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先后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每年的两会都很热闹,但好像又和个人关系没有那么密切。简单来说,两会是中国人过去一年过日子的大盘点,也是今年过日子的细盘算。
每年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都有义务提交议案提案,通过这些议案提案可以看出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是不是勤政高效,是不是深入调研,是不是心系百姓……全国人大2014年共收到议案2000多件,今年刚开会就收到了460多件。全国政协2014年共收到5875份提案,办复率高达99.8%。每年这几千份的议案提案,足以作为国家如何“过日子”的一个重要看点。
联名呼吁:
让农村教学点成乡村“小而美”
以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为第一提案人的在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恳请国家加强农村教学点建设,打通我国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使之成为乡村中的“小而美”。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委员电脑中保存着自己的学生、深扎在湖北恩施大山深处农村教学点的教师费宝莉的心路历程:“我们朝阳村离200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不远,我总是害怕夜里有熊、野猪等野兽突然跑出林子,害怕哪个孩子一不小心就被叼去了。我每天晚上都查寝,帮他们掖好每一个被角,关好每一扇门窗。”
地位低、经费少、师资缺……马敏参与了多次农村教学点发展调研。在他看来,这些位居教育“神经”最末端的简陋教学点,是严重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他给出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农村小学由1999年的468527所减少到2012年的155008所,减幅达66.9%;教学点则由165374所减少到2012年的62544所,减幅达62.2%。这导致农村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过远,交通隐患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事实上,农村教学点并不是我国独有的办学形式,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学点一直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印度人口分散的偏远农村地区,单一教师学校的比例为31%。美国曾经有成千上万所“一师一校”小学,现在仍有463所。
为此,他和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联名发起,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蒋惠园等多位政协委员联署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村教学点建设的建议》。委员们认为,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看,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学点的发展价值,采取强有力措施方能破解教学点发展困局,实现农村教学点从“小而差”到“小而美”的蜕变。
委员们建议,实施“农村教学点振兴计划”,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将教学点视为与其他学校具有同等法人地位的学校,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同等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教学点校舍安全问题,使“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涵盖农村教学点,确保每所学校无论学生人数多寡,都是安全的学校。
此外,还应大力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规定课程,推动教育革新,满足边远地区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好教师“下不来、留不住”的窘况也要缓解,“要在工作条件、津贴补贴、食宿条件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优先安排教师周转房,强化对农村教学点教师的在职培训”。
何香久:
农民工生存状态值得关注
一张塑料纸,一片毛毡,一件大衣,年近六旬的全国政协委员、作家何香久走进北京一个桥洞下的农民工聚居点,与十几个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3天。自从有了那段经历,他说:“他们走进了我的内心,并且今后不会再走出去了。”
为今年两会准备的提案《让农民工享受更多文化权益》,将关注点对准农民工群体精神与文化现状。从去年的农民工融入城市议题到今年聚焦他们的精神生活,其中凝聚着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对这个群体深厚的感情。
何香久对在北京北四环外大屯东路附近一个桥洞底下与农民工露宿3天的经历,感悟深刻:“第一个晚上根本睡不着,虽然不觉得冷,但还是很不适应。要命的是,我的腿抽筋了,一个安徽籍农民工帮我使劲按了半个小时的脚指头,才稍微缓过来。这个晚上我翻来覆去,一直在感慨3件事,第一件,这些农民工真不容易,不跟他们一起住,真是体会不到他们的难处;第二,他们的生存状态,绝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关注;第三,从今以后他们再也不会从我心里走出去了。随后的两个晚上,他们接纳了我,什么都聊,甚至聊到个人家庭生活,聊到找不着对象,家里出的事……清晨,我醒来后发现,一位早起出工的农民工兄弟,将自己的大衣盖在了我的腿上,我特别感动……”
此后的日子里,何香久感觉自己已经成了这个群体的一员,他接连深入河北、山东的多个农民工聚居点,探访近百名农民工,倾听他们的苦怒哀乐。
“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忧愁什么?他们对打工的这个城市有什么期许?又是什么吸引他们风餐露宿在这里奉献青春?不真正融入他们,你就永远得不到真实的答案,也就提不出真正有效的建议。”何香久说。
