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幼教课改理念的变革,主题墙的布置也发生着变化,但随之而来的是老师们的无所适从:墙面环境该如何顺应课程发展?幼儿能看懂吗?研究中我发现当老师蹲下来,从孩子的视角审视墙面,那面墙上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关键词:幼儿 看得懂 主题墙
一、主题墙目前普遍容易出现的问题
纵观目前大多数幼儿园主题墙环境的创设,最容易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1.教师在主题墙版面设计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可是在指导展示幼儿作品的呈现手法上较为单一。
2.主题调查表和主题探究方向存在脱节现象,并且因为展示手法的局限性导致其他孩子看不懂调查表内容,最后变成一种装饰张贴在墙上。
3.大多以照片的单一形式呈现孩子的主题探究过程,有的照片拍摄主题不明确,幼儿看不懂。
4.文字篇幅过多,“小学化”问题倾向严重。
5.主题墙的展示内容过多呈现的是教师的“意愿”,孩子主动生成的较少。
6.所谓的“问题墙”孩子提问的多,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呈现不够具体。
……
二、主题墙的作用
在创设和布置主题墙的时候,教师心中要明确其作用,当我们的视角从“墙饰”转换为“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不断地思考“什么才是幼儿自己的环境?”“内容是否适宜幼儿的已有经验?”……或许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主题墙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呈现幼儿学习的痕迹。透过主题墙,我们可以思考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他们玩了什么?说了什么?对哪些事物感兴趣?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最后是怎么解决的?主题墙完整呈现了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它就是幼儿真实学习活动的展示和记录;其次,主题墙可以很好地再现教师的教学过程。主题墙犹如一道时光隧道再现了教师教学的实施情况,如:以昆虫为主题的墙面设计,教师们在收集资料,引领幼儿在寻找昆虫、认识昆虫、了解昆虫的特征及习性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幼儿的学习和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并从中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能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真正促进幼儿的多元化发展;最后,主题墙还蕴含着隐性的教育价值,它对幼儿的学习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覺中学到相关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等,同时它的创设过程也是一个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家园互动的动态过程,需要教师、幼儿及其家长的参与或配合,因此有利于幼儿间、师幼间以及家园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达到三位一体的教育作用。
三、如何创设幼儿“看得懂”的主题墙
1.让主题墙会“说话”。
根据瑞吉欧的教育观念,好的“墙壁是会说话的”,那我们应该怎样让墙面与孩子更好的对话,如何赋予它生命的活力呢?很多班级墙面展示了孩子的作品及探究活动时的照片,细心地老师也会对孩子的作品及其操作行为在旁边做上简单文字记录,但是那些文字孩子真的看得懂吗?同时孩子收集整理来的主题前期调查表信息量那么大,里面涵盖表述的内容怎么能够促进孩子间的交流而不是贴在墙上做摆设呢?这个时候,如果老师提供一些“发音妙妙夹”或者录音磁条让孩子自行或者在成人的帮助下将要表达的内容录制好,其他孩子直接点击播放或者用点读笔触碰磁条,就可以很好的了解墙面材料想要传递的信息了。
为了缓解小班入园孩子的焦虑情绪,结合《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老师们会引导孩子带来全家福的照片并张贴在主题墙,供幼儿与同伴交流介绍自己的家人,以此缓解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可以细看那些照片都是千篇一律的摆拍,孩子间的介绍无非也是:“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这是我……”,无法满足孩子间感受不同家庭的温暖的需求,如果孩子能欣赏到体现家庭生活场景的照片,如爸爸和妈妈带孩子去海边抓螃蟹、妈妈带着宝宝去菜市场买菜、下雨的时候爸爸带我穿着雨鞋雨衣踩水坑……,是不是会引发他们更多的共鸣和交流的欲望,这样就能够很好地促进墙面与孩子,孩子与孩子间的对话交流互动了。
2.让幼儿做主题墙创设的“小主人”。
