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刀舞挥写诗意

来源 :首席ELIT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1983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妪背负天真幼童, 衣衫褴褛拘偻着身躯, 如同枯藤老树突发新枝的瞬间, 生命在顽强地传递着。徐匡画里有感动人心的质朴纯真。剥离色彩之后的宁静极富穿透力,他的版画很古典。采访回来途中,雨丝浙浙沥沥从车窗掠过,霎时倾斜成徐匡的笔触。
  
  我一坐下就迫不及待与徐匡聊他的画。“能够生活在这样的大时代,我由衷地感到幸运。”可是徐匡没接我的话题,开门见山第一句,就从他饱含情绪的声调中迸了出来。随后,他便以他丰富有趣表情,径自说将起来。
  “60年前我就住在上海,就是万航渡路一带。”他用上海话连说几遍“万航渡路”,其口音之纯正令我诧异。
  “我老家在四川,后来逃难到了湖南,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家里有六个子女,我排行老三,生活很困难,跟老师申请补助很不好意思,一直就想进个公费工艺学校。
  小学毕业后,全国解放了,正好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第一次招生,我是半遂了心愿半稀里糊涂考进了美术组。行知艺术学校全部免费,所以我真的是党培养起来的。”看得出,激情年代的火苗,至今还在徐匡童贞一样的心中燃烧。
  行知艺术学校在解放初由政府出资,在少年中培养各类艺术人才,因为经验不足,只办了一年就解散了,学生转入普通中学。虽然时间不长,不过,那一拨人后来都在各艺术领域成为娇娇者。徐匡的姐姐原来也在行知学艺术学校音乐组,他入学时,姐姐已经参加工作,在上海合唱团。
  美院附中
  行知艺术学校给了徐匡最初的艺术启蒙,绘画专业学习是他到了北京以后的事。行知学校没了,徐匡已迷恋上绘画,一心只想考美校深造。那时华东地区美术最高学府是浙江美术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由于体制的关系,浙江美院在名义上是中央美院的华东分院。小孩子脾气,打定主意,不读则已,要读就读总院。就这么着,年少气狂的徐匡拎个破皮箱就上了火车。
  “父母不希望走那么远,当时姐姐写信告诉我,我们这么多人送你,你都不看我们,就这样离开家了。”徐匡回忆道。
  在北京,他住进同学家的厨房里,赶在最后一天报上了名。发榜那天,他紧张得都不敢看,就怕心愿落空,最后终于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找到了自己。又是公费学校,对徐匡来说真的太幸福了。
  附中当时不单准备为中央美院输送人才,也为日益需要的当时社会主义宣传做美术人才的普及工作。徐匡就在中央美院附中的四年中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他的一手好素描就是在那里学得。每天上午业务课,下午文化课。第四年就什么都来一点,雕塑、木刻等。
  一年级时,他成绩一般,三年级时姐姐去苏联柴格夫斯基学院学音乐,那个年代,人人向往去苏联留学,有姐姐在那边的他,心中暗自定下了留学的目标,三四年级门门功课都得满分。
  
  《待渡》
  1957年,到了三年级,突然之间就开始了反右。已经是团支部书记的他就是想不通平常好好的同学和老师,一夜之间怎么就变成了右派,不免心生同情之心。这事想久了,却越发觉得自己问题严重,怎么能同情呢,徐匡觉得自己真的要改造。
  “当时接触到高尔基的文学,对我影响非常大,还有米丘林,牛虻写的书等等都是对我们青年一代很大改变的。
  我和另一个同学发现四川有油田,是川中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私下就写了信,可以去那里写美术字、出墙报嘛,我们非常愿意去给工农兵服务。就是一直没有回音。”五十年后,徐匡说起来还有些跃跃欲试。毕业时他却被分配到了四川的重庆美协。后来才知道重庆美协的要求调来两个业务好点的同学。
  临别时校长婉惜地告诉他,他的成绩完全可以考中央美院,事已至此徐匡依然不给余地说:“我不考。”
  以后整整50年徐匡一直在美协工作。开始什么都干,编重庆画报,采访,回来编剧本、画连环画,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
  “到单位后,才真正理解真正为工农兵服务的意义。我的第一个作品《待渡》就是由深入生活的速写稿演变过来的”徐匡说。
  1958年徐匡到重庆,第二年就创作了成名作《待渡》。水光粼粼渡口,四位青年建设者静静等待出发,三位女青年,有阅读,有遐想。大江的亮部一位男青年意气风发遥望远方,表现那个激情年代青年人献身祖国的豪情,其实也是徐匡自己热切希望加入这一洪流的自我写照。
  同年,莱比锡“世界版画比赛会”,中国选送10幅作品参赛,《待渡》是其中一幅,这在当时美术界是一件大事,各大报刊都有报道,《人民日报》发表了这个作品,那年徐匡21岁。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徐匡版画创作的高峰期,这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的《草地诗篇》是1米以上的大幅木刻,真实、精致、深入地刻画人物和环境,刀刀到位,一丝不苟,将木刻刻到极致,这种版画风格在中外版画中极为少见。
  《草地诗篇》刻画了那一代女青年的风采,白马俯首,伏帖地让她在背上写诗,广阔天空浮动白云,辽阔草地百花争艳,昔日红军走过的草地而今生机盎然。
  1975年,文革还没有结束,人民处于审美饥渴之中,《草地诗篇》一经展出就引起轰动,长久不衰。30多年过去了,生命力犹存,唤起观众对一个时代的群体记忆,成为时代象征。
  第二年,徐匡和阿鸽深入西藏生活9个月,前后构思两三年,完成又一力作《主人》,这回没有情节,也没有背景,以极其概括手法表现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重大主题。手执镐头的藏族男子,不卑不亢,微笑中透着威武,铜像般站在观众面前。《主人》在1979年全国美展中夺得一等奖。
  1984年,又一力作《高原的阳光》再次获得当年全国美展银奖。
  
