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信息技术学科有许多自身的特点,与语文、数学、外语一张纸质试卷进行卷面考核不同,它强调更多的是动手操作;此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教学评价并没有现实可行的、可照搬照套的固定模式和方法,关于信息技术评价的理论研究不少,可实际操作甚少,一切都得从头来过。本人执教几年时间来,在这一领域曾做过一丝有益的探索,现抛出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想法,如有不当或错误的地方,还望专家批评指正。
一、观态度
“观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过程中对其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平时表现的一种评价。当然,这种评价并不是一时一刻的,要长期进行,需渗透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即所谓“养成性”教育。此外,这种评价比较空洞,必须列出具体的评价条目,而这些条目也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整理形成的。
工作几年时间来,我一方面正常教课,另一方面我还管理学生机房。在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我发现如今的学生学习习惯堪忧:有上课不带课本,晃着膀子来课堂的,课堂内乱讲话、乱下座位的,课堂上吃零食并乱丢零食包装与果壳的,等等。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培养良好的习惯与道德,都是从小事开始的。为此,我从点滴入手,把培养并考核学生日常课堂行为习惯纳入我的教学评价之中,我收集整体的考核内容如下:忘带课本、忘带鞋套、上课迟到、課内讲话、破坏机房设备、上课吃零食、影响机房卫生。
使用注意事项:
1.每学期开学前为各班制作这样一张表格。
2.开学第一周的信息技术课上公布该表格的具体用途;日常课堂评价表,纳入最终学期成绩,占10分。
3.每周如实记录,学生如有违反,如:上课不带教科书,不带鞋套,上课胡乱讲话等,逐次以“正字”记录,每记一次,扣一分,扣完为止。
4.每学期定期通报学生扣分情况(分期中和期末,通报两次)。
实施以上方案后,我的学生课堂行为习惯得到了改善,不带课本与鞋套的学生几乎不见了,他们都知道要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不破坏公物等等。此外,此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一味的扣分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适当对表现佳的同学进行加分的奖励,如对上课积极发言,操作熟练且乐于帮助同学等行为进行加分。
此外,我还积极开展针对学生学习品质与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的自评与同学间互评活动,学习品质方面如:对信息技术课的喜爱程度,投入学习的热情,主动性等方面;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具体如:是否沉迷于打游戏、聊天,是否剽窃其他同学的作品作业,是否在BBS论坛发表过一些与学生身份不相符的言论等。事实上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且每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上课班级数目众多,对学生了解不足,而安排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适当地弥补了这一缺憾。
二、抓基础
“抓基础”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把握学生对每一个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开展提优辅差,真正夯实学生的信息素养。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可参照《指导纲要》(高中),具体把握章节重难点。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各个突破,除了每节课的课堂练习考核外,章节重点内容学习结束后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考核。(注意:此类考核仅重知识点的考核,不涉及任何应用)
笔者承认学习信息技术要强调它的应用,倘若没有坚实的基础,所谓的应用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试问:一个连最基础的鼠标操作都不会的学生如何去应用所谓的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光喊高调是没用的,只有扎扎实实打好知识技能的基础,才有可能进入“下一关”——应用。
三、重应用
“重应用”是指学生有了扎实的章节知识后,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力所能及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应用”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落脚点。诚然,每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都应结合实际应用、创设情境,但我这里探讨的“重应用”特指考核评价方面。
“抓基础”所进行的知识点方面的考核是必不可少,但又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我还结合“大作业”的形式从实际应用出发,评价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如今的教材也纷纷有了这方面的内容,例如:学习完Word后学习制作电脑小报,学习完PowerPoint后制作多媒体幻灯片作品以及学习完Frontpage后制作主题网站等。
教学评价是教育者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新一轮的课改形势下,唯有不断探索、总结,才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合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之路。观态度,抓基础,重应用,三管齐下切实可行,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一、观态度
“观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过程中对其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平时表现的一种评价。当然,这种评价并不是一时一刻的,要长期进行,需渗透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即所谓“养成性”教育。此外,这种评价比较空洞,必须列出具体的评价条目,而这些条目也是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整理形成的。
工作几年时间来,我一方面正常教课,另一方面我还管理学生机房。在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我发现如今的学生学习习惯堪忧:有上课不带课本,晃着膀子来课堂的,课堂内乱讲话、乱下座位的,课堂上吃零食并乱丢零食包装与果壳的,等等。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培养良好的习惯与道德,都是从小事开始的。为此,我从点滴入手,把培养并考核学生日常课堂行为习惯纳入我的教学评价之中,我收集整体的考核内容如下:忘带课本、忘带鞋套、上课迟到、課内讲话、破坏机房设备、上课吃零食、影响机房卫生。
使用注意事项:
1.每学期开学前为各班制作这样一张表格。
2.开学第一周的信息技术课上公布该表格的具体用途;日常课堂评价表,纳入最终学期成绩,占10分。
3.每周如实记录,学生如有违反,如:上课不带教科书,不带鞋套,上课胡乱讲话等,逐次以“正字”记录,每记一次,扣一分,扣完为止。
4.每学期定期通报学生扣分情况(分期中和期末,通报两次)。
实施以上方案后,我的学生课堂行为习惯得到了改善,不带课本与鞋套的学生几乎不见了,他们都知道要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不破坏公物等等。此外,此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一味的扣分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适当对表现佳的同学进行加分的奖励,如对上课积极发言,操作熟练且乐于帮助同学等行为进行加分。
此外,我还积极开展针对学生学习品质与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的自评与同学间互评活动,学习品质方面如:对信息技术课的喜爱程度,投入学习的热情,主动性等方面;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具体如:是否沉迷于打游戏、聊天,是否剽窃其他同学的作品作业,是否在BBS论坛发表过一些与学生身份不相符的言论等。事实上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且每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上课班级数目众多,对学生了解不足,而安排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适当地弥补了这一缺憾。
二、抓基础
“抓基础”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把握学生对每一个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开展提优辅差,真正夯实学生的信息素养。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可参照《指导纲要》(高中),具体把握章节重难点。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各个突破,除了每节课的课堂练习考核外,章节重点内容学习结束后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考核。(注意:此类考核仅重知识点的考核,不涉及任何应用)
笔者承认学习信息技术要强调它的应用,倘若没有坚实的基础,所谓的应用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试问:一个连最基础的鼠标操作都不会的学生如何去应用所谓的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光喊高调是没用的,只有扎扎实实打好知识技能的基础,才有可能进入“下一关”——应用。
三、重应用
“重应用”是指学生有了扎实的章节知识后,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力所能及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应用”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落脚点。诚然,每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都应结合实际应用、创设情境,但我这里探讨的“重应用”特指考核评价方面。
“抓基础”所进行的知识点方面的考核是必不可少,但又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我还结合“大作业”的形式从实际应用出发,评价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且如今的教材也纷纷有了这方面的内容,例如:学习完Word后学习制作电脑小报,学习完PowerPoint后制作多媒体幻灯片作品以及学习完Frontpage后制作主题网站等。
教学评价是教育者亘古不变的话题,在新一轮的课改形势下,唯有不断探索、总结,才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合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之路。观态度,抓基础,重应用,三管齐下切实可行,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