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本文从“优化师生关系”“寓教学于活动”“联系现实生活”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师生关系;开展活动;联系生活
小学阶段是建立学生良好思想、塑造学生健康品格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接受了怎样的教育,就会成长为怎样的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而且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课程被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幅图都体现着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深切的关心与呵护。作为身处一线的优秀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能动性,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与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每位学生都是有自己主观意愿的个体,他们的想法不会随教师的意志而改变,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一点点地取得进步,促进他们的发展。其次,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充满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帮助解决,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真誠的爱,从而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优化师生关系。最后,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师生间的充分互动、交流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总之,教师应该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寓教学于活动,增强课堂活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讲授,学生则坐在座位上一味听讲。虽然这种模式有助于教师专心讲课,不被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干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接收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枯燥乏味。新课改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我在教学“人大代表为人民”这一课时,就开展了模拟人大代表视察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别扮演国家机关负责人,人大代表、人大委员、普通公民等,让普通公民提出意见或建议,各级人大代表听取意见或建议,并且整理提交给国家负责人。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真正落实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联系现实生活,促进健康成长
道德与法治本身就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由此可见,它是一门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我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小辉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小辉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刚开始的时候爸爸每个月都会支付给小辉生活费。后来爸爸和另外一个阿姨结婚了,而且又生了一个小孩。此后,爸爸再也不支付小辉的生活费了。同学们,你们觉得小辉爸爸的做法对吗?如果你们是小辉,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小辉爸爸的做法不对,可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是的,小辉爸爸的做法是不对的,他没有对小辉尽到抚养的义务,违反了法律规定。遇到这种情况,小辉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勇敢地指出爸爸的错误,要求他支付自己的生活费。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如果遇到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事情,也要善于借助法律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动力。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法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蕾.刍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9(19):191-191.
[2]王成.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8(11):101-102.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师生关系;开展活动;联系生活
小学阶段是建立学生良好思想、塑造学生健康品格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接受了怎样的教育,就会成长为怎样的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而且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课程被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教材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幅图都体现着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深切的关心与呵护。作为身处一线的优秀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能动性,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与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每位学生都是有自己主观意愿的个体,他们的想法不会随教师的意志而改变,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一点点地取得进步,促进他们的发展。其次,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充满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帮助解决,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真誠的爱,从而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优化师生关系。最后,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师生间的充分互动、交流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总之,教师应该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精神状态下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寓教学于活动,增强课堂活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讲授,学生则坐在座位上一味听讲。虽然这种模式有助于教师专心讲课,不被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干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接收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枯燥乏味。新课改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我在教学“人大代表为人民”这一课时,就开展了模拟人大代表视察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别扮演国家机关负责人,人大代表、人大委员、普通公民等,让普通公民提出意见或建议,各级人大代表听取意见或建议,并且整理提交给国家负责人。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真正落实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联系现实生活,促进健康成长
道德与法治本身就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由此可见,它是一门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我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小辉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小辉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刚开始的时候爸爸每个月都会支付给小辉生活费。后来爸爸和另外一个阿姨结婚了,而且又生了一个小孩。此后,爸爸再也不支付小辉的生活费了。同学们,你们觉得小辉爸爸的做法对吗?如果你们是小辉,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小辉爸爸的做法不对,可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是的,小辉爸爸的做法是不对的,他没有对小辉尽到抚养的义务,违反了法律规定。遇到这种情况,小辉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勇敢地指出爸爸的错误,要求他支付自己的生活费。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如果遇到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事情,也要善于借助法律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动力。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法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蕾.刍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9(19):191-191.
[2]王成.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8(11):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