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j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讨论中的一个焦点,有人主张“少预设多生成”“轻预设重生成”,同时也有人认为精心地预设才会有良好的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于是,“预设”与“生成”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如何准确理解两者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科学地把握、灵活地处理这种关系,推动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精心预设 有效生成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精心预设”,注重师生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所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数学课堂教学预设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根源、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生成等几个问题的探讨,谈谈自己对预设和生成问题的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程呼唤着创造型教师。”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就需要由数学教师去具体地实施这些教学目标,但是由于某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数学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再加上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在实现预设教学目标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采用灌输式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忽视启发诱导等方法。
  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是由教师制订,它是教师在教学中预期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但是教师在制订的过程中容易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认为学生是一块白板,任由教师涂抹,导致了教育过程按照成人的认知方式展开,从而缺少了学生主动认知的风采。为避免这种知识的灌输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仅作为知识的呈现者,只是单纯地从课程标准上寻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于其内容的思想、价值取向没有进行充分明确、合理的质疑,便怀着一份崇敬“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应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2.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的培养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除了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往往按照课前准备的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只关注可以测量的认知目标,过于关注看得见的行为表现。像学会一种运算、能解一个方程、知道一个定理等。但是实际上学生的情感活动并不能全部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如果教师忽视了那一部分不能通过行为表现的情感活动,那么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无疑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确实是忽视了这一点。有的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简单粗暴的加以否定,殊不知这种做法正好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进而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3.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中预设目标的达成,忽视目标的更新
  在预设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只关注预设目标的实现,却没有意识到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转换为新的目标,而是继续机械地按照预设目标实施,以为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对学生的培养。然而,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就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的再创造过程,不但要求教师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和变更,充分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设计每个同学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预设目标不断生成的思考
  生成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但是,强调生成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预设与生成究竟是什么样关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预设目标的不断生成,是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精心预设
  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将数学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教师不仅预设基础性目标,同时也要预设生成性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全班同学都要达到的基础性目标,而且还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是不完全相同的,制定出某些同学可能会达到的发展性目标也就是生成性目标,这种目标并不一定会实现,要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反馈情况来确定是否会达到这些目标。因此,这是一种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制造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预设,是一种不同于以“忠实执行”为价值取向的教学预设。同时这也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成性数学教学,数学教师要有较强的自身素质,要有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2.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永远只是一种对教学过程的预期,而实际的教学活动则只有等发生了才会知道结果。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从而需要调整预设目标。要求教师根据当时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需要,及时抓住时机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并层层深入,最终使新的学习需要、新的学习目标在开放的教学中不断得到生成。也就是说,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设的要求,这样教学才不会限制和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
  3.数学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利用课堂上的各种动态资源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教学资源;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要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宝贵。同时,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和内容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课堂上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有目的、及时地捕捉课堂中可能是一现即逝的亮点,并随时进行价值引导,让课堂的生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平均分,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来,比比谁的方法多。
  学生兴趣盎然,忙着动手操作,一会儿折折,一会儿画画,一会儿讨论……似乎一切都是动态资源,教学活动中的动态资源是指教学活动中所蕴涵的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能使教学活动的效果更加明显且有一定开发价值的信息、思维趋向和突然爆发的思维火花等,这种教学资源往往是动态的、有开发性的、多样性的,如果能有效地捕捉到教学活动中的这些动态资源,对于预设教学目标的生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4
  2.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附小
其他文献
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的老师绝大部分辛勤耕耘在讲坛上,可谓“一切为了学生”,但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回报呢?寻根究源主要是思想教育问题,值得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老师反省和深思。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变化的青少年学生,不是成年人,更不是动物,所以一定要讲究方法和艺术。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与体会。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良好的政治素质
摘 要:教育学家说: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语言学习的状态中,那就需要教师提高新课导入的艺术水平。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导入    一堂好课,不仅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更需要好的课堂导入。《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堂标准》(实验稿)(下称《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信息技术学科有许多自身的特点,与语文、数学、外语一张纸质试卷进行卷面考核不同,它强调更多的是动手操作;此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教学评价并没
摘 要:新课标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彼此分享,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此,我在教学中大胆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环境,积极探究以小组互动合作为手段的自主学习新模式,培养以探究为目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创设 探究 自主学习 创新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下面几多几少: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的出现,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十分活跃。  关键词:生活情境 情感策略 关注学生 作业形式 个性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的贯彻实施,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有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热闹与自主的背
新课程要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
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自然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实验能力是高考物理学科要考核的五个能力之一。  据对1990~1997年高考试题统计,八年实验总分平均占14%~25%,略高于考纲的规定。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实验的考查已从简单的背诵实验转向考查对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应用的层次。特别是“3 X”考试科目设置改革,其测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信息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言、图像、视听集成为一体,统一转化成数字信号,并能进行加工、传输的一整套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从地理学科的特性来看,有许多内容是非常吸引学生,适合以多种形式来表现及传递给学生。地理学科内容极为多样且复杂,“空间”常是其着力的重点所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远距立即互动传输等,而这些特性正可以有效地被引入到认识空间、认识地理及改善地理教学上。通过
2008年3月我接管了初一的一个班级,该班当时的状况可用“脏”、“乱”、“差”三个字形容。然而,一盆迎春花却改变了这一切……  案例1:班级环境——用迎春花装扮   以改变班级环境为突破口,我实施了班级管理的第一个方案。早自习开始前我和值日生、班干部彻底清理了教室,并刻意在讲台边放上一盆含苞待放的迎春花。接着的开场白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也是你们的朋友,我愿意和你们
回顾自己从教的几十年经历,对备课的熟悉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楚、由粗浅到深入的过程。大致说来,“备课”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点”“线”“面”“体”这样几个阶段:   一、“点”的境界  刚毕业那会儿,“备课”在自己的眼里,就是直接为完成下一节课作预备。这种备课观是一炮一个眼儿,目标明确,很务实的。马上要上课了,看一看教科书上的内容,翻一翻参考书上的教学设计,想一想具体的环节与步骤,理一理课上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