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运用语言的鲜活源泉,我们应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每一堂课都应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教学中,不失为一条好的经验。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谈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口语交际训练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现代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生阅读文本,若能潜心其中,沉浸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就容易想课文中主人公所想,急主人公所急,也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如教学《海伦·凯勒》,读了课文,学生知道海伦把手放在萨勒老师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课上,我引领大家也用这种方法来“体会怎样发音”。建议同学将事先准备好的布条卷成卷儿塞住耳朵,再闭上眼睛,千万不可以睁开。然后,把手放到前后或左右一个同學的脸上,来判断对方“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 以此“体会怎样发音”。我问学生:“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自己明白怎样发音吗?”有的说:“这太难了。” 有的说:“我怎么也猜不出对方在说什么,又是怎样说的。” 有的说:“我只觉得对方的脸在动,就是不知道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我紧接着问:“这种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你觉得怎样?”学生们一致认为比登天还难。海伦是怎样表现的呢,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我又接着问:“此时,你想对海伦说些什么?。”同学们踊跃发言,由于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海伦学习说话之艰难,从而顺利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口语能力得到了训练。又如教学《郑和远航》,学生理解课文后,我问:“如果你就是船上的一员,看着……听着……站在……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悟,又相互启迪,使思维的层次不断深化,思维的质量逐步升华。
二、尊重学生多元解读
所谓“多元解读”,就是对语言文字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元解读的教学情境充满张力和复杂性,这种张力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上。学生的生活经历、阅读水平和体悟不同,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决不期待答案。如我在教习作例文“门官儿”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知道了作者表达的中心是赞扬朱晓春同学工作认真负责的品质。接着带领学生欣赏例文,我提问:文章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地思考。有的学生说:“主人公的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的说:“全文人物对话形式多样,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间都有。另外爸爸、妈妈的对话, 侧面赞扬了朱晓春的这一品质。”我特别表扬了这些学生,继而又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对话读给同学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这种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个体的经验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学生的口语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再如,教学《海伦·凯勒》,我让学生认真读海伦回忆自己学习生活时所说的一段话,说说海伦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总结:一生为他人着想的人;是一个坚强的人;是一位学习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人;海伦酷爱学习,其刻苦程度无人能比……学生对海伦所说的一段话作了多元解读,合情合理,十分贴切。这不仅丰富了海伦·凯勒的形象,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如,教学《水》时,学习完第二节,学生用心感受到雨水给人们带来的惬意后,我提出: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写出了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他为什么这样写?(师提示:平常他们能经常这样洗吗?)有的学生说:更能看出这次洗澡很难得。有的说:衬托出平时不能洗澡的苦。有的说:说明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可见,学生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文本,深切感受到了——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学生思考、畅谈的过程就是认识、感悟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敏锐感受能力的过程。如教学《灰椋鸟》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找出来体会。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自由表达,同学间还可相互补充。他们讲得绘声绘色,不仅体会到了文章的语言特色,而且还感受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
三、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赫尔岑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一种天赋,想象是属于心灵的,是人的生命中固有的,是一种生命潜能的冲动。每一个浇灌于语文教育百花园中的人,都应让孩子的心灵永远在宽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这是孩子的天性,是天鹅般的梦想。
1.借助省略号想象
如教学《秦兵马俑》,第10节写兵马俑神态各异,作者只举了四个例子,后面用了省略号。我问:“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还有很多很多各异的神态不便于一一列举。
师: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说出其他兵马俑的神态吗?
