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的传承守望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一介先生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汤霖是清末进士,父亲汤用彤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是贯通中西的国学大师。而今,汤一介先生遗作《我们三代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书写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变迁中的政治命运,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守望。
  汤一介很看重传承,书的封底印有汤家祖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祖父汤霖曾经在清朝时历任多地知县,平日最喜欢用乡音吟诵《桃花扇》中的《哀江南》,汤一介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知名的“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汤用彤在只有三岁的时候,就会学着汤霖的腔调吟诵《哀江南》了,让父母大吃一惊。汤用彤在有了儿女后,又将这个习惯传了下来。“祖父和父亲都喜欢诵这首,大概是因为他们都生在乱世,借以抒发胸中的郁闷之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对汤一介影响至深。
  汤一介以近乎中性的立场,记录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心态及交往。书中写到,父亲汤用彤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因为汤用彤性格不喜欢参与争论,也没有门户之见,所以与胡适、钱穆、傅斯年、熊十力、吴宓等大师都是至交好友。“正如钱穆伯父所说,我父亲为人一团和气,在昆明时常与金岳霖先生交换着看侦探小说,偶尔我父母与闻一多伯父母打打麻将。”汤一介的回忆,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百年文化史的线索,而知识分子的心态和骄傲,写得也很清楚。所以说,这本回忆录堪称一部二十世纪学术大师们的交往史。
  汤一介对父亲的学问、成就非常敬仰,他认为父亲是个伟大的学者。书中写到了父亲对他的唯一一次责骂。1957年春,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论稿》在中华书局再版后,编辑曾找到汤一介,问是否可将《隋唐佛教史稿》整理出版。汤一介原本想父亲身体很不好,书早些出版该是好事。谁知汤用彤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认为那只是一个初稿,还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父亲做学问的严谨,汤一介发出深深感叹:如今学术研究已日趋急功近利,“或以学术为做官之敲门砖,或以文章为谋利之本钱,使得今日相当多的学术著作成为应急的‘急就章’,敗坏了学术风气。”
  汤一介写了各种各样的真相,不回避,不隐瞒。书中充满了汤一介作为国学大家对自我的批评和反省。他所挂念的自己人生中所犯的“错误”,是指“文革”期间他参加“梁效”的一些经历。他用一万多字的篇幅,写了《我与“梁效”》,并反思道:“这事虽已过近三十年,但在我心中总是个问题,我应该做一个交代。”他还不断彻底地反思自己,“孟子可以说‘以德抗位’,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我把中国知识分子这些可贵的美德全部都丢掉了。”面对问题,汤一介不是怪罪环境,而是充满自责,而这,也体现了一位大家的风范。
  汤一介的治学、读书与人生感悟,始终是全书的主线。汤一介提及他早年的一些阅读,初中时,他先是爱看巴金的《家》、《春》、《秋》,也看《三国演义》、《水浒传》,好像特别喜欢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后来看钱穆的《国史大纲》。这种经历,对他以后爱好中国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父亲告诉他,一个诗书之家应该有“家风”,而他感到愧疚,由于时代原因,他的子女们都远去美国落户,孙子和外孙女都出生于美国。“我父亲留学美国,五年而归,我儿子已去十年,‘有去无回’。”字里行间,充满了一种深深的自责。 (古滕客)
其他文献
一  1942年1月19日,在战火纷飞的香港医院临时救护站,萧红留下遗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去世时才三十一岁,确实不甘!  可是,萧红如果地下有知,她恐怕也无法料到当今学界会掀起如此强劲的“萧红热”:各类传记至今已有七十多部,相关研究论文更是成千上万难以计数;2011年3月其百年诞辰,三卷本两百万字的《萧红研究七十年