随着幼教课改理念的变革,老师们开始都逐步转变观念,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现了更多的自主,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凸显,但是如何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创造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班级环境呢?我们要先了解幼儿学习与思维的过程是:自主游戏,发现问题、实验验证、记录结果的过程。主题墙应该是属于幼儿的,它的创设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水平的基础上,从活动中获得发展的真实体验,老师要在尊重幼儿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主题墙的创设,把主动权交给他们,激发他们自主创设的积极性。如在大班主题《桥》的二级主题《我们来造桥》中孩子们自主生成了“弯道滚球”的主题探究活动,孩子们从商讨游戏所需要的材料入手,绘制了水管、小球、鸡蛋托、板凳、牛奶盒等材料,根据材料清单进行前期材料的收集,老师引导他们张贴在墙面上。而后孩子们又绘制出了游戏的步骤,预想可以怎么拼接水管。接着孩子们就开始按照自己设想的设计开始游戏,老师将孩子玩游戏的照片拍摄下来张贴在孩子绘制的游戏步骤旁边,便于孩子间的理解交流。随着游戏的推进孩子们不断把游戏中发现的神奇之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用绘图的形式记录下来,慢慢墙面越来越丰富,孩子们间开始懂得互相交流学习,不断改进弯道的设计和更新辅助材料,每天的挑战孩子们都会习得新的收获。
四、让主题墙的展示形式更多样。
1.幼儿作品的呈现表征手法多样,避免单一。
在《真假昆虫》的展示中,除了提供昆虫的图片,还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材料表征制作不同的昆虫,如绘画、超轻黏土、撕贴、立体手工等。
2.让问题呈现直观化,融入孩子的认知理解。
在《各种各样的动物》中,孩子们针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利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描绘动物的本领及特性。如在长颈鹿的图片旁,孩子们画上大树、楼房等来表达长颈鹿脖子的特点。在大象的旁边画上了一个举重运动员、拳头的图案表示大象的力气大。
3.增强墙面的操作性和互动性。
墙面的设置可以多些孩子能与墙面互动的版面,避免都是固定不变的展示形式,
如《昆虫的一生》的版面可以将春蚕、蝴蝶等的成长过程做成活动的排序材料,供孩子反复操作、学习、验证。《益虫和害虫》可以提供分类版让孩子进行分类操作,还可以自己绘制增加昆虫的种类,随着后期孩子的认知增长也便于老师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我们要尝试紧扣“自主、互动、探索”三条准绳,在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中寻求一种平衡之道,以发挥环境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老师们要学会这样一种教研思路,当一面墙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的设计意图是什么?”“这个墙面是否体现出自主、互动、探索?”“这样设计会达到预期效果吗?”“如果改变这个墙面,还可以怎么做?”对于主题墙环境的创设,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与范例,有的只是不同的角度以及“也许这样改变,会更好”的不断反思与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崔岚,许玭.孩子眼前一面墙--图解幼儿园班级主题墙的虚与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关键词:幼儿 看得懂 主题墙
一、主题墙目前普遍容易出现的问题
纵观目前大多数幼儿园主题墙环境的创设,最容易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1.教师在主题墙版面设计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可是在指导展示幼儿作品的呈现手法上较为单一。
2.主题调查表和主题探究方向存在脱节现象,并且因为展示手法的局限性导致其他孩子看不懂调查表内容,最后变成一种装饰张贴在墙上。
3.大多以照片的单一形式呈现孩子的主题探究过程,有的照片拍摄主题不明确,幼儿看不懂。
4.文字篇幅过多,“小学化”问题倾向严重。
5.主题墙的展示内容过多呈现的是教师的“意愿”,孩子主动生成的较少。
6.所谓的“问题墙”孩子提问的多,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呈现不够具体。
……
二、主题墙的作用
在创设和布置主题墙的时候,教师心中要明确其作用,当我们的视角从“墙饰”转换为“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不断地思考“什么才是幼儿自己的环境?”“内容是否适宜幼儿的已有经验?”……或许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主题墙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呈现幼儿学习的痕迹。透过主题墙,我们可以思考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他们玩了什么?说了什么?对哪些事物感兴趣?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最后是怎么解决的?主题墙完整呈现了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它就是幼儿真实学习活动的展示和记录;其次,主题墙可以很好地再现教师的教学过程。主题墙犹如一道时光隧道再现了教师教学的实施情况,如:以昆虫为主题的墙面设计,教师们在收集资料,引领幼儿在寻找昆虫、认识昆虫、了解昆虫的特征及习性的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幼儿的学习和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并从中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能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真正促进幼儿的多元化发展;最后,主题墙还蕴含着隐性的教育价值,它对幼儿的学习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能让幼儿在不知不覺中学到相关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等,同时它的创设过程也是一个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家园互动的动态过程,需要教师、幼儿及其家长的参与或配合,因此有利于幼儿间、师幼间以及家园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达到三位一体的教育作用。
