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口语交际训练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62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运用语言的鲜活源泉,我们应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每一堂课都应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教学中,不失为一条好的经验。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谈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口语交际训练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现代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生阅读文本,若能潜心其中,沉浸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就容易想课文中主人公所想,急主人公所急,也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如教学《海伦·凯勒》,读了课文,学生知道海伦把手放在萨勒老师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课上,我引领大家也用这种方法来“体会怎样发音”。建议同学将事先准备好的布条卷成卷儿塞住耳朵,再闭上眼睛,千万不可以睁开。然后,把手放到前后或左右一个同學的脸上,来判断对方“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 以此“体会怎样发音”。我问学生:“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自己明白怎样发音吗?”有的说:“这太难了。” 有的说:“我怎么也猜不出对方在说什么,又是怎样说的。” 有的说:“我只觉得对方的脸在动,就是不知道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我紧接着问:“这种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你觉得怎样?”学生们一致认为比登天还难。海伦是怎样表现的呢,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我又接着问:“此时,你想对海伦说些什么?。”同学们踊跃发言,由于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海伦学习说话之艰难,从而顺利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口语能力得到了训练。又如教学《郑和远航》,学生理解课文后,我问:“如果你就是船上的一员,看着……听着……站在……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悟,又相互启迪,使思维的层次不断深化,思维的质量逐步升华。
  
  二、尊重学生多元解读
  
  所谓“多元解读”,就是对语言文字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元解读的教学情境充满张力和复杂性,这种张力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上。学生的生活经历、阅读水平和体悟不同,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决不期待答案。如我在教习作例文“门官儿”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知道了作者表达的中心是赞扬朱晓春同学工作认真负责的品质。接着带领学生欣赏例文,我提问:文章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地思考。有的学生说:“主人公的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的说:“全文人物对话形式多样,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间都有。另外爸爸、妈妈的对话, 侧面赞扬了朱晓春的这一品质。”我特别表扬了这些学生,继而又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对话读给同学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这种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个体的经验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学生的口语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再如,教学《海伦·凯勒》,我让学生认真读海伦回忆自己学习生活时所说的一段话,说说海伦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总结:一生为他人着想的人;是一个坚强的人;是一位学习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人;海伦酷爱学习,其刻苦程度无人能比……学生对海伦所说的一段话作了多元解读,合情合理,十分贴切。这不仅丰富了海伦·凯勒的形象,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如,教学《水》时,学习完第二节,学生用心感受到雨水给人们带来的惬意后,我提出: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写出了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他为什么这样写?(师提示:平常他们能经常这样洗吗?)有的学生说:更能看出这次洗澡很难得。有的说:衬托出平时不能洗澡的苦。有的说:说明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可见,学生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文本,深切感受到了——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学生思考、畅谈的过程就是认识、感悟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敏锐感受能力的过程。如教学《灰椋鸟》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找出来体会。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自由表达,同学间还可相互补充。他们讲得绘声绘色,不仅体会到了文章的语言特色,而且还感受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
  
  三、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赫尔岑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一种天赋,想象是属于心灵的,是人的生命中固有的,是一种生命潜能的冲动。每一个浇灌于语文教育百花园中的人,都应让孩子的心灵永远在宽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这是孩子的天性,是天鹅般的梦想。
  1.借助省略号想象
  如教学《秦兵马俑》,第10节写兵马俑神态各异,作者只举了四个例子,后面用了省略号。我问:“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还有很多很多各异的神态不便于一一列举。
  师: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说出其他兵马俑的神态吗?
  生1:有的手握铜戈,双目圆瞪,好像正在准备着随时出击。
  生2:有的昂首挺胸,平视前方,好像已经胜券在握。
  生3:有的望着战友,好像准备着一旦战斗结束,就可以聚在一起聊一聊。
  ……
  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说出了其他兵马俑的神态,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且学习巩固了一种写作方法——不但写“所见”,而且写“所想”,实在是一举数得。再如教学《二泉映月》,文中写到“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省略号显然系作者精心处理的艺术空白。我敏锐地抓住这一可贵的教学资源,不惜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人物内心世界更加细腻,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充实了文本内容。同时,避免了出现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的现象。
  2.凭借插图想象
  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它和课文内容是相映生趣、相辅相成的,是真实体现课文内容的点睛之笔。插图开启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本篇课文中的第二幅插图,表现的是战士们肩扛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艰难奔跑时的情景。黄晓文就在他们的行列里。我让学生凭借这幅插图展开了合理的想象,说给大家听听。
  生1:黄晓文每走一步,脚底涌出的鲜血就染红了稀泥坑。
  生2:黄晓文咬着牙向前挪动着步子,可是脚不听使唤,一个踉跄跌倒在地。
  ……
  听同学们畅所欲言,我十分高兴。凭借插图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人物精神更加感人。
  再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然后渐次深入,诱导学生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随后顺势要求学生与人物“对话”,表达了对人物的敬仰之情,最后给插图取名,并说出理由,促进学生清晰、准确、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训练。
  
