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市相城区太平中学,江苏 苏州 215137)
摘 要: 本文从师生对话的内涵理解出发,探究美术课上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师生对话”的美术课堂特点,探讨在美术课堂上开展“师生对话”的若干举措。
关键词: 对话 师生对话 初中美术
克林伯格(Klingberg,L.)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在对话教学中,它的含义非常丰富,在新课程背景下倡导三种对话形式: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其中最重要的是与他人对话中的师生对话,这一对话体现了对话教学的实质内涵。
一
师生对话是在平等民主,尊重差异性的条件下,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对话,而且是心灵沟通的对话,情感,内心世界的敞开,师生对话的目的是交流思想、探究真理,美术课对陶冶学生情感,形成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师生对话运用到美术课堂上,将会改变课堂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带给学生的是完全不同于接受式的课堂环境,这将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树立以人发展的理念,更好地进行沟通。教师更加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最需要、最感兴趣的方面出发,进行美术教学。然而现实的美术课堂上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师生对话”场景:
(一)师生对话氛围严肃,缺乏轻松的对话场景。师道尊严的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一节课最后一张作业就可以交代,这样的结果不但无法促进学生发展,反而阻碍和剥夺了自由交流的权利,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权利。
(二)师生对话的方式单一,流于形式,缺乏创意。课堂上你问我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几种关系来回重复,长久下去,学生搞清了来龙去脉,把握住了教师提问的规律,按照套路轻松过关,这样就好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胜负”的战争,相对运动,彼此不相关,等到铃声一响,战争就结束了。
(三)师生对话的对象固定,无法激起更多的参与者。教师提问会更多关注少数学生,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就形成思维定式,老师不会提问我,因为我回答不出,或者回答得不正确,总归有人回答的,这样的课堂现状,确实存在,如果不进行改变,美术课堂的学生参与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彼此在课堂上会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四)师生对话的内容单调,评价统一,缺乏兴趣点和多元性。一节课,老师就是针对几个问题进行问答,提问的方式很固定,学生基本上一句话就能概括,所提问题缺乏深入性,缺乏引导性,缺乏层层递进的关系,彼此没有联系性。
二
针对目前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运用“师生对话”,会改变课堂氛围,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将“师生对话”运用在美术课堂中,进行实践探索:
(一)营造师生对话情景是奏响师生对话的开篇乐章。真正的教学对话应该是发生在双方地位平等,在一种“对话意识”支配下的多元开放的有意义的交流和探讨。良好的师生对话,带给双方不同的感受,大家在这个环境中,不自觉地就要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沟通的基础上,先了解学生心理,抓住这一特点,引导想法,形成新的知识点。在上端午节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采取游戏方式进行,用击鼓传球的方法进行,我刚说完这一游戏的名字,所有同学目光一致聚焦到我这里,顿时感到,游戏的力量,通过这一游戏设定,学生在积极传球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一个问题的猜想,通过由学生扮演的达·芬奇这个角色,创设问题情境,有同学问他的艺术作品中最欣赏的是哪幅,艺术手法如何,如何找到灵感,如何根据灵感进行创作。此时,同学们只关注了艺术作品这块内容,我当时想怎么没有同学提到画鸡蛋的事情呢?于是,我就让同学们放开去想,后来一位同学就说你能告诉我你在画鸡蛋的过程中的想法吗?是什么力量支持你?顿时,这样的问题会在不经意间提到,也是我能预设到的,我就将这个生成的问题与同学们交换意见,产生师生对话的源头。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而且对达·芬奇这个人物有重新的认识。在给予提问同学鼓励时,将生成的这个问题与端午节进行了连接,学生会思考这两者的联系,这样就进行了端午节文化传统的传递,进而有感而发,进行鸡蛋的装饰加工,就把问题进行了转向,重点寻找问题。关于在鸡蛋表面上进行创作的做法,因为不知道,所以必须进行交流和沟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环扣一环,但在扣环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小插曲,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巧妙预设,注意生成,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师生对话的热情,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小游戏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一点点地引发出来,进行重新构造,同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在沟通、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习。
