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汉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在大汉王朝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纵横驰骋的英雄豪杰。在这众多的豪杰之士中,李广,以其战功之著、遭遇之奇、命运之悲,让人过眼难忘。
初识李广,源于儿时所读的一首唐诗: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掩卷而想,我的眼前变幻化出一个颇具神奇色彩的画面:将军率众到郊外围猎,斩获颇多,乘兴夜归。此时,天将晓而未明,正是月朦胧、鸟朦胧的当口。他们从一处山谷经过时,山石嶙峋,草木丛生。忽然一阵狂风,草丛中似乎有猛兽虎踞。将军张弓搭箭,猛力射之,“嗖”地一箭,正射中那虎。等天色微明,随从跑去草丛中搜寻,只见一块其状如虎的巨石,横卧于秋草之中,将军射出的那支箭,却深深地没进石头之中,雪白的箭羽,还在晨风中摇动。此情此景,让将军自己疑虑顿生。于是他又张弓搭箭,照此巨石连射三箭,可是,箭触顽石,火星进溅,再也不能射入坚石一寸……
唐代诗人卢伦的《塞下曲》,所咏之事,未必全是传说,不然,以“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著称的“良史”司马迁,怎会将其事写入堂皇的正史之中呢?当然,也未必就一定全是事实,难免没有一定的想象与夸张。但李广之善射,那是不争的事实。太史公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所谓“猿臂”,就是双臂有如猿猴之臂,长而有力。李广身材高大,掌阔臂长,任右北平太守时,正当其盛年。想当年,李广镇守右北平,英勇无双,擅长骑射,令以骑射闻名的游牧部族匈奴,闻之也不免魂飞魄丧,连续几年不敢“南下而牧马”,并私下给李广以“飞将军”之绰号。能得到敌人之敬而畏,可见李广当年并非浪得虚名之辈。
右北平,李广时代,为一郡名,最早乃战国时燕国所置,秦因之,治无终县(今天津蓟县),西汉治平刚县(今辽宁凌源市),隶属于幽州刺史部。王莽时改称北顺。东汉时移治土垠县(今河北唐山市丰润)。而被李广射中的那只“石老虎”,被当地人称为虎头石;附近的那个山村,被称为虎头石村,世世代代,沿袭至今。
要知道,“右北平”本身也并非无名之地。早在李广之前1000年,就出过伯夷和叔齐两个大名人。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君的儿子,二人因互相逊让国君之位,双双辞位,逃离家乡。后来,周武王伐纣,兄弟俩以“君臣大义”叩马而谏,结果,如此迂腐之说,丝毫未能动摇武王讨伐纣王、“以暴易暴”的决心。周军一战而入朝歌,纣王自焚而死。商亡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采野菜树果为生,不久饿死于首阳山下。
诚如鲁迅所说,“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现在,“右北平”以伯夷、叔齐、李广为“牌”,搭台唱戏,风生水起,倒是很沾了一些名人的光。然而,与“右北平”有密切关系的这三个名人,其人生结局,都同是悲剧。其中,尤以“飞将军”李广为甚。
二
说到李广,不得不说一下陇西李氏。
李广的先祖是荆珂刺秦王失手后,奉秦王军令率兵追击燕太子丹到辽东的将军李信。李广之父李尚为“成纪令,因居成纪”(《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也是名将,射艺精劲。将门出将,李广出身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加之天生身材(“猿臂”)的优势,于是很早就崭露头角。
秦、汉以后,李氏以分布地域形成了十三郡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京兆李氏。所谓“郡望”,也称“地望”,是指每郡显贵的世族,意即某族姓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每郡都有一个或多个望族。而后世很多李姓名人,都出自陇西李氏,包括公元405年建立十六国中的西凉政权的李暠和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出自陇西李氏。李氏十三望之中,以陇西、赵郡两支名声最大,人口最多。因为大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自唐之后,十三望之李,尊唐帝之旨,各地李姓无不冠以“陇西堂”三字,故后世有所谓“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军攻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应召从军,因能征善战,官至郎中将。李广多次跟随文帝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你李广假如生在高祖时代,万户侯之封,简直唾手可得。汉景帝时期,李广为陇西都尉。吴楚等七国叛乱之时,景帝派大将周亚夫起兵平叛,李广为骁骑都尉,随周亚夫出征击吴。直到武帝时期,李广乃驰骋沙场,主要是驻防汉之北疆,戍防并征讨匈奴。
李广一生大小七十余战,大多数都以出奇制胜,力克匈奴,建立了战功。而其一生却与封爵无缘,究竟是何原因呢?
