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的课堂理念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意识行为,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作者从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探究性来解析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困惑 教学现象学
“以能力立意”的新课程理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增添了新的活力,这主要表现在:①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课堂得以更多展现,学生有了表现自己的更多机会;②课堂教学的知识难度有所下降,学生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轻;教师对传统意义中的“差生”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③探究发现式教学成为广大教师首选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但教学行为作为一种复杂的意识行为,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困难。下面笔者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谈教师们时常遇到的一些困惑,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实现学生的主体性需进行对话与协商
比如,阅读作为语文能力的基石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反映了即将受完基础教育的学生是否为未来生活所需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阅读究竟是什么?如何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课外阅读在当今的语文教育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以前,这很少有人提起,教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研究和改进中学生课外阅读可采取的对策,讲解答题的一般原则、方法与步骤,甚至在讲解效果不佳时,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质问”。显然,教师的反复交代讲解,无意中形成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种干预,这对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构建非常不利。而新课程倡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主动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学习。既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又要适时引导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不要让学生闲着”(魏书生语),变“一言堂”为“众言堂”;引入时代的活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让学生尽情表达、主动参与和大胆创造。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不仅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必须个个学生都受到了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无疑,对话和协商是最好的手段和方法。
二、面对学生的差异性需给予区别与关注
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加强,但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学习或表达能力水平的差异,回答的内容与问题要求相差甚远,甚至不惜违背“实事求是”的基本准则,带着迎合的心理去“睁着眼睛说瞎话”。这是传统教学“以时间定进度,以教案为中心”带来的弊端重现,它忽视了教学的个体差异性,忽略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生成性,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缺少关注。仍以阅读教学为例,学生爱读各种课外书,往往碰到什么读什么,完全听凭个人爱好。教师要结合课堂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落实一些课外阅读书目,这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样,学生阅读的课外材料就不是单向的强迫,而是可选择的建议,那么,课外阅读在选材上就会更贴近学生,进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是新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生成的保障。
三、加强学习的探究性需以学生发展为本
传统课堂教学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重双基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而探究性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重基础学习、发展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发展,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发展、自我教育的主体,如上海市建平中学将学生的核心素质定位为: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为此,语文教育的着眼点就由知识本身转变为人的发展。对阅读教学中问题探讨的策略,有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教师提问和学生问题发现的关系等,我们应尤为关注问题提出的目的,它是为了引导学生的阅读,是为了引发学生的问题,而不是教师自身的需要,更不能为“问”而问,即使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目的是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因为这种程式化操作使本来富有变化的探究活动变得僵化,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本身是不够完整,因此,保持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是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科学方法与技能的掌握应该在实践,特别是实验性的活动中获得。
当然,新课程与教师是共生与共建的关系,但每一次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为了“达正”,需要“矫枉”,但有时“过正”的危害将会比“枉”的危害还要深重。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们应努力在新课程理念和传统经验、素养提高与考试成绩、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紧扣文本与游离文本、体验和分析、预设和生成等对立的两极之间寻找平衡点。教师们教会学生把握学习的规律,才能实现“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寻求到教学科学化的有效道路。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
同理,成功的语文教育,有赖于教师高尚的人格、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过硬的基本功。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有的教师热衷于表面仿学名家的这“招”那“式”,殊不知没有深厚的“内功”,课型、方法、段式都只是“花拳绣腿”、“绣花枕头”而已。新时期的教师,要向书本学,向生活学,向同仁学,甚至向学生学,真诚、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充实自我,努力做一名学者型教师。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困惑 教学现象学
“以能力立意”的新课程理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增添了新的活力,这主要表现在:①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课堂得以更多展现,学生有了表现自己的更多机会;②课堂教学的知识难度有所下降,学生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轻;教师对传统意义中的“差生”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③探究发现式教学成为广大教师首选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但教学行为作为一种复杂的意识行为,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困难。下面笔者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谈教师们时常遇到的一些困惑,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实现学生的主体性需进行对话与协商
比如,阅读作为语文能力的基石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反映了即将受完基础教育的学生是否为未来生活所需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阅读究竟是什么?如何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课外阅读在当今的语文教育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以前,这很少有人提起,教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研究和改进中学生课外阅读可采取的对策,讲解答题的一般原则、方法与步骤,甚至在讲解效果不佳时,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质问”。显然,教师的反复交代讲解,无意中形成了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种干预,这对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构建非常不利。而新课程倡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主动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学习。既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又要适时引导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不要让学生闲着”(魏书生语),变“一言堂”为“众言堂”;引入时代的活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让学生尽情表达、主动参与和大胆创造。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不仅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必须个个学生都受到了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无疑,对话和协商是最好的手段和方法。
二、面对学生的差异性需给予区别与关注
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加强,但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学习或表达能力水平的差异,回答的内容与问题要求相差甚远,甚至不惜违背“实事求是”的基本准则,带着迎合的心理去“睁着眼睛说瞎话”。这是传统教学“以时间定进度,以教案为中心”带来的弊端重现,它忽视了教学的个体差异性,忽略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生成性,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缺少关注。仍以阅读教学为例,学生爱读各种课外书,往往碰到什么读什么,完全听凭个人爱好。教师要结合课堂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落实一些课外阅读书目,这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样,学生阅读的课外材料就不是单向的强迫,而是可选择的建议,那么,课外阅读在选材上就会更贴近学生,进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是新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生成的保障。
三、加强学习的探究性需以学生发展为本
传统课堂教学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重双基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而探究性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重基础学习、发展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发展,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发展、自我教育的主体,如上海市建平中学将学生的核心素质定位为: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为此,语文教育的着眼点就由知识本身转变为人的发展。对阅读教学中问题探讨的策略,有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教师提问和学生问题发现的关系等,我们应尤为关注问题提出的目的,它是为了引导学生的阅读,是为了引发学生的问题,而不是教师自身的需要,更不能为“问”而问,即使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目的是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反而因为这种程式化操作使本来富有变化的探究活动变得僵化,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本身是不够完整,因此,保持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是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科学方法与技能的掌握应该在实践,特别是实验性的活动中获得。
当然,新课程与教师是共生与共建的关系,但每一次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为了“达正”,需要“矫枉”,但有时“过正”的危害将会比“枉”的危害还要深重。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们应努力在新课程理念和传统经验、素养提高与考试成绩、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紧扣文本与游离文本、体验和分析、预设和生成等对立的两极之间寻找平衡点。教师们教会学生把握学习的规律,才能实现“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寻求到教学科学化的有效道路。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
同理,成功的语文教育,有赖于教师高尚的人格、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过硬的基本功。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有的教师热衷于表面仿学名家的这“招”那“式”,殊不知没有深厚的“内功”,课型、方法、段式都只是“花拳绣腿”、“绣花枕头”而已。新时期的教师,要向书本学,向生活学,向同仁学,甚至向学生学,真诚、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充实自我,努力做一名学者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