在倾听农民工心声中,何香久对农民工的现实困难有了切身感受:农民工有两忧,一是没保障,“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群体没有住房,没有医疗,也没有工伤保险。”二是无法融入城市,“始终是‘他者’,看城里人的日子,永远都像看玻璃窗里别人的生活,自己却走不进那样的生活。”
在准备提交全国政协的提案中,何香久这样写道:这个游离于农村和城市社会生活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精神与文化生活现状,却日益成为社会的隐忧。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的农民工们,在现实生活中正遭遇着“文化的尴尬”。
据他调查,目前农民工最不满意的就是文化生活。现实中,没有业余生活,就是睡觉、聊天、逛街或是聚在工棚打牌。书价、电影票价太贵,相比这方面的花销,他们更想把钱寄回家。
一个令何香久记忆犹新的细节是,一个青年农民工,带着工友给的一本首尾页都已磨没了的《读者文摘》,一带就是3年,里面的每一个故事他都能背下来。 多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形成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国新办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69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6亿人,随迁子女127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强。
然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不能够在城市定居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这一转移的不彻底性和不稳定性导致日益严重的“半城镇化现象”和“农民工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事关我国新一轮城镇化的品质和城市能否健康稳定发展。
“他们既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也难以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者。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流出地管不着,流入地不愿管,呈现了‘孤岛化’‘边缘化’‘沙漠化’的现象。”何香久说,“我会尽我所能呼吁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我想我下半辈子很大精力,都会用来关注他们。”
张静:
200多万农村儿童独自留守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比10年前增加了240多万,200多万农村儿童独自留守,重庆、四川、安徽、江西等地的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比例已达到50%。”全国政协委员张静接受采访时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群体在成长、发展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张静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建议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关爱服务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权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
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部分留守儿童面临着情感慰藉缺失、家庭监护缺位、安全保障缺乏、心理健康缺护等突出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人身权益受侵害的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留守女童遭受性侵的案件频频发生。”张静介绍,有关机构对儿童性侵害案件舆情监测发现,农村已成为儿童性侵害案件的高发地,受害人中以农村留守女童居多。
此外,留守儿童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和意外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时,张静认为,目前一些地方的寄宿制学校还不能满足留守儿童需求,面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有时力不从心;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把孩子的教养责任完全转嫁给学校,一些祖父母只能在孩子吃饱穿暖上给予生活照顾,对孩子安全防护、心理健康、科学教育很乏力和无奈;农村儿童课外活动场所缺乏,面向儿童和家庭的公共服务滞后。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虽然有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但是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撑。”张静建议,国家发改委将“儿童之家”“儿童快乐家园”等相关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纳入到正在制定的“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发展规划”中,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儿童提供亲子活动、心理辅导、安全管护、家教指导、社工支持等公共服务,丰富儿童的课外文化生活,加强对他们的关爱管护。
张静建议民政部切实担负起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牵头责任,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
此外,张静建议教育部门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增加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辅导、心理辅导老师,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面向儿童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将生理卫生、性安全教育切实落实到农村中小学,提高儿童的安全自护意识和能力。”
