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个和尚,着一身僧服,顶着个带戒疤的光头,却将目光在人间红尘中留恋。作为僧人,在他流传千载的文辉中,却无一首言及佛家或佛理。一草一木皆可成佛,一尘一土亦可是佛,也许,在他心中,佛就是整个世界。
他是一位词人,才华横溢,为大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但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如今提起他的名字,已是知者寥寥,后人只能从残句断章中,去寻觅这位传奇僧人的人生轨迹。不知何年出生,也不知何年去世,他如流星匆匆划过夜空,留给人间的只有想象。
他就是仲殊和尚。他俗名张挥,曾举进士,后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他能文擅词,并在对美好生活的吟诵中,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尽管只是一个僧人,但仲殊用他的词作记录了一个斑驳陆离的世界,记录了他作为僧人感悟的丝丝情愫,反映了大宋下层社会的真实生活。
仲殊曾经是一个潇洒倜傥的才子,他那驿动不安的心灵,他的多情与风流,反倒被缠绵的挚爱所扼杀。
仲殊,湖北安陆人,原本是个勤奋聪慧的读书人,并且进士及第。但他性格风流,行为放荡不羁,常年在外流荡,当中了进士归来,等待他的却是一场凶杀。仲殊的妻子是一个倔强与刚烈的女子,在长期的独守空房中,对他的游荡甚是愤恨,对他的风流更是投来冷冷的目光。当仲殊回到家乡安州,本该与妻共喜,妻子摆下的接风宴,却是为了催他上黄泉。这次,她抱着不再回头的心,用一杯毒酒,准备了结张挥的一生。中毒后,幸亏邻居用蜂蜜为他解毒,他侥幸未死。而那一罐蜂蜜断绝了张挥红尘的结缘,那一夜他的人生走了一遭轮回,重生出一个和尚,名字叫仲殊。
经历人间重击的仲殊,虽然穿上了袈裟,但他那寂寞的心灵无处安放,便把无尽的哀愁寄托在清俊的词语中。
削发为僧的仲殊,先是寄身苏州承天寺。虽然出家为僧,但他并不守佛门清规,每食,必有酒蜜相伴,如果嗜蜜是为了治疗身上未尽的毒疾,而嗜酒则没有什么可以开脱的借口,那只是他在醉意中倾听所有在红尘里笑闹的理由。
佛门清净地,寺院寂静处。当远离尘世的纷争,逃离人间的喧嚣,一心向佛的仲殊内心是清纯的,那是一种从容、清净而超然的人生态度。在仲殊的《诉衷情·宝月山作》中,他写到:“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漫步在宝山寺湖边,杨絮纷飞,仿佛与人依依惜别,绿树上小鸟在欢唱;闲适的寺院,黄昏时分,钟声响过,梵香燃起,月光照到院门前。仲殊笔下的寺院,全然不是一般文人笔下静得空虚的世界,反而充满了生活的甜美和温馨的情味,有着一种优雅的闲散之气。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评仲殊词曰:“仲殊之词多矣,佳者固不少,而小令为最。小令之中,《诉衷情》一调又其最,盖篇篇奇丽,字字清婉,高处不减唐人风致。”
看淡人间纷争的仲殊,拥有一颗清净的心灵,他站在红尘外用清澈的目光看待人间,那目光中总有眷恋。
出家在外,仲殊依然留恋花花世界。在仲殊的词意中,更多表达的不是那种禅定的超脱世界,而分明是寻常的人间生活。“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这首题名《柳梢青·吴中》的词,本应该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小令,然而,仲殊的感慨却是清浅愉悦的,只透着一丝淡淡的落寞。
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风气,使得读书人普遍受到社会重视。再加上饱读诗书的骚人墨客们,兴致所致,免不了得要借高歌吟唱来抒发满腔的情绪。除了自己本身的感触抒发之外,更有人喜欢呼朋唤友,到青楼楚馆饮酒作乐。尽管身为出家人,长期为法轮常转,但仲殊的心中依然怀念人间的世俗生活。如他的《南柯子·十里青山远》:“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杨柳堤岸,浓荫密处,微风过后,荷香飘拂,那荷花硕大艳丽,正撩人情思。站在荷塘边,仲殊突然想起来,曾经有一年,也是这个季节,他路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又是感叹又是喜悦,于是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这一问颇含韵致,把一个心有悲戚的出家人,本该与十里红尘划清界限,而他投向世间的眼神,仍然带有孩子气的眷恋,一腔佛门羁押不住的情愫,淋漓尽致地叙述殆尽。仲殊的心是个矛盾体,对人生即爱且厌,所以他选择了即不崇贵又不卑贱第三条路,与尘同存。