三
李广所处的时代,汉王朝空前强大。一个年轻而强盛的王朝,难免对周边的生存环境投入更多的关注。李广时代,对中原有威胁的,主要是北方的匈奴。
据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崛起,常为中原之患。
他们“逐水草迁徙”,“食畜肉,饮种酪,衣皮革,被毡裘,住穹庐”,《汉书·匈奴传》中的这种描述,正是当时匈奴人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前3世纪,匈奴统治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阴山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故贾谊《过秦论》谓之“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汉初,承秦之弊,生产力水平低下;此时匈奴崛起。汉高祖亲征匈奴,被匈奴所困,几乎不能脱身,这成为汉朝皇家历代之耻。到汉武帝时期,“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汉书·食货志》),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匈奴的南下骚扰,对大汉王朝的发展空间造成严重威胁。于是乎,汉武帝倾其国力,下决心解决匈奴问题。这才有后来汉王朝与匈奴的多次决战。
四
李广,就是在大汉与匈奴的对决中涌现的豪杰。
景帝时期,匈奴大军进攻上郡。汉景帝命中贵人(宦官),跟随李广阻击匈奴。中贵人带领数十骑与三个匈奴人相遇,中贵人反遭匈奴人射伤。李广料到这三个匈奴人定是猎手,李广带百余人追赶,射死两个,生擒一个。碰巧此时,数千匈奴骑兵突然伏出,情势危急。李广部下都害怕了,主张逃跑。李广说:“此地距汉营很远,若逃跑,定被匈奴追赶。我们不跑,匈奴会怀疑我们有伏兵,不敢来追我。”李广命大家下马解鞍。有人急道:“我离匈奴如此相近,若彼来追,奈何?”李广说:“匈奴见我下马解鞍,定误认为诱敌深入,更不敢轻举妄动。”匈奴果然不再追赶。汉军平安无事。这件事说明,李广不仅勇猛,又足智多谋,临危不乱,颇有大将风度。
元光三年(前129年)西汉三十万大军在马邑(今山西朔县)附近的山谷里埋伏,准备诱歼匈奴主力。谁知被匈奴识破,没有成功。过了四年后,匈奴大军直取上谷。汉武帝派年轻将领卫青率一万兵马,李广率一万兵马,分路出击匈奴。此次出击,汉军与匈奴军从数量上相差悬殊,汉军寡不敌众,损失惨重。在这次战斗中,李广不幸负箭伤被俘。后来,他乘匈奴骑兵疏忽,防备不严,才逃回大营。
尤其是在汉武帝元狩四年,为了抗击匈奴入侵北部边疆,年事已高的李广作了卫青、霍去病的前将军。卫青为了揽功,故意调换了李广的位置,让李广绕道而行,使得他迷失了方向,贻误了战机,该当军律论处。李广一生光明磊落,大小七十余战,立下赫赫战功,如今遭人暗算,土坷垃绊了个大跟头,一生名节,毁于一旦。想到此,李广不禁悲从心起,回望长安,仰天长叹,两行老泪滚滚而下。忽然,他挥刀抹向自己的脖颈,一代名将从此含恨九泉。而闻此噩耗,“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英雄,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五
封建社会,君王杀功臣,那是很常见的;但一个战功赫赫的老将,却因为“不能对刀笔吏”受辱而自杀,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临死前,李广悲叹:“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对刀笔吏。”在临终前,李广仍然心存抱怨。假如卫青不令他从匈奴侧翼长途跋涉,做迂回包抄,他就不会有迷路的可能,也不会受此屈辱。他所以自尽,是因为他深恐历史的记录者一一刀笔之吏会记录下自己的这些败迹,损害自己的英名。
但细细思量,李广之死,除了当时外在的客观原因之外,李广性格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一,缺乏政治敏感。
中国人看一个人有无作为,往往以当官的大小衡量之;而衡量其当官之成败,主要看其在位时间之久暂。
如前所述,李广凭借着自己的赫赫功绩,博得汉文帝的赏识。文帝驾崩,景帝即位,李广又屡获殊荣,很快成为景帝身边禁卫骑兵将军。就在“官星”运动之际,李广却干出了一件官场中人蠢得不能再蠢之事一一私自接受梁王所授之将军印。
