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确立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积极地推进多方位、多层次、多方式的高校教育改革实践,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使更多不同专业人才能力得以显现。本文结合我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和体会,谈谈卓越工程培养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以完善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工程教育体系,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教育改革 创新
一、 概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方向,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改革,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我校历来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积极拓展教学资源,大力扩展教学平台,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我校机械学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模式,结合作者实际的教学体验,谈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路
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已很难适应卓越工程师的教育与培养,为此必须制定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育体制,突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点。
(一)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深厚的工程背景,如果仅仅让大学生在校园里接受工程教育,必然会与市场和工程脱节,学生接受的理论教育无法应用于工程领域,造成一批高分低能的工程师。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只靠学校的理论教育与实验室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必须把学生放到企业中接受工程教育,让企业中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为学生授课,并让学生参与实际的产品设计与制造,亲身接触工程现场,体验设计的实际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为此,我校机械学院积极开拓企业资源,与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基地。一方面,保障了学校毕业生的生产实习要求;另一方面,让学生到企业接受工程教育,聘请一批有资质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变成真真正正的产品设计,实现由假课题向真课题的转换。同时,对学生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度,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分析与产品方案规划,校外导师负责产品的具体实施与设计,并实现双方的互动和优势互补,借此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程设计能力。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卓越工程师更应该具有强大的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高校需要给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并建立良好的培养体制,久而久之,才会形成良性循环。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与推广:
1.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
根据大学生创新的特点与实际需要,组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立多个创新实验平台,包括机器人创新平台,机械机构创新平台,机床实验室平台等,大学生可以进入创新实验平台参观学习,也可以利用这里的资源进行自己的产品创新设计。创新实验室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负责管理与指导,让大学生真正融入到创新设计的氛围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院在创新楼配备常用零部件及机构展览柜,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展览柜,机械创新设计方案展览柜和机床模型展览柜,供学生全天候的参观学习,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历。每年的大学生创新优秀作品不断进入创新实验室,供教师与大学生学习参考。
2.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
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强有力推手,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国家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欲望,调动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学校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的实施,组织大量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动员和辅导,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构思和方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每年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全国和上海市多次获得大奖,有的项目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向企业推广应用。参加创新项目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丰富了学生的创新经验,而且大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体会了创新的乐趣。
学校和学院每年也组织大量的创新活动,让大学生都能够参与进去,在活动中体验科研的乐趣,做到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实践。大学生通过这些创新活动,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完善创新项目加工制造基地
创新项目实施的质量好坏取决于创新方案能否顺利的转化为产品,如果仅仅停留在构思与方案阶段,创新项目就会大打折扣。鉴于此,学院在校外建立和完善了创新项目加工制造基地。
在创新项目实施阶段,由创新项目加工基地的资深工程师对学生的创新项目进行审核,针对实际加工与制造要求,指导学生对创新方案与构思进行必要的修改;根据加工工艺要求,完善零部件图结构设计与公差标注。这样,学生可以将设计与实际的制造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机械设计的进一步理解与思考。项目制作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现场制作和装配,让他们在设计与制造中体验理论与工程实际的区别与联系。 (三)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机制
要培养卓越工程师,就不能走原来的老路子,拘泥于陈旧、刻板的高校教育机制,必须进行教育体制创新。
高校培养的人才除了具有较强的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以外,还必须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多年来,我们高校培养的人才总是千篇一律,具有同样一副面孔,企业不需要,即使分配到企业也没有用武之地;而企业需要的人才我们高校又培养不出来,造成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根据企业的需求,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结合企业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学生学习阶段,就可以沿着个性化的道路发展,让学生的兴趣与以后所从事的事业联系起来。
当然,个性化的培养需要为每个学生配备相适应的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辅导工程师,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校与企业实现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合理分配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到实验室,企业的学习时间。表面上看,在教学安排上就应该减少理论学时的时间分配,加强实践环节;事实上,这样做无疑会削弱学生的理论基础,对其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目前,我们的高校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二者是脱节的。要么片面地强调理论,要么片面地强调实践,没有将二者的关系协调好,所以就造成了目前的两难局面:增加了实践环节,学生的理论水平就会降低;减少实践环节,学生就会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高校的教育没有意识到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能孤立地看待他们,在教学中必须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只要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明确理论是为工程实践服务的原则,通过实践深化理论教学,做到理论教学有的放矢,就会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不是从数量上来衡量理论教学分配;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同样融入理论环节,以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思。这样,就不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学习的理论真正可以加以利用,而不是学习理论后一片茫然,不知道用在何处。当然,高校的教学安排也会游刃有余,不会顾此失彼。
三、总结
以上,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实践方法。当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高校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针对各自的培养模式和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去实践和推进,不断地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本文的研究受到(1)上海理工大学2011年市重点课程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年1月
[2]张春林.主编《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10月