宋代的俗僧交游甚繁,仲殊亦不例外。常与仲殊交游者,又以苏轼最有代表性。苏轼在杭州做太守时,曾经携着歌女游山玩水,被宝月寺的大通禅师怒形与色,严厉斥责。当时,身在苏州的仲殊,听了苏轼的词作《南歌子》,笑着拍手叫好,并依韵和了一首《解舞清平乐》:“如今说向谁?红炉片雪上钳锤,打就金毛狮子也堪疑。木女明开眼,泥人暗皱眉。蟠桃已是著花迟,不向东风一笑,待何时?”并托人转呈苏轼。苏轼见了,说:“此僧胸中无一毫发事。”引为知己,从此开始交往。
生命,可能在一瞬间得之,也可能在一瞬间失之。不知何因,仲殊一次外出后,回到宝月寺,再也没有踏出寺门半步,却有一天,自缢于寺院方丈室外的枇杷树下,就此离开人世的红尘纷扰。这位大宋的词僧,这个江南的过客,记述了江南的清净景色,留给后人浅浅的感伤。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佛性绝对不是看破红尘而是慈悲为怀,禅心更不是悲观厌世而是宁静心灵。作为和尚的仲殊,更是看淡一切,唯独亲近自然,他拥有超越现实世界的情怀,对虚幻迷离和无常多变的人生更有独到的理解。因而,比起那些俗世间的文人禅诗来,从仲殊的词中,我们可以更贴近地感知僧人生活的本质,领悟到人性深处不可抗拒的对生活的关怀。
仲殊存世词有七十多首,这些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的词描写了繁华的凡俗世界与枯寂的佛地静界的双重感悟,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仲殊传世的作品中,写景词在他的词作中分量最大,艺术成就也最高。他的写景词充满清丽之风与和婉之美,写景抒情,情寓于景,意象清悠,意境清晰,炼句工整,着色鲜明。如他的经典之作《金明池》:
天阔云高,溪横水远,晚日寒生轻晕。闲阶静,杨花渐少,朱门掩,莺声犹嫩。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得、余芳已经幽恨。却几日阴沉,连宵慵困,起来韶华都尽。
怨入双眉头斗损,乍品得情怀,看承全近。深深态,无非自许,厌厌意,终羞人问。争知道、梦里蓬莱,待忘了余香,时传音信。纵留得莺花,东风不住,也则眼前愁闷。
责任编辑 王海珍
他是一位词人,才华横溢,为大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但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如今提起他的名字,已是知者寥寥,后人只能从残句断章中,去寻觅这位传奇僧人的人生轨迹。不知何年出生,也不知何年去世,他如流星匆匆划过夜空,留给人间的只有想象。
他就是仲殊和尚。他俗名张挥,曾举进士,后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他能文擅词,并在对美好生活的吟诵中,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尽管只是一个僧人,但仲殊用他的词作记录了一个斑驳陆离的世界,记录了他作为僧人感悟的丝丝情愫,反映了大宋下层社会的真实生活。
仲殊曾经是一个潇洒倜傥的才子,他那驿动不安的心灵,他的多情与风流,反倒被缠绵的挚爱所扼杀。
仲殊,湖北安陆人,原本是个勤奋聪慧的读书人,并且进士及第。但他性格风流,行为放荡不羁,常年在外流荡,当中了进士归来,等待他的却是一场凶杀。仲殊的妻子是一个倔强与刚烈的女子,在长期的独守空房中,对他的游荡甚是愤恨,对他的风流更是投来冷冷的目光。当仲殊回到家乡安州,本该与妻共喜,妻子摆下的接风宴,却是为了催他上黄泉。这次,她抱着不再回头的心,用一杯毒酒,准备了结张挥的一生。中毒后,幸亏邻居用蜂蜜为他解毒,他侥幸未死。而那一罐蜂蜜断绝了张挥红尘的结缘,那一夜他的人生走了一遭轮回,重生出一个和尚,名字叫仲殊。
经历人间重击的仲殊,虽然穿上了袈裟,但他那寂寞的心灵无处安放,便把无尽的哀愁寄托在清俊的词语中。
削发为僧的仲殊,先是寄身苏州承天寺。虽然出家为僧,但他并不守佛门清规,每食,必有酒蜜相伴,如果嗜蜜是为了治疗身上未尽的毒疾,而嗜酒则没有什么可以开脱的借口,那只是他在醉意中倾听所有在红尘里笑闹的理由。
