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专业美术教学中,因为学生美术基础几乎是空白,因此,让学生在众多学业中掌握怎样的美术知识才是适度的而且有必要呢?我尝试着对美术“技艺”和“审美”进行对比并做分析。我认为美术基础训练目的是在于提高“技艺”和“部分审美”能力。
通常的素描基本功训练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占的比例要大,技能训练又直接体现在绘画基本功上。所以,打好造型的功底,如透视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关系等非常重要。接下来就是对物体的明暗关系塑造的训练,也就是通常说的光与形的结合塑造,三大面、五大调的造型手段的反复认知。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而这也让我们认识到所有的技艺训练目的就是要达到手眼脑三者的默契流畅的配合。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画、多练、多想,从而实现对学生各种感观的调动,进而锻炼学生的对比能力、思考能力及分析能力。
非专业美术教学中与“专业和系统”的训练会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的训练目的也会不同。从某种角度来说,多思考观察和习惯于表达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从某种角度说他们平常的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建立在观察能力的高与低基础之上的。
在素描教课上,画一个苹果,苹果的几个结构特征点主要是上、中、下三个圆。上、下两个圆就是把苹果立在桌面上,与桌面的两个接触面形成的圆环;中间的圆就是苹果的胸径(最大直径),一般位于苹果高度的2/3左右。通过这样的结构素描练习,我们也就逐渐摸索到了观察的密码,从而知道了从什么地方去观察,从哪种角度去比较分析。训练明暗的层次处理及虚实、强弱的对比来表现整体空间、远近空间关系和整体气氛时,我们也就学会了表现手段中的强弱、虚实、远近、对比等绘画语言。专业的东西可随着训练的过程一点点的获取。训练就是不断的观察和表达。
伴随着这一学习过程,欣赏能力提高的同时,学生要如何去表达这种情绪也是我们非专业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曾看到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很多人是不喜欢这些课程的,但是在绘画课上,可以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那种喜悦时刻,不管画得漂亮的还是画得不好的。而且不少人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偶尔发现一角的风景不错,会说:“我想把它画下来。”我觉得这就是通过训练扩展的一种观察和表达的触角。
我曾看到过描写其他国家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一段文字:每次上课教师就带学生到一个风景区去,然后简单两句话介绍下今天要画什么,譬如是画阴影,再用一两句话说明下怎么画阴影,她会在自己的本子上简单画下给我们示范。接下去就是大家自己找一个艺术品开始画,除了她讲话的五分钟外,剩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画画,她会偶尔走过来看看。学生没问她问题的话她也不说什么,学生问她了她就指点一下。重点是,无论学生用任何方式画,画出任何东西,教师都会鼓励他们。跟我们想象中的学画画很不一样,以为需要专业的握笔方法、专业的上色角度等等。
那学生回忆:有时候我会看到别的同学画得很好看,譬如画阴影的线条很专业,教师就会说不要看别人的,保持你自己的特色,你画的东西才是真的你。课程结束时,我的画当然很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画得还相当不错,被很多人夸赞。我画画那么多年以为很难,却发现只要你开始了,它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
这给我带来了思考:学习绘画是为了什么,是为获取一种技能还是为了培养一种兴趣,是为了画出漂亮作品还是为了陶冶情操,还是为了考试、为了辅助当前工作,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如果不是为了较明确的致用目的,我想在非专业美术教学中,应让我们的学生多看、多想、多观察、多比较,与专业和系统训练保持距离,在不断观察和表达之中找到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之路。
学习绘画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情绪,也就是欣赏一幅作品时的所想、所感。通过学习,学生慢慢地会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一幅画,甚至于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会有与以往不同的新视角。这也是美术学习中我们的目的所在。关于作画古人曾说过:“十日一石,五日一水。”这不是让你十天画完一块石头,五天画完一片水塘,而是要求认真观察,认真研究所画的一切对象,哪怕是最简单的石头,也必须认真观察它的特征与性格,找到最佳的表现方法。画面是理解程度,认识对象程度的一面镜子,观察到多少理解到多少,就画出多少,不理解就是瞎画!我们必须把不断提高观察力和理解力贯彻到作画的全过程中,并贯穿始终。
审美这个概念在教学中会占有很重要的比重。由于我们不是把画画作为一种技术或技艺来看待去学习,这点对于我们非专业美术教育教学比较适用。严格的说是“部分视觉审美”。他们审美差别很大,说是“部分审美”,因为决定是否有想法,作品是否有趣,取决于人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在其他艺术领域的造诣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基本功训练。区别于专业美术基础训练、美术审美,不同专业的侧重也不同。初学绘画可借助工具测量的方法去求得基本比例的准确。随着观察能力的提高,应逐步抛弃这种方法,着重凭感觉、眼力,比较,训练观察能力的准确。对一个事物好坏的评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这就是审美观的差别。审美观又分为生活审美与美术审美,生活审美就是以常人的眼光评判事物;美术审美就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教师应教给学生如何区分生活审美与美术审美,掌握美术审美的方法。
美术审美,美术世界里的美与丑通常是生活中美与丑的放大版。因此,通过学习美术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学生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并能通过大致的比较得到自己的判断。接下来,就是如何去表达审美、理解中的情绪。这是一种复杂的、模糊的美术语言,需要通过不断的充实积累词汇,学生才可以用专用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美术作品的评论过程中,学生既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又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理解美的能力的同时,审美观与价值观也有不同以往的认识。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师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注重呈现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我们要说:“Nothing is wrong in art.”(责编 张宇)
