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活动激活品德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th_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根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课堂上应“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立足课标,通过对执教《衣食的来源》一课,探索在课改中结合教学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以激活品德课堂。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有效活动 激活 品德课堂 衣食的来源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5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的性质告诉我们: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在品德课堂上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首先应适度整合教材,寻找活动源泉;其次要注意链接学生生活,构建活动主体。为了提升活动质量,还要创设丰富情境,让有效的活动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
  [教学片断]
  (一)认识农产品
  师: 今天老师非常高兴来到高淳,和大家一起上课。同学们猜猜,说到高淳,老师头脑里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待学生猜测后出示螃蟹图片)
  师:高淳的螃蟹在南京可是赫赫有名的,它爬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高淳螃蟹这种农产品已经成为我们南京的名片之一。(板书:农产品)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农产品呢?拿出你的课前调查表,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大家的调查收获吧!(出示PPT)
  (学生交流。)
  师:通过调查,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农产品这一家族成员众多,有水稻、小麦等粮油作物,有鸡鸭鹅等家禽,有猪牛羊等家畜、有鱼虾蟹等水产品……有生活在陆地上的,也有生活在水里的。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那么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聊聊《衣食的来源》这个话题。
  评析:有效的教学应选择最合适的切入点和教育点。教学伊始,通过学生当地最有名的农产品导入,交流课前调查的农产品,调动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意识到农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农产品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二)了解食的来源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可是我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我们每天少不了一日三餐,时不时地还要来点零食。我们首先来看看农产品与食物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板书:食)
  让学生合作探究食品与农产品。
  小组合作要求:1.全班分为零食组和主食组,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阅读合作要求,明白合作步骤。2.各小组组员按顺序交流、讨论,小组长组织记录讨论结果,推选代表汇报。3.小组汇报交流。
  零食组:我们小组研究的零食有_________,它们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它们由_________加工而成。我们发现,零食大多与_________有关。
  师出示零食图,提问:除了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零食,你从它身上发现农产品的身影了吗?
  小结: 农产品是大多数零食的主要原材料。
  主食组:我们小组统计了我们三餐食用的主食有_________,是由_________加工而成,吃的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工而成。我们发现,我们的一日三餐大多与_________有关。
  师出示图片,提问:是这样吗?这些都是平时同学们爱吃的、常吃的食物,你发现了哪些农产品的身影?(指名交流,相机出示农产品图片)
  师:这些农产品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营养,让我们每天健健康康、精神十足地学习、玩耍。所以,我们说农产品是我们食的来源。(板书:食的来源)那同学们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吗?(出示:一粒米的话)听完了一粒米的话,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师:可是在生活中却有这样的画面(出示:公益广告)看完后,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教师小结:是呀,农民的辛勤劳动应该得到大家的珍惜。他们用汗水带给我们这些吃的。可以说,食的来源在——农村。(板书:农村)
  评析: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体会到食物与农产品的关系,意识到食物的来源在农村,教师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主食组和零食组。主食组统计课前记录的一日三餐菜谱,零食组研究课前搜集的零食包装袋,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认知,充分感知食之源在农村。然后看纪录片,追寻一粒米诞生的漫长过程,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艰辛,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来深切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最后通过观看公益广告,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说真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将富有个性色彩的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
  (三)了解衣的来源
  过渡:刚才我们讨论了食的来源,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穿的。
  师:拿出你们带来的服装标签,四人小组一起学习,看看标签上的成分说明,找一找,有农产品的身影吗?它们是由哪些农产品变的呢?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出示棉花图)棉花除了可以加工成衣服外,它还能做什么呢?除了棉花,你还知道哪种农产品可以加工成衣服?(出示课件)
  师:看来,农产品不仅是我们食的来源,也是衣的来源。(板书完成课题:衣)(师相机补充:我们现在穿的衣物,除了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化学纤维,是采用化学的方法制造出来的,有的原料是木材,有的是煤、石油和天然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查资料)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服装标签上的成分说明,找到棉、麻、羊毛等农产品的身影,从而建立“农产品也是衣服的主要来源之一”的认知。   (四)课堂总结
  师:学到这儿,老师来考考同学们,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好吗?左边红队,右边蓝队,各队派代表答题,看哪方答题正确率最高。
  (出示考题,红队连一连,蓝队选一选。)
  教师小结:比赛的结果不分上下,明白的道理却清清楚楚:衣食之源在——农村。是农民们的辛勤劳动给了我们这么丰富的农产品,让我们的生活得到保障。(补全板书)让我们用掌声感谢这些可爱的农民叔叔和阿姨,感谢我们来自农村的同学和你们的爸爸妈妈。让我们记住——“树连树,根连根,衣食之源在农村”。
  评析:本课教材中的“连一连”图片比较陈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脱节,呈现方式也较单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以小比赛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最大化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热闹之余,学生的认知也得到进一步强化,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深切认识到衣食之源在农村,明白应该感谢农民的辛勤劳动。
  [教学反思]
  如何在品德课堂上实施有效的活动,笔者结合《衣食的来源》一课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适度整合教材,寻找活动源泉
