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地区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253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欣赏课对学生的成长必不可少,欣赏要突出重点,要手段多样,要角度独特,要调动情绪,要言简意赅,以达到开阔眼界、培养爱好、陶冶情操之目的。
  关键词:欣赏 绘画技法 多样化 艺术化
  
  在我国广大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学,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仍没有足够的认识,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仍大量存在。个别学校领导只顾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却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美术师资不足、教师素质低、教学设施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教学目的很难实现。而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则大大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本文仅从教师创新思维的角度来论述:
  一、欣赏的要点要突出。看某一作品时要有重点,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像风景画、静物画;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如《血衣》、《南昌起义》等。欣赏时在作品选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欣赏时还要理清思路,找到切入点,抓住线索,思维要强调逻辑性,最后要找到落脚点,要收得住。
  二、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要避免教师空洞枯燥地讲解、学生被动地干巴巴地听的现象,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三、欣赏的角度要独特, 注重美术欣赏趣味性。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学 美术欣赏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的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要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
  四、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审美价值) ,首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件美术作品所体现的特点,如作品的整体气势、节奏和美感,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肌理等视觉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其次,需要审定艺术形式,区别作品属于哪种美术类别,这是美术作品一般的形式、表现特点和欣赏方法,比如对于国画与西洋画、绘画与雕塑等都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欣赏方法。再次,体会作品的风格,即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感受美术家的气质、个性,以及在作品中所倾注感情和情绪,将作品的外在形式与艺术家的内在品格相联系。
  五、欣赏的情绪要调动。要学会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汴梁街头人们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二泉映月》……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地进入某种情境,自觉地体验画面表现地生活气息,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人群)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于是,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了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一节好的美术欣赏课应该是内容丰富的,应让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好的欣赏课同时也是引人入胜的,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
其他文献
不少人认为:现在的中小学音乐课,多数是以教学生唱歌为主。为此,有许多学生把音乐课简单地理解为“玩玩课”。如何扭转这样的局面呢?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音乐欣赏教学归根到底不是学生 “学到什么”
期刊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过分地看重和强调设计的精巧,用一个个以为精彩的提问贯穿课堂。一堂课下去,学生只是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自主思维的空间,教师成了“导演”,而学生成了“演员”。所以现在一下子转变观念,改革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真是不容易。要让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而教师更要注重读书和思考这一对孪生兄弟
期刊
生物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面对当前教育机制改革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趋势,加之目前生物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即通过教师的合理指导,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点燃学生学习
期刊
摘 要:针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现状,本文从创设音乐环境、教给感受音乐的方法、增加音乐信息量的角度,论述了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音乐 欣赏 感受力    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存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说过:“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是如此重要,甚至超过了音乐本身,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音乐欣赏是一
期刊
在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有这样的体会:教材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没有做过多的论述,占用篇幅较少,知识的系统性比较薄弱;学习内容较艰涩难懂,缺少趣味性。这部分知识的内容既没有网络世界的缤纷多彩,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体验不到在使用工具软件中的创作激情和作品成功后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远不及能带给他们创作激情的应用软件,更不能与掌握后能让他们在网上尽情畅游的网络知识的热情相比。针对这种
期刊
曾有科学家预言:地球只能容纳50亿人口。而今,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过65亿。由于人类为了生活进行的一些活动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使得现在的地球千疮百孔,地球早就向人类呐喊:我已经不堪重负,看看我吧,别让我太累!事实是:地球气温逐年升高,酸雨频频发生,尤其是近几年,灾难性气候频繁,厄尔尼诺现象成了自然现象,极端天气的报道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电视和网络新闻里,甚至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
期刊
识字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培养识字能力,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好规定的教学内容,做到会读会写,并能在生活中初步使用。同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坚决破除以死记硬背、多抄多写为主要方法的识字习惯,使学生能做到爱学、乐学、轻松学。要重视教给学生“活”的识记方法,为今后的自学阅读
期刊
每逢双休日,在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群群肩背画夹、行色匆匆的孩子。我曾经问过我校的一些在外学美术的学生,什么是素描?那位学生撅着小嘴,呆呆地看着我,一脸茫然。我不知道结构、透视、比例对于这些小孩子来讲意味着什么,但从他们东张西望、做小动作和不耐烦的样子可以看出,他们不感兴趣也听不懂。也许现在的许多家长让孩子学画是为了培养他的爱好,并没想让他将来就一定成为画家,可这种硬性地教法会使孩子越学越没
期刊
作家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因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以一颗爱学生之心,启学生思维,育学生心灵。  第一,课堂的氛围:给予学生轻松的学习心情,创设活跃而有序的情境氛围,放飞学生的心情。  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在课堂整体氛围的创设和把握上多用些心思,使课堂给予学生们一种轻松的学习心情,使孩子们感觉并不是在课堂上学习,而是在游戏,是有老师参与的游戏活动。我在讲授低年级美术活动
期刊
一、阅读思维习惯培养的背景和原因  创新思维培养是以一般思维为基础的。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这是21世纪未来社会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新潮流。  就目前课堂教学研究潮流看,教育领域在共同讨论着一个话题——高效课堂。我认为无论怎样确定高效课堂评价标准,都应该落实到教学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上,突出主体学习高效。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独立判断,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