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专有名词,它们涉及历史,文学,地理,风俗,文化等知识。 在古诗词翻译中大量存在的文化缺省现象也能在专有名词英译中找到不少例子。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由于译语读者缺乏对于原诗文化背景和该国风土人情方面知识的掌握,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译语读者对原诗词的语言与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削弱了他们对古诗词文化魅力的体会,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文化交际目的。 作为承担交际桥梁纽带作用的译者而言,最大程度地传递原诗信息和在最小程度上减少交际失误是应该尽力达到的目标。 因此,对于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意象的恰当判断和处理就成了衡量翻译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1. 中国译者对于古典诗词中专有名词英译的文化缺省的处理
国内和国外许多译者在处理原诗专有名词时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 由于中国译者有着与原诗作者相同的文化背景,他们能够理解原诗中的文化缺省意象所隐含的意义,因此他们更有可能成功地处理文化缺省问题。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译者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在下文中笔者会对中国译者处理古典诗词中专有名词英译的特征进行简要分析,并试图呈现译文的精彩及不足之处。先看译文示例(对名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不同英译处理):
Version one: "even today I forget not Hsiang Yu./ Who refused to go the east side of the river" (Tr. Hu Pingqing)
Version two: "Xiang Yu, who would rather perish than survive/ By crossing the river, is held in esteem high" (Zhuo Zhenying)
Version three: "Think of Xiang Yu who'd not survive/His men whose blood for him was shed" (Xu Yuanchong)
Version Four: "Up to now Xiang Yu is still remembered/ Because he rather died than surrendered" (Yang Jihe)
Version Five: "I remember how general Xiang Yu killed himself rather than come back a failure" (Wang Shouyi)
倘若没有注释,那么“Xiang Yu"(或Hsiang Yu)这个音节组合对于西方人来说便没有任何意义,无论他们能多么准确地拼写或发音。前两个译文都采取音译的方式,缺乏文化语境,而后三个译文都给出了补偿式的注解,帮助读者理解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东,是因为他在战争失败后自觉无颜面对家乡父老的深深愧疚感。这种处理方式让即使身处异域文化背景中的读者也能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言简意赅的精妙之处。 再来看看中国译者的更多译例:
例2: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Farewell to Xin Jian at Lotus Tower
A cold rain mingled with East Stream invades the night;
At dawn you leave the Southern hills lonely in haze.
If my friends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 I'm all right,
My heart is free of stain as ice in crystal vase.
(许渊冲 2000b:83)
从许先生的翻译中能看出,原诗中的“吴”并没有被译出来,“楚山”被译为"Southern hills",“洛阳”译为"the North"。标题中的两个专有名词“芙蓉楼”和“辛渐”仍然被译为专有名词 "Lotus Tower" and "Xin Jian"。在此译文中,表示方向的意义被强调了;译者通过增加"Eastern",将“楚山”和“洛阳”译为"Southern hills"和"the North"的方式来增加可能与原诗有关联的方位含义。这种处理方式的弊端在于原诗的联想意义不能被完整传递出来,具体内容有些过于抽象化,而它的优势在于“把诗人的个人经历转化成普遍经历”,从而达到让读者去体会,想象和再创作的目的。在许先生的许多译文中原诗的专有名词都通过“浅化法”译为了普通名词,这是他对创译法实践的一种体现。
2. 国外译者对中国古典诗词中专有名词英译的文化缺省的处理
对于国外译者来说,古诗词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可能更难完美,因为他们不像国内译者那样与中国读者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原诗中的文化缺省信息会更难处理。 一些国外译者没能成功传达原诗中专有名词所包含的文化缺省意象,但我们仍然能发现一些恰当优秀的译文。首先来看看对诗经中名句的不同翻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Version One:
‘Fair, fair,’cry the ospreys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
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Fit bride for our lord.
(Tr. Arthur Waley)
Version Two:
Kwan-Kwan go the ospreys, On the islet in the river.
The modest, retiring, virtuous, young lady:
For our prince a good mate she.
(Tr. James Legge)
正如我们所知,汉语中的“雎鸠”是一种水鸟,它通常与爱情相关联,有指代“爱人”的比喻义,这种含义在将水鸟间的爱与人之间的爱进行类比的原诗中被放大了。在Arthur Waley 和James Legge的译文中,“雎鸠”变成了"ospreys",但这一改变了的形象并不讨人喜欢,明显破坏了原诗暗含的意蕴,因为英语读者不会将"ospreys"与爱人联系起来。原诗中的暗含意义没能传递给读者,因此文化交际的目的也相应不会达到。
中国古典诗词工整的结构规范同样要求译文中出现更多的单词来帮助目标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原诗。一般来说,增加的单词都是含义隐藏在专有名词之下的词。看这个例子:
开帘新见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李端《拜新月》)
The blinds I raised; with joy the New Moon saw.
The steps descended eager to adore.
My whispered prayer might not be heard of men.
The North wind's fingers at my girdle tore.
(Tr. Fletcher)
很明显,原诗中没有“手指”。增加的单词"fingers"是用来生动描述少女为自己未婚夫祈祷时那种羞涩感的。北风就像调皮的孩子在玩弄少女的裙带一般。整个译文都因这个单词而生气勃勃了。实际上,由于汉语的特殊性,汉英翻译总是非常需要增词的,尤其是对诗词语言来说。
3. 结语
在前两部分中我们讨论了中外译者对于古典诗词中专有名词英译的不同处理方式。我们看到,在国内译文和国外译文中都不乏恰当的和值得称道的译本,同样也都有不那么恰当的译文出现。但总的来说,中国译者对于古典诗词中专有名词英译的处理可能要更熟练和成功一些,因为与国外译者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学习和了解与古典诗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见文化差异始终是困扰译者的一大难题。只有对于文化缺省现象有更敏感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译者才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标也才能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 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78~86页,139~157页
[2] 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9~130页
[3] 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第6期:55~60页
[4] 许渊冲. 译笔生花[M]. 郑州:文心出版社 2005.