巧设对话情境,有助于师生对话的顺利开展,既要把握好预设的产生,又要注意意义的生成。美术课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课程的性质也为师生对话的开展提供了文本资源。
(二)鼓励学生猜想是奏响师生对话的激情乐章。美术新课程改革强调,鼓励学生大胆相信,启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教师紧贴教育实际,按照标准要求,大胆鼓励学生质疑,比如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作,在世界画坛上有很高的声誉,很多人都说她美,老师却认为她没有一点让我觉得她很美的细节。这一结论引起了不少同学的怀疑,我利用反向教法,激起大家的质疑,这为开展师生对话埋下了引子。不出所料,大家开始议论纷纷,看情况,我将学生分成两派,一派归我的觀点,另一半归世界公认的观点。我这组的同学人数较多,有同学将不美的原因列出来:(1)如今以瘦为美,骨感美,你看主人公是什么体型特征?(2)现代很多人拍照很讲究造型,像“90后”的动作出奇,大幅张扬,唯恐大家不认识,如今网络这么快速,一个动作可能就是出名的导火索。(3)现在很多艺术家追求的是行为艺术,技法上很狂,而画面却是出奇得细腻。(4)现在网络上出现很多版本的《蒙娜丽莎》,我倒觉得非常有意思。现在学生接触的社会性的资源广,对这幅作品竟然说出这么多的看法和想法。它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创新,更是精神上的释放、洒脱的情怀。通过洗礼,老师不能否定学生的答案,但一定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方式,通过体形分析人物的生活背景,一个眼神,一个优雅的动作就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的世界,艺术作品不仅是表现内容,更重要的是把画家的情感倾注到作品中。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远比教师单纯讲授知识效果要好得多。结果是一样的,过程更加丰富。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更丰富了师生双方的经验,达到了双赢。
摘 要: 本文从师生对话的内涵理解出发,探究美术课上师生对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师生对话”的美术课堂特点,探讨在美术课堂上开展“师生对话”的若干举措。
关键词: 对话 师生对话 初中美术
克林伯格(Klingberg,L.)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在对话教学中,它的含义非常丰富,在新课程背景下倡导三种对话形式: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其中最重要的是与他人对话中的师生对话,这一对话体现了对话教学的实质内涵。
一
师生对话是在平等民主,尊重差异性的条件下,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对话,而且是心灵沟通的对话,情感,内心世界的敞开,师生对话的目的是交流思想、探究真理,美术课对陶冶学生情感,形成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师生对话运用到美术课堂上,将会改变课堂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带给学生的是完全不同于接受式的课堂环境,这将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树立以人发展的理念,更好地进行沟通。教师更加充分了解学生,从学生最需要、最感兴趣的方面出发,进行美术教学。然而现实的美术课堂上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师生对话”场景:
(一)师生对话氛围严肃,缺乏轻松的对话场景。师道尊严的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一节课最后一张作业就可以交代,这样的结果不但无法促进学生发展,反而阻碍和剥夺了自由交流的权利,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权利。
(二)师生对话的方式单一,流于形式,缺乏创意。课堂上你问我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几种关系来回重复,长久下去,学生搞清了来龙去脉,把握住了教师提问的规律,按照套路轻松过关,这样就好比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没有“胜负”的战争,相对运动,彼此不相关,等到铃声一响,战争就结束了。