  四、设计安排多元化作业
  
  拓展性作业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知识,促进课内向课外的有机延伸。学完课文后,教师应适当设计与课文有关的拓展性、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一步查找资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完《郑成功》后,我让学生搜集我国历史名人资料,学生或从网上下载,或查阅《百科全书》,或询问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资源。交流会上,大家纷纷宣讲所查到的历史名人资料,并谈了对这个人物的印象。有的学生还带来了名人图片,给大家观看。学生累计讲了几十个名人,学生学得有宽度,探究有深度。再如教完《梦圆飞天》后,我及时组织相应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搜集有关“神舟7号”发射的信息并进行交流。无疑,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阅读教学中融入口语交际训练,丰富了文本内涵,增添了学生交流的意趣,训练了学生语感及思维能力,抒发了内心情感,表达了内心体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小学科学教育》,2001
  [3] 邵明德,《心理与教育》,1985
  [4] 周德藩等,《小学语文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
其他文献
在《月相》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方式,即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从观察到的现实形成对知识的正确认识。课堂上的效果极好,可是在练习题的评价结果上较差。结合学生的认识,对此种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形成的原因,同时也领悟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更多内涵。新课标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不是学习的形式而是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不是某一方法的简单重复应用,而是它的两端,即为什么选用这样的方法和应用该方法完成
期刊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之所以要批判,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却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标准》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即培养学生的人文性。“人文性”应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之一,《标准》反复强调,语文不仅具有“工
期刊
摘要: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开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所以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则在于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尊重学生提问的权力,遵循能力发展的规律,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有问”、“多问”。  关键词:教学 培养 问题 策略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維的
期刊
摘要:本文重点围绕联合办学这一新生事物而展开,探析长塘小学的英语教育模式之现状与发展方向。尝试从认知科学上探讨英语习得方法,推进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教育 认知科学 英语教学    本文主要以东莞市大朗镇长塘小学五年级(二)班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现今联合办学的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开展小学英语教育。在第一节首先澄清了本文的基本教育立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群体教育的困难所在。在
期刊
新的地理课程倡导“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也就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而目标教学中的导学达标这一环节,将过去的“讲授新课”改为“导学达标”,强调了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同时又强调了学生学习新知识与技能主要是靠自己主动地“学”。
期刊
摘要:真正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能够自己善于发现并思考问题,这是探索新知识的基石,也是创新的动力。但在职业中学,大多数学生仍处在不会提问、不想提问的状态中,只有激发他们提问的潜能,教会学生问问题才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课无问题 分析与对策 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更是创新的源泉。教学生学习固然很重要,而教他们善于问问
期刊
摘要:本文从英语教师自身文化修养入手,论述英语教师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在外语教学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策略,通过课堂教学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使文化意识的培养成为整個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进而对英语教师通过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对学生发展渗透影响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修养 文化意识培养 原则 方法    一、英语教师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紧迫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
期刊
一、教材及学生学情的分析    《品牌的介绍和演示》是《市场学基础》(高教版)第五章《产品策略》第四节《品牌策略》的部分内容。教材五章至八章为核心内容,第五章《产品策略》是其他策略的出发点和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已知道了营销学的核心是顾客需求,知道企业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来满足顾客需求,并理解了产品是个整体概念。本课中的品牌,则是产品整体化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品牌已有了较为
期刊
摘要:语法在语言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因学习意识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对于中职教育来说更是如此。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学习英语语法的经历以及语法教学的经验得到的体会。文中分析了现行中职英语语法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对中职英语语法学习及教学提出几点建议,指出语法学习与教学中要体现“做中得学”(Learn by doing)与“错中得学”(Learn from mistak
期刊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  唐代三位大诗人在诗句中都用了“猿”意象,他们表达的情感一致吗?  诗歌意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也可以是日﹑月﹑星辰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意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