在大多数人看来,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区别在于:哲学家提倡抽象的思考,而日常人的思维方式则是具体、形象的。作为德意志观念论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更是被认为是在抽象思考这条道路上走到了极致。恩格斯曾说,黑格尔哲学乃是“倒立行走”,也就是说,它过于注重头脑和思考,而忽视了日常的现实生活。  然而,在黑格尔的作品中,有一篇奇文却让我们颠覆了对这位哲学家的以往印象。这篇文章名曰:《谁抽象地思考》。早期黑格尔著作
一  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  ——西方谚语  对于犹太民族而言,二十世纪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  自希特勒登上德国的政治舞台,一场以犹太民族为主要迫害对象的大屠杀便拉开了历史序幕,以纳粹德国为首的反犹主义罪恶势力把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推向极端。从1933年至1945年的十二年间,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达六百万,其中仅儿童就超过一百万。被屠杀的犹太人人数占当时全世界犹太人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魏征死后,唐朝太宗皇帝的感慨之悟,早已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唐皇李世民的镜子理论帮助他辅佐李渊灭隋建唐,继而开创贞观之治的宏图伟业。而当这一切成为历史,李氏父子亦成为照耀后世的一面镜子。不过,对历史这面镜子的观照,并不像端坐在铜镜前整理仪容那样简单,因为历史的确有可能像一个千依百顺的女孩子,被人涂抹修饰一番。  读《大唐创
《红楼梦》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女性的典型形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所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十分成功的,比如宁国府里大少奶奶秦可卿的形象,便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困惑和遗憾。而有关秦可卿的身世、死因以及丧葬的奢侈,大概是该书留给读者最大的谜团之一,也是至今让研究者争论不休、让读者最为不解的问题之一。秦可卿形象的矛盾性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红楼梦》一书整体上所取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同
我与郑小娟同志相识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她在湖南人民出版社担任少儿读物的美术编辑,好像还兼任了一個党支部的宣传委员。我则是在右派被“改正”后,从南县的一个中学调回长沙,分配到湖南人民出版社担任副社长。那时,王勉思同志也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她是分管少儿读物出版工作的副社长,也是湖南少儿出版社的第一任社长。勉思是老共产党员,她对党忠诚,为人厚道,办事踏实,是非分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搞机构改
在明、清的笔记之林中,谢肇淛的《五杂俎》是一部见解平实通达、内容丰富而有系统、时代气息鲜明、文笔清新优美的著作,清代将此书列为禁毁书目,因而罕有流传。日本人颇喜谢肇淛的著述,《五杂俎》得以在彼地刊刻并流入中国。至1959年国内才有排印本行世,这是一部常读常新的笔记,其价值和意义正逐渐呈现。  一  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长乐(今属福建省福州市)人。年轻时受知于王世懋、顾大典
叶嘉莹教授七十年前就学于顾随先生的课堂笔记,在漂泊异国他乡的变迁中保存了下来,实属不易,并由顾先生的后人整理成书出版,现已六次印刷,足见其分量。书中,顾随先生的讲课风格给人印象尤为深刻,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信马由缰、纵横驰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后宛若亲聆了一堂古典诗词大家的课,所受教益匪浅。  顾随先生认为“诗心必为寂寞之心”,初识这个说法感到困惑,直到读完全书才明白先生关于诗人品质的深刻洞识
同治九年(1870)十二月初二日,再度履任两江总督仅一月余的曾国藩致函李鸿章道:“事务丛集,官场多故……孱躯暮齿,每日见客七八次后,便觉日短事繁,即寻常文牍,草草应付,都不自惬,其大者更未暇一为营度。”  与得意门生言事,曾自不必虚与委蛇,应多是肺腑实情。从是非缠绕、危机四伏的“天津教案”中脱身而出,重返福地金陵,曾国藩竟依然心情不佳,所谓“丛集”之事务为何,“多故”之官场又是怎样?人生最后两载的
2015年3月16日,Google首页的涂鸦图片被一张蓝底白影的植物图所占据,这是为了纪念英国植物学家兼插画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1799—1871)。时至今日,阿特金斯在中国学界仍名不见经传,乃是因为她倾尽心力所完成的一部书《不列颠藻类:蓝晒印象》(British Algae:Cyanotype Impressions,以下简稱《不列颠藻类》),仅自费印刷十七册。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