生1:有的手握铜戈,双目圆瞪,好像正在准备着随时出击。
生2:有的昂首挺胸,平视前方,好像已经胜券在握。
生3:有的望着战友,好像准备着一旦战斗结束,就可以聚在一起聊一聊。
……
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说出了其他兵马俑的神态,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且学习巩固了一种写作方法——不但写“所见”,而且写“所想”,实在是一举数得。再如教学《二泉映月》,文中写到“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省略号显然系作者精心处理的艺术空白。我敏锐地抓住这一可贵的教学资源,不惜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人物内心世界更加细腻,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充实了文本内容。同时,避免了出现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的现象。
2.凭借插图想象
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它和课文内容是相映生趣、相辅相成的,是真实体现课文内容的点睛之笔。插图开启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本篇课文中的第二幅插图,表现的是战士们肩扛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艰难奔跑时的情景。黄晓文就在他们的行列里。我让学生凭借这幅插图展开了合理的想象,说给大家听听。
生1:黄晓文每走一步,脚底涌出的鲜血就染红了稀泥坑。
生2:黄晓文咬着牙向前挪动着步子,可是脚不听使唤,一个踉跄跌倒在地。
……
听同学们畅所欲言,我十分高兴。凭借插图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人物精神更加感人。
再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然后渐次深入,诱导学生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随后顺势要求学生与人物“对话”,表达了对人物的敬仰之情,最后给插图取名,并说出理由,促进学生清晰、准确、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训练。
四、设计安排多元化作业
拓展性作业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知识,促进课内向课外的有机延伸。学完课文后,教师应适当设计与课文有关的拓展性、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一步查找资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完《郑成功》后,我让学生搜集我国历史名人资料,学生或从网上下载,或查阅《百科全书》,或询问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资源。交流会上,大家纷纷宣讲所查到的历史名人资料,并谈了对这个人物的印象。有的学生还带来了名人图片,给大家观看。学生累计讲了几十个名人,学生学得有宽度,探究有深度。再如教完《梦圆飞天》后,我及时组织相应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搜集有关“神舟7号”发射的信息并进行交流。无疑,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阅读教学中融入口语交际训练,丰富了文本内涵,增添了学生交流的意趣,训练了学生语感及思维能力,抒发了内心情感,表达了内心体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小学科学教育》,2001
[3] 邵明德,《心理与教育》,1985
[4] 周德藩等,《小学语文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
一、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现代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生阅读文本,若能潜心其中,沉浸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就容易想课文中主人公所想,急主人公所急,也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如教学《海伦·凯勒》,读了课文,学生知道海伦把手放在萨勒老师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课上,我引领大家也用这种方法来“体会怎样发音”。建议同学将事先准备好的布条卷成卷儿塞住耳朵,再闭上眼睛,千万不可以睁开。然后,把手放到前后或左右一个同學的脸上,来判断对方“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 以此“体会怎样发音”。我问学生:“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自己明白怎样发音吗?”有的说:“这太难了。” 有的说:“我怎么也猜不出对方在说什么,又是怎样说的。” 有的说:“我只觉得对方的脸在动,就是不知道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我紧接着问:“这种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你觉得怎样?”学生们一致认为比登天还难。海伦是怎样表现的呢,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我又接着问:“此时,你想对海伦说些什么?。”同学们踊跃发言,由于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海伦学习说话之艰难,从而顺利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口语能力得到了训练。又如教学《郑和远航》,学生理解课文后,我问:“如果你就是船上的一员,看着……听着……站在……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学生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悟,又相互启迪,使思维的层次不断深化,思维的质量逐步升华。
二、尊重学生多元解读
所谓“多元解读”,就是对语言文字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元解读的教学情境充满张力和复杂性,这种张力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上。学生的生活经历、阅读水平和体悟不同,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决不期待答案。如我在教习作例文“门官儿”时,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知道了作者表达的中心是赞扬朱晓春同学工作认真负责的品质。接着带领学生欣赏例文,我提问:文章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地思考。有的学生说:“主人公的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的说:“全文人物对话形式多样,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间都有。另外爸爸、妈妈的对话, 侧面赞扬了朱晓春的这一品质。”