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曲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深厚的人文传统,浓郁的民俗风情,滋养着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郑珊和郑琳两兄弟是安庆籍的平民画家,清代《画微录》评他们为“江南布衣二郑”。兄弟二人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渐渐独步画坛,成为清末时期在安徽(安庆时为安徽省府所在地)画坛有较大影响的两位画家。文章通过对安庆博物馆部分馆藏书画作品的介绍,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他们、认识他们,欣赏他们的作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布衣二郑;自强不息;六字画诀
安庆,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一直为安徽省会所在地,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素有“文化之邦、戏曲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深厚的人文传统,浓郁的民俗风情,滋养着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本文介绍的两位安庆籍画家郑珊和郑琳是两兄弟,清代《画微录》评他们为“江南布衣二郑”。兄弟二人少时家境贫寒,以沿街卖米蒸糕为生。他们自幼喜爱绘画,常常到裱画店手摹裱板上的名家画作。没钱买纸、笔,就去装裱店捡丢弃的边角废纸料学画。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渐渐独步画坛,成为清末时期在安徽畫坛有较大影响的两位画家。从安庆博物馆馆藏的部分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既有对传统绘画的坚守,也有在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浪潮中不断创新的热情,给当时的安徽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貌。
1 郑珊书画作品
郑珊(1811—1897),字雪湖,号野桥,斋名盛堂山房,又自号盛唐主,安徽怀宁人,回族,居安庆城内。少时家境贫寒,郑珊未曾上学。后经当地书画家胡竹芗等人指点,潜心学画。早期师法虞山派传统,临摹宋、元、明各大家名作,技法日进。所画山水笔意苍厚、古秀雄健;旁及人物、花鸟,墨色滋润,点染精妙,运笔自如;尤善墨梅,枝干圆润,深浅有致,花朵重叠浓淡、层次分明。壮年遍游黄山,代表作有《黄山卧游》三十六帧。八十岁后寓居淮扬。郑珊曾传艺于黄宾虹,画授“实处易、虚处难”六字画诀,孕育了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崇尚内美的画学观。
《墨梅》四条屏(图1) 单幅纵130.50厘米、宽24厘米,纸本,款识为“拟冰壶道人画意八十五叟郑珊”“燧冬仁兄大人雅教甲午夏四月八十五叟郑珊写”“雪湖郑珊作之于放眼楼”“野桥老人写生”,钤印“雪湖无声诗”白文印、“郑珊”白文印、“雪湖”朱文印、“雪湖八十后又号野桥”朱文印、“雪湖”朱文印、“郑珊”白文印。
梅花,自古在民间就有传春报喜、吉祥平安之意。其不畏严寒、凌寒独开的特性常被寓意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在顺境中不媚于俗、超然物外的崇高品质和高贵气节。这种“君子”人格的生动写照,为历代文人雅士和人民大众所喜爱,也是画家们常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
该《墨梅》四条屏枝干浑圆、花朵繁茂,均用淡墨写成,枝条生长茂盛,呈四出之势。枝头缀满花朵,或含苞欲放,或初绽花蕾,或盛开怒放,或残美点点,偃仰多姿,百态万千。浓墨点萼,精神凸显。用笔简约,疏而不空,淡而不虚,展现出“朵朵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内在气质和清雅幽香的精神内涵。此图为郑珊85岁(1894年)所作,是一个画家在“集诸家之法”后而形成的一种对自然的阐释、对笔墨的释放和自我精神的表现,也是画家对梅花精神的一种独特体会。
