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课堂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以及课堂问题的解决,只有真正解决和参与课堂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中职学生的整体能力,真正让学生思维在“做中学”中提升。
关键词:创造; 和谐; 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02-001
转瞬之间,身为人师已十年有余,每天面对着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相信,每一个眼神都是一个童话、一首诗。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们的学校应该怎样才能为社会、为高级学府培养出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呢?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解放思想、激活思维、发挥潜能、创新学习。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这些弊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我们所呼吁的创新教育,目的是要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在此,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唱主角
俗话说的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
在我国如今的高考制度下,多数人会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的单独标准。因此当学生问出看似与考试无关甚至略显怪异的问题时,往往难以被鼓励去做深入的思考和进一步探索研究。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是通过批判性质疑才开始的。因此我们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我们教师应当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充分激励学生发现、提出、讨论并解决问题,关注他们思维培养的整个过程。对于学生各种并不成熟的回答,能够因势利导,予以积极回应,利用好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从而有效保护他们的灵感火花,激发求知欲望,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势,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就是多让学生提问。针对学生的提问,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让他们互相提问回答,每节课可抽查3~4组,并规定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能重复。每次抽查可以按学习稍差的学生、中等学生、优秀学生的顺序进行。这种做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提问,学生自己掌握了主动权,为其创设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学生能够大胆地去做。
2.创造了成功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课堂提问,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容易紧张心慌,怕批评,怕同学嘲笑,情绪不稳定,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相互提问回答,能够顺利地回答出来,从而充满了成就感,打消了胆怯心理。
3.使学生不断进步、奋进、成才。分层次抽查,使学生在自然和谐中学习知识,受到教育,重新认识自我:后进生开始起步,步入知识的殿堂;中等生更加奋进,努力提高自我;优秀生则更加优秀。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逐步走上成才之路。
二、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在家的感觉
課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会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所谓“乐其师,听其言,效其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教师给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一位指导者,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自然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引导课堂自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让学生当自己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创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培养孩子茁壮成长不容易,培养创新型人才更加任重而道远!纵观历史上诺贝尔得主的年龄分布,教育作为“百年大计”的重要地位也就更加凸显。在不断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时刻铭记江总书记的话:“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使教育成为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一片沃土。这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运用自己的智慧,付出我们的真心,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柴振群,剧晓哲,靳永慧.《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
[2]李瑞,金鹏.《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3]余小琼.《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造; 和谐; 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02-001
转瞬之间,身为人师已十年有余,每天面对着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相信,每一个眼神都是一个童话、一首诗。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们的学校应该怎样才能为社会、为高级学府培养出杰出的创新型人才呢?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解放思想、激活思维、发挥潜能、创新学习。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弊病。这些弊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我们所呼吁的创新教育,目的是要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在此,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唱主角
俗话说的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
在我国如今的高考制度下,多数人会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的单独标准。因此当学生问出看似与考试无关甚至略显怪异的问题时,往往难以被鼓励去做深入的思考和进一步探索研究。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是通过批判性质疑才开始的。因此我们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我们教师应当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充分激励学生发现、提出、讨论并解决问题,关注他们思维培养的整个过程。对于学生各种并不成熟的回答,能够因势利导,予以积极回应,利用好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从而有效保护他们的灵感火花,激发求知欲望,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势,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就是多让学生提问。针对学生的提问,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让他们互相提问回答,每节课可抽查3~4组,并规定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能重复。每次抽查可以按学习稍差的学生、中等学生、优秀学生的顺序进行。这种做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提问,学生自己掌握了主动权,为其创设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学生能够大胆地去做。
2.创造了成功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课堂提问,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容易紧张心慌,怕批评,怕同学嘲笑,情绪不稳定,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相互提问回答,能够顺利地回答出来,从而充满了成就感,打消了胆怯心理。
3.使学生不断进步、奋进、成才。分层次抽查,使学生在自然和谐中学习知识,受到教育,重新认识自我:后进生开始起步,步入知识的殿堂;中等生更加奋进,努力提高自我;优秀生则更加优秀。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逐步走上成才之路。
二、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在家的感觉
課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会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所谓“乐其师,听其言,效其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教师给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一位指导者,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自然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引导课堂自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让学生当自己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创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培养孩子茁壮成长不容易,培养创新型人才更加任重而道远!纵观历史上诺贝尔得主的年龄分布,教育作为“百年大计”的重要地位也就更加凸显。在不断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时刻铭记江总书记的话:“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使教育成为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一片沃土。这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运用自己的智慧,付出我们的真心,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柴振群,剧晓哲,靳永慧.《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
[2]李瑞,金鹏.《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3]余小琼.《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