我特别表扬了这些学生,继而又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对话读给同学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这种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个体的经验水平。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学生的口语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再如,教学《海伦·凯勒》,我让学生认真读海伦回忆自己学习生活时所说的一段话,说说海伦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总结:一生为他人着想的人;是一个坚强的人;是一位学习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人;海伦酷爱学习,其刻苦程度无人能比……学生对海伦所说的一段话作了多元解读,合情合理,十分贴切。这不仅丰富了海伦·凯勒的形象,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如,教学《水》时,学习完第二节,学生用心感受到雨水给人们带来的惬意后,我提出: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写出了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他为什么这样写?(师提示:平常他们能经常这样洗吗?)有的学生说:更能看出这次洗澡很难得。有的说:衬托出平时不能洗澡的苦。有的说:说明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可见,学生是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文本,深切感受到了——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学生思考、畅谈的过程就是认识、感悟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敏锐感受能力的过程。如教学《灰椋鸟》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找出来体会。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自由表达,同学间还可相互补充。他们讲得绘声绘色,不仅体会到了文章的语言特色,而且还感受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
三、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赫尔岑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一种天赋,想象是属于心灵的,是人的生命中固有的,是一种生命潜能的冲动。每一个浇灌于语文教育百花园中的人,都应让孩子的心灵永远在宽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这是孩子的天性,是天鹅般的梦想。
1.借助省略号想象
如教学《秦兵马俑》,第10节写兵马俑神态各异,作者只举了四个例子,后面用了省略号。我问:“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还有很多很多各异的神态不便于一一列举。
师: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说出其他兵马俑的神态吗?
生1:有的手握铜戈,双目圆瞪,好像正在准备着随时出击。
生2:有的昂首挺胸,平视前方,好像已经胜券在握。
生3:有的望着战友,好像准备着一旦战斗结束,就可以聚在一起聊一聊。
……
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说出了其他兵马俑的神态,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且学习巩固了一种写作方法——不但写“所见”,而且写“所想”,实在是一举数得。再如教学《二泉映月》,文中写到“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省略号显然系作者精心处理的艺术空白。我敏锐地抓住这一可贵的教学资源,不惜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人物内心世界更加细腻,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充实了文本内容。同时,避免了出现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的现象。
2.凭借插图想象
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它和课文内容是相映生趣、相辅相成的,是真实体现课文内容的点睛之笔。插图开启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本篇课文中的第二幅插图,表现的是战士们肩扛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艰难奔跑时的情景。黄晓文就在他们的行列里。我让学生凭借这幅插图展开了合理的想象,说给大家听听。
生1:黄晓文每走一步,脚底涌出的鲜血就染红了稀泥坑。
生2:黄晓文咬着牙向前挪动着步子,可是脚不听使唤,一个踉跄跌倒在地。
……
听同学们畅所欲言,我十分高兴。凭借插图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人物精神更加感人。
再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然后渐次深入,诱导学生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随后顺势要求学生与人物“对话”,表达了对人物的敬仰之情,最后给插图取名,并说出理由,促进学生清晰、准确、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的口语训练。
四、设计安排多元化作业
拓展性作业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知识,促进课内向课外的有机延伸。学完课文后,教师应适当设计与课文有关的拓展性、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一步查找资料,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完《郑成功》后,我让学生搜集我国历史名人资料,学生或从网上下载,或查阅《百科全书》,或询问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资源。交流会上,大家纷纷宣讲所查到的历史名人资料,并谈了对这个人物的印象。有的学生还带来了名人图片,给大家观看。学生累计讲了几十个名人,学生学得有宽度,探究有深度。再如教完《梦圆飞天》后,我及时组织相应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搜集有关“神舟7号”发射的信息并进行交流。无疑,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阅读教学中融入口语交际训练,丰富了文本内涵,增添了学生交流的意趣,训练了学生语感及思维能力,抒发了内心情感,表达了内心体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小学科学教育》,2001
[3] 邵明德,《心理与教育》,1985
[4] 周德藩等,《小学语文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