景帝三年,七国之乱爆发。吴楚联军首先攻击梁国,梁孝王与吴楚对峙。景帝于匆忙中击败了叛军。李广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了赫赫功绩,但战争期间,梁王将将军印绶私下授予李广,而李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把将将军印纳入怀中。梁孝王是景帝的同母长弟,他们的母亲为窦太后。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梁孝王进京朝见。当时景帝还没有立皇太子。一天,景帝和梁孝王共同陪母亲窦太后在宫中宴饮。酒一喝高,景帝随口而言:“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意思是,等我百年之后,就把帝位传给梁王吧!梁孝王明知道,皇帝哥哥说的并不一定是真心话,但内心还是很高兴的。而作为母亲,看见两个儿子一为皇帝,一为藩王,藩王以后也将“升格”为皇帝,非常疼爱小儿子的窦太后听景帝这么说,不禁喜笑颜开。梁孝王之所以未“伙伙莲花落”参加七国之乱,大概原因就在于此。
从来政治都是冷酷无情的,宫中的权力交接,更是无情之极。等汉景帝酒醒过来,可能也非常懊恼酒桌上的失言。于是乎,从此对乃弟多了一分戒心。谁知道,不识时务的李广,居然在胜负未分的战场上,接受梁王的大印。授印与接印,其行为都令人疑窦顿生。当时,叛乱刚平,天下未安,太后还在。汉景帝明里没有将李广怎样,但暗地里肯定对李广极为不瞒。于是,借“调整”中下级官员之机,将李广远远发配到荒凉的边塞了事。李广的悲剧,根源于此。可惜,李广对此却始终没有参透。
其二,胸襟有欠开阔。
李广曾经有段时间赋闲在家,成天呼朋引伴,饮酒围猎。一次,李广和几个朋友在南山归来,时间很晚,大概已经“宵禁”,一个地方的低级官员“霸陵尉”(大约就是霸陵县的武装部长,或者政法委书记之类),不准李广等人在路上行走了。那时节,因汉文帝陵墓叫霸陵,故而在其地设立霸陵县,霸陵附近有一座亭驿,亭长亦由这位县尉兼任,专司守陵墓之职,所以人称“霸陵尉”。话说李广的随从上前打圆场,说这是从前的将军李广李大人(“故李将军”)。谁知,一根筋的霸陵尉却道:“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就是现任的将军也不准犯夜行路,何况你是前任的将军呢?于是毫不客气地“止广宿亭下”,扣留下李广,只让他停宿在驿亭中。
李广当时是什么表情,善于传神写照的太史公司马迁没有写一个字。我猜想,大约当时李广被气得半死,很久都没有回过神来。心中可能一直在默念:“有朝一日,有朝一日……”世事也真那么凑巧,真那么出人意料:没多久,匈奴再次犯边,皇上重新起用李广,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率军迎战。“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李广随即请求皇帝批准,派那个曾经呵止过他的霸陵尉与他同行;到了前方军中,就把那个县尉斩首了。霸陵尉,多小的一个官员,与其计较,真是丢份!何况,当年他依法而行,可谓“铁面无私”。而至高无上的皇帝,恐怕对此也早有耳闻。只是因为大敌当前,用人之际,不得不牺牲小尉而成全李广。 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件,在后世人们的眼里,居然成了英雄落魄,小人得志的写照,成了“罢官受辱”的一个典故。而那个“青史”没有留下姓名的“霸陵尉”,也因此成了势利眼的典型,被人们多所诟责。唐人骆宾王《帝京篇》诗曰:“门前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杜甫《南极》诗曰:“乱离多醉尉,愁杀李将军。”都认为李广落职失势,受到了霸陵尉的奚落和羞辱,借此感叹世事变迁、世态炎凉。
行笔至此,我不由得想起历史上的另外两个人:
一个是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得志之后,把曾经逼迫他钻裤裆、受胯下之辱的无赖找到,对人言:“此壮士也。”命其为楚中尉(公安部长)。
另一个是韩安国。《史记·韩长儒列传》载:“韩安国(字长孺)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后“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燃)乎?’”田甲嘿嘿一笑,说道:“倘若死灰复燃,我就撒尿浇灭它!”韩安国气得说不出话来。不久,韩安国入狱的事引起太后关注。原来韩安国曾出力调解过景帝和梁王之间的矛盾,使失和的兄弟重归于好,太后为此十分看重韩安国,亲自下诏要梁王起用安国。韩安国被释放,做了梁孝王的“内史”。狱吏田甲怕他报复,连夜逃走。韩安国听说狱吏逃亡,故意扬言说,田甲如不赶快回来,就宰了他一家老小。田甲只好回来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讽刺他道:“现在死灰复燃,你可以撒尿了——”田甲吓得面无人色,连连磕头求饶。“起来吧。像你这样的人,才不值得我报复!”韩安国面无怒色,并无惩罚田甲之意。田甲大感意外,更加觉得无地自容。