冯云乔:
让蛙声阵阵唱响美丽乡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仙桃市委书记冯云乔对此有切身感受。
2014年3月,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冯云乔来到仙桃市郑场镇茅湖村蹲点调研,这是全市最偏僻的一个村。走访座谈中,听乡亲们讲,现在都不怎么听到蛙声了,一方面是由于农药化肥使用过度导致青蛙繁殖缓慢,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为捕捉猖獗,青蛙急剧减少。“乡亲们一席话,是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是对丰收的渴望,是对美丽乡村的向往。”冯云乔说,日渐稀少的蛙声,应该引起重视和反思。
通过这次调研,更加坚定了仙桃市委、市政府向污染宣战的决心,市里研究出台了几条措施,包括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关停600多家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严控化工企业排放;净化处理生活污水等。
“近一年的整治初见成效,前不久我再到茅湖村去,看到河水清澈见底,倍感欣慰。”冯云乔认为,保护环境,就是把发展生态文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高度统一起来,以务实有效的举措防治农村污染,建设美丽乡村,努力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建设美丽乡村要彻底转变发展观念。我们既要办好“经济发展锦标赛”,更要办好“科学发展奥运会”,将发展的竞赛场由GDP扩大到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各个领域,同步推进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建设美丽乡村要狠抓生态环境治理。要坚持城乡一体、防控并举,加大对农村面源污染、河道沟渠污染、养殖小区污染特别是工业废水污染的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要打造绿色生产力,提供安全农产品。建设美丽乡村要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以科学发展“指挥棒”引导各地追求绿色GDP。要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憧憬未来,冯云乔说,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是一首和谐的田野之歌,但愿“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再只是儿时的回忆。
编后记:
代表委员来自三百六十行,常常是“敲锣卖糖各干一行”,议案提案也大都是结合自己所熟知的本行。两会期间,晒晒议案提案,肯定是个吸睛的好事。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一个议案或提案:把所有的议案或提案都公之于众,并跟踪报道每一件议案或提案的办理结果。
一致通过、全体欢呼、掌声如潮、毫无悬念的东西自然要看。但是,近年来在两会上出现了一些观点相左引起争议,甚至激烈辩论唇枪舌剑的东西,是更有价值的看点。代表委员话锋越来越利,质询之声越来越高!百姓看点在此,国家希望在此。
这里提到的提案议案只是两会的一个侧面,也只是有关“三农”的几个点,说明了一些东西,但代表不了全部,这些都无妨我们多只眼睛看两会。
关心两会,关注两会,即是品鉴每个人的365天。
每年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都有义务提交议案提案,通过这些议案提案可以看出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是不是勤政高效,是不是深入调研,是不是心系百姓……全国人大2014年共收到议案2000多件,今年刚开会就收到了460多件。全国政协2014年共收到5875份提案,办复率高达99.8%。每年这几千份的议案提案,足以作为国家如何“过日子”的一个重要看点。
联名呼吁:
让农村教学点成乡村“小而美”
以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为第一提案人的在鄂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恳请国家加强农村教学点建设,打通我国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使之成为乡村中的“小而美”。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委员电脑中保存着自己的学生、深扎在湖北恩施大山深处农村教学点的教师费宝莉的心路历程:“我们朝阳村离200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不远,我总是害怕夜里有熊、野猪等野兽突然跑出林子,害怕哪个孩子一不小心就被叼去了。我每天晚上都查寝,帮他们掖好每一个被角,关好每一扇门窗。”
地位低、经费少、师资缺……马敏参与了多次农村教学点发展调研。在他看来,这些位居教育“神经”最末端的简陋教学点,是严重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他给出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农村小学由1999年的468527所减少到2012年的155008所,减幅达66.9%;教学点则由165374所减少到2012年的62544所,减幅达62.2%。这导致农村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过远,交通隐患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事实上,农村教学点并不是我国独有的办学形式,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学点一直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印度人口分散的偏远农村地区,单一教师学校的比例为31%。美国曾经有成千上万所“一师一校”小学,现在仍有463所。
为此,他和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联名发起,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武汉理工大学教授蒋惠园等多位政协委员联署提交了《关于加强农村教学点建设的建议》。委员们认为,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看,要高度重视农村教学点的发展价值,采取强有力措施方能破解教学点发展困局,实现农村教学点从“小而差”到“小而美”的蜕变。