[3]濮良贵.主编《机械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6月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教育改革 创新
一、 概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方向,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重要基地的高等院校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改革,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我校历来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积极拓展教学资源,大力扩展教学平台,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我校机械学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模式,结合作者实际的教学体验,谈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路
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已很难适应卓越工程师的教育与培养,为此必须制定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育体制,突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特点。
(一)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深厚的工程背景,如果仅仅让大学生在校园里接受工程教育,必然会与市场和工程脱节,学生接受的理论教育无法应用于工程领域,造成一批高分低能的工程师。
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只靠学校的理论教育与实验室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必须把学生放到企业中接受工程教育,让企业中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为学生授课,并让学生参与实际的产品设计与制造,亲身接触工程现场,体验设计的实际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为此,我校机械学院积极开拓企业资源,与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基地。一方面,保障了学校毕业生的生产实习要求;另一方面,让学生到企业接受工程教育,聘请一批有资质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变成真真正正的产品设计,实现由假课题向真课题的转换。同时,对学生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度,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分析与产品方案规划,校外导师负责产品的具体实施与设计,并实现双方的互动和优势互补,借此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程设计能力。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一个缺乏创新的民族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卓越工程师更应该具有强大的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高校需要给学生提供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并建立良好的培养体制,久而久之,才会形成良性循环。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与推广:
1.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
根据大学生创新的特点与实际需要,组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立多个创新实验平台,包括机器人创新平台,机械机构创新平台,机床实验室平台等,大学生可以进入创新实验平台参观学习,也可以利用这里的资源进行自己的产品创新设计。创新实验室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负责管理与指导,让大学生真正融入到创新设计的氛围之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学院在创新楼配备常用零部件及机构展览柜,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展览柜,机械创新设计方案展览柜和机床模型展览柜,供学生全天候的参观学习,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历。每年的大学生创新优秀作品不断进入创新实验室,供教师与大学生学习参考。
2.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
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强有力推手,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国家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欲望,调动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学校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的实施,组织大量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动员和辅导,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构思和方案,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每年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全国和上海市多次获得大奖,有的项目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向企业推广应用。参加创新项目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丰富了学生的创新经验,而且大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真正体会了创新的乐趣。
学校和学院每年也组织大量的创新活动,让大学生都能够参与进去,在活动中体验科研的乐趣,做到快乐地学习,快乐地实践。大学生通过这些创新活动,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完善创新项目加工制造基地
创新项目实施的质量好坏取决于创新方案能否顺利的转化为产品,如果仅仅停留在构思与方案阶段,创新项目就会大打折扣。鉴于此,学院在校外建立和完善了创新项目加工制造基地。
在创新项目实施阶段,由创新项目加工基地的资深工程师对学生的创新项目进行审核,针对实际加工与制造要求,指导学生对创新方案与构思进行必要的修改;根据加工工艺要求,完善零部件图结构设计与公差标注。这样,学生可以将设计与实际的制造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机械设计的进一步理解与思考。项目制作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现场制作和装配,让他们在设计与制造中体验理论与工程实际的区别与联系。 (三)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机制
要培养卓越工程师,就不能走原来的老路子,拘泥于陈旧、刻板的高校教育机制,必须进行教育体制创新。
高校培养的人才除了具有较强的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以外,还必须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多年来,我们高校培养的人才总是千篇一律,具有同样一副面孔,企业不需要,即使分配到企业也没有用武之地;而企业需要的人才我们高校又培养不出来,造成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根据企业的需求,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结合企业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学生学习阶段,就可以沿着个性化的道路发展,让学生的兴趣与以后所从事的事业联系起来。
当然,个性化的培养需要为每个学生配备相适应的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辅导工程师,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校与企业实现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合理分配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到实验室,企业的学习时间。表面上看,在教学安排上就应该减少理论学时的时间分配,加强实践环节;事实上,这样做无疑会削弱学生的理论基础,对其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目前,我们的高校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二者是脱节的。要么片面地强调理论,要么片面地强调实践,没有将二者的关系协调好,所以就造成了目前的两难局面:增加了实践环节,学生的理论水平就会降低;减少实践环节,学生就会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高校的教育没有意识到理论与实践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能孤立地看待他们,在教学中必须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只要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明确理论是为工程实践服务的原则,通过实践深化理论教学,做到理论教学有的放矢,就会提高理论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不是从数量上来衡量理论教学分配;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同样融入理论环节,以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思。这样,就不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学习的理论真正可以加以利用,而不是学习理论后一片茫然,不知道用在何处。当然,高校的教学安排也会游刃有余,不会顾此失彼。
三、总结
以上,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实践方法。当然,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高校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针对各自的培养模式和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去实践和推进,不断地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本文的研究受到(1)上海理工大学2011年市重点课程建设《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王新华.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年1月
[2]张春林.主编《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10月
[3]濮良贵.主编《机械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6月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