与韩信和韩安国相比,李广所受到的“打击”,仅仅是依法禁止其“夜行”,连“侮辱”都说不上。可是,在李广的眼里,他作为曾经的将军的尊严受到了冒犯、受到了挑战。于是乎,在重新得势后,他对那个“霸陵尉”采取了剥夺其生命的最严厉的手段,甚至于连一个掩人耳目的“借口”都不需要。
平心而论,李广诛杀霸陵尉之行为,根本就毫无必要。围猎之于职业军人,显然也有预防“髀肉复生”、免得荒废了射箭技艺的意思,本无可厚非;但因围猎而埋下仇杀的种子,就匪夷所思了。睚眦必报,以泄私愤,滥用权力,以图一快,与“二韩”一比,李广之心胸、气量,恐怕很难令人恭维吧?
六
往事越千年。想当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天生善射的李广,纵横驰骋,弯弓射虏。难怪,人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司马迁说,“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李广的叔伯弟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却被封了乐安侯,后来还当了一段时间丞相。李广的部下,“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封侯的也数不胜数。可是李广呢,至死也只是个将军。
这就让李广更郁闷了。
于是他就找了个算命先生王朔。《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了李广和王朔的整个对话。
李广说:“大汉与匈奴开战几十次,我几乎每次参与,战功无数。我的部下封侯的数十人,可我却一侯不得,这是何故?”
算命先生说:“您好好反思,有过大的遗憾吗?”
李广想了好一阵,道:“我曾经担任陇西太守。一次,羌人反叛,我诱降了他们,随即将八百余名投降者同日杀死。至今,这件事让我惭愧于心。”
王朔叹了口气,道:“作为军人,最大的祸事就是‘杀降’。这正是将军您不得封侯的原因所在哦!”
凡是英雄,都有其历史的局限;如同古希腊著名英雄阿喀琉斯,他虽然全身刀枪不入,但一只脚后跟腱却是其致命的弱点。对李广,我们不能要求他超越其所处的时代,我们更不能要求他“完美无缺”,成为“酒精考验”的伟大的布尔什维克。
所以,每次看到太史公记载的这一段对话,我一直都在想:当年李广听了王朔的话,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是失望、怅然若失,还是默然,甚至恍然大悟?
但不管怎么说,西汉中期与匈奴的历次大战,李广几乎无役不与。其彪悍的作风,其赫赫的战功,其磊落的人格,无不让人敬佩。被文豪鲁迅高度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其人物传记本来多以传主之姓名为篇名,但对李广的传记,却以《李将军列传》称之。太史公司马迁还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总结式语言,高度评价李广的战功和他在普通士兵与百姓中的影响。由此可见,李广,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被关注的人物。
唐人有言:“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王维《老将行》)。人们常常思考:李广一生命蹇,未能建立彪炳史册的巨大功勋,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正因为如此,李广的命运,才更多地引起后世人们深深的同情,也容易在有与李广相同命运的文人武士的心中,产生极大的共鸣。对此,南宋那个善用他人之酒浇自己块垒的辛弃疾,在其《八声甘州》中,以一种沉郁的风格,大加渲染:“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南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托封侯事,岁晚田间……”
面对人生无法捉摸的“命运”,看到李广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人们不禁要问一一
时耶?
运耶?
抑或命耶?