(三)师生对话的对象固定,无法激起更多的参与者。教师提问会更多关注少数学生,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就形成思维定式,老师不会提问我,因为我回答不出,或者回答得不正确,总归有人回答的,这样的课堂现状,确实存在,如果不进行改变,美术课堂的学生参与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彼此在课堂上会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四)师生对话的内容单调,评价统一,缺乏兴趣点和多元性。一节课,老师就是针对几个问题进行问答,提问的方式很固定,学生基本上一句话就能概括,所提问题缺乏深入性,缺乏引导性,缺乏层层递进的关系,彼此没有联系性。
二
针对目前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运用“师生对话”,会改变课堂氛围,真正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将“师生对话”运用在美术课堂中,进行实践探索:
(一)营造师生对话情景是奏响师生对话的开篇乐章。真正的教学对话应该是发生在双方地位平等,在一种“对话意识”支配下的多元开放的有意义的交流和探讨。良好的师生对话,带给双方不同的感受,大家在这个环境中,不自觉地就要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沟通的基础上,先了解学生心理,抓住这一特点,引导想法,形成新的知识点。在上端午节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采取游戏方式进行,用击鼓传球的方法进行,我刚说完这一游戏的名字,所有同学目光一致聚焦到我这里,顿时感到,游戏的力量,通过这一游戏设定,学生在积极传球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一个问题的猜想,通过由学生扮演的达·芬奇这个角色,创设问题情境,有同学问他的艺术作品中最欣赏的是哪幅,艺术手法如何,如何找到灵感,如何根据灵感进行创作。此时,同学们只关注了艺术作品这块内容,我当时想怎么没有同学提到画鸡蛋的事情呢?于是,我就让同学们放开去想,后来一位同学就说你能告诉我你在画鸡蛋的过程中的想法吗?是什么力量支持你?顿时,这样的问题会在不经意间提到,也是我能预设到的,我就将这个生成的问题与同学们交换意见,产生师生对话的源头。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而且对达·芬奇这个人物有重新的认识。在给予提问同学鼓励时,将生成的这个问题与端午节进行了连接,学生会思考这两者的联系,这样就进行了端午节文化传统的传递,进而有感而发,进行鸡蛋的装饰加工,就把问题进行了转向,重点寻找问题。关于在鸡蛋表面上进行创作的做法,因为不知道,所以必须进行交流和沟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环扣一环,但在扣环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小插曲,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巧妙预设,注意生成,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师生对话的热情,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小游戏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一点点地引发出来,进行重新构造,同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在沟通、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习。
巧设对话情境,有助于师生对话的顺利开展,既要把握好预设的产生,又要注意意义的生成。美术课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课程的性质也为师生对话的开展提供了文本资源。
(二)鼓励学生猜想是奏响师生对话的激情乐章。美术新课程改革强调,鼓励学生大胆相信,启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教师紧贴教育实际,按照标准要求,大胆鼓励学生质疑,比如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作,在世界画坛上有很高的声誉,很多人都说她美,老师却认为她没有一点让我觉得她很美的细节。这一结论引起了不少同学的怀疑,我利用反向教法,激起大家的质疑,这为开展师生对话埋下了引子。不出所料,大家开始议论纷纷,看情况,我将学生分成两派,一派归我的觀点,另一半归世界公认的观点。我这组的同学人数较多,有同学将不美的原因列出来:(1)如今以瘦为美,骨感美,你看主人公是什么体型特征?(2)现代很多人拍照很讲究造型,像“90后”的动作出奇,大幅张扬,唯恐大家不认识,如今网络这么快速,一个动作可能就是出名的导火索。(3)现在很多艺术家追求的是行为艺术,技法上很狂,而画面却是出奇得细腻。(4)现在网络上出现很多版本的《蒙娜丽莎》,我倒觉得非常有意思。现在学生接触的社会性的资源广,对这幅作品竟然说出这么多的看法和想法。它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创新,更是精神上的释放、洒脱的情怀。通过洗礼,老师不能否定学生的答案,但一定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方式,通过体形分析人物的生活背景,一个眼神,一个优雅的动作就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的世界,艺术作品不仅是表现内容,更重要的是把画家的情感倾注到作品中。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积极讨论远比教师单纯讲授知识效果要好得多。结果是一样的,过程更加丰富。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更丰富了师生双方的经验,达到了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