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是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又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次飞跃发展,还是学生认知模式的一次质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课堂实际情况适时转换自身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知识建构;角色定位;方程;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3201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搭建学习平台,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由传统的知识提供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时转换角色,帮助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下面,笔者以“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忠实的支持者
“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应抛弃师道尊严的道学面孔,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
如在学生找出题目中三个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关系式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学生一致地认为根据“今年的体重-2.5千克=去年的体重”这个关系式能解决问题,因为“今年的体重”知道了,只要用“36-2.5”就能求出“去年的体重”,而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式的左边都出现了未知量,无法计算解答。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在给予肯定的同时用问题引发他们思考:“这两个数量关系式也都符合题意,有没有办法根据它们来解答呢?以前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在这儿能发挥作用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学生马上想到可以把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中的未知量用字母表示,列出方程,然后用刚学过的解方程方法求出未知量。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给学生点赞:“同学们真厉害,能把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新知学习成为学生喜爱的自主探索与发现,为新知的建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真诚的协作者
由于学生刚接触新知识时缺乏探究的深度,且无法形成知识的系统性,所以教师教学时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迁移。
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想到可以列方程解决问题,那应该如何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呢?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的顺序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根据关系式“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列出“36-x=2.5”这个方程,然后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或其他相关知识自主求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方程解法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初步感受到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点与价值。在检验环节,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一是联系题意检查方程列得是否正确,二是检查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以丰富学生对方程检验方法的理解。
三、适时的引导者
思想家罗素指出:“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适时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掌握数学的思考方法,教会他们如何思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品质。
如在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时,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另一方面要着重引导学生对列方程解决问题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使学生领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即要把未知量与已知量结合起来思考列出符合题意的等式,明白方程比算术方法必须根据已知量列式求出未知量更顺畅灵活,突破了算術思维方法的局限性。在随后的练习中,教师让学生重点练习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帮助他们再次经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逐步完成对新知的建构。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因材施教,随机应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与角色,做学生学习平台的搭建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使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建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杜华)
[关键词]知识建构;角色定位;方程;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3201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搭建学习平台,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由传统的知识提供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时转换角色,帮助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下面,笔者以“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忠实的支持者
“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应抛弃师道尊严的道学面孔,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
如在学生找出题目中三个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关系式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学生一致地认为根据“今年的体重-2.5千克=去年的体重”这个关系式能解决问题,因为“今年的体重”知道了,只要用“36-2.5”就能求出“去年的体重”,而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式的左边都出现了未知量,无法计算解答。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在给予肯定的同时用问题引发他们思考:“这两个数量关系式也都符合题意,有没有办法根据它们来解答呢?以前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在这儿能发挥作用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学生马上想到可以把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中的未知量用字母表示,列出方程,然后用刚学过的解方程方法求出未知量。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给学生点赞:“同学们真厉害,能把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新知学习成为学生喜爱的自主探索与发现,为新知的建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真诚的协作者
由于学生刚接触新知识时缺乏探究的深度,且无法形成知识的系统性,所以教师教学时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迁移。
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想到可以列方程解决问题,那应该如何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呢?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的顺序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根据关系式“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列出“36-x=2.5”这个方程,然后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或其他相关知识自主求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方程解法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初步感受到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点与价值。在检验环节,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一是联系题意检查方程列得是否正确,二是检查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以丰富学生对方程检验方法的理解。
三、适时的引导者
思想家罗素指出:“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适时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掌握数学的思考方法,教会他们如何思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品质。
如在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时,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另一方面要着重引导学生对列方程解决问题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使学生领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即要把未知量与已知量结合起来思考列出符合题意的等式,明白方程比算术方法必须根据已知量列式求出未知量更顺畅灵活,突破了算術思维方法的局限性。在随后的练习中,教师让学生重点练习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帮助他们再次经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逐步完成对新知的建构。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因材施教,随机应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与角色,做学生学习平台的搭建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使学生顺利完成知识的建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