通常的素描基本功训练在教学课时安排上占的比例要大,技能训练又直接体现在绘画基本功上。所以,打好造型的功底,如透视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关系等非常重要。接下来就是对物体的明暗关系塑造的训练,也就是通常说的光与形的结合塑造,三大面、五大调的造型手段的反复认知。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而这也让我们认识到所有的技艺训练目的就是要达到手眼脑三者的默契流畅的配合。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画、多练、多想,从而实现对学生各种感观的调动,进而锻炼学生的对比能力、思考能力及分析能力。
非专业美术教学中与“专业和系统”的训练会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的训练目的也会不同。从某种角度来说,多思考观察和习惯于表达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从某种角度说他们平常的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建立在观察能力的高与低基础之上的。
在素描教课上,画一个苹果,苹果的几个结构特征点主要是上、中、下三个圆。上、下两个圆就是把苹果立在桌面上,与桌面的两个接触面形成的圆环;中间的圆就是苹果的胸径(最大直径),一般位于苹果高度的2/3左右。通过这样的结构素描练习,我们也就逐渐摸索到了观察的密码,从而知道了从什么地方去观察,从哪种角度去比较分析。训练明暗的层次处理及虚实、强弱的对比来表现整体空间、远近空间关系和整体气氛时,我们也就学会了表现手段中的强弱、虚实、远近、对比等绘画语言。专业的东西可随着训练的过程一点点的获取。训练就是不断的观察和表达。
伴随着这一学习过程,欣赏能力提高的同时,学生要如何去表达这种情绪也是我们非专业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曾看到工科院校的设计专业,很多人是不喜欢这些课程的,但是在绘画课上,可以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那种喜悦时刻,不管画得漂亮的还是画得不好的。而且不少人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偶尔发现一角的风景不错,会说:“我想把它画下来。”我觉得这就是通过训练扩展的一种观察和表达的触角。
我曾看到过描写其他国家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一段文字:每次上课教师就带学生到一个风景区去,然后简单两句话介绍下今天要画什么,譬如是画阴影,再用一两句话说明下怎么画阴影,她会在自己的本子上简单画下给我们示范。接下去就是大家自己找一个艺术品开始画,除了她讲话的五分钟外,剩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画画,她会偶尔走过来看看。学生没问她问题的话她也不说什么,学生问她了她就指点一下。重点是,无论学生用任何方式画,画出任何东西,教师都会鼓励他们。跟我们想象中的学画画很不一样,以为需要专业的握笔方法、专业的上色角度等等。
那学生回忆:有时候我会看到别的同学画得很好看,譬如画阴影的线条很专业,教师就会说不要看别人的,保持你自己的特色,你画的东西才是真的你。课程结束时,我的画当然很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画得还相当不错,被很多人夸赞。我画画那么多年以为很难,却发现只要你开始了,它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
这给我带来了思考:学习绘画是为了什么,是为获取一种技能还是为了培养一种兴趣,是为了画出漂亮作品还是为了陶冶情操,还是为了考试、为了辅助当前工作,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方法和路径。如果不是为了较明确的致用目的,我想在非专业美术教学中,应让我们的学生多看、多想、多观察、多比较,与专业和系统训练保持距离,在不断观察和表达之中找到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之路。
学习绘画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情绪,也就是欣赏一幅作品时的所想、所感。通过学习,学生慢慢地会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一幅画,甚至于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会有与以往不同的新视角。这也是美术学习中我们的目的所在。关于作画古人曾说过:“十日一石,五日一水。”这不是让你十天画完一块石头,五天画完一片水塘,而是要求认真观察,认真研究所画的一切对象,哪怕是最简单的石头,也必须认真观察它的特征与性格,找到最佳的表现方法。画面是理解程度,认识对象程度的一面镜子,观察到多少理解到多少,就画出多少,不理解就是瞎画!我们必须把不断提高观察力和理解力贯彻到作画的全过程中,并贯穿始终。
审美这个概念在教学中会占有很重要的比重。由于我们不是把画画作为一种技术或技艺来看待去学习,这点对于我们非专业美术教育教学比较适用。严格的说是“部分视觉审美”。他们审美差别很大,说是“部分审美”,因为决定是否有想法,作品是否有趣,取决于人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在其他艺术领域的造诣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基本功训练。区别于专业美术基础训练、美术审美,不同专业的侧重也不同。初学绘画可借助工具测量的方法去求得基本比例的准确。随着观察能力的提高,应逐步抛弃这种方法,着重凭感觉、眼力,比较,训练观察能力的准确。对一个事物好坏的评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标准,这就是审美观的差别。审美观又分为生活审美与美术审美,生活审美就是以常人的眼光评判事物;美术审美就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教师应教给学生如何区分生活审美与美术审美,掌握美术审美的方法。
美术审美,美术世界里的美与丑通常是生活中美与丑的放大版。因此,通过学习美术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学生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并能通过大致的比较得到自己的判断。接下来,就是如何去表达审美、理解中的情绪。这是一种复杂的、模糊的美术语言,需要通过不断的充实积累词汇,学生才可以用专用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美术作品的评论过程中,学生既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又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让学生在理解美的能力的同时,审美观与价值观也有不同以往的认识。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师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注重呈现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我们要说:“Nothing is wrong in art.”(责编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