委员们建议,实施“农村教学点振兴计划”,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将教学点视为与其他学校具有同等法人地位的学校,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同等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教学点校舍安全问题,使“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涵盖农村教学点,确保每所学校无论学生人数多寡,都是安全的学校。
此外,还应大力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规定课程,推动教育革新,满足边远地区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好教师“下不来、留不住”的窘况也要缓解,“要在工作条件、津贴补贴、食宿条件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优先安排教师周转房,强化对农村教学点教师的在职培训”。
何香久:
农民工生存状态值得关注
一张塑料纸,一片毛毡,一件大衣,年近六旬的全国政协委员、作家何香久走进北京一个桥洞下的农民工聚居点,与十几个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3天。自从有了那段经历,他说:“他们走进了我的内心,并且今后不会再走出去了。”
为今年两会准备的提案《让农民工享受更多文化权益》,将关注点对准农民工群体精神与文化现状。从去年的农民工融入城市议题到今年聚焦他们的精神生活,其中凝聚着沧州市政协副主席何香久对这个群体深厚的感情。
何香久对在北京北四环外大屯东路附近一个桥洞底下与农民工露宿3天的经历,感悟深刻:“第一个晚上根本睡不着,虽然不觉得冷,但还是很不适应。要命的是,我的腿抽筋了,一个安徽籍农民工帮我使劲按了半个小时的脚指头,才稍微缓过来。这个晚上我翻来覆去,一直在感慨3件事,第一件,这些农民工真不容易,不跟他们一起住,真是体会不到他们的难处;第二,他们的生存状态,绝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关注;第三,从今以后他们再也不会从我心里走出去了。随后的两个晚上,他们接纳了我,什么都聊,甚至聊到个人家庭生活,聊到找不着对象,家里出的事……清晨,我醒来后发现,一位早起出工的农民工兄弟,将自己的大衣盖在了我的腿上,我特别感动……”
此后的日子里,何香久感觉自己已经成了这个群体的一员,他接连深入河北、山东的多个农民工聚居点,探访近百名农民工,倾听他们的苦怒哀乐。
“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忧愁什么?他们对打工的这个城市有什么期许?又是什么吸引他们风餐露宿在这里奉献青春?不真正融入他们,你就永远得不到真实的答案,也就提不出真正有效的建议。”何香久说。
在倾听农民工心声中,何香久对农民工的现实困难有了切身感受:农民工有两忧,一是没保障,“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群体没有住房,没有医疗,也没有工伤保险。”二是无法融入城市,“始终是‘他者’,看城里人的日子,永远都像看玻璃窗里别人的生活,自己却走不进那样的生活。”
在准备提交全国政协的提案中,何香久这样写道:这个游离于农村和城市社会生活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精神与文化生活现状,却日益成为社会的隐忧。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的农民工们,在现实生活中正遭遇着“文化的尴尬”。
据他调查,目前农民工最不满意的就是文化生活。现实中,没有业余生活,就是睡觉、聊天、逛街或是聚在工棚打牌。书价、电影票价太贵,相比这方面的花销,他们更想把钱寄回家。
一个令何香久记忆犹新的细节是,一个青年农民工,带着工友给的一本首尾页都已磨没了的《读者文摘》,一带就是3年,里面的每一个故事他都能背下来。 多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形成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国新办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69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6亿人,随迁子女127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强。
然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不能够在城市定居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这一转移的不彻底性和不稳定性导致日益严重的“半城镇化现象”和“农民工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事关我国新一轮城镇化的品质和城市能否健康稳定发展。
“他们既不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也难以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者。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流出地管不着,流入地不愿管,呈现了‘孤岛化’‘边缘化’‘沙漠化’的现象。”何香久说,“我会尽我所能呼吁更多人关注这个群体。我想我下半辈子很大精力,都会用来关注他们。”
张静:
200多万农村儿童独自留守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比10年前增加了240多万,200多万农村儿童独自留守,重庆、四川、安徽、江西等地的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比例已达到50%。”全国政协委员张静接受采访时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群体在成长、发展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张静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建议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关爱服务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权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