1. 中国译者对于古典诗词中专有名词英译的文化缺省的处理
国内和国外许多译者在处理原诗专有名词时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 由于中国译者有着与原诗作者相同的文化背景,他们能够理解原诗中的文化缺省意象所隐含的意义,因此他们更有可能成功地处理文化缺省问题。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译者中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在下文中笔者会对中国译者处理古典诗词中专有名词英译的特征进行简要分析,并试图呈现译文的精彩及不足之处。先看译文示例(对名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不同英译处理):
Version one: "even today I forget not Hsiang Yu./ Who refused to go the east side of the river" (Tr. Hu Pingqing)
Version two: "Xiang Yu, who would rather perish than survive/ By crossing the river, is held in esteem high" (Zhuo Zhenying)
Version three: "Think of Xiang Yu who'd not survive/His men whose blood for him was shed" (Xu Yuanchong)
Version Four: "Up to now Xiang Yu is still remembered/ Because he rather died than surrendered" (Yang Jihe)
Version Five: "I remember how general Xiang Yu killed himself rather than come back a failure" (Wang Shouyi)
倘若没有注释,那么“Xiang Yu"(或Hsiang Yu)这个音节组合对于西方人来说便没有任何意义,无论他们能多么准确地拼写或发音。前两个译文都采取音译的方式,缺乏文化语境,而后三个译文都给出了补偿式的注解,帮助读者理解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东,是因为他在战争失败后自觉无颜面对家乡父老的深深愧疚感。这种处理方式让即使身处异域文化背景中的读者也能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言简意赅的精妙之处。 再来看看中国译者的更多译例:
例2: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Farewell to Xin Jian at Lotus Tower
A cold rain mingled with East Stream invades the night;
At dawn you leave the Southern hills lonely in haze.
If my friends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 I'm all right,
My heart is free of stain as ice in crystal vase.
(许渊冲 2000b:83)
从许先生的翻译中能看出,原诗中的“吴”并没有被译出来,“楚山”被译为"Southern hills",“洛阳”译为"the North"。标题中的两个专有名词“芙蓉楼”和“辛渐”仍然被译为专有名词 "Lotus Tower" and "Xin Jian"。在此译文中,表示方向的意义被强调了;译者通过增加"Eastern",将“楚山”和“洛阳”译为"Southern hills"和"the North"的方式来增加可能与原诗有关联的方位含义。这种处理方式的弊端在于原诗的联想意义不能被完整传递出来,具体内容有些过于抽象化,而它的优势在于“把诗人的个人经历转化成普遍经历”,从而达到让读者去体会,想象和再创作的目的。在许先生的许多译文中原诗的专有名词都通过“浅化法”译为了普通名词,这是他对创译法实践的一种体现。
2. 国外译者对中国古典诗词中专有名词英译的文化缺省的处理
对于国外译者来说,古诗词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可能更难完美,因为他们不像国内译者那样与中国读者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原诗中的文化缺省信息会更难处理。 一些国外译者没能成功传达原诗中专有名词所包含的文化缺省意象,但我们仍然能发现一些恰当优秀的译文。首先来看看对诗经中名句的不同翻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Version One:
‘Fair, fair,’cry the ospreys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
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Fit bride for our lord.
(Tr. Arthur Waley)
Version Two:
Kwan-Kwan go the ospreys, On the islet in the river.
The modest, retiring, virtuous, young lady:
For our prince a good mate she.
(Tr. James Legge)
正如我们所知,汉语中的“雎鸠”是一种水鸟,它通常与爱情相关联,有指代“爱人”的比喻义,这种含义在将水鸟间的爱与人之间的爱进行类比的原诗中被放大了。在Arthur Waley 和James Legge的译文中,“雎鸠”变成了"ospreys",但这一改变了的形象并不讨人喜欢,明显破坏了原诗暗含的意蕴,因为英语读者不会将"ospreys"与爱人联系起来。原诗中的暗含意义没能传递给读者,因此文化交际的目的也相应不会达到。
中国古典诗词工整的结构规范同样要求译文中出现更多的单词来帮助目标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原诗。一般来说,增加的单词都是含义隐藏在专有名词之下的词。看这个例子:
开帘新见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李端《拜新月》)
The blinds I raised; with joy the New Moon saw.
The steps descended eager to adore.
My whispered prayer might not be heard of men.
The North wind's fingers at my girdle tore.
(Tr. Fletcher)
很明显,原诗中没有“手指”。增加的单词"fingers"是用来生动描述少女为自己未婚夫祈祷时那种羞涩感的。北风就像调皮的孩子在玩弄少女的裙带一般。整个译文都因这个单词而生气勃勃了。实际上,由于汉语的特殊性,汉英翻译总是非常需要增词的,尤其是对诗词语言来说。
3. 结语
在前两部分中我们讨论了中外译者对于古典诗词中专有名词英译的不同处理方式。我们看到,在国内译文和国外译文中都不乏恰当的和值得称道的译本,同样也都有不那么恰当的译文出现。但总的来说,中国译者对于古典诗词中专有名词英译的处理可能要更熟练和成功一些,因为与国外译者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学习和了解与古典诗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见文化差异始终是困扰译者的一大难题。只有对于文化缺省现象有更敏感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译者才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标也才能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 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78~86页,139~157页
[2] 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9~130页
[3] 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第6期:55~60页
[4] 许渊冲. 译笔生花[M]. 郑州:文心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