汉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在大汉王朝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纵横驰骋的英雄豪杰。在这众多的豪杰之士中,李广,以其战功之著、遭遇之奇、命运之悲,让人过眼难忘。
初识李广,源于儿时所读的一首唐诗: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掩卷而想,我的眼前变幻化出一个颇具神奇色彩的画面:将军率众到郊外围猎,斩获颇多,乘兴夜归。此时,天将晓而未明,正是月朦胧、鸟朦胧的当口。他们从一处山谷经过时,山石嶙峋,草木丛生。忽然一阵狂风,草丛中似乎有猛兽虎踞。将军张弓搭箭,猛力射之,“嗖”地一箭,正射中那虎。等天色微明,随从跑去草丛中搜寻,只见一块其状如虎的巨石,横卧于秋草之中,将军射出的那支箭,却深深地没进石头之中,雪白的箭羽,还在晨风中摇动。此情此景,让将军自己疑虑顿生。于是他又张弓搭箭,照此巨石连射三箭,可是,箭触顽石,火星进溅,再也不能射入坚石一寸……
唐代诗人卢伦的《塞下曲》,所咏之事,未必全是传说,不然,以“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著称的“良史”司马迁,怎会将其事写入堂皇的正史之中呢?当然,也未必就一定全是事实,难免没有一定的想象与夸张。但李广之善射,那是不争的事实。太史公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所谓“猿臂”,就是双臂有如猿猴之臂,长而有力。李广身材高大,掌阔臂长,任右北平太守时,正当其盛年。想当年,李广镇守右北平,英勇无双,擅长骑射,令以骑射闻名的游牧部族匈奴,闻之也不免魂飞魄丧,连续几年不敢“南下而牧马”,并私下给李广以“飞将军”之绰号。能得到敌人之敬而畏,可见李广当年并非浪得虚名之辈。
右北平,李广时代,为一郡名,最早乃战国时燕国所置,秦因之,治无终县(今天津蓟县),西汉治平刚县(今辽宁凌源市),隶属于幽州刺史部。王莽时改称北顺。东汉时移治土垠县(今河北唐山市丰润)。而被李广射中的那只“石老虎”,被当地人称为虎头石;附近的那个山村,被称为虎头石村,世世代代,沿袭至今。
要知道,“右北平”本身也并非无名之地。早在李广之前1000年,就出过伯夷和叔齐两个大名人。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君的儿子,二人因互相逊让国君之位,双双辞位,逃离家乡。后来,周武王伐纣,兄弟俩以“君臣大义”叩马而谏,结果,如此迂腐之说,丝毫未能动摇武王讨伐纣王、“以暴易暴”的决心。周军一战而入朝歌,纣王自焚而死。商亡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采野菜树果为生,不久饿死于首阳山下。
诚如鲁迅所说,“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现在,“右北平”以伯夷、叔齐、李广为“牌”,搭台唱戏,风生水起,倒是很沾了一些名人的光。然而,与“右北平”有密切关系的这三个名人,其人生结局,都同是悲剧。其中,尤以“飞将军”李广为甚。
二
说到李广,不得不说一下陇西李氏。
李广的先祖是荆珂刺秦王失手后,奉秦王军令率兵追击燕太子丹到辽东的将军李信。李广之父李尚为“成纪令,因居成纪”(《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也是名将,射艺精劲。将门出将,李广出身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加之天生身材(“猿臂”)的优势,于是很早就崭露头角。
秦、汉以后,李氏以分布地域形成了十三郡望,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京兆李氏。所谓“郡望”,也称“地望”,是指每郡显贵的世族,意即某族姓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每郡都有一个或多个望族。而后世很多李姓名人,都出自陇西李氏,包括公元405年建立十六国中的西凉政权的李暠和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出自陇西李氏。李氏十三望之中,以陇西、赵郡两支名声最大,人口最多。因为大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自唐之后,十三望之李,尊唐帝之旨,各地李姓无不冠以“陇西堂”三字,故后世有所谓“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军攻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应召从军,因能征善战,官至郎中将。李广多次跟随文帝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你李广假如生在高祖时代,万户侯之封,简直唾手可得。汉景帝时期,李广为陇西都尉。吴楚等七国叛乱之时,景帝派大将周亚夫起兵平叛,李广为骁骑都尉,随周亚夫出征击吴。直到武帝时期,李广乃驰骋沙场,主要是驻防汉之北疆,戍防并征讨匈奴。
李广一生大小七十余战,大多数都以出奇制胜,力克匈奴,建立了战功。而其一生却与封爵无缘,究竟是何原因呢?