  重拾刻刀
  至此,徐匡兴趣转向油画,几乎停止了20年版画创作,还当起了美协“画家村”村长。
  ”老的版画家都说你已经搞到极致了,再弄下去没有突破了。其实这个是随着时代发展的,版画只能这么简单,味道有,但却是那个时代的东西。审美观是在变化的,跟不上群众的欣赏水平。为什么停一段时间,就是在思考,需要突破自己。“徐匡接着道。
  2004年,全国美展版画部分在四川展出,徐匡不得已重新出山。在检视过去几十年的创作素材时,目光在一张边边角的场景中的一对祖孙身上停住。饱经风霜的老人背着现代的孙儿向前走,老人陈旧的藏袍、草帽、紊乱的花鬓,与孙儿的新衣、新帽、稚气的表情形成对比,画面闪烁人性光芒,平凡中现出人生真谛。
  ”这种对比深深的触动了我,我从来没有画过这么大的,我爱人都感到惊讶,怎么会画这么大的。“徐匡有些激动。
  这就是后来的《奶奶》,作品感动了评委,在当年全国美展所有作品中惟一取得评委全票,再一次获得最高奖。那年全国美展所有获奖作品赴韩国展出时,《奶奶》被印成展览的海报。
  
  业界点评之徐匡
  
  我认为他是充实的寂寞,自信的孤独。一个艺术家要想达到艺术的高境界,必然要走寂寞之道,在寂寞中冷静思考,于孤独中完成艺术上的升华。在人们热衷于包装与宣传,追求名与利的今天,徐匡的做法很容易被看成是与时代潮流不相合融的异类。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
  一位杰出的画家,其作品大都具备独特性、象征性、审美性。徐匡的版画作品具备了上述“三性”,他用个性的艺术语言创造了象征不同时期的典型人物和审美追求,使自己的作品在广大人民心中扎下根,在艺术之林确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地位,因此,他的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李焕民
  徐匡的艺术给人的启示太多太多。他的低调,他的安静,他的投入,他对生活与艺术的热情,在这个浮躁、炒作、苍白和无病呻吟充斥的当代画坛,显得那样的另类与格格不入。但是,徐匡的杰出的创造,连同无数观众的感动与震撼,却显示出来自生活出自真诚的现实主义艺术无限的生命之力。
  —— 四川师范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四川大学教授林木
其他文献
一、房子与房东  卡佛街(Carver Street)是一条很短的街道,左侧临近哈佛神学院,右侧靠近Star Market,在这条街道的居民基本上是美国白人中产阶层。卡佛街十六号是一种在新英格兰地区常见的建筑,木质结构的两层小楼,从街道转入别墅的街口是一棵硕大的绣球树,二○一七年八月上旬我带着孩子刚抵达的时候开满了淡紫色的绣球花。外墙主体是青灰色,凡是窗户及周边都是乳白色,前后各有一个花园。前花园
期刊
【白桦】知名作家,代表作有叙事长诗《孔雀》、《山涧铃响马帮来》、电影文学剧本《今夜星光灿烂》、《苦恋》、话剧《曙光》等。     美丽的衣裳  很快,中甸县长给我介绍了一个朋友,年轻的千总P。这位骏马轻裘的千总精通汉文,曾在西南民族学院学习。我经常到他家里去作客。他的父亲已经去世,我到他家作客的时候,他的新婚妻子常常住在娘家,娘家也是头人,住在他们自己的领地里,娘家的领地在金沙江和澜沧江之间的狭窄
期刊
上海和香港,一直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先锋城市。两地虽隔千里,却在历史上互为影响,人员互动交流。细数两地近百年来在建筑上的影响,是十分有意思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本土的专业建筑师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设计事务所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天津和广州等城市。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的“黃金十年”,中国建筑师在上述城市贡献了许多高质量的设计,包括倾向于 “艺术装饰”(Art Deco)风的重要建筑。而此