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部分留守儿童面临着情感慰藉缺失、家庭监护缺位、安全保障缺乏、心理健康缺护等突出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人身权益受侵害的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留守女童遭受性侵的案件频频发生。”张静介绍,有关机构对儿童性侵害案件舆情监测发现,农村已成为儿童性侵害案件的高发地,受害人中以农村留守女童居多。
此外,留守儿童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和意外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时,张静认为,目前一些地方的寄宿制学校还不能满足留守儿童需求,面对留守儿童的特殊需求有时力不从心;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把孩子的教养责任完全转嫁给学校,一些祖父母只能在孩子吃饱穿暖上给予生活照顾,对孩子安全防护、心理健康、科学教育很乏力和无奈;农村儿童课外活动场所缺乏,面向儿童和家庭的公共服务滞后。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虽然有了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但是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撑。”张静建议,国家发改委将“儿童之家”“儿童快乐家园”等相关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纳入到正在制定的“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发展规划”中,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儿童提供亲子活动、心理辅导、安全管护、家教指导、社工支持等公共服务,丰富儿童的课外文化生活,加强对他们的关爱管护。
张静建议民政部切实担负起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牵头责任,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
此外,张静建议教育部门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增加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辅导、心理辅导老师,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面向儿童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将生理卫生、性安全教育切实落实到农村中小学,提高儿童的安全自护意识和能力。”
冯云乔:
让蛙声阵阵唱响美丽乡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仙桃市委书记冯云乔对此有切身感受。
2014年3月,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冯云乔来到仙桃市郑场镇茅湖村蹲点调研,这是全市最偏僻的一个村。走访座谈中,听乡亲们讲,现在都不怎么听到蛙声了,一方面是由于农药化肥使用过度导致青蛙繁殖缓慢,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为捕捉猖獗,青蛙急剧减少。“乡亲们一席话,是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是对丰收的渴望,是对美丽乡村的向往。”冯云乔说,日渐稀少的蛙声,应该引起重视和反思。
通过这次调研,更加坚定了仙桃市委、市政府向污染宣战的决心,市里研究出台了几条措施,包括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关停600多家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严控化工企业排放;净化处理生活污水等。
“近一年的整治初见成效,前不久我再到茅湖村去,看到河水清澈见底,倍感欣慰。”冯云乔认为,保护环境,就是把发展生态文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高度统一起来,以务实有效的举措防治农村污染,建设美丽乡村,努力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建设美丽乡村要彻底转变发展观念。我们既要办好“经济发展锦标赛”,更要办好“科学发展奥运会”,将发展的竞赛场由GDP扩大到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各个领域,同步推进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建设美丽乡村要狠抓生态环境治理。要坚持城乡一体、防控并举,加大对农村面源污染、河道沟渠污染、养殖小区污染特别是工业废水污染的整治力度。建设美丽乡村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要打造绿色生产力,提供安全农产品。建设美丽乡村要加强生态制度建设。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以科学发展“指挥棒”引导各地追求绿色GDP。要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憧憬未来,冯云乔说,那熟悉而又悦耳的蛙鸣,是一首和谐的田野之歌,但愿“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再只是儿时的回忆。
编后记:
代表委员来自三百六十行,常常是“敲锣卖糖各干一行”,议案提案也大都是结合自己所熟知的本行。两会期间,晒晒议案提案,肯定是个吸睛的好事。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一个议案或提案:把所有的议案或提案都公之于众,并跟踪报道每一件议案或提案的办理结果。
一致通过、全体欢呼、掌声如潮、毫无悬念的东西自然要看。但是,近年来在两会上出现了一些观点相左引起争议,甚至激烈辩论唇枪舌剑的东西,是更有价值的看点。代表委员话锋越来越利,质询之声越来越高!百姓看点在此,国家希望在此。
这里提到的提案议案只是两会的一个侧面,也只是有关“三农”的几个点,说明了一些东西,但代表不了全部,这些都无妨我们多只眼睛看两会。
关心两会,关注两会,即是品鉴每个人的365天。