佛门清净地,寺院寂静处。当远离尘世的纷争,逃离人间的喧嚣,一心向佛的仲殊内心是清纯的,那是一种从容、清净而超然的人生态度。在仲殊的《诉衷情·宝月山作》中,他写到:“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漫步在宝山寺湖边,杨絮纷飞,仿佛与人依依惜别,绿树上小鸟在欢唱;闲适的寺院,黄昏时分,钟声响过,梵香燃起,月光照到院门前。仲殊笔下的寺院,全然不是一般文人笔下静得空虚的世界,反而充满了生活的甜美和温馨的情味,有着一种优雅的闲散之气。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评仲殊词曰:“仲殊之词多矣,佳者固不少,而小令为最。小令之中,《诉衷情》一调又其最,盖篇篇奇丽,字字清婉,高处不减唐人风致。”
看淡人间纷争的仲殊,拥有一颗清净的心灵,他站在红尘外用清澈的目光看待人间,那目光中总有眷恋。
出家在外,仲殊依然留恋花花世界。在仲殊的词意中,更多表达的不是那种禅定的超脱世界,而分明是寻常的人间生活。“岸草平沙。吴王故苑,柳袅烟斜。雨后寒轻,风前香软,春在梨花。行人一棹天涯。酒醒处,残阳乱鸦。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这首题名《柳梢青·吴中》的词,本应该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小令,然而,仲殊的感慨却是清浅愉悦的,只透着一丝淡淡的落寞。
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风气,使得读书人普遍受到社会重视。再加上饱读诗书的骚人墨客们,兴致所致,免不了得要借高歌吟唱来抒发满腔的情绪。除了自己本身的感触抒发之外,更有人喜欢呼朋唤友,到青楼楚馆饮酒作乐。尽管身为出家人,长期为法轮常转,但仲殊的心中依然怀念人间的世俗生活。如他的《南柯子·十里青山远》:“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杨柳堤岸,浓荫密处,微风过后,荷香飘拂,那荷花硕大艳丽,正撩人情思。站在荷塘边,仲殊突然想起来,曾经有一年,也是这个季节,他路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又是感叹又是喜悦,于是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这一问颇含韵致,把一个心有悲戚的出家人,本该与十里红尘划清界限,而他投向世间的眼神,仍然带有孩子气的眷恋,一腔佛门羁押不住的情愫,淋漓尽致地叙述殆尽。仲殊的心是个矛盾体,对人生即爱且厌,所以他选择了即不崇贵又不卑贱第三条路,与尘同存。
宋代的俗僧交游甚繁,仲殊亦不例外。常与仲殊交游者,又以苏轼最有代表性。苏轼在杭州做太守时,曾经携着歌女游山玩水,被宝月寺的大通禅师怒形与色,严厉斥责。当时,身在苏州的仲殊,听了苏轼的词作《南歌子》,笑着拍手叫好,并依韵和了一首《解舞清平乐》:“如今说向谁?红炉片雪上钳锤,打就金毛狮子也堪疑。木女明开眼,泥人暗皱眉。蟠桃已是著花迟,不向东风一笑,待何时?”并托人转呈苏轼。苏轼见了,说:“此僧胸中无一毫发事。”引为知己,从此开始交往。
生命,可能在一瞬间得之,也可能在一瞬间失之。不知何因,仲殊一次外出后,回到宝月寺,再也没有踏出寺门半步,却有一天,自缢于寺院方丈室外的枇杷树下,就此离开人世的红尘纷扰。这位大宋的词僧,这个江南的过客,记述了江南的清净景色,留给后人浅浅的感伤。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佛性绝对不是看破红尘而是慈悲为怀,禅心更不是悲观厌世而是宁静心灵。作为和尚的仲殊,更是看淡一切,唯独亲近自然,他拥有超越现实世界的情怀,对虚幻迷离和无常多变的人生更有独到的理解。因而,比起那些俗世间的文人禅诗来,从仲殊的词中,我们可以更贴近地感知僧人生活的本质,领悟到人性深处不可抗拒的对生活的关怀。
仲殊存世词有七十多首,这些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的词描写了繁华的凡俗世界与枯寂的佛地静界的双重感悟,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仲殊传世的作品中,写景词在他的词作中分量最大,艺术成就也最高。他的写景词充满清丽之风与和婉之美,写景抒情,情寓于景,意象清悠,意境清晰,炼句工整,着色鲜明。如他的经典之作《金明池》:
天阔云高,溪横水远,晚日寒生轻晕。闲阶静,杨花渐少,朱门掩,莺声犹嫩。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得、余芳已经幽恨。却几日阴沉,连宵慵困,起来韶华都尽。
怨入双眉头斗损,乍品得情怀,看承全近。深深态,无非自许,厌厌意,终羞人问。争知道、梦里蓬莱,待忘了余香,时传音信。纵留得莺花,东风不住,也则眼前愁闷。
责任编辑 王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