期刊
【周加华】知名画家,《首席ELITE》杂志艺术顾问,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生活记事》、画册《周加华作品集》、《我的图画故事》等。     不著功利,只是她心中有爱而需要释放,而选择油画材料的表现,也正契合她心中的喜好和天赋的才情。能透过五颜六色的颜料在画布上铺层勾勒,这不仅仅可以让她的情绪获得自由的宣泄,委婉而实诚地,倾诉她对人生的感悟和诸多美好的期盼。而更重
期刊
程金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故乡甘肃,在兰州大学任教。他在教授文学课程之余,又因地利而研究起马家窑文化来,并扩展到整个陶瓷艺术,写有这方面的专著。他知道我对中国古代美学感兴趣,曾多次邀请我到甘肃去参观马家窑彩陶文化,我也很想去长长见识,但都因杂事而未能成行。今年他又发出邀请,我想,我已年届八五高龄,再不去,以后怕要走不动了,于是下定决心,付诸行动。另一位甘肃籍学生林少雄,在上海大学任
期刊
现实中的波西米亚,是一片远离大海的内陆。  在奥地利女诗人英格褒·巴赫曼(Ingeborg Bachmann)的诗中,它成了一片面朝大海的开放之地。《波西米亚在海边》,陈述句式的标题,如此掷地有声,不容置疑:  如果这儿的房屋是绿的,我就走进其中的一所。  如果这儿的桥梁是完好的,我就踩在坚实的土地上。  如果爱的努力永远是徒劳,我也乐意在这里失去。  倘若不是我,那便是像我一样好的某个人。  如
期刊
二○一八年十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小剧场,九位乐手正在表演激浪派成员、美国作曲家菲利普·科纳(Philip Corner)的作品Fluxus Reality。包括菲利普·科纳在内的九位表演者基本处于静止的状态,偶尔发出了一两下的声音,锣从手指滑落,琴弓轻快地点过琴弦,吉他的一个拨音……一切都十分地克制,表演者没有什么表情,留出了大片的空白。当然近五十分钟这样的表演对于观众是难耐的,于是身体挪动在
期刊
“一切居所将被洪水席卷,人类将归于灭绝……巨大力量的风暴与台风混合,洪水漫过神庙,七日七夜,境内一切都淹没。”一八七二年从尼尼微出土的“洪水泥板”为我们保留了人类最早的水灾记录文献,《吉尔伽美什》这部苏美尔-巴比伦史诗在大约四千年前就将洪灾归于神的旨意。当洪水英雄乌特纳庇什丁(Utnapishtim)向淡水与智慧之神埃阿(Ea)求问神谕,埃阿除了指点他如何建造船只,还用谜般的语言让乌特纳庇什丁向城
期刊
卡森·麥卡勒斯(1917-1967)     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我只遇到过很少的我们。  —《心是孤独的猎手》一、心之猎手  上边题记的这句话几乎是麦卡勒斯所有文本的起源。“精神上的隔离”,强烈到近乎偏执的爱,以及爱与被爱一同对等发生的不可能,便是她创作永恒的母题。但这对于敏感者通常纯是痛苦的体验,在她身上竟如蚌壳含珠,最终催生出巨大而绚烂的创造力。  而首先,麦卡勒斯是谁?  她被誉为“福克纳之
期刊
抗战军兴,后方方兴;重庆成了陪都,昆明则成了至关重要的后方:一方面以西南联大的西迁为标志,一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重镇之一;另一方面稍后也成为盟军抗日的后方兼前方重镇。兼此二任,各路人马汇集,昆明一时呈现百物繁兴的局面—酒菜馆从来就是繁兴的标志,粤菜馆当然也不可或缺。一方面广东与云南同处大西南,如张君劢《历史上中华民族中坚分子之推移与西南之责任》即作如是观;另一方面地理相近,往来者众,广东又好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