《秋窗新霁图》扇面(图2) 纵18厘米,横52厘米,纸本洒金,款识为“雋(jun)丞大兄大人正之,雪湖,珊;秋窗新霁偶作小景遣兴,适案头有倪太仆见示前贤名绘,略师其意正不求形似也。时戊子二月朔日,七十八叟郑珊又记”,钤印“珊”朱文印、“雪湖”朱文印。
此幅作品采用平远式构图。远处山高水阔,雨后秋景,高洁清旷。近处苍松古木,屹立其间,错落有致;草亭临江,亭中一人,品茗观景,涧壑之间,栈桥通亭,右侧山石耸立,峰岭纵横。中景湖面开阔,对岸群峦叠嶂,连绵千里。画面山石、树木均淡墨勾勒并略施皴染,淡墨轻岚,雨后澄净,意境幽远。
从构图和笔法上可以看出该图有着显著的倪瓒笔意,这点画家在款识中也明示了。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常州无锡梅里(今江苏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等,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三人并称为“元四家”。其画以山水为主要题材,构图简约,意境凄清冷寂。其渴笔和破笔垂叶点等独特的笔法,对于后来山水画中的点景也都有非常大的示范性影响。
《溪江远帆图》扇面(图3) 纵16.8厘米,宽51厘米,纸本洒金。款识为“拟王司农麓台笔八十二叟郑珊作”,署年“八十二岁(1892年)”,钤印“雪湖”朱文印。
图绘溪江折转处一小景,近景坡岸古木杂树,枝繁叶茂,临江蓬屋数间,渚岸木桥相连,岸边孤舟横卧,一人坐舟观景。溪江对岸峰峦叠翠,层林密布,草舍几所,掩映其间,谷口潺潺溪水,汇入江流。远山晓雾岚烟,远江两舟,挂帆乘风。画面构图严谨,用笔凝重,设色浓厚。
款识中的王司农(麓台)即指清代“四王”之一的王原祁。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今江苏太仓人,康熙时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康熙四十四年(1705)时,任书画谱馆总裁,负责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为“四王”,擅山水,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后用墨,由淡向浓反复晕染,由疏向密反复皴擦,干湿并用,使画面浑然一体。王原祁是清代画坛的中坚人物。
2 郑琳书画作品
郑琳(1819—1898),字牧山。安徽怀宁人。居安庆城内。回族。郑珊的胞弟。受郑珊的影响,10多岁也开始学画,擅长人物、花卉、山水、翎毛,另师从高其佩指画,在当时的画坛也颇负盛名。其指画尤为世人珍重。
《柳荫秋江图》(图4)) 纵44.5厘米,横187厘米,丝质,款识为“时在戊戌秋月,拟石田先生画意为恕存先生大人法正,牧山弟郑琳写”,钤印“郑琳画印”白文印、“志在山水”白文印。 图绘秀美的江南秋景,古木葱茏,景致怡人,岚气飘忽,意境幽远。近处谷口坡岸相连,杂木成林,河堤垂柳,浓荫蔽日,草亭之外两位贤士席地盘坐于岸边,观景闲谈。中景左侧在丘壑密林之中隐现屋舍数间,山涧溪水潺潺;右侧江面宽阔,一人泛舟独钓,远渚栈桥,横卧两岸。远处山峦叠翠,连亘无际。画面构图疏朗,坡岸山石浓墨勾勒,淡墨皴染,画风粗简,意趣横生。生动地描绘出秋高气爽和游人怡然自乐的神态,多彩秋叶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既将自然山水之美展现出来,又充分流露出士人隐逸自然山水的文化追求。
款识中的石田先生即指沈周。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早年承受家学,后博采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自成一派。其绘画成就:一是将南派秀丽温婉的风格与北派苍茫浑厚的风格融为一体,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二是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更具诗情画意。
《鳜鱼图》(图5) 纵23厘米,宽38厘米,丝质,款识“郑琳指头画”,钤印“牧山”朱文印。
鳜鱼中的“鳜”字,谐音富贵的“贵”,在民间有“富贵有余”的吉祥寓意,是画家们常常入画的题材之一。图绘柳条系的两条鳜鱼横陈画面,淡墨造型,浓墨勾鳍,构图雅致,情趣盎然,生活气息浓郁。该图是画家用指头创作而成。所谓指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展现出画家高超的造型能力和用墨技巧。
《溪岸骑行图》扇面(图6) 纵17.8厘米,宽54厘米,纸本泥金,款识“癸未三月既望为芭田尊兄大人雅正 牧山郑琳写意”,钤印“郑琳”白文印,署年“癸未(1883年)”。