三
李广所处的时代,汉王朝空前强大。一个年轻而强盛的王朝,难免对周边的生存环境投入更多的关注。李广时代,对中原有威胁的,主要是北方的匈奴。
据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崛起,常为中原之患。
他们“逐水草迁徙”,“食畜肉,饮种酪,衣皮革,被毡裘,住穹庐”,《汉书·匈奴传》中的这种描述,正是当时匈奴人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匈奴建国以前,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那时的部落和部族联盟的情况是“时大时小,别散分离”,“各分散居溪谷,自幼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相一”。后来的匈奴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
自西周起,戎族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林胡、楼烦多次侵扰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驱逐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等县。林胡、楼烦北迁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曾大败匈奴。前3世纪,匈奴统治分为中央王庭、东部的左贤王、西部的右贤王,控制着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中亚北部、中国东北等地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14年,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陕西榆林)。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据阴山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故贾谊《过秦论》谓之“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汉初,承秦之弊,生产力水平低下;此时匈奴崛起。汉高祖亲征匈奴,被匈奴所困,几乎不能脱身,这成为汉朝皇家历代之耻。到汉武帝时期,“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汉书·食货志》),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匈奴的南下骚扰,对大汉王朝的发展空间造成严重威胁。于是乎,汉武帝倾其国力,下决心解决匈奴问题。这才有后来汉王朝与匈奴的多次决战。
四
李广,就是在大汉与匈奴的对决中涌现的豪杰。
景帝时期,匈奴大军进攻上郡。汉景帝命中贵人(宦官),跟随李广阻击匈奴。中贵人带领数十骑与三个匈奴人相遇,中贵人反遭匈奴人射伤。李广料到这三个匈奴人定是猎手,李广带百余人追赶,射死两个,生擒一个。碰巧此时,数千匈奴骑兵突然伏出,情势危急。李广部下都害怕了,主张逃跑。李广说:“此地距汉营很远,若逃跑,定被匈奴追赶。我们不跑,匈奴会怀疑我们有伏兵,不敢来追我。”李广命大家下马解鞍。有人急道:“我离匈奴如此相近,若彼来追,奈何?”李广说:“匈奴见我下马解鞍,定误认为诱敌深入,更不敢轻举妄动。”匈奴果然不再追赶。汉军平安无事。这件事说明,李广不仅勇猛,又足智多谋,临危不乱,颇有大将风度。
元光三年(前129年)西汉三十万大军在马邑(今山西朔县)附近的山谷里埋伏,准备诱歼匈奴主力。谁知被匈奴识破,没有成功。过了四年后,匈奴大军直取上谷。汉武帝派年轻将领卫青率一万兵马,李广率一万兵马,分路出击匈奴。此次出击,汉军与匈奴军从数量上相差悬殊,汉军寡不敌众,损失惨重。在这次战斗中,李广不幸负箭伤被俘。后来,他乘匈奴骑兵疏忽,防备不严,才逃回大营。
尤其是在汉武帝元狩四年,为了抗击匈奴入侵北部边疆,年事已高的李广作了卫青、霍去病的前将军。卫青为了揽功,故意调换了李广的位置,让李广绕道而行,使得他迷失了方向,贻误了战机,该当军律论处。李广一生光明磊落,大小七十余战,立下赫赫战功,如今遭人暗算,土坷垃绊了个大跟头,一生名节,毁于一旦。想到此,李广不禁悲从心起,回望长安,仰天长叹,两行老泪滚滚而下。忽然,他挥刀抹向自己的脖颈,一代名将从此含恨九泉。而闻此噩耗,“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英雄,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五
封建社会,君王杀功臣,那是很常见的;但一个战功赫赫的老将,却因为“不能对刀笔吏”受辱而自杀,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临死前,李广悲叹:“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对刀笔吏。”在临终前,李广仍然心存抱怨。假如卫青不令他从匈奴侧翼长途跋涉,做迂回包抄,他就不会有迷路的可能,也不会受此屈辱。他所以自尽,是因为他深恐历史的记录者一一刀笔之吏会记录下自己的这些败迹,损害自己的英名。
