在通读全篇,弄清作者思路,抓住重点段,理解关键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多读课外精华之处,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主要做法是引导学生体会语感。抓住语感便抓住了语言最本质的东西。每篇课文,教师一般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事是指导、疏通。指导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位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赏读后,接下来教师做的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微观探究”,最重要的要抓住“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秋天的怀念》时,设计教学分为三个层次:⑴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⑵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⑶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窦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由时下的“读出情感”改为“读出韵味”。真是“一词之改”天地宽。同样一段话,有的学生读得从容,有的学生读得深沉,有的学生读得明丽,有的学生读得激情。窦老师一一请他们说说朗读时内心的真切感受。听了同学们的回答,窦老师高兴地说:“同学们,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这种感情可以,带着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像窦老师一样,十分珍惜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总之,教师要让“朗读”在语文课上成为“主旋律”,通过朗读,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他们真切的体会课文的情感,缩短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情感 朗读 培养
感情朗读要注重一个“情”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在朗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老师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采取奖赏 激发兴趣
采取奖赏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在这节课中,我常采用画表插红旗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插一面红旗,这个办法虽然古老,却行之有效。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红旗,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总之,要想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必须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入理解文章,使自己的思想接近作品,在朗读时掌握节奏,有高与低、快与慢、强与弱之分,恰当地表达作品。教师在教学朗读时,应严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读得正确、流利,要注意语句的语气,对不同的句式,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有的语句要读得轻松,欢快,而有的语句要读得抑郁、缓慢,甚至低沉、沉闷,感动得流下泪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达到有感情朗读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关键。”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境教育的创立者李吉林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有这样一段描述——这幅图把我们带到了遥远而古老的丹麦,安徒生的故乡。你们看,远处的高楼灯光通明,人们都在自己温暖的家里,欢度圣诞节,然而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却怎么样呢?李老师深情的话语,一下子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因而学生很自然地把对小女孩的同情、关心倾注在朗读里了。
三、语言铺垫,增强情感
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乌鸦找了许多地方,终于找到了水,眼看就要喝到水了,可是水这么少,瓶口又那么高,它喝不着水,可怎么办呀!”此时,学生小手直举,淋漓尽致读出了乌鸦着急、焦虑的神态、心情。
四、角色扮演,投入情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所谓朗读,就是你代替作者说话。”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教师可安排一个演一演的环节,让学生分别戴上小壁虎、小鱼、老黄牛、燕子和妈妈的头饰。你别看小小一个头饰,一戴上学生就真当那么回事呢,举手投足、神态心理、语气表情简直就是某个小动物的化身了!
五、理解品读,悟出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说:“朗读是符号语言花的过程。这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一个人阅读的鉴赏能力,不仅涉及到对文章好词佳句、表现手法的理解;真正读好、读透一篇文章,更主要的是能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进而从中获取“美”与“丑”、“是”与“非”的审美观念,为具有一定文学素养打下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在通读全篇,弄清作者思路,抓住重点段,理解关键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多读课外精华之处,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主要做法是引导学生体会语感。抓住语感便抓住了语言最本质的东西。每篇课文,教师一般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事是指导、疏通。指导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位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赏读后,接下来教师做的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微观探究”,最重要的要抓住“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秋天的怀念》时,设计教学分为三个层次:⑴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⑵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⑶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窦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由时下的“读出情感”改为“读出韵味”。真是“一词之改”天地宽。同样一段话,有的学生读得从容,有的学生读得深沉,有的学生读得明丽,有的学生读得激情。窦老师一一请他们说说朗读时内心的真切感受。听了同学们的回答,窦老师高兴地说:“同学们,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这种感情可以,带着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像窦老师一样,十分珍惜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总之,教师要让“朗读”在语文课上成为“主旋律”,通过朗读,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他们真切的体会课文的情感,缩短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