画中一骑驴老者,头戴斗笠,识路前行。溪岸两侧,左侧杂木丛生,枝叶繁茂;右侧溪水潺流,溪间矶石横卧,陡崖壁立,景色险绝。笔力劲爽,用色简洁明快。
《秋江独钓图》(图7),纵58.8厘米,横18厘米,絲质,款识为“抚石涛师大意写 奉吉翁仁兄大人正之 牧山弟郑琳”,钤印“牧山书画”白文印。
整幅图对角式构图,近景坡岸,杂木丰茂,五色斑斓;中景江面静阔;远岫青黛,峰峦叠翠,连绵千里。一叶孤舟横卧江面,舟上渔人独钓。画中无舍,林无飞鸟,空灵静谧,似逍遥中略带些许的孤寂。墨色丰富,画面明朗。
关键词:布衣二郑;自强不息;六字画诀
安庆,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一直为安徽省会所在地,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素有“文化之邦、戏曲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深厚的人文传统,浓郁的民俗风情,滋养着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本文介绍的两位安庆籍画家郑珊和郑琳是两兄弟,清代《画微录》评他们为“江南布衣二郑”。兄弟二人少时家境贫寒,以沿街卖米蒸糕为生。他们自幼喜爱绘画,常常到裱画店手摹裱板上的名家画作。没钱买纸、笔,就去装裱店捡丢弃的边角废纸料学画。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渐渐独步画坛,成为清末时期在安徽畫坛有较大影响的两位画家。从安庆博物馆馆藏的部分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既有对传统绘画的坚守,也有在接受新思想和新文化浪潮中不断创新的热情,给当时的安徽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貌。
1 郑珊书画作品
郑珊(1811—1897),字雪湖,号野桥,斋名盛堂山房,又自号盛唐主,安徽怀宁人,回族,居安庆城内。少时家境贫寒,郑珊未曾上学。后经当地书画家胡竹芗等人指点,潜心学画。早期师法虞山派传统,临摹宋、元、明各大家名作,技法日进。所画山水笔意苍厚、古秀雄健;旁及人物、花鸟,墨色滋润,点染精妙,运笔自如;尤善墨梅,枝干圆润,深浅有致,花朵重叠浓淡、层次分明。壮年遍游黄山,代表作有《黄山卧游》三十六帧。八十岁后寓居淮扬。郑珊曾传艺于黄宾虹,画授“实处易、虚处难”六字画诀,孕育了近代国画大师黄宾虹崇尚内美的画学观。
《墨梅》四条屏(图1) 单幅纵130.50厘米、宽24厘米,纸本,款识为“拟冰壶道人画意八十五叟郑珊”“燧冬仁兄大人雅教甲午夏四月八十五叟郑珊写”“雪湖郑珊作之于放眼楼”“野桥老人写生”,钤印“雪湖无声诗”白文印、“郑珊”白文印、“雪湖”朱文印、“雪湖八十后又号野桥”朱文印、“雪湖”朱文印、“郑珊”白文印。
梅花,自古在民间就有传春报喜、吉祥平安之意。其不畏严寒、凌寒独开的特性常被寓意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在顺境中不媚于俗、超然物外的崇高品质和高贵气节。这种“君子”人格的生动写照,为历代文人雅士和人民大众所喜爱,也是画家们常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梅、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
该《墨梅》四条屏枝干浑圆、花朵繁茂,均用淡墨写成,枝条生长茂盛,呈四出之势。枝头缀满花朵,或含苞欲放,或初绽花蕾,或盛开怒放,或残美点点,偃仰多姿,百态万千。浓墨点萼,精神凸显。用笔简约,疏而不空,淡而不虚,展现出“朵朵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内在气质和清雅幽香的精神内涵。此图为郑珊85岁(1894年)所作,是一个画家在“集诸家之法”后而形成的一种对自然的阐释、对笔墨的释放和自我精神的表现,也是画家对梅花精神的一种独特体会。
《秋窗新霁图》扇面(图2) 纵18厘米,横52厘米,纸本洒金,款识为“雋(jun)丞大兄大人正之,雪湖,珊;秋窗新霁偶作小景遣兴,适案头有倪太仆见示前贤名绘,略师其意正不求形似也。时戊子二月朔日,七十八叟郑珊又记”,钤印“珊”朱文印、“雪湖”朱文印。
此幅作品采用平远式构图。远处山高水阔,雨后秋景,高洁清旷。近处苍松古木,屹立其间,错落有致;草亭临江,亭中一人,品茗观景,涧壑之间,栈桥通亭,右侧山石耸立,峰岭纵横。中景湖面开阔,对岸群峦叠嶂,连绵千里。画面山石、树木均淡墨勾勒并略施皴染,淡墨轻岚,雨后澄净,意境幽远。