但细细思量,李广之死,除了当时外在的客观原因之外,李广性格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其一,缺乏政治敏感。
中国人看一个人有无作为,往往以当官的大小衡量之;而衡量其当官之成败,主要看其在位时间之久暂。
如前所述,李广凭借着自己的赫赫功绩,博得汉文帝的赏识。文帝驾崩,景帝即位,李广又屡获殊荣,很快成为景帝身边禁卫骑兵将军。就在“官星”运动之际,李广却干出了一件官场中人蠢得不能再蠢之事一一私自接受梁王所授之将军印。
景帝三年,七国之乱爆发。吴楚联军首先攻击梁国,梁孝王与吴楚对峙。景帝于匆忙中击败了叛军。李广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了赫赫功绩,但战争期间,梁王将将军印绶私下授予李广,而李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把将将军印纳入怀中。梁孝王是景帝的同母长弟,他们的母亲为窦太后。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梁孝王进京朝见。当时景帝还没有立皇太子。一天,景帝和梁孝王共同陪母亲窦太后在宫中宴饮。酒一喝高,景帝随口而言:“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意思是,等我百年之后,就把帝位传给梁王吧!梁孝王明知道,皇帝哥哥说的并不一定是真心话,但内心还是很高兴的。而作为母亲,看见两个儿子一为皇帝,一为藩王,藩王以后也将“升格”为皇帝,非常疼爱小儿子的窦太后听景帝这么说,不禁喜笑颜开。梁孝王之所以未“伙伙莲花落”参加七国之乱,大概原因就在于此。
从来政治都是冷酷无情的,宫中的权力交接,更是无情之极。等汉景帝酒醒过来,可能也非常懊恼酒桌上的失言。于是乎,从此对乃弟多了一分戒心。谁知道,不识时务的李广,居然在胜负未分的战场上,接受梁王的大印。授印与接印,其行为都令人疑窦顿生。当时,叛乱刚平,天下未安,太后还在。汉景帝明里没有将李广怎样,但暗地里肯定对李广极为不瞒。于是,借“调整”中下级官员之机,将李广远远发配到荒凉的边塞了事。李广的悲剧,根源于此。可惜,李广对此却始终没有参透。
其二,胸襟有欠开阔。
李广曾经有段时间赋闲在家,成天呼朋引伴,饮酒围猎。一次,李广和几个朋友在南山归来,时间很晚,大概已经“宵禁”,一个地方的低级官员“霸陵尉”(大约就是霸陵县的武装部长,或者政法委书记之类),不准李广等人在路上行走了。那时节,因汉文帝陵墓叫霸陵,故而在其地设立霸陵县,霸陵附近有一座亭驿,亭长亦由这位县尉兼任,专司守陵墓之职,所以人称“霸陵尉”。话说李广的随从上前打圆场,说这是从前的将军李广李大人(“故李将军”)。谁知,一根筋的霸陵尉却道:“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就是现任的将军也不准犯夜行路,何况你是前任的将军呢?于是毫不客气地“止广宿亭下”,扣留下李广,只让他停宿在驿亭中。
李广当时是什么表情,善于传神写照的太史公司马迁没有写一个字。我猜想,大约当时李广被气得半死,很久都没有回过神来。心中可能一直在默念:“有朝一日,有朝一日……”世事也真那么凑巧,真那么出人意料:没多久,匈奴再次犯边,皇上重新起用李广,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率军迎战。“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李广随即请求皇帝批准,派那个曾经呵止过他的霸陵尉与他同行;到了前方军中,就把那个县尉斩首了。霸陵尉,多小的一个官员,与其计较,真是丢份!何况,当年他依法而行,可谓“铁面无私”。而至高无上的皇帝,恐怕对此也早有耳闻。只是因为大敌当前,用人之际,不得不牺牲小尉而成全李广。 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件,在后世人们的眼里,居然成了英雄落魄,小人得志的写照,成了“罢官受辱”的一个典故。而那个“青史”没有留下姓名的“霸陵尉”,也因此成了势利眼的典型,被人们多所诟责。唐人骆宾王《帝京篇》诗曰:“门前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杜甫《南极》诗曰:“乱离多醉尉,愁杀李将军。”都认为李广落职失势,受到了霸陵尉的奚落和羞辱,借此感叹世事变迁、世态炎凉。
行笔至此,我不由得想起历史上的另外两个人:
一个是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得志之后,把曾经逼迫他钻裤裆、受胯下之辱的无赖找到,对人言:“此壮士也。”命其为楚中尉(公安部长)。