  在教学中,由于地域限制、时间跨度影响等原因,现在使用的小学品德教材出现了与迅猛发展的时代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及与当地学生的生活脱离等现象。为此,我们在实施小学品德教学时,首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小学品德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将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喜欢的、参与过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在实施《衣食的来源》这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当地的特点,将学生常见的农产品整合于教学内容之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补充。这样的补充,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更让教材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感知我们衣食与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认识找到了教学的源泉。
  (二)链接学生生活,构建活动主体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感受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要让课程回归生活,重视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要想最大化地链接学生的生活,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布置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综合性课前作业,把这些作业作为课内外的链接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追本溯源,内化行为。如在教学“认识农产品”时,我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表“生活中的农产品”,探究“食的来源”“衣的来源”时,让学生统计一日三餐吃了什么,研究零食包装袋、服装吊牌,讨论衣、食与农产品的关系。这些活动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了重要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
  (三)创设丰富情境,提升活动质量
  课堂上活动的有效与否,要看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多样化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观察、体验、感悟,从而提升活动质量。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有着极高的价值。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本课教学前,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课件,做到在生活中挖掘,在情境中激发,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农产品、食品、衣服制成图片呈现;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的小比赛帮助学生认知;把“一粒米的诞生”制成连动幻灯片,配以公益广告《节约无小事》,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实现视频、音频和学生的多重交互,达到思想共鸣,使学生认识到衣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感知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作为活动课程,要提高其实效性,就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活动,综合运用各种活动策略,才能让有效的活动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数學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数学教学中后进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大困难。本文就后进生的成因及转化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是人生启蒙的也是终身的学校,因此家庭教育不仅影
[摘要]从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是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又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次飞跃发展,还是学生认知模式的一次质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课堂实际情况适时转换自身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知识建构;角色定位;方程;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
[摘 要]农村学校,人文底蕴相对比较弱,如何提升人文素养呢?“以读促养”是一种有效的策略,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利用图书室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以读促养 ;农村学校;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94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创造爱书和尊重书的气氛,要对书怀有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育部最近分别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进行了改革。今后中小学生的这两门课将避免形式主义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更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则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
[摘 要]学生的解题错误层出不穷,追根究底,是学生没有仔细阅读题目所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授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如提取关键信息、借助画图直观分析等,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解决问题。而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师应让学生做到图文对照,从中找到有用信息,并能提取关键信息来分析与解决问题。  [关键词]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高;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摘要:本文通过对几种供电接地系统的概括介绍,筛选出适合作为微机室的供电接地系统。  关键词:负荷平衡 电位基准点 TN-S 防静电接地    在建筑物供配电设计中,接地系统设计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关系到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不管哪类建筑物,在供电设计中总包含有接地系统设计。而且,随着建筑物的要求不同,各类设备的功能不同,接地系统也相应不同。尤其进入90年代后,大量的微机室的出现对接地系统设计
[摘要]画信是一种绘画与文字相融的交流方式,由构思巧妙的绘画和干净简练的文字构成。因此,教师应把画信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的载体,让它走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积极促进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的沟通。  [关键词]实践课程;画信;立足实践;创建特色;把握动态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1007802  画信是一种绘画与文字相融的交流方式,由构思巧
[摘 要]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乐于倾听,善于质疑,勤于思考,并长期坚持训练,使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习惯,让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习习惯;乐听;善疑;勤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美术学科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它不是固定的公式,也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丰富多彩的思维空间和美轮美奂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正确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努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表达,淡化传统的评价标准,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只有这样学生的智力才能进一步得以开发,创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正所谓:水中映月,锦上添花。艺术教学就应产生这样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创设一个适合学生自主探索、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既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要培养他们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兴趣  《九年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