从构图和笔法上可以看出该图有着显著的倪瓒笔意,这点画家在款识中也明示了。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常州无锡梅里(今江苏无锡)人。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等,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三人并称为“元四家”。其画以山水为主要题材,构图简约,意境凄清冷寂。其渴笔和破笔垂叶点等独特的笔法,对于后来山水画中的点景也都有非常大的示范性影响。
《溪江远帆图》扇面(图3) 纵16.8厘米,宽51厘米,纸本洒金。款识为“拟王司农麓台笔八十二叟郑珊作”,署年“八十二岁(1892年)”,钤印“雪湖”朱文印。
图绘溪江折转处一小景,近景坡岸古木杂树,枝繁叶茂,临江蓬屋数间,渚岸木桥相连,岸边孤舟横卧,一人坐舟观景。溪江对岸峰峦叠翠,层林密布,草舍几所,掩映其间,谷口潺潺溪水,汇入江流。远山晓雾岚烟,远江两舟,挂帆乘风。画面构图严谨,用笔凝重,设色浓厚。
款识中的王司农(麓台)即指清代“四王”之一的王原祁。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今江苏太仓人,康熙时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康熙四十四年(1705)时,任书画谱馆总裁,负责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为“四王”,擅山水,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后用墨,由淡向浓反复晕染,由疏向密反复皴擦,干湿并用,使画面浑然一体。王原祁是清代画坛的中坚人物。
2 郑琳书画作品
郑琳(1819—1898),字牧山。安徽怀宁人。居安庆城内。回族。郑珊的胞弟。受郑珊的影响,10多岁也开始学画,擅长人物、花卉、山水、翎毛,另师从高其佩指画,在当时的画坛也颇负盛名。其指画尤为世人珍重。
《柳荫秋江图》(图4)) 纵44.5厘米,横187厘米,丝质,款识为“时在戊戌秋月,拟石田先生画意为恕存先生大人法正,牧山弟郑琳写”,钤印“郑琳画印”白文印、“志在山水”白文印。 图绘秀美的江南秋景,古木葱茏,景致怡人,岚气飘忽,意境幽远。近处谷口坡岸相连,杂木成林,河堤垂柳,浓荫蔽日,草亭之外两位贤士席地盘坐于岸边,观景闲谈。中景左侧在丘壑密林之中隐现屋舍数间,山涧溪水潺潺;右侧江面宽阔,一人泛舟独钓,远渚栈桥,横卧两岸。远处山峦叠翠,连亘无际。画面构图疏朗,坡岸山石浓墨勾勒,淡墨皴染,画风粗简,意趣横生。生动地描绘出秋高气爽和游人怡然自乐的神态,多彩秋叶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既将自然山水之美展现出来,又充分流露出士人隐逸自然山水的文化追求。
款识中的石田先生即指沈周。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早年承受家学,后博采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自成一派。其绘画成就:一是将南派秀丽温婉的风格与北派苍茫浑厚的风格融为一体,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二是将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更具诗情画意。
《鳜鱼图》(图5) 纵23厘米,宽38厘米,丝质,款识“郑琳指头画”,钤印“牧山”朱文印。
鳜鱼中的“鳜”字,谐音富贵的“贵”,在民间有“富贵有余”的吉祥寓意,是画家们常常入画的题材之一。图绘柳条系的两条鳜鱼横陈画面,淡墨造型,浓墨勾鳍,构图雅致,情趣盎然,生活气息浓郁。该图是画家用指头创作而成。所谓指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展现出画家高超的造型能力和用墨技巧。
《溪岸骑行图》扇面(图6) 纵17.8厘米,宽54厘米,纸本泥金,款识“癸未三月既望为芭田尊兄大人雅正 牧山郑琳写意”,钤印“郑琳”白文印,署年“癸未(1883年)”。
画中一骑驴老者,头戴斗笠,识路前行。溪岸两侧,左侧杂木丛生,枝叶繁茂;右侧溪水潺流,溪间矶石横卧,陡崖壁立,景色险绝。笔力劲爽,用色简洁明快。
《秋江独钓图》(图7),纵58.8厘米,横18厘米,絲质,款识为“抚石涛师大意写 奉吉翁仁兄大人正之 牧山弟郑琳”,钤印“牧山书画”白文印。
整幅图对角式构图,近景坡岸,杂木丰茂,五色斑斓;中景江面静阔;远岫青黛,峰峦叠翠,连绵千里。一叶孤舟横卧江面,舟上渔人独钓。画中无舍,林无飞鸟,空灵静谧,似逍遥中略带些许的孤寂。墨色丰富,画面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