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东盟继续保持了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进出口总额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6.1%,东盟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持续深化。
5月27日,渣打银行发布的《商业无国界:中国—东盟贸易走廊》的报告,表明中国企业期待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加速投资东盟:有近九成的受访企业(88%)计划在RCEP生效后的3—5年内对东盟增加投资超过25%,42%的企业增加投资的比例超过50%,显示中国企业对于RCEP生效后的东盟机遇充满信心。
受访的中国企业也对继续开拓东盟市场普遍感到乐观。95%的受访企业相信未来12个月该企业的东盟业务将保持增长,65%的受访企业认为增长速度将超过10%。受访中国企业最看好的3个东盟市场是马来西亚(65%)、新加坡(60%)和泰国(53%)。
渣打中国企业、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部联席董事总经理鲁静认为:“随着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投资日益紧密,东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首选目的地。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日益融合,东盟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展较为迅速的地区之一,这给中国企业在东盟带来广阔的发展机遇,特别在绿色经济、供应链升级和数字化领域。作为唯一一家在东盟十国都有网点的国际性银行,我们希望继续为中国企业深耕东盟市场提供全面的金融助力。”
渣打中国企业、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部聯席董事总经理谢雯表示:“今年正值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双向经贸合作在‘三十而立’的基础上将迎来更高质量发展。渣打希望携手企业客户共同把握RCEP机遇,包括扩大绿色金融合作以助推可持续发展,赋能跨境电商便利化以进一步释放双边贸易潜力,持续投资供应链金融创新以加速产业链整合,以及拓宽区域合作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地区等更多窗口高效对接东盟市场。”
受访中国企业认为,推动东盟市场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东盟增长迅速、前景广阔的消费市场(56%)、东盟各国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53%)和东盟能够成为可靠的供应链基地(51%)。此外,还有47%的受访企业认为,在一系列自由贸易协议的加持下,东盟能够成为进入其他市场的桥头堡。
在如何推动当地业务增长的具体举措方面,最多的受访企业选择了进行数字化转型(58%),其次是推动可持续性项目或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项目(47%),以及设立新的合资公司或达成新的战略合作(44%)。
此外,受访中国企业认为,开拓东盟市场的主要挑战是制定符合当地市场特点的商业模式(58%),其次是理解当地的监管环境(56%),以及与当地供应商建立供应链体系(56%)。
5月27日,渣打银行发布的《商业无国界:中国—东盟贸易走廊》的报告,表明中国企业期待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加速投资东盟:有近九成的受访企业(88%)计划在RCEP生效后的3—5年内对东盟增加投资超过25%,42%的企业增加投资的比例超过50%,显示中国企业对于RCEP生效后的东盟机遇充满信心。
受访的中国企业也对继续开拓东盟市场普遍感到乐观。95%的受访企业相信未来12个月该企业的东盟业务将保持增长,65%的受访企业认为增长速度将超过10%。受访中国企业最看好的3个东盟市场是马来西亚(65%)、新加坡(60%)和泰国(53%)。
渣打中国企业、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部联席董事总经理鲁静认为:“随着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投资日益紧密,东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首选目的地。中国与东盟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日益融合,东盟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展较为迅速的地区之一,这给中国企业在东盟带来广阔的发展机遇,特别在绿色经济、供应链升级和数字化领域。作为唯一一家在东盟十国都有网点的国际性银行,我们希望继续为中国企业深耕东盟市场提供全面的金融助力。”
渣打中国企业、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部聯席董事总经理谢雯表示:“今年正值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双向经贸合作在‘三十而立’的基础上将迎来更高质量发展。渣打希望携手企业客户共同把握RCEP机遇,包括扩大绿色金融合作以助推可持续发展,赋能跨境电商便利化以进一步释放双边贸易潜力,持续投资供应链金融创新以加速产业链整合,以及拓宽区域合作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地区等更多窗口高效对接东盟市场。”
受访中国企业认为,推动东盟市场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东盟增长迅速、前景广阔的消费市场(56%)、东盟各国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53%)和东盟能够成为可靠的供应链基地(51%)。此外,还有47%的受访企业认为,在一系列自由贸易协议的加持下,东盟能够成为进入其他市场的桥头堡。
在如何推动当地业务增长的具体举措方面,最多的受访企业选择了进行数字化转型(58%),其次是推动可持续性项目或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项目(47%),以及设立新的合资公司或达成新的战略合作(44%)。
此外,受访中国企业认为,开拓东盟市场的主要挑战是制定符合当地市场特点的商业模式(58%),其次是理解当地的监管环境(56%),以及与当地供应商建立供应链体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