另一个是韩安国。《史记·韩长儒列传》载:“韩安国(字长孺)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后“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燃)乎?’”田甲嘿嘿一笑,说道:“倘若死灰复燃,我就撒尿浇灭它!”韩安国气得说不出话来。不久,韩安国入狱的事引起太后关注。原来韩安国曾出力调解过景帝和梁王之间的矛盾,使失和的兄弟重归于好,太后为此十分看重韩安国,亲自下诏要梁王起用安国。韩安国被释放,做了梁孝王的“内史”。狱吏田甲怕他报复,连夜逃走。韩安国听说狱吏逃亡,故意扬言说,田甲如不赶快回来,就宰了他一家老小。田甲只好回来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讽刺他道:“现在死灰复燃,你可以撒尿了——”田甲吓得面无人色,连连磕头求饶。“起来吧。像你这样的人,才不值得我报复!”韩安国面无怒色,并无惩罚田甲之意。田甲大感意外,更加觉得无地自容。
与韩信和韩安国相比,李广所受到的“打击”,仅仅是依法禁止其“夜行”,连“侮辱”都说不上。可是,在李广的眼里,他作为曾经的将军的尊严受到了冒犯、受到了挑战。于是乎,在重新得势后,他对那个“霸陵尉”采取了剥夺其生命的最严厉的手段,甚至于连一个掩人耳目的“借口”都不需要。
平心而论,李广诛杀霸陵尉之行为,根本就毫无必要。围猎之于职业军人,显然也有预防“髀肉复生”、免得荒废了射箭技艺的意思,本无可厚非;但因围猎而埋下仇杀的种子,就匪夷所思了。睚眦必报,以泄私愤,滥用权力,以图一快,与“二韩”一比,李广之心胸、气量,恐怕很难令人恭维吧?
六
往事越千年。想当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天生善射的李广,纵横驰骋,弯弓射虏。难怪,人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司马迁说,“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李广的叔伯弟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却被封了乐安侯,后来还当了一段时间丞相。李广的部下,“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封侯的也数不胜数。可是李广呢,至死也只是个将军。
这就让李广更郁闷了。
于是他就找了个算命先生王朔。《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了李广和王朔的整个对话。
李广说:“大汉与匈奴开战几十次,我几乎每次参与,战功无数。我的部下封侯的数十人,可我却一侯不得,这是何故?”
算命先生说:“您好好反思,有过大的遗憾吗?”
李广想了好一阵,道:“我曾经担任陇西太守。一次,羌人反叛,我诱降了他们,随即将八百余名投降者同日杀死。至今,这件事让我惭愧于心。”
王朔叹了口气,道:“作为军人,最大的祸事就是‘杀降’。这正是将军您不得封侯的原因所在哦!”
凡是英雄,都有其历史的局限;如同古希腊著名英雄阿喀琉斯,他虽然全身刀枪不入,但一只脚后跟腱却是其致命的弱点。对李广,我们不能要求他超越其所处的时代,我们更不能要求他“完美无缺”,成为“酒精考验”的伟大的布尔什维克。
所以,每次看到太史公记载的这一段对话,我一直都在想:当年李广听了王朔的话,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是失望、怅然若失,还是默然,甚至恍然大悟?
但不管怎么说,西汉中期与匈奴的历次大战,李广几乎无役不与。其彪悍的作风,其赫赫的战功,其磊落的人格,无不让人敬佩。被文豪鲁迅高度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其人物传记本来多以传主之姓名为篇名,但对李广的传记,却以《李将军列传》称之。太史公司马迁还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总结式语言,高度评价李广的战功和他在普通士兵与百姓中的影响。由此可见,李广,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被关注的人物。
唐人有言:“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王维《老将行》)。人们常常思考:李广一生命蹇,未能建立彪炳史册的巨大功勋,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正因为如此,李广的命运,才更多地引起后世人们深深的同情,也容易在有与李广相同命运的文人武士的心中,产生极大的共鸣。对此,南宋那个善用他人之酒浇自己块垒的辛弃疾,在其《八声甘州》中,以一种沉郁的风格,大加渲染:“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南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托封侯事,岁晚田间……”
面对人生无法捉摸的“命运”,看到李广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人们不禁要问一一
时耶?
运耶?
抑或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