三、如何创设幼儿“看得懂”的主题墙
1.让主题墙会“说话”。
根据瑞吉欧的教育观念,好的“墙壁是会说话的”,那我们应该怎样让墙面与孩子更好的对话,如何赋予它生命的活力呢?很多班级墙面展示了孩子的作品及探究活动时的照片,细心地老师也会对孩子的作品及其操作行为在旁边做上简单文字记录,但是那些文字孩子真的看得懂吗?同时孩子收集整理来的主题前期调查表信息量那么大,里面涵盖表述的内容怎么能够促进孩子间的交流而不是贴在墙上做摆设呢?这个时候,如果老师提供一些“发音妙妙夹”或者录音磁条让孩子自行或者在成人的帮助下将要表达的内容录制好,其他孩子直接点击播放或者用点读笔触碰磁条,就可以很好的了解墙面材料想要传递的信息了。
为了缓解小班入园孩子的焦虑情绪,结合《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老师们会引导孩子带来全家福的照片并张贴在主题墙,供幼儿与同伴交流介绍自己的家人,以此缓解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可以细看那些照片都是千篇一律的摆拍,孩子间的介绍无非也是:“这是我爸爸,这是我妈妈,这是我……”,无法满足孩子间感受不同家庭的温暖的需求,如果孩子能欣赏到体现家庭生活场景的照片,如爸爸和妈妈带孩子去海边抓螃蟹、妈妈带着宝宝去菜市场买菜、下雨的时候爸爸带我穿着雨鞋雨衣踩水坑……,是不是会引发他们更多的共鸣和交流的欲望,这样就能够很好地促进墙面与孩子,孩子与孩子间的对话交流互动了。
2.让幼儿做主题墙创设的“小主人”。
随着幼教课改理念的变革,老师们开始都逐步转变观念,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现了更多的自主,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凸显,但是如何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创造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班级环境呢?我们要先了解幼儿学习与思维的过程是:自主游戏,发现问题、实验验证、记录结果的过程。主题墙应该是属于幼儿的,它的创设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水平的基础上,从活动中获得发展的真实体验,老师要在尊重幼儿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主题墙的创设,把主动权交给他们,激发他们自主创设的积极性。如在大班主题《桥》的二级主题《我们来造桥》中孩子们自主生成了“弯道滚球”的主题探究活动,孩子们从商讨游戏所需要的材料入手,绘制了水管、小球、鸡蛋托、板凳、牛奶盒等材料,根据材料清单进行前期材料的收集,老师引导他们张贴在墙面上。而后孩子们又绘制出了游戏的步骤,预想可以怎么拼接水管。接着孩子们就开始按照自己设想的设计开始游戏,老师将孩子玩游戏的照片拍摄下来张贴在孩子绘制的游戏步骤旁边,便于孩子间的理解交流。随着游戏的推进孩子们不断把游戏中发现的神奇之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用绘图的形式记录下来,慢慢墙面越来越丰富,孩子们间开始懂得互相交流学习,不断改进弯道的设计和更新辅助材料,每天的挑战孩子们都会习得新的收获。
四、让主题墙的展示形式更多样。
1.幼儿作品的呈现表征手法多样,避免单一。
在《真假昆虫》的展示中,除了提供昆虫的图片,还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材料表征制作不同的昆虫,如绘画、超轻黏土、撕贴、立体手工等。
2.让问题呈现直观化,融入孩子的认知理解。
在《各种各样的动物》中,孩子们针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利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描绘动物的本领及特性。如在长颈鹿的图片旁,孩子们画上大树、楼房等来表达长颈鹿脖子的特点。在大象的旁边画上了一个举重运动员、拳头的图案表示大象的力气大。
3.增强墙面的操作性和互动性。
墙面的设置可以多些孩子能与墙面互动的版面,避免都是固定不变的展示形式,
如《昆虫的一生》的版面可以将春蚕、蝴蝶等的成长过程做成活动的排序材料,供孩子反复操作、学习、验证。《益虫和害虫》可以提供分类版让孩子进行分类操作,还可以自己绘制增加昆虫的种类,随着后期孩子的认知增长也便于老师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我们要尝试紧扣“自主、互动、探索”三条准绳,在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中寻求一种平衡之道,以发挥环境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老师们要学会这样一种教研思路,当一面墙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们的设计意图是什么?”“这个墙面是否体现出自主、互动、探索?”“这样设计会达到预期效果吗?”“如果改变这个墙面,还可以怎么做?”对于主题墙环境的创设,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与范例,有的只是不同的角度以及“也许这样改变,会更好”的不断反思与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崔岚,许玭.孩子眼前一面墙--图解